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jié) 哲學是認識改造世界的世界觀方法論

哲學是什么?這個問題古今中外很多學者和哲學家都在追問,但是并沒有確切的答案。有一位哲學家曾說過,對于一位哲學家來說,最惡毒的問題就是問他什么是哲學。如果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有一千個哲學家就會有一千個關(guān)于哲學是什么的答案。古今中外不計其數(shù)的學者都以哲學家自詡,不同的學術(shù)流派都稱自己的學問為哲學,但是他們的思想觀點卻大相徑庭,而且千差萬別、各有千秋的哲學學說卻又能夠共存于世。“我們必須講明白:哲學系統(tǒng)的分歧和多樣性,不僅對哲學本身或哲學的可能性沒有妨礙,而且對于哲學這門科學的存在,在過去和現(xiàn)在都是絕對必要的,并且是本質(zhì)的。”[1]

一 哲學是起源于驚異的人類智慧

在漢語中,“哲”是指聰明、智慧之意。在《尚書·皋陶謨》中記載有:“知人者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這里所說的“哲”即是智慧,而在中國哲學傳統(tǒng)中,哲之智慧主要體現(xiàn)在倫理、政治活動之中。哲學所追求的智慧并不回答和解決各種具體問題,而力圖為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fā)展、個人的安身立命提供指引。古希臘文philosophia由philo(愛、追求)和sophia(智慧)構(gòu)成,意思是愛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學家并不是所謂的“智者”,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把智者看成是歪曲真理的詭辯論者,而真正的哲學家是“愛智者”,是追求智慧之人。

從邏輯上而言,哲學起源于人類對宇宙或人生方面的根本性問題的好奇以及沉思。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詳細解釋了哲學起源問題:“就從早期哲學家的歷史來看,也可以明白,這類學術(shù)不是一門制造學術(shù)。古今來人們開始哲理探索,都應(yīng)起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他們先是驚異于種種迷惑的現(xiàn)象,逐漸積累一點一滴的解釋,對一些較重大的問題,例如日月與星的運行以及宇宙之創(chuàng)生,作成說明。一個有所迷惑與驚異的人,每自愧愚蠢(因此神話所編錄的全是怪異,凡愛好神話的人也是愛好智慧的人);他們探索哲理只是為想脫出愚蠢,顯然,他們?yōu)榍笾鴱氖聦W術(shù),并無任何實用的目的。這個可由事實為之證明:這類學術(shù)研究的開始,都在人生的必需品以及使人快樂安適的種種事物幾乎全都獲得了以后。這樣,顯然,我們不為任何其它利益而找尋智慧;只因人本自由,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為別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們認取哲學為唯一的自由學術(shù)而深加探索,這正是為學術(shù)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學術(shù)。”[2]

追求世界的智慧本身就體現(xiàn)著人的智慧,《列子》中的杞人擔心天崩地墜不是哲學而是庸人自擾,他出于自身安危而對自然現(xiàn)象產(chǎn)生恐懼而去探究問題,當他人幫其解開心結(jié)后也就不再追問天地之狀。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要能夠“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去探討研究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萬事萬物,使人類從無知過渡到有知。哲學所探討解決的問題具有超越性特征,它通常超越現(xiàn)實的功利甚至是純粹興趣使然。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在談到哲學時,曾以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人的不同動機為例,來解釋哲學的特性。第一種人是奔獎牌而來的,志在取得好的成績,第二種人尚無奪得獎牌的實力,但是抱著學習和積累經(jīng)驗的目的來參加比賽,第三種人并無功利動機,他們來此的目的僅僅是處于好奇,想對有關(guān)的東西弄個究竟。畢達哥拉斯認為,只有第三種人才屬于我們所說的哲學家。

正因為起源于個人興趣而對世界萬事萬物進行智慧求證,哲學展現(xiàn)出了千變?nèi)f化的形態(tài)特征。中國古代莊子的哲學力圖“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司馬遷的歷史哲學“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張載的哲學所實現(xiàn)的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西方哲學家的哲學主題也各不相同,畢達哥拉斯立志求索“萬物本原”,亞里士多德分析“存在是什么”,費希特則希望“提供一切知識的基礎(chǔ)”,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哲學的問題是:我能夠知道什么?我應(yīng)當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

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寫道:“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于那些迄今仍為確切的知識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于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于權(quán)威的,不管是傳統(tǒng)的權(quán)威還是啟示的權(quán)威。一切確切的知識——我是這樣主張的——都屬于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于神學。但是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思辨的心靈所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幾乎都是科學所不能回答的問題;而神學家們的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像它們在過去的世紀里那么令人信服了。世界是分為心和物嗎?如果是這樣,那么心是什么?物又是什么?心是從屬于物的嗎?還是它具有獨立的能力呢?宇宙有沒有任何的統(tǒng)一性或者目的呢?它是不是朝著某一個目標演進的呢?究竟有沒有自然規(guī)律呢?還是我們信仰自然規(guī)律僅僅是出于我們愛好秩序的天性呢?……對于這些問題,在實驗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各派神學都曾宣稱能夠做出極其確切的答案,但正是他們的這種確切性才使近代人滿腹狐疑地去觀察他們。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如果不是對于它們的解答的話,——就是哲學的業(yè)務(wù)了。”[3]

每個哲學家都會就自己的哲學主題給出答案,這些哲學思想就成為人類思想寶庫中的瑰寶,并成為后世學者探索驚異世界的精神養(yǎng)分。一方面,哲學是一種歷史性理論,任何哲學都是建立在特定歷史條件和人類認識發(fā)展階段基礎(chǔ)之上的,而不能把哲學看作超歷史的先驗規(guī)定;另一方面,哲學思想又具有穿越性特征,在新的歷史境遇中通過與現(xiàn)實的碰撞又能夠產(chǎn)生極具時代感的認知。

哲學總是在不斷實現(xiàn)超越和自我超越,它不滿足于既有的結(jié)論,不受已有的思想框架的束縛,總是在反思、批判和突破。哲學通過提煉人類所面臨的那些最深刻、最普遍、最具有長遠意義的問題、經(jīng)驗和感受,形成新的理念和方法,以實現(xiàn)人的精神的發(fā)展與超越。這也就意味著哲學永遠不會終結(jié),它始終面臨社會現(xiàn)實,處在不斷深化、拓展、超越和自我發(fā)展的過程之中,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深刻、最具思想代表性的科學。

二 哲學是一種理論形態(tài)的世界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過去的哲學以及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是什么,它們有沒有共同之處,既然都叫“哲學”,那就說明它們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那么它們的區(qū)別又體現(xiàn)在哪里呢?既然是哲學,就是研究整體世界及其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一切哲學之所以稱為哲學是因為它包含了本體論,一切哲學家的哲學思想又都包含有關(guān)于世界本原的本體論思想。

本體論一詞起源于17世紀的經(jīng)院哲學,通常是指在現(xiàn)象背后或現(xiàn)象以外尋求世界的本原,甚至是把某種神秘、抽象的東西當作世界的本原,它是關(guān)于世界存在的理論(ontology),也有學者將其翻譯成存在論。西方哲學中對世界本原或基質(zhì)進行探究的古希臘羅馬哲學、萊布尼茨的形而上學和黑格爾的絕對理念等都屬于本體論哲學。另外,中國古代哲學的道學、玄學、理學等實際上也是本體論。從根本上而言,本體論就是關(guān)于整個世界及其一般規(guī)律的理論,即這個世界到底是什么。世界到底是什么首先取決于世界本身,但是這個世界并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世界,而是人生活于其中、在人的活動影響塑造下形成的世界,是人眼中的世界。

世界觀(world view)是指人對世界的經(jīng)驗性感知,即人的“世界觀點”。世界觀是人們關(guān)于世界的根本看法。從廣義上而言,世界觀有多種存在形態(tài)。常識世界觀的本質(zhì)特征是經(jīng)驗性;宗教世界觀的本質(zhì)特征是對神的信仰;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審美方式,藝術(shù)通過具體生動的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以及人與世界之間的豐富關(guān)系,也是世界觀;科學是人類運用理論思維實證地把握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也可以成為世界觀。

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必然形成關(guān)于世界各種事物的看法,進而形成關(guān)于世界的總體理解和根本看法。同時,一旦擁有了某種世界觀,這種世界觀就會對人們?nèi)绾卫斫馐澜纭⑷绾尾扇⌒袆影l(fā)揮基本的作用。也就是說世界觀可以在人的自發(fā)行動中形成,也可以通過主體積極學習實踐活動進行培育樹立,實際上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外部世界觀理論必須轉(zhuǎn)化為主體的認知才能成為真正的世界觀,而主體只有接受科學世界觀理論并結(jié)合自身實踐進行轉(zhuǎn)化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會把世界觀等同于哲學,這是因為世界觀這一術(shù)語本身起源于哲學。事實上,馬克思恩格斯經(jīng)常用世界觀代稱哲學。例如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jié)》等作品及書信中,恩格斯就提出了“馬克思的世界觀”“新世界觀”“唯物主義世界觀”等用法,它們都共同指向我們今天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盡管世界觀和哲學關(guān)系密切,甚至對許多人來說,世界觀就是哲學的婢女,但哲學僅僅是世界觀的一種,常識、宗教、藝術(shù)、科學等都是或者包含世界觀。

與其他世界觀相比,反思性是哲學最突出的一個特點。由于哲學與其他世界觀的關(guān)系錯綜復雜、難以厘清,因此,把哲學與其他世界觀清晰地區(qū)分出來具有很大挑戰(zhàn)。黑格爾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探索,給出了一種至今仍有廣泛影響的解答。他認為,“哲學的認識方式只是一種反思,——意指跟隨在事實后面的反復思考”;哲學所跟隨的“事實”不是感性的具體事實,而是“一種現(xiàn)存的知識”,因此,“反思以思想的本身為內(nèi)容,力求思想自覺其為思想”。馮友蘭認為,哲學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哲學家必須對人生反復地思考,然后系統(tǒng)地進行表達。李澤厚主張:“哲學既非職業(yè),而乃思想,則常人皆可思想。此‘想’不一定高玄妙遠、精密細致,而可以是家常生活,甚至白日夢囈。哲學維護的只是‘想’的權(quán)利。”[4]抓住反思性這個特點,人們不僅可以將哲學與神話(幻想)、宗教(信仰)、藝術(shù)(審美)、常識(經(jīng)驗)區(qū)分開來,還能夠在哲學與科學之間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劃界標準。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是通過一系列概念、范疇和系統(tǒng)邏輯論證而形成的思想體系。作為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需要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邏輯論證。不可否認,有的哲學作品并沒有表現(xiàn)出系統(tǒng)化特征,如《論語》、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和《美學理論》,但是《論語》采用的是語錄體,《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采用的是格言體,它們的邏輯體系由于文體的原因而變得松散以至于難以直接把握,但是仍然存在系統(tǒng)化的思想。至于阿多諾的作品,它們基于哲學上的嚴肅思考而反對傳統(tǒng)的邏輯,自覺采用了“反體系”“碎片化”的文體形式來表達自己抗拒性的哲學思想。實際上,哲學是一種利用思維來把握世界的科學,嚴密的邏輯體系是其內(nèi)在本質(zhì)要求,不具備理論化、系統(tǒng)化特征的學說也就根本不是哲學。

作為理論化、體系化的世界觀,哲學既包括對自然以及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總體理解,又包括對歷史以及人與歷史關(guān)系的總體理解,還包括對人本身以及人生意義的總體理解。具體而言,哲學包括自然觀、歷史觀和人生觀等內(nèi)容。從人這一主體角度來看,自然觀和歷史觀最終都會體現(xiàn)于人生觀之上,人生觀是關(guān)于人生問題的根本觀點,決定了人生存于世的基本立場和原則,決定了人的實踐活動目標、人生道路方向和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人生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要解決主體與客觀世界之間存在的問題,使得主體能夠在客觀世界中生存發(fā)展。希臘德爾菲神廟前有三句著名箴言,其中有一句是“認識你自己”。從古代時期開始,人們就認識到作為主體的人一定要處理好與外部世界的關(guān)系,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好主觀與客觀之間的矛盾,解決好自由與必然、理想與現(xiàn)實、有限與無限等一系列的矛盾。

人生觀具有個性化特征,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人生觀,世界上并不存在任何兩種完全相同的人生觀,但是人生觀中的基本價值取向卻是相通的,以什么為最高價值追求是每個人都應(yīng)該認真思考的。古希臘時期的第歐根尼是犬儒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除了自然的需要必須滿足外,其他的任何東西,包括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不自然的、無足輕重的。他強調(diào)禁欲主義的自我滿足,鼓勵放棄舒適環(huán)境。作為一個苦行主義的身體力行者,他居住在一只木桶內(nèi),過著乞丐一樣的生活。每天白天他都會打著燈籠在街上“尋找誠實的人”。有一天亞歷山大大帝專門來訪問他,表示非常愿意幫助他。第歐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閃到一邊去,不要遮住我的陽光。”在第歐根尼看來,自由是至高無上的第一追求,至于金錢、名譽等都毫無意義。作為亞歷山大帝國的締造者,亞歷山大大帝深諳第歐根尼的人生追求,他曾感慨地說:“我若不是亞歷山大,我愿是第歐根尼。”

在《中國哲學簡史》中,馮友蘭將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概括的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5]。一個人做事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風俗習慣,所做之事對自身沒有或者只有很少意義,就是自然境界。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做各種事情,對于他自身具有功利的意義,即是功利境界。還有的人了解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他只是社會整體的一部分,從而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情,所做各種事情都是符合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也就達到了道德境界。“一個人還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6]他不僅是社會組織的公民,而且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從而為宇宙的利益做各種事情,也就達到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即天地境界。“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xiàn)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yīng)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chǎn)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7]馮友蘭認為依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任務(wù)就是幫助人們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只有通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了解,覺解行動和生活中的道德原理,才能達到天地境界和道德境界。

在人生觀問題上,古今中外的哲學家都格外重視精神境界的追求,這是因為人固然是生物性的人,但是人的本質(zhì)在于其社會性,人的社會交往體現(xiàn)了人的本質(zhì),而人若要實現(xiàn)對生物性的超越成為萬物之長,就必須在精神境界實現(xiàn)升華。

三 哲學是改造世界的方法論

世界觀同時又是方法論。在形成的世界觀的基礎(chǔ)上,人們就會依照世界觀的觀點去解釋現(xiàn)象、處理問題、改造世界。而此時,世界觀作為指導人們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原則,就表現(xiàn)為方法論。

人們認識、改造世界的方式、手段、原則和辦法的總稱即為方法,方法不過是對客觀規(guī)律的自覺地運用。方法又具有不同的層次,包括個別方法、特殊方法、一般方法。方法論是關(guān)于方法的本質(zhì)、特性的理論,即研究如何運用客觀規(guī)律以便自覺地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哲學方法論是一般方法的最高層次。世界觀解決的是“是什么”的問題,方法論解決的是“怎么辦”的問題,二者有區(qū)別,但卻緊密相連,世界觀轉(zhuǎn)化為方法論,叫作“化理論為方法”。一般來說,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會有什么樣的方法論,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包含和體現(xiàn)世界觀。恩格斯認為:“我們的主觀思維和客觀世界遵循同一些規(guī)律,因而兩者的結(jié)果最終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須彼此一致,這個事實絕對地支配著我們的整個理論思維。這個事實是我們理論思維的不以意識為轉(zhuǎn)移的和無條件的前提。”[8]

在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作為哲學家從事哲學講授、社會活動,他勸導、勉勵每一個人,但卻不是講道、訓誡或枯燥的道德說教。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寫道:“蘇格拉底的談話(這種方法)具有一種特點:(一)他一有機會就引導人去思索自己的責任,不管這機會是自然產(chǎn)生的還是蘇格拉底故意造成的。……接著(二)他就引導他們離開這種特殊事例去思索普遍的原則,引導他們思索、確信并認識什么是確定的正當?shù)臇|西,什么是普遍的原則,什么是自在自為的真和美。這種工作,他是用著名的蘇格拉底方法來做的……這個方法主要地有兩個方面:(一)從具體的事例發(fā)展到普遍的原則,并使?jié)撛谟谌藗円庾R中的概念明確呈現(xiàn)出來;(二)使一般的東西,通常被認定的、已固定的、在意識中直接接受了的觀念或思想的規(guī)定瓦解,并通過其自身與具體的事例使之發(fā)生混亂。這些就是蘇格拉底方法的一般。”[9]

蘇格拉底就把自己關(guān)于世界、社會以及其與人的關(guān)系的認知轉(zhuǎn)化為了行為方法,依照這種方法的行為實際上也就充分表達了他的世界觀,表達了他深邃的哲學思想。實際上,真正的哲學并不僅僅是思想的表達,而是思想與行動的統(tǒng)一,用中國哲學語言表達是“既入世而又出世”,既是理想主義,又是現(xiàn)實主義,既實用但又不膚淺。

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批判《科倫日報》編輯海爾梅斯的政論文章時曾這樣闡述哲學:“哲學就其性質(zhì)來說,從未打算把禁欲主義的教士長袍換成報紙的輕便服裝。然而,哲學家并不像蘑菇那樣是從地里冒出來的,他們是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的產(chǎn)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貴、最隱蔽的精髓都匯集在哲學思想里。正是那種用工人的雙手建筑鐵路的精神,在哲學家的頭腦中建立哲學體系。哲學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腦雖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體之外一樣。當然,哲學在用雙腳立地以前,先是用頭腦立于世界的;而人類的其他許多領(lǐng)域在想到究竟是‘頭腦’也屬于這個世界,還是這個世界是頭腦的世界以前,早就用雙腳扎根大地,并用雙手采摘世界的果實了。”

“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因此,必然會出現(xiàn)這樣的時代:那時哲學不僅在內(nèi)部通過自己的內(nèi)容,而且在外部通過自己的表現(xiàn),同自己時代的現(xiàn)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那時,哲學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體系相對的特定體系,而變成面對世界的一般哲學,變成當代世界的哲學。各種外部表現(xiàn)證明,哲學正獲得這樣的意義,哲學正變成文化的活的靈魂,哲學正在世界化,而世界正在哲學化。”[10]

在馬克思看來,哲學來自于現(xiàn)實世界,同時它又返回到世界以改變世界,這中間即經(jīng)歷了主體的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轉(zhuǎn)化,人們關(guān)于世界的觀點和看法直接影響了他們對現(xiàn)實問題的求解方法。艾薩克·牛頓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曾擔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他發(fā)現(xiàn)的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運動定律科學揭示了三維空間里天體的運行規(guī)律,但是他無法弄懂宇宙的起源問題,因此其后半生從事神學研究,希冀從上帝那里找到宇宙第一推動力。正如詩人亞歷山大·波普(Alexander Pope)為牛頓寫的墓志銘:自然與自然的定律,都隱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說“讓牛頓來吧!”于是,一切變?yōu)楣饷鳌I系墼谂nD的世界觀里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牛頓早在年輕時就開始研究神學,在他自己能解決的科學問題領(lǐng)域他自己加以解決,而一旦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上帝就成為他最終的依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扶沟县| 金昌市| 论坛| 丰都县| 腾冲县| 岐山县| 东兰县| 雷山县| 纳雍县| 东源县| 吉安市| 扶沟县| 公安县| 汪清县| 遵化市| 庆阳市| 昌都县| 双牌县| 汤原县| 秦安县| 彰化县| 阿克陶县| 台江县| 崇礼县| 肇庆市| 康马县| 宿州市| 黄山市| 垫江县| 上杭县| 长宁县| 锦屏县| 乐陵市| 嵊泗县| 灵石县| 岑溪市| 德格县| 内黄县| 陆丰市| 黑山县| 玉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