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與邏輯
- 趙陣 蔡玨
- 7957字
- 2025-04-28 18:40:54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
黑格爾曾說:“現時哲學觀點的主要興趣,均在于說明思想與客觀對立的性質和效用,而且關于真理的問題,以及關于認識真理是否可能的問題,也都圍繞思想與客觀的對立問題而旋轉。”[11]恩格斯在總結哲學發展歷史后也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12]。“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還是自然界?”[13]以及思維與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就是“全部哲學的最高問題”。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即精神與物質的關系問題,是貫穿于全部哲學問題之中并統帥和制約其他一切問題的根本問題。哲學的基本問題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指思維與存在誰為本原、誰決定誰的問題,這是本體論問題;另一方面指思維與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認識存在的問題,這是認識論問題。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具體表現為主觀和客觀的關系問題。按照對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就可以為哲學劃分派別。凡是主張物質是本原、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都屬于哲學唯物主義,反之則屬于哲學唯心主義。關于哲學基本問題及其派別關系,應當注意防止兩種傾向,一是否認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派別關系,特別是否認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大基本派別關系的虛無主義傾向;二是把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派別關系,特別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大基本派別關系簡單化、模式化、庸俗化的教條主義傾向。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人對待世界本原的態度,就世界本來面貌而言,唯物主義更貼近世界本原實際,更接近真實反映世界的物質性特征。但世界觀是人認識世界的產物,它的形成本身體現了主體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如果單純地指出世界的物質性而不能在改變世界上有所作為的話,唯物主義并沒有體現出積極的能動性。唯心主義恰恰是看到了人作為活動主體所具有的能動性,只是它把這種能動性發揮到了正常范圍之外。唯心主義產生和長期存在的認識論根源在于,“把認識的某一個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發展為脫離了物質、脫離了自然、神化了的絕對”。其社會根源是統治階級為維護自己的統治,顛倒了物質與精神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屬于唯物主義哲學派別,但是它與之前時代的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有著重大區別,因為它合理吸收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內容,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當然辯證唯物主義仍然是唯物主義,立論的前提就是承認存在不依賴于主體意識的物質世界,但是它看到了物質世界生生不息運動發展的本質特征,人及人的意識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產物,而人的意識能夠認知掌握物質世界的運動規律。辯證唯物主義一方面肯定了世界的物質本原,另一方面又充分肯定了意識的能動性,是意識反映存在的唯物主義的可知論,是堅持實踐基礎上的能動的反映論。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的原理同樣體現于社會領域,強調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本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超越以往哲學的重要體現,它透過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尤其是穿透各種各樣的人類精神活動,找到了現象背后的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即社會物質生產方式,通過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兩對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科學合理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一 辯證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到底是什么,其實馬克思恩格斯本人也沒有固定的說法,自從創立馬克思主義哲學以來他們及后人曾有多種表達方式指稱馬克思主義哲學:(1)現代唯物主義(新唯物主義);(2)唯物主義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3)唯物辯證法;(4)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5)實踐唯物主義;(6)辯證的歷史唯物主義;(7)辯證的歷史的實踐的唯物主義等。顯然,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思想主要突顯為歷史唯物主義思想。不能否認,他們的歷史觀思想是建立在世界觀基礎之上的,但是率先進行完備表達并始終得到強調的卻是唯物史觀思想。19世紀40年代,《德意志意識形態》《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等作品的創作標志著唯物史觀的誕生,而世界觀的思想體系卻是在19世紀70年代寫作的《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中才提出來的。
關于這個問題要科學地認識。首先是唯物主義歷史觀對于指導現實革命具有重大意義,它是科學闡述社會形態更替從而發動工人運動建設美好社會的革命性理論,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始終將其看作自己哲學的主體內容,而距離現實社會運動較遠的世界觀自然就相對淡化。
其次,世界觀是以唯物辯證法的形式存在的,即是以馬克思恩格斯研究現實具體問題的方法論存在的。他們吸收借鑒黑格爾的辯證法,但是在經過唯物主義改造基礎之上實現的,即肯定辯證法是客觀世界普遍存在的,而不是人頭腦之中產生的或者是絕對理念的產物。唯物主義辯證法的立場實際上從馬克思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哲學時就形成了,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和前提,而且伴其學術研究生涯和革命實踐活動始終。
列寧后來將唯物辯證法與歷史唯物主義整合起來,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包括唯物論、歷史觀、認識論和辯證法在內的一塊整鋼。列寧強調:“在這個由一整塊鋼鑄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決不可去掉任何一個基本前提、任何一個重要部分,不然就會離開客觀真理,就會落入資產階級反動謬論的懷抱。”[14]后來蘇聯哲學家逐漸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化,把辯證唯物主義作為世界觀和認識論擺在前面,而把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歷史觀擺在后面,形成了規范認識,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毛澤東認為哲學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總結和概括。他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辯證唯物論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它的階級性,公然申明辯證唯物論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再一個是它的實踐性,強調理論對于實踐的依賴關系,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15]這一說法實際上肯定了哲學的實證性,哲學固然是思辨性學科,但是它是實證與思辨的統一。實際上,任何一門科學都是實證與思辨的統一,科學都有確定的研究對象,都需要解決現實問題,實證性自然不可缺少。同時,任何科學都是一種理論形態,都需要在經驗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這就體現出思辨性特征。所以各種科學理論的差別無非是實證性強一些還是思辨性強一些而已。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總結和概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思辨性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在充分總結各種革命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科學,比如馬克思對自己革命實踐的總結和反思,恩格斯對自然科學的研究,列寧、毛澤東等人對本國革命建設的研究與總結,等等。這個世界到底是什么,人們應該怎么樣認識世界,既是根本的哲學問題,同時也是具體的科學問題,即人們只有在各種具體的科學實踐中不斷對這些問題進行求解,不斷深化對世界各領域、各方面本質及規律的認識,才能為哲學世界觀的創立和發展提供經驗材料,才能形成正確科學的世界觀。
只要人類社會還存在,只要人類還想生存,就必須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雖然認識改造世界的功能已經分化到了各門自然科學之中,但是整體上認識把握世界卻始終是哲學的職能所在。不可否認,哲學發展到今天也出現了分化現象,比如偏重于認識領域、倫理領域、心理領域,但是這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哲學世界觀的本質,也不能以此丟掉對本體論的探索。西方哲學大多體現為個人哲學、個體哲學,只是哲學問題研究中的“個別”哲學,也許不需要也根本無能力去關注世界觀的問題。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國家、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社會指導自身實踐改變世界,建立美好新社會的指導理論,對世界觀的討論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是其社會歷史觀的基礎和前提,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發展亦需要集自然科學之大成。
當代西方哲學思潮主要有兩種,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它們產生的根源在于社會關系的復雜化和科學革命產生的重大社會影響。人本主義基于現實的人,從人的需要、情感、意志以及人性、自由等方面來闡述自己的學說理論,而科學主義則將科學活動的方法原則借鑒到哲學研究中來,以經驗作為自己研究的基礎。這兩種思潮都是唯心主義的,它們把某一方面的因素給絕對化了,從而將哲學思想給主觀化了。
我們通常會說馬克思主義需要不斷地創新和發展,這自然包含著辯證唯物主義同樣需要不斷創新發展的內涵,而創新發展的實證根據就在于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與改造,在于各門科學對客觀規律的深化掌握。例如,宇宙起源與演變理論、物質構成與內部結構學說、人類起源與發展的理論和世界政治經濟演變理論,等等,這些科學理論在幫助人們認識世界的同時,自然也有助于人們建立科學的世界觀,而科學的世界觀也必須以各種科學理論為基礎方能建立。
二 歷史唯物主義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總結了馬克思一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其中一個重大發現就是唯物史觀。“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16]從本質上看,歷史唯物主義說到底是一種唯物主義,是在人類社會領域中的唯物主義。唯物史觀作為馬克思一生的兩大發現之一,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奠定了歷史性地位。它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將唯心主義從它最后的避難所——社會歷史領域驅逐出去,成為徹底的唯物主義哲學,也成為真正的科學的哲學。
一直以來,人們強調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性,強調其是揭示人類社會客觀規律的科學,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科學,這種觀點并沒有錯,馬克思主義學說正是建立在這種科學性基礎之上的。但是如果只強調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性,把它當作是如同自然科學一般的科學理論,就走進了唯科學的認識誤區,不僅泯滅了社會主體的能動性,而且忽視了歷史唯物主義所包含的價值維度,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誤解。
從發生學的角度而言,馬克思恩格斯對人類社會本質的研究要在對世界本原的研究之前,他們生活在社會交往之中,自然會對社會現象和人類活動進行深入思考。馬克思恩格斯思考社會問題的起點是現實的人,人的活動、生存、幸福等問題是他們革命活動和學術生涯的核心問題。馬克思在少年時代就立下了為人類謀幸福的宏愿,正是懷著這樣的初心,馬克思發現了唯物史觀并利用這一科學規律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追求,從而找到了實現社會理想的現實途徑。
馬克思的理論生涯始終是與他的革命實踐結合在一起的,現實的革命需要也是他從事理論研究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據拉法格回憶說,馬克思認為:“不論從事哪一種科學研究,都不應該為這種研究會得出什么結果而操心;同時他又認為,如果一個有學問的人不愿意自己墮落,就決不應該放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不應該整年整月地把自己關在書齋或實驗室里,像一條藏在乳酪里的蛆蟲一樣,逃避生活,逃避同時代人的社會斗爭和政治斗爭。”[17]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角度而言,馬克思從未將人的活動從歷史中剝離出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他們積極的革命活動就構成了社會發展的有機內容,他們對自己利益的追求就是人類社會客觀規律的根本體現。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客觀評價,一方面認為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尤其是在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18]。并不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決定生產力的發展,而是因為它更適應生產力,所以代替了封建制生產關系,但是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勢必超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范疇,勢必要求更為先進的生產關系。“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系,這個曾經仿佛用法術創造了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幾十年來的工業和商業的歷史,只不過是現代生產力反抗現代生產關系、反抗作為資產階級及其統治的存在條件的所有制關系的歷史。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復中越來越危及整個資產階級社會生存的商業危機就夠了。……社會所擁有的生產力已經不能再促進資產階級文明和資產階級所有制關系的發展;相反,生產力已經強大到這種關系所不能適應的地步,它已經受到這種關系的阻礙;而它一著手克服這種障礙,就使整個資產階級社會陷入混亂,就使資產階級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脅。資產階級的關系已經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19]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共產黨的出場是順應社會發展規律而為,是為了解決資本主義自身無法解決的頑疾而誕生,因此共產黨就擁有了必然性正義。
從另外的角度而言,將共產黨的出場背景放置于社會發展規律之中,實際上也就規定了共產黨的職責使命,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砸碎戴在人們身上的枷鎖固然是緊迫而現實的任務,但更為根本的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探索實現更高階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并在其基礎之上形成新的經濟基礎以及更高文明的社會形態。《共產黨宣言》之所以具有如此廣泛的影響,能夠穿透歷史對未來產生指導,就在于它是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革命宣言書,從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指導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斗爭,而共產黨人的斗爭也向來不是對既得利益的爭奪和維護,而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進步的壯麗事業。正是因為具有如此遠大的追求,共產黨人才能帶領人民成功建設實現自由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
三 唯物主義辯證法
在恩格斯看來:“辯證法不過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20]進入19世紀,科學知識的學科化特征日益明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以實證方法研究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哲學已經不再是包羅萬象的知識總匯,那么哲學需要著重研究的是什么呢?“對于已經從自然界和歷史中被驅逐出去的哲學來說,要是還留下什么的話,那就只留下一個純粹思想的領域:關于思維過程本身的規律的學說,即邏輯和辯證法。”[21]對于舊哲學而言,思想領域是科學分化以后留給哲學的唯一地盤,對于科學而言,思想領域也是其進一步發展時要求哲學必須深入研究的領域。在人類認識發展史上,思維內容與思維形式相互適應,都歸于哲學研究,隨著專門科學的分化和發展,人類對思維內容的認識不斷深入,這也就對思維形式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哲學需要在更高級的形式上,即結合思維內容的運動規律去研究思維形式的規律,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運動的一般規律。這個一般規律就是辯證法,掌握了辯證法也就形成了能夠科學把握世界的理論思維能力。
其一,辯證法是客觀世界的一種存在。從概念上而言,辯證法就是關于世界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哲學學說。客觀世界處于普遍聯系和發展的狀態之中。
其二,人們應該以辯證法來認識世界。這個世界是什么樣,就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方法進行認識,對待世界應該持辯證法的態度,即以聯系和發展的眼光認識世界,這樣才能正確反映世界,否則就會與現實相脫離,只能得出歪曲性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現存世界和人的發展變化,認為哲學應該站在人的立場上來審視人之外的整個世界,也要站在整個世界的立場之上來審視人,要從現實的人和現實世界的關聯性角度來把握人與世界的關系。人周圍的現實世界不是形而上學的無人或超人的世界,它本質上是在實踐中生成的對象世界,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了的人的世界。這一觀點既肯定了人在整個世界中的主體性地位,同時也明確了世界發展演變的本質特征,即世界是在生生不息的演變中存在的。
其三,在積極行動中改造世界。
馬克思認為,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22]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包括對世界的理論解釋,更要包括對世界的實踐改造。從方法論上而言,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實踐,它認為辯證法和唯物論是有機統一的,而統一的基礎便是實踐。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它尊重客觀世界的本來面貌,承認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堅持主體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堅持實踐的觀點與遵循唯物主義辯證法的認識論本質上是一致的。
在《資本論》第一卷1872年第二版跋文中,馬克思強調了辯證法的重要性,強調自己理論創作的精髓在于辯證法。“辯證法,在其合理形態上,引起資產階級及其空論主義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3]馬克思探討人類社會未來發展,既不堅持永恒正義的原則,也不秉持終極的道德命令,只是希望從批判舊世界中去發現新世界。“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這是馬克思創立并倡導的反映人類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精神的哲學原則。反思批判性暗含著連續性和繼承性,事物的發展不是憑空地產生和巨大地跳躍的,而是前后相繼、揚棄繼承。
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主張的對現實世界的改造不是理想化的,而是具體的,是取決于客觀世界具體的歷史的運動。在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他們認為要改變的就是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從而無償占有剩余價值的社會不公平現象,于是他們深入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行規律,指導各國工人運動,為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即改變推翻資本主義制度而努力奮斗。正是因為堅持唯物主義辯證法,列寧在帝國主義時期及時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利用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尤其是戰爭,率先在俄國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將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發展到了實踐。世界以及人類社會總是在發展變化的,每個時代的人們都會面臨不一樣的問題,這就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辯證法,實事求是地分析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夠改造世界,同時在改造世界的基礎上將經驗上升到理論,不斷地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
毛澤東曾經批評斯大林沒有辯證法,只有形而上學,蘇聯對資產階級采取的是“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就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就反對”的僵化立場,從而才產生了反對市場、反對商品的奇怪現象。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蘇聯布爾什維克一直說馬克思主義是真理,這絕對沒錯,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蘇聯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闡釋就是真理。如果按照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說法,那種理解和闡釋充其量只是一種‘俄羅斯意識形態’。作為真理,馬克思主義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可以被討論和研究的;但是,作為‘俄羅斯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卻是不可研究、不容討論的。以為掌握了這種‘意識形態’就等于壟斷了真理,不過等于用官僚的意識形態代替了真理,用官僚的文牘代替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與學說。”[24]當蘇聯共產黨以教條主義對待馬克思主義時,實際上也就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問題的關鍵在于他們沒有掌握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精髓。
毛澤東深諳唯物辯證法的精神實質,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的偉大勝利,同時也將唯物辯證法發展到了新高度。毛澤東把辯證法的思維方式轉化為指導行動的實踐智慧,總結和升華了以矛盾分析法為核心的辯證智慧,使辯證法成為指導行動的現實力量。圍繞中國革命建設的現實問題,毛澤東撰寫了《實踐論》《矛盾論》《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反對本本主義》《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一系列作品,將唯物辯證法應用于現實問題,使辯證法獲得了現實力量。
辯證法所體現的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對馬克思主義的遵循很大程度上就體現為對辯證法的掌握與應用,倘若拋棄了辯證法就會在復雜的現實問題中迷失方向,最后會失去唯物主義的立場。只有掌握辯證法才能不斷解決現實問題,不斷改變現實世界,并在具體實踐中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