- 上海自由主義文學思潮研究(1927—1937)
- 蔣進國
- 1577字
- 2025-04-28 18:28:39
二 復蘇:80年代的緩慢重啟
現代自由主義文學思潮,被視為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文化背道而馳,和魯迅先生長期對壘,一直難以擺脫其消極定位。就此領域單篇期刊論文而言,CNKI數據庫顯示,李旦初《“左聯”時期同“自由人”與“第三種人”論爭的性質質疑》和蘇光文《論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藝思想派別及其消長》兩文,是學界在1980—1990年的絕唱。前者將“自由人”“第三種人”和左翼論爭的性質,重估為文藝界的思想斗爭和學術論爭,意在批判“政治留聲機”論,根治文藝界的“左傾”痼疾。[11]后者認為諸如“現代評論”派等都是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文藝思想派別。[12]
改革開放前后,革命工具論主導的文學史亦不鮮見。1979年版《中國新文學史初稿》認為:“自由主義文學思潮及其影響下的創作不過是為反動統治者服務”[13]。唐弢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認定自由主義文學“立意充當國民黨反動派清客和幫兇”[14]。伴隨著改革開放以后外來思潮的陸續涌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文學史的敘述方式開始發生轉型。唐弢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簡編》中,對自由主義作家的敵對意識減弱,開始對這一類作品進行梳理。[15]錢理群等學者編寫《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在回溯第一個十年新文學社團的蜂起時,用大量篇幅展開“文學研究會”“創造社”“語絲社”“湖畔詩社”,對“新月社”著墨不及“淺草社”多,認為“新月派”和“左翼”在上海的論爭,是“一場雙方都自覺意識到的、爭奪文藝陣地與領導權的生死斗爭”,最后“新月派在魯迅等反擊下立刻顯出原形,失去了影響力”。第二個十年,因為政治斗爭引發的陣營對抗,導致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兩大文學思潮的沖突比第一個十年更加尖銳和激烈,現代文學“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和自由主義兩大文藝思潮相對立的局面”[16]。這本文學史中的階級斗爭和二元對立思維痕跡還比較明顯。
改革開放之初,大批被錯劃的“右派”分子得到平反,“四人幫”的陰謀文藝路線受到批判,學術界對人性和人道主義展開討論,“文藝是階級斗爭的工具”論受到質疑,文藝與政治的關系等得以松動,文學創作在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的更替中,向現實主義回歸。80年代中期改革開放深化,學術界大量引進西方文化和哲學思潮,西方現代主義以降各流派的作家、作品、文學理論和批評方法蜂擁而入。被稱為“方法年”和“觀念年”的1985年,屢屢被學界回望。時至今日,許多人文研究者都非常懷念這一突然打開窗戶呼吸新鮮空氣的美妙時光,“重返八十年代”的呼吁不絕于耳。1985年,黃子平、陳平原和錢理群提出“二十世紀文學”概念,倡導文學史應以文學而非政治為標準。1988年,陳思和、王曉明開辟“重寫文學史”專欄,力圖“沖擊那些似乎已成定論的文學史結論,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激起人們重新思考昨天的興趣和熱情”[17]。80年代末,中國文化推崇經典,關注精致,表現出精英氣質,與徐志摩、梁實秋、林語堂等人的文化品位,找到某種契合點。由于現代自由主義文學思潮綿延不絕,涉及眾多作家、作品、社團和流派,現代文學研究想繞道而行幾乎不可能,所以在80年代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自由主義文學一直呈隱性話語狀態。
80年代后期,雖尚未出現自由主義文學研究專著,但出現了大批關于自由主義文學個體或群體研究成果。諸如易竹賢、耿云志先生的胡適研究,錢理群先生的周作人研究,陸耀東先生的徐志摩研究,以及吸引了眾多中青年學者注意力的沈從文、林語堂以及現代評論派、新月派、京派、海派的研究等。此外,錢理群在《試論五四時期“人的覺醒”》中,援引胡適、周作人、魯迅張揚的“人”的理念,闡述五四時期未能得到充分展開,而“在中國現代思想、文化、文學史上始終不占主導地位,卻又從未斷絕過的自由主義、個性主義的思潮”[18]的價值。汪暉在《預言與危機》里,認為五四時期個人主義沒有自然地和自由主義文化和經濟關系相聯系,而是在感情和倫理領域獲得了發展。[19]自由主義文學研究80年代的復蘇,為90年代該領域的“圈地運動”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