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族群與戰爭:公元前西亞三千年
- 胡其柱
- 3224字
- 2025-04-29 17:56:04
第四節 阿卡德人的曇花一現
與蘇美爾人比鄰而居的阿卡德人,屬于閃米特語系,與古希伯來語、阿拉伯語是同一支脈,應該來自迦南或者阿拉伯綠洲。自有文字記載開始,他們就生活在蘇美爾人上方,或與蘇美爾人雜居。只是,在很長時間里,他們來到美索不達米亞的時間稍晚,文明程度落后于蘇美爾,只能甘當綠葉。
阿卡德人的外貌與蘇美爾人有別。蘇美爾人個子矮,光著腳,皮膚淡,短頭發,臉部刮得很干凈,持矛挽盾;從西部遷來的阿卡德人則個子高,穿著鞋,皮膚暗,長頭發,臉上都是絡腮胡子,擅長弓箭。很明顯,一個喜歡防御,一個擅長進攻。
當蘇美爾人發明文字、建立城邦時,阿卡德人估計還在放牧流浪。從全球歷史來看,農業和游牧交錯地帶,始終充斥著激烈攻防,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但是,蘇美爾人與阿卡德人的關系,似乎沒有那么緊張。從考古研究和文獻資料來看,他們并沒有殘酷地相互殘殺,而是很快化干戈為玉帛,混居在了一起。想必,富裕的蘇美爾需要廉價勞動力,只能開放邊境,讓阿卡德人進入。蘇美爾泥板記錄下來很多書吏的名字,明顯來自阿卡德人。這意味著,很多阿卡德人進入蘇美爾后,掌握楔形文字,成了有文化的傭人。
這種奇特的經歷,促進了阿卡德人快速進化。他們掌握楔形文字后,既可以服務蘇美爾人,謀取生計,也可以為我所用,從事貿易,組織政權,積累文化底蘊。公元前24世紀,一位叫薩爾貢(Sargon of Akkad)的梟雄橫空出世,將阿卡德人的積累化為實力,率領族群登上了兩河流域的政治巔峰。
西亞古代史上有三位薩爾貢,一個是阿卡德的薩爾貢,年代最早,也最早闖出了名號,后世多以薩爾貢大帝相稱。另兩個是后世亞述的,公元前19世紀的叫薩爾貢一世,公元前8世紀的叫薩爾貢二世。薩爾貢一世沒留下豐功偉業,薩爾貢二世與薩爾貢大帝都出類拔萃,分別創建了西亞大帝國。
薩爾貢的阿卡德寫法是arru-kīnu,意為“真正的王”或“永恒的王”。關于他的出身,歷來有兩種說法。古巴比倫的蘇美爾史詩說,他的父母是平民,出身貧賤,后來的一首阿卡德語史詩則說,他的出身并不低,至少母親是人上人的高級祭司:
我是大王薩爾貢,阿卡德之王,
我母是高級祭司,我父是誰,我卻不知。
……
我的身為高級祭司的母親懷了我,偷偷把我生下。
她把我放到蘆葦籃里,她用瀝青把縫隙封好,
把我放入河流,因此我沒有被發現。
按照這種說法,薩爾貢的母親是高級祭司,屬于權貴家庭,只是他不知父親是誰,似乎是私生子。母親不敢撫養他,生下后就將他放入了蘆葦籃,讓他自尋生路。
薩爾貢的出生年份,沒有一個確切說法,大概在公元前24世紀上半葉。傳說他被一個好心的園丁收養。這個園丁撫養他成人,教給他園藝技能,長大后又帶他入行,給人打理庭院。
寄人籬下的薩爾貢,應該是早熟的青年,既心靈手巧,又能察言觀色。經過一番努力,他進入基什王宮工作,得到國王烏爾扎巴巴(Ur-Zababa)青睞,成為一名皇家高級司禮官員。另外一種說法,是擔任王宮園丁。薩爾貢的專業是園藝,當園丁的可能性似乎更大。
史詩說,薩爾貢出身雖然卑微,但是胸懷壯志。他曾夢見自己取代烏爾扎巴巴成為基什國王,還把這個夢透露給了國王。國王當然容不下,多次試圖殺害薩爾貢。薩爾貢得到基什主神伊南娜(Inanna)的佑護,不但死里逃生,而且真的取代烏爾扎巴巴成了基什國王。
史詩沒有說薩爾貢是如何當上國王的。不過,根據當時的情景,可以猜想一下。
公元前24世紀中葉,烏魯克已經衰退,基什一度復興稱霸,但是很快面臨南方兩大城邦拉伽什和烏瑪的挑戰。先是拉伽什揮師北上,力壓群雄,接著烏瑪黃雀在后,醞釀新的攻勢。基什在拉伽什和烏瑪輪番轟炸下,國力急劇衰退,烏爾扎巴巴失去了民眾信任。早有預謀的薩爾貢,很可能與軍方將領密謀,乘機上位,黃袍加身。
至于史詩說薩爾貢主動向國王透露,自己會取而代之,估計是杜撰之辭。一般來說,這樣的事藏還來不及,聰明的薩爾貢,哪里可能主動“招供”,引來殺身之禍?不管怎么說,薩爾貢確實當上了基什城邦國王,時間大約是公元前2334年。
當上國王的薩爾貢,更加雄心勃勃。他招募士兵,組建了一支數千人的常備軍。基什以西的地方,游弋著大量閃米特部落,一聽說有人雇人當兵,紛紛前來投靠。很快,薩爾貢便擁有了一支常規部隊。
根據出土泥板文書,每天都有5400名士兵,在薩爾貢的宮殿前面吃飯。這里的“吃飯”,應該是軍事訓練的代名詞,主持訓練的統帥,很可能就是薩爾貢本人。
當時的美索不達米亞,是烏瑪之王盧伽爾扎克西(LugalZage-Si)的天下。盧伽爾扎克西本來是烏瑪的祭司,后來奪取王位,打敗拉伽什城邦,成為新“蘇美爾之王”,影響力遠到地中海東海岸。他將首都放在烏魯克,史稱烏魯克第三王朝。
薩爾貢的目標,是推翻盧伽爾扎克西,爭當天下君主。當時,盧伽爾扎克西作為盟主,可以號令眾邦,薩爾貢只是基什國王,要挑戰盧伽爾扎克西,需要極大的勇氣。
沒有資料記載,說明薩爾貢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我們只知道,蘇美爾時期,就出現了驢拉車輛、重裝步兵和輕裝步兵,武器有長矛、彎刀、尖刀、盾牌和弓箭。薩爾貢經過二十三年蟄伏和對抗,打了大大小小三十多次仗,最終擊敗盧伽爾扎克西,實現了夢想。
他率軍攻破烏魯克城墻,生擒盧伽爾扎克西,然后將其帶到尼普爾神廟,向眾神之父恩利爾宣誓。盧伽爾扎克西是否作為祭品被處死,現在不得而知,薩爾貢加冕為“蘇美爾之王”“基什之王”,則沒有任何疑問。
薩爾貢的霸業,不同于此前。此前的霸主,只要求他人臣服,不直接進行控制,建立的是聯邦性質的霸權。薩爾貢則不僅摧毀別人城墻,搗毀別人神廟,還派駐軍隊駐扎,更換城市統治者,甚至沒收各個城邦的土地,已經有點皇帝的味道。
兩河流域城邦失去自治權,都變成了阿卡德的行省,原來的城邦之主,都降為行省或城市總督。銘文記載說,薩爾貢讓全國“只有一張嘴”,意思是只有薩爾貢一個人,才能發號施令。他的孫子納拉姆辛(Naram-Sin),還統一了全國度量衡,并以“年名制”記錄年份。
隨著薩爾貢統一兩河流域,屬于閃米特語的阿卡德語,也取代蘇美爾語,成為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官方語言。蘇美爾語仍然存在,只是已經不能進入官方場合。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則被阿卡德人借用過來書寫自己的語言,因而得以流傳。
再到后來,巴比倫人和波斯人都借用了阿卡德楔形文字。考古學家就是憑著這條線索,先破譯波斯楔形文字,又破譯巴比倫楔形文字、阿卡德楔形文字,最后破譯了蘇美爾楔形文字。
薩爾貢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他自稱“阿卡德之王,基什之王,大地之王,恩里勒欽定的統治者”,其口氣之大,成為后世亞歐大陸的每一個君主的范本。
長什么樣的人,才能有如此能量,將兩河流域打造為一個帝國?尼尼微出土過一座青銅雕像(如圖1-8),經考古學家鑒定,應該是公元前2300年左右的薩爾貢。那時薩爾貢可能還活著,說不定青銅雕像就是按照他本人模樣鑄造的。

圖1-8 薩爾貢大帝
這座青銅塑像完全寫實,頭發盤起宛如王冠,眼睛原本鑲嵌寶石,出土時已經脫落破裂,兩腮長著濃密的胡須,臉部表情威嚴莊重,透露著一種剛毅、堅韌和沉靜。即使以現代人眼光,這樣的薩爾貢看起來也不是平凡之輩。
可惜,不平凡的梟雄,往往被權力沖昏頭腦,過度自以為是,覺得自己可以像神一樣,統御天下。薩爾貢本人沒有留下殘暴為政的記錄,但是他的孫子納拉姆辛,突破兩河流域千年常規,大逆不道,直接以神自居了。
現藏于盧浮宮博物館的一件藏品,“納拉姆辛勝利石碑”,已經不見神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高大威猛的納拉姆辛。納拉姆辛還帶上了只有神才能佩戴的牛角帽。按照他的意思,他自己就是神,所有臣民敬拜他就是敬拜神。
此前,兩河流域國王都自稱神的仆人,死后才會被追封為神,而納拉姆辛在生前,就要求被尊奉為神,受供于神廟,無疑打破了人神界限,在兩河流域人眼中屬于僭越之舉。
納拉姆辛的狂妄,最終激起祭司和地方勢力不滿,讓阿卡德帝國陷入風雨飄搖的境地。同時,阿卡德屋漏偏遭連夜雨,納拉姆辛死后不久,一股從扎格羅斯山區的蠻夷族群,沖決阿卡德帝國防御陣線,將其拖入了戰火之中。盡管納拉姆辛的兒子取消神號,重修神廟,也沒有再喚回神明佑護,公元前2193年左右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