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與實的糾結:20世紀前半期管縣派出政府制度的建立與演變
- 侯桂紅
- 2200字
- 2025-04-28 19:49:48
二 廣西省的行政督察委員制(1927.10—1929.2)
廣西省是繼廣東省之后,第二個建立省縣間政府制度的省份,同時也是實行自定管縣政府制度時間最長的一個省份。
廣西民政廳長粟威因為民政最高機關遠在南寧,桂林柳州等處屬重鎮,但距首府遼遠,民政廳對于各該重鎮軍民兩政,頗感鞭長莫及。故變通廣東各屬行政委員辦法,分全桂為若干區,每區設行政督察員一人,以便督促指導各該區內一切行政進行事宜,擬具《廣西各區行政督察委員條例》,呈廣州政治分會請核議施行。政治分會第六十二次會議議決交分會委員黃紹竑審查。1927年10月14日下午廣州政治分會第六十五次會議時,黃紹竑報告審查經過,大會旋即議決通過[27]。
黃紹竑在回憶錄中也敘述了建立該制的原因是:“廣西地面遼闊,人煙稀少,加以那時除了幾條勉強通行的河道之外,陸路交通,十分艱困。省會南寧,地位備處南隅,省政府對于全省九十余個縣單位的指揮監督,自感困難,尤以桂林、柳江、田南(即百色)、鎮南(即龍州)各區為甚。陸譚時代的道尹制度,于民國十年的時候取消了,要把它恢復過來,固有困難,而且距離省府較近,及交通便利的地方,也無須乎要加多這個中間的行政組織。所以,我那時為暫時權宜計,特于距離省會遼遠而交通困難之區,設置行政督察委員。因為我覺得前清的府道及民初的道尹,都是固定的官制,未免呆板了些,既經撤廢,自不必再行回復。而廣西若干地區,在那個時候,有確屬需要一個中間組織,以補省政府耳目所不及。經再三研究的結果,乃改用行政督察委員的名義,為監督考察邊遠地區各縣行政的負責者。這實在為現時(1945年——引者注)各省行政督察專員制度的嚆矢。不過那時的組織很簡單,只是一個在特定區域設有機構的視察員而已。”于是,省政府委任張任民為桂林行政督察委員,轄桂林、平樂各縣;黃勉為柳州行政督察委員,轄柳州、慶遠各縣;鄭承典為鎮南行政督察委員,轄龍州、太平各縣;馮冠倫為田南行政督察委員,轄百色、思恩各縣[28]。11月2日,省政府委員會第四十四次會議議決公布《廣西各區行政督察委員暫行條例》,正式建立行政督察委員制。
《廣西各區行政督察委員暫行條例》
第一條 省政府因轄境遼闊,為便于督促指導一些行政之進行,得于舊定桂林、柳江、田南、鎮南各邊遠道區,暫設行政督察委員。
第二條 行政督察委員,直隸于省政府,督促及指導所轄區內一切行政事宜,并考核其成績,呈報省政府核辦之。
第三條 行政督察委員,對于省行政之命令規定事件,有所獻替得陳述意見,咨商各主管官廳,或呈請省政府核辦。
第四條 行政督察委員,于所轄區域內各管理之命令或處分,認為違背法令、妨害公益,或侵越權限時,得咨商各主管官廳停止撤銷其命令或處分。
第五條 行政督察委員,于所轄區域內各官吏,認為應付懲戒或獎勵者,得咨商主管官廳,或省政府核辦。
第六條 行政督察委員,于所轄區域內行政事宜,認為應會商及指導者,得召集縣長及其他官吏之全部或一部會議。
第七條 行政督察委員,須隨時出巡考核所轄區域內官吏成績,并切實指導,隨時將考核情形,列報省政府。
第八條 行政督察委員,對于特別官署之督察方法各依其官制定之。
第九條 行政督察委員,于非常事變之際,需用兵力或為防衛起見需用兵備時,得呈由省政府請駐扎鄰近之軍隊長官,派兵處理,但因特別情形不及呈請時,得徑向各該軍隊長官請其出兵。
第十條 行政督察委員,應每月一次將其職務經過呈報省政府查核。
第十一條 行政督察委員,于區內適宜地點設辦公處,設督察委員1人,秘書1人,辦事員若干人,雇員若干人。
第十二條 行政督察委員,由民政廳提出省政府委員會議決任免之,秘書由督察員呈請省政府任免職,辦事員由督察委員委任之。
第十三條 行政督察員辦公處之編制及經費另定之。
第十四條 行政督察委員辦公處辦事細則,由行政督察委員擬具,呈由省政府核定之。
第十五條 本條例有未盡事宜,得隨時修改之。
第十六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29]。
廣西省政府將“廣西各區行政督察委員暫行條例及經費表辦事細則等”上交國民政府備案。1927年12月13日,國民政府批示:“以與法令抵觸即批飭撤銷在案”,“遵照本府第二八三號批示辦理”“無庸議”[30]。實際行政督察委員制實行至1929年2月,因“全省的交通網大致完成”和新桂系在蔣桂戰爭中失敗“始行撤銷”。而制度的主導者黃紹竑脫離新桂系,1932年由汪精衛延請出任內政部部長,以其在桂經驗,擬制并推行“行政院專員條例”。
黃走后,李宗仁、白崇禧執掌桂省,與中央分庭抗禮。在管縣的制度問題上,一直自行其是,在1940年以前沒有實行中央的行政督察專員制度,而是自創設置了民團區指揮部制(1930.4—1934.3)、行政監督區制(1934.3—1940.3)。這些后來的制度就職權而言,與行政督察委員制有一定的差別。
行政監督區制是桂省歸順中央前實行的最后一個自創管縣政府制度。設立于1934年省政府合署辦公后,3月10日省政府委員會第一二二次會議議決公布《廣西省行政監督督察章程》,將全省劃為8區,派各區民團指揮部指揮官兼任,并有省政府委派秘書及助理員各1人,協助辦理,不另設公署。其職掌包括:(1)督飭各縣政府依照省政府所頒之施政準則分期進行;(2)督率各縣政府辦理縣與縣之間關聯事項;(3)省政府特別委任事項,并負考核各縣長工作成績之責任。由于“行政監督組織既屬簡單,故每年所需經費不多”,規定每區月均經費800元左右[31]。但1935—1937年的實際經費數額為2547元至8435元不等(表1-1),多地經費超出當時豫鄂皖三省“剿總”規定的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經費5250元。
表1-1 1935—1937年廣西省“行政監督”經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