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1925—1931年:幾省自創管縣派出政府制度[1]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在省級和縣級之間設立派出政府制度的慣例,輔助省級政府執行督導任務。清代實行省—(道)—府(直隸州、廳)—縣虛四級制。辛亥革命后受沖擊較小的北方地區繼續實行這一體制,南方則由于革命勢力的沖擊,清代的舊行政機構瓦解,由軍政府掌管軍政和民政,大多數實行省縣兩級制。

為加強中央集權,袁世凱采納章太炎的“廢省存道、廢府存縣,縣隸于道、道隸于部”的建議[2],于1913年1月8日公布《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劃一現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劃一現行各縣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改行省—道—縣實三級制,各級的官長和衙署分別稱:民政長和行政公署、觀察使和觀察使公署、縣知事和縣知事公署[3]。由此,將道從清代以監察職能為主的機構,轉變為完全的行政機構,成為介于省、縣間的二級政區;將有直轄地的府、直隸州、直隸廳和州、廳改置為縣。

1914年5月23日,袁世凱再頒《省官制》《道官制》《縣官制》,改為省置巡按使和巡按使公署、道置道尹和道尹公署、縣置縣知事和知事公署[4]。由于北京政府時期各省的政權多由軍閥掌握,道的設立,無疑削弱了各地軍閥的權力。因此,民初的道并未真正起到行政區劃的作用,始終只是省縣之間的公文承轉機關。同時,每省只劃三四道或四五道而已,每道轄區過大,轄縣數量較多,因此也不具實際的區劃意義[5]。而1923年10月10日,曹錕頒布近代中國第一部成文憲法《中華民國憲法》[6],明確省在憲法中的地位和權限同時[7],規定實行省—縣二級制。

1924年12月,主張地方與中央“均權”的孫中山在《建國大綱》中也提出中國地方政制應實行“省—縣二級制”[8]。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遵奉“總理遺教”將“省—縣二級制”寫入1931年6月頒行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9]

然而,“省—縣二級制”在運作中很快就出現了傳統性難題,即省級政區轄縣數量多,行政不便,也不利于“剿共”的推進。同時,民元以來,源自清末傳統自治地方社會的解體和對強權國家的需求,擴大對社會的控制需要更多的改善和強化政治體制,改變原來頭重腳輕、皇權不下縣的政府模式。為應對此種情況,當時有縮省方案、有設省縣間組織方案。縮省之論因過于復雜和變動太多,始終停留于口頭。所以,地方幾省為解現實燃眉問題,自行在省縣之間草創了名目各色、權責不一的臨時管縣制度。

這些制度具體包括廣東省的行政委員制、廣西省的行政督察委員制、湖北省的行政委員制、江西省的黨政委員分會制、安徽省的首席縣長制、江蘇省的行政區監督制、江西省的行政區長官公署制、浙江省的縣政督察專員制。盡管它們與1932年“剿總”令行的、也即后來實行至1949年的行政督察專員制度并非嫡系,甚至大多沒有關系,但相對中國歷史的長時段看,可視為是民國時期行政督察專員制度的前身。

主站蜘蛛池模板: 聂荣县| 政和县| 肇东市| 万全县| 茌平县| 南川市| 巴南区| 筠连县| 平江县| 涟源市| 临朐县| 旌德县| 景德镇市| 东安县| 宁阳县| 利辛县| 大埔区| 弥勒县| 凌云县| 威海市| 阿坝| 屏山县| 华池县| 无棣县| 宽甸| 紫金县| 济宁市| 甘洛县| 宣城市| 崇州市| 紫云| 灵丘县| 浦北县| 小金县| 财经| 无为县| 沂南县| 天镇县| 虹口区| 儋州市|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