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 研究的資料

本書所使用的文獻資料主要為以下五類:

(1)檔案。本書發掘使用了大量未刊檔案原始資料,改變了現有研究成果中原始檔案資料少的狀況。這些檔案來源于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國民政府內政部、財政部、軍政部全宗相關檔案和江蘇省檔案館、重慶市檔案館等館藏相關歷史檔案。

還需交代的是,因全國各省市檔案館索引方式不同,本書中檔案資料來源的注引形式不同。根據可追溯這一關鍵原則,本書所引檔案資料腳注呈現形式大致有兩種:第一種,×××檔案館藏,×××全宗,資料號:××—××—××,或×××檔案館藏:××—××,如“江蘇省檔案館藏:1001—1—47—209”,其中“1001”為全宗號,“1”為目錄號,“47”為案卷號,“209”為卷內頁號。第二種,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檔案資料腳注形式不同。如“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全宗,資料號:一二(6)—8303—27”,其中“一二(6)”為全宗號,“8303”為案卷號,“27”為卷內頁碼。或因卷內檔案歷經多次重整,有的存于頁眉或頁腳的卷內頁碼不止一個,為免混亂,筆者所注來源,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檔案因電子化且支持關鍵字檢索,所以大多為兩個字段,其他省份檔案大多為三個字段或四個字段。

(2)政報。本書使用了近20種中央政府公報和地方政府公報,如《國民政府公報(南京1927)》《內政公報》《行政院公報》《安徽省政府公報》《浙江省政府公報》《福建省政府公報》等。此外,民國時期還有一些官方舉辦的刊物,其性質類似政報,如《浙江兵役》《浙江財政月刊》《閩政導報》等。這些政府官報多為中央和各省傳達包括規章制度在內的公文,對各省在地實踐研究有相當價值,與檔案具有同等價值。

(3)報刊。本書使用了大量民國報紙與刊物,其載體基本都是電子版,主要來自“全國報刊索引”(https://www.cnbksy.cn/)、“中國歷史文獻總庫·近代報紙數據庫”(http://bz.nlcpress.com/library/publish/default/IndexPaper2.jsp)、“瀚堂近代報刊數據庫”(https://www.neohy-tung.com/)、“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系文獻數據平臺”(https://www.mod-ernhistory.org.cn/#/)等。

(4)文件匯編。本書使用的官方文件匯編的最大一部分為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編的《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四編、第五編,這對梳理相關規制演變的作用甚大。

(5)地方志。本書使用了部分省、地區、市的地方志。地方志在反映各個時期行政督察專員制度的實況方面一般較為真實可靠,但其編纂質量高下有別,亦存有魯魚亥豕、失真和簡單抄錄其他文獻等問題,利用時須進行分析考辨。同時,須交代清楚:本書中所用此部分資料多來自地方志專題網站,因此他日可能出現因網站改版、免費使用權限到期、國家檔案政策調整等原因,不能按本書標注網址再現原文。


[1] 《后漢書·志·第二十八·百官(五)》,二十五史全文檢索系統(網絡版),http://202.112.82.27/net25/readframe.htm,2020年10月22日。

[2] 《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二十五史全文檢索系統(網絡版),http://202.112.82.27/net25/readframe.htm,2020年10月22日。

[3] 顧炎武撰,張京華校釋:《日知錄校釋》(上),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403頁。

[4] 專區專署制度的研究是筆者的博士論文;地區行署制度的研究參見筆者已經出版的《地區行署制度研究(1978—200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中國共產黨的行政督察專員制度的研究專著,筆者計劃至遲5年內付梓。

[5] 潔忱:《論地方制度與行政督察專員》,《大公報》(天津版)1932年11月15日第2張第8版;潔忱:《論地方制度與行政督察專員(續)》,《大公報》(天津版)1932年11月17日第2張第8版。

[6] 陳柏心:《告今之言地方制度改革者:提出幾件被人忽略的事實》,《國訊》第194期,1939年。

[7] 馬元放:《現行之行政督察制度:對于蘇省設置行政督察專員之意見》,《江蘇月報》第1卷第2期,1933年。

[8] 楊適生:《專員制度之研究》,《行政研究》第1卷第1—3期,1936年。

[9] 徐寒石:《中國地方政治制度之研究——從地方政制說到行政督察專員(續)》,《青年評論》第19期,1933年。

[10] 《中國國民黨抗戰建國綱領》,《申報》(漢口版)1938年4月3日第4版。

[11] 陳柏心:《告今之言地方制度改革者:提出幾件被人忽略的事實》,《國訊》第194期,1939年。

[12] 翁有為等:《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制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

[13] 張小穩:《明清時期道的分類及其功能演變——現代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制淵源的視角》,《云南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

[14] 謝曉鵬:《國民政府行政督察專員制的演變及特點》,《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15] 李剛:《南京政府專區公署人員編制的行政法考察》,《前沿》2010年第4期。

[16] 崔躍峰:《南京國民政府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制與縣制的關系》,《史學月刊》2011年第7期。

[17] 柳岳武:《民國時期專員區公署制的設置與縮小省區關系的討論》,《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

[18] 趙文遠:《陜甘寧邊區行政督察專員制度研究》,《中州學刊》2012年第1期;趙文遠:《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共行政督察專員制度之比較》,《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

[19] 莫起升:《國民政府行政督察專員任職資格與選任程序的法制考察》,《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8期;莫起升:《行政法視野下的專區公署(1927—1949)》,《蘭州學刊》2010年第5期;莫起升:《國民政府(1927—1949)專區公署的轄區設置與經費保障》,《山東社會科學》2010年第7期。

[20] 翁有為:《從專員區公署制到地區行署制的法制考察》,博士學位論文,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21] 翁有為:《專區與地區政府的法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2] 鐘日興:《1932—1936年的行政督察專員制度研究——以湖北省為例》,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23] 譚肇毅:《新桂系的行政督察制度》,《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24] 黃紹竑:《黃紹竑回憶錄》,東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151頁。

[25] 陳立:《行政督察專員制之檢討》,《現代讀物》第3卷第8期,1936年。

[26] 鄭自明:《行政督察專員制在戰時的作用》,《國聞周報》第14卷第46期,1937年。

[27] 樓正華:《行政督察專員制度之檢討及其在抗戰時期之價值》,《閩政與公馀旬刊》第29、30、31期,1938年。

[28] 何仲英:《行政督察專員制度的檢討》,《汗血月刊》第9卷第1期,1937年。

[29] 沈懷玉:《行政督察專員制度之創設、演變與功能》,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上,1993年。

[30] 錢端升等:《民國政制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94頁。

[31] 蕭文哲:《行政督察專員制度改革問題》,《東方雜志》第37卷第16號,1940年;蕭文哲:《改善行政督察專員制度之建議》,《訓練月刊》第1卷第6期,1940年。

[32] 翁有為等:《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制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第57頁。

[33] 陳之邁:《研究行政督察專員制度報告》,《行政研究》第1卷第1—3期,1936年。

[34] 翁有為等:《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制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第73—77頁。

[35] 何仲英:《行政督察專員制度的檢討》,《汗血月刊》第9卷第1期,1937年。

[36] 張富康:《行政督察專員制之興起》,《前途》第5卷第4期,1937年。

[37] 江祿煜:《行政督察專員制的檢討》,《之江期刊》第5期,1936年。

[38] 何仲英:《行政督察專員制度的檢討》,《汗血月刊》第9卷第1期,1937年。

[39] 翁有為等:《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制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第309頁。

[40] 陳柏心:《行政督察專員制度改進問題》,《建設研究》第8卷第1期,1942年。

[41] 江天策:《行政督察專員制定研究》,國立武漢大學法學院政治系畢業論文,1940年。

[42] 劉莉莉:《江西行政督察專員制度考察》,碩士學位論文,江西師范大學,2001年。

[43] 陸建洪:《試論南京國民政府專員制度的演變及其特點》,《史學月刊》1988年第4期。

[44] 趙小平:《國民黨行政督察專員制度簡述》,《檔案史料與研究》1990年第3期。

[45] 譚肇毅:《新桂系的行政督察制度》,《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46] 翁有為等:《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制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156頁。

[47] 錢端升等:《民國政制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00頁。

[48] 楊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行政督察專員制度的創設》,《民國檔案》2009年第1期。

[49] 克和:《行政督察專員制度之史的演進》,《汗血月刊》第9卷第1期,1937年。

[50] 朱程:《行政督察專員制度的檢討》,《政衡》第2卷第5期,1935年。

[51] 趙文遠:《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共行政督察專員制度之比較》,《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

[52] 儲家昌:《行政督察專員制的存廢問題》,《政治評論》第148期,1935年。

[53] 周聯合:《論行政督察區制度的不合法與不合理問題》,《學術研究》2006年第8期。

[54] 儲家昌:《行政督察專員制的存廢問題》,《政治評論》第148期,1935年。

[55] 馬元放:《現行之行政督察制度:對于蘇省設置行政督察專員之意見》,《江蘇月報》第1卷第2期,1933年。

[56] 蕭文哲:《行政督察專員制度改革問題》,《東方雜志》第37卷第16號,1940年;蕭文哲:《改善行政督察專員制度之建議》,《訓練月刊》第1卷第6期,1940年。

[57] 楊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行政督察專員制度的創設》,《民國檔案》2009年第1期。

[58] 儲家昌:《行政督察專員制的存廢問題》,《政治評論》第148期,1935年。

[59]:《地方行政改革中之行政督察專員制度》,《東方雜志》第33卷第19號,1936年。

[60] 鐘竟成:《我對于行政督察專員制度的意見》,《行政研究》第2卷第6期,1937年。

[61] 蕭文哲:《行政督察專員制度改革問題》,《東方雜志》第37卷第16號,1940年;蕭文哲:《改善行政督察專員制度之建議》,《訓練月刊》第1卷第6期,1940年。

[62] 楊適生:《專員制度之研究》,《行政研究》第1卷第1—3期,1936年。

[63] 鐘竟成:《我對于行政督察專員制度的意見》,《行政研究》第2卷第6期,1937年。

[64] 朱程:《行政督察專員制度的檢討》,《政衡》第2卷第5期,1935年。

[65] 王奇生:《民國時期縣長的群體結構與人事嬗變——以1927年至1949年長江流域省份為中心》,《歷史研究》1999年第2期。

[66] 楊念群:《為什么要重提“政治史”研究》,《歷史研究》2004年第4期。

[67] 趙和介:《行政督察專員制度述評》,國立武漢大學畢業論文,1944年。

[68] 《行政督察員制度,流弊甚多似將無形廢除》,《益世報》(天津版)1933年3月10日第1張。

[69] 陳柏心:《行政督察專員制度改進問題》,《建設研究》第8卷第1期,1942年。

[70] 周必璋:《改進行政督察專員制度芻議》,中央政治學校研究部出版1941年版。

[71] 蕭文哲:《行政督察專員制度改革問題》,《東方雜志》第37卷第16號,1940年。

[72] 楊適生:《專員制度之研究》,《行政研究》第1卷第1—3期,1936年。

[73] 江祿煜:《行政督察專員制的檢討》,《之江期刊》第5期,1936年。

[74] 王潔卿:《行政督察專員制度之研究》,《汗血月刊》第9卷第1期,1937年。

[75] 張耀樞:《行政督察專員制度之檢討與改進》,《服務》第10期,1943年。

[76] 周宏濤:《吾國行政督察專員制度之研究》,國立武漢大學政治系畢業論文,1939年。

[77] 趙和介:《行政督察專員制度述評》,國立武漢大學畢業論文,1944年。

[78] 李廷樑:《行政督察專員制度的改善問題》,《政問周刊》第43號,1937年。

[79] 陳柏心:《行政督察專員制度改進問題》,《建設研究》第8卷第1期,1942年。

[80] 何鍵:《調整省以下行政機構管見》,《中華評論》第1卷第9、10期合刊,1938年。

[81] 傅驊昌:《行政督察專員制度之研究(下)》,《安徽政治》第9卷第4、5期,1946年。

[82] 張耀樞:《行政督察專員制度之檢討與改進》,《服務》第10期,1943年。

[83] 傅驊昌:《行政督察專員制度之研究(下)》,《安徽政治》第9卷第4、5期,1946年。

[84] 張耀樞:《行政督察專員制度之檢討與改進》,《服務》第10期,1943年。

[85] 李廷樑:《行政督察專員制度的改善問題》,《政問周刊》第43號,1937年。

[86] 鵬九:《論行政督察專員制之得失》,《不忘》第1卷第9期,1933年。

[87] 宋明炘:《現行行政督察制度之商榷》,《政治評論》第34號,1933年。

[88] 李君山:《1935年“華北自治運動”與中國派系之爭——由〈蔣中正總統檔案〉探討戰前中日關系之復雜性》,《臺大歷史學報》2004年第34期。

[89] 李懷印:《現代中國的形成:1600—1949》,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前言第4頁。

[90] 徐進:《華北事變前后地方實力派政治行為再考察》,《中共黨史研究》2022年第2期。

[91] 羅敏:《民國史研究七十年:成就與新趨勢》,《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9年第4期。

[92] 鄧小南:《再談走向“活”的制度史》,《史學月刊》2022年第1期。

[93] 黃道炫:《張力與限界:中央蘇區的革命:1933—1934》,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引子第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巴嘎旗| 松溪县| 武鸣县| 绥化市| 桑日县| 高青县| 运城市| 南昌市| 伊宁市| 木兰县| 吴堡县| 砀山县| 云林县| 林口县| 济源市| 博湖县| 德州市| 武安市| 化德县| 调兵山市| 饶河县| 德州市| 和顺县| 淳化县| 梅河口市| 锡林郭勒盟| 扎兰屯市| 丹东市| 海盐县| 肃南| 平武县| 达拉特旗| 盐边县| 兴化市| 宜宾市| 彭泽县| 甘孜县| 霞浦县| 拜城县| 德化县| 镇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