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族群與戰爭:公元前西亞三千年
- 胡其柱
- 3795字
- 2025-04-29 17:56:03
第三節 神秘的蘇美爾文明
兩河流域的文化遺存相當豐富。烏魯克古城不僅出土了大量文化遺存,還貢獻了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到目前為止多達6000塊。考古學家認為,這些文字和遺存是公元前3200年左右,一個叫蘇美爾人(Sumerian)的族群留下的。
蘇美爾人定居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端,自稱“黑頭人”(Sag-gi-ga),蘇美爾是西鄰阿卡德人(Akkadians)對他們的稱呼。后來,蘇美爾人被西鄰阿卡德人征服,而阿卡德文化又長久地主導兩河流域,所以后來人也就跟著叫他們蘇美爾人。
蘇美爾語既不屬于閃米特語系,也不屬于印歐語系,與任何已經“死了的語言”或“活著的語言”都沒有直接關系。考古學家找不到外來證據,傾向于認為蘇美爾是當地土著,長期在兩河流域生活,也可能就是歐貝德人(Ubaidians)后裔。語言學家則認為,蘇美爾人不屬于閃米特語系,外來可能性更大,有人推測來自南方海上,有人推測來自印度,有人推測來自高加索或中亞,還有人推測來自幼發拉底河中上游,可謂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圖1-4 蘇美爾人地理位置
更絕的是,很多歷史愛好者看到蘇美爾雕像腦袋小、眼睛大、脖子粗、胡須長、頭發短、光著腳,奇形怪狀,頗有點像傳說中的外星人,干脆就說他們來自外星球。這些歷史愛好者又根據蘇美爾神話想象出一個尼比魯星球,聲稱蘇美爾就是尼比魯人,蘇美爾文明是從尼比魯星球帶來的。這樣的猜測純屬臆想,只能當作科幻小說一笑了之。
拋開來源不說,有一點可以肯定,即公元前4500年以前,蘇美爾人已經生活在兩河流域南端。當時,歐貝德人尚處于鼎盛時期,壟斷了從波斯灣到地中海的長途貿易,蘇美爾人雜處其中,并不顯眼。
沒想到,接下來幾百年,蘇美爾人異軍突起,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至少公元前3500年左右,他們取代歐貝德人,成為南部平原主導者。更重要的是,蘇美爾人馴服了泛濫的河水,習慣了干燥的盛夏,能夠種植大麥、圈養牛羊、釀制啤酒,修建大型建筑、制作大型藝術品和撰寫成熟的文字,成了最早叩開文明大門的人類族群。
閉上眼睛想一想,5000多年前,蘇美爾人就能吃著牛羊肉、喝啤酒,實在讓人不可思議。
蘇美爾文明的獨特性在于,它不是一種傳說,而是完全由考古學家“挖”出來的,而且主要是歐美考古學家挖出來的。在他們發掘蘇美爾文明遺址以前,連伊拉克人都不知道自己居住的地方,5000多年前就誕生了人類最早文明。考古發掘以前,伊拉克人甚至和我們一樣,根本沒聽說過蘇美爾人。
事實上,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由蘇美爾人形成的烏魯克城邦(Uruk),就出現了城市、神廟、宗教、灌溉系統、社會分工、冶金技術、遠距離貿易等,三百年后又形成了成熟的文字。埃及象形文字有可能是受烏魯克楔形文字啟發而出現的。
在出土的蘇美爾遺存中,有很多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文書。美索不達米亞缺少石頭和木材,只有黃土用之不竭,所以蘇美爾人往往就地取材,用泥土制作陶器、陶籌(計算器)、印章、房子、泥板等。總之,蘇美爾文明的很多東西都是用黃色泥土制作的,屬于徹徹底底的“黃土文明”。
蘇美爾人先將泥土制作成長方形的泥板,再用削尖的蘆葦稈記錄天文、農業、醫療、賬目、史詩、王表、外交等信息。泥板經過晾曬和焙燒,會變得像磚塊一樣堅硬,只要不沾水,可以保存幾千年。
蘇美爾人不僅記錄日常事務,還將傳說、想象與現實相融合,制作了歷代王權目錄,刻在石板或者泥板上,史稱“蘇美爾王表”。到目前為止,考古學家發現了27個版本。最早的蘇美爾王表制作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這些版本表述不盡相同,但記載的信息大同小異。
王表記錄了從遠古到蘇美爾結束的八個王權。他們的王,叫作“盧伽爾”(Lugal),下轄各個城市長官叫恩希(Ensi)。以一場大洪水為界限,蘇美爾八個王權可分為兩個階段,三個王權在大洪水前,五個王權在大洪水后。大洪水前的三個王權,統治時間動輒幾萬年,明顯是傳說加演繹,不足為據;大洪水后的王權記載,時間越來越符合歷史現實,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它記載的第一個王,是埃利都的阿魯利姆(Alulim),統治2.88萬年,第二個王是阿拉爾加(Alalngar),統治3.6萬年;此后,神明不再青睞埃利都,王權轉入巴提比拉(Badtibira)城邦,他們的三個王先后統治10.8萬年。再后來,王權先后轉入拉爾薩(Larsa)、辛比爾(Zimbir)和舒魯帕克(Shuruppak)三個城邦,他們的王又先后統治了6.84萬年。
這樣的記載半人半神,不能當真。蘇美爾人將其先王動輒說成幾百歲、幾萬歲,比孫悟空還長壽,怎么可能?
不過,問題的關鍵在于,考古挖掘證實這五個城邦確實存在,緊隨其后的大洪水也并非虛構。無論考古學、古氣候研究,還是《吉爾伽美什史詩》和《圣經》研究,都顯示公元前3000年左右,兩河流域確實遭受過一次大洪水。學界據此推斷,以上五個城邦的爭霸時間,應該在公元前3200年至前3000年間。

圖1-5 蘇美爾早期城邦位置示意圖
蘇美爾王表顯示,大洪水之后,王權轉到了基什(Kish)。基什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城邦,位于今天伊拉克中部烏哈亞米爾遺址附近,西距巴比倫遺址12公里,巴格達以南80公里。
很可能,洪水過后,基什這個地方出現了一位偉大領導人,帶領當地民眾治理洪水、恢復農耕、敬拜神明,率先實現了崛起,成為巴倫尼西亞平原的新一代城邦霸主。而且,基什位于咽喉要地,能夠控制幼發拉底河下游水源。幼發拉底河又是下游農業灌溉的主要水源,誰控制了基什,誰就能控制下游平原,因而成為四方輻輳的中心。
根據蘇美爾王表,每個基什王動輒統治幾百上千年,整個王權共計存續17980年。這明顯也是演繹,其王權興盛的實際時間,可能介于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之間,不過一百余年。
基什城邦在蘇美爾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洪水前的城邦遺址,沒出土過王宮。考古學家從基什遺址上,挖掘出了第一座王宮,存在時間約為公元前2800年左右。或許基什城邦主導周邊時,力量遠超以前的霸主,“基什王”逐漸變成霸主的代稱。后來,連那些南方城邦,北上控制基什以后,也會以“基什王”名號自居。
公元前2800年以后,王權轉到了烏魯克城邦手中。烏魯克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前。由于臨近河道,便于灌溉和貿易,它逐漸成為蘇美爾人聚集之地,是當時兩河流域最大的城邦。整個蘇美爾地區大約有76個城邦,其中烏魯克占地400公頃,主城區5萬—8萬人,可能是最大城市。后世出土的蘇美爾文字,就主要來自這里。
在公元前3200—前3100年烏魯克遺址的泥板上,考古學家發現了類似雪橇的符號,雪橇下面有兩個滾輪或四個盤輪,上面撐著篷蓋,應該供神像或國王乘坐。用于牽引雪橇的不是馬,而是西亞野驢,這是目前人類使用輪式車輛的最早記錄。
從烏魯克王權開始,蘇美爾王表記載的時間趨于正常。除了前四個王在位時間仍然夸大,接下來的7個王在位多則30余年,少則八九年,基本符合生活常識。或許,烏魯克王權比較接近制作王表的時代,蘇美爾人知道了先王具體的統治年限。
烏魯克王權存在的時間,可能有三百年左右,大約從公元前2800—前2600年。其中,兩位國王載入史詩,名垂青史,至今為人吟誦。一位是第二任國王恩美爾卡(Enmerkar),公元前2700年左右在位;另一位是第五任國王吉爾伽美什(Gilgamesh),大約公元前2600年左右在位。
傳世史詩《恩美爾卡與阿拉塔之王》,敘述了恩美爾卡與阿拉塔國王斗智斗勇獲取木材、石材和珠寶的故事;《吉爾伽美什史詩》則被公認為人類最早的史詩,描述了吉爾伽美什與好友殺死妖怪,并在好友受懲罰而死后,遠走他鄉探求永生的故事。
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問世以前,《吉爾伽美什史詩》是兩河流域乃至西亞和愛琴海島嶼流傳最廣的史詩。最早版本用楔形文字刻在泥板上,共計3000多行。詩中的很多場景和情節,比如伊甸園、傳道書勸告、大洪水,都與《舊約圣經》類似。說不定,《舊約圣經》的某些內容,就是根據《吉爾伽美什史詩》改編的。
公元前2500年前后,隨著河水改道,烏魯克城邦優勢不再,逐漸失去霸主地位。兩河入海口的烏爾(Ur)乘勢崛起,接掌了新一代王權。這個烏爾,就是傳說中猶太人祖先亞伯拉罕的居住地。《圣經》所想象的伊甸園,原型可能就在這個地方。
烏爾城邦興盛了近百年,風光漸失。兩河流域城邦混戰,爭奪霸權。群雄逐鹿到最后,剩下拉伽什(Lagash)和烏瑪(Umma)一決雌雄。拉伽什最初統一蘇美爾,強迫西方的馬瑞王國(Mari)進貢,占據明顯優勢,后來沒想到被烏瑪反超,拱手讓出了霸權。烏瑪城邦也沒能笑到最后,公元前24世紀末,巴比倫尼亞北部的阿卡德人揮師南下,將整個蘇美爾收入了囊中。

圖1-6 蘇美爾早期三大城邦示意圖
值得一提的是,拉伽什雖然失敗了,但是他們的最后一個王,名為烏魯卡基那(Urukagina),卻在人類歷史上涂下了靚麗一筆。在位僅七年的他,頒布了人類有史記載的第一部法典,啟動了后世所知的最早的政治改革。他的城邦,也是蘇美爾地區法官的主要來源地。
烏魯卡基那改革的主要內容,是解除官員和祭司強加在普通民眾身上的沉重負擔。在他支持下,船夫、漁民、農民、牧民,都不必再遭受官僚體系的橫征暴斂,也不必再承受祭司的強買強賣、糧食侵奪以及違規收取喪葬費;盲人得以享受糧食補貼,寡婦孤兒得以免除稅負,離婚婦女能夠再嫁他人。
《劍橋古代史》說,損失最嚴重的似乎只有統治者本人,即烏魯卡基那。他歸還神廟產業,免除民眾稅收,減少自己和祭司收入,處處都是與自己作對。這樣的烏魯卡基那,堪稱兩河版的“堯舜禹”。從時間來看,烏魯卡基那公元前2378—前2371年在位,與中國傳說中的堯舜禹亦相去不遠。

圖1-7 烏魯卡基那時代的銘刻,藏于法國羅浮宮
可惜,歷史沒有給予烏魯卡基那充分的改革時間。他僅僅上臺八年,便被烏瑪城邦給推翻了。烏瑪又被薩爾貢領導的阿卡德人擊潰。一度鶴立雞群的蘇美爾人,從此與阿卡德人互換身份,從主人淪為了附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