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他者的東鄰:近現代日本知識分子的中國研究
- 何鵬舉
- 1870字
- 2025-04-29 19:31:09
第二節 傳統意義上的“中國認識”——國內外研究現狀
之所以說本書的內容是日本思想史研究中的“支流”,是因為目前圍繞近現代日本的中國研究這一課題,主要成果都還是集中在日本的中國觀、日本的中國認識等領域,代表著作有日方學者野村浩一的《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2]、馬場公彥的《戰后日本人的中國像》[3]、松本三之介的《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從德川儒學到東亞共同體論》[4]等,以及國內學者錢婉約的《從漢學到中國學:近代日本的中國研究》[5]與楊棟梁等編著的《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6]、王美平的《日本對中國的認知演變 從甲午戰爭到九一八事變》[7]等。這些學術成果都是通史類型的研究,主要涉及日本的對華態度與對華政策,特別是探討大亞洲主義等思潮對日本的中國認識的影響。比如,野村的著作主要從思想史的角度,討論了大亞洲主義給日本政治家與學者的中國認識帶來的負面影響。馬場的著作則著眼于戰后日本對華態度的變化,從冷戰格局以及中日兩國國內環境變化角度考察了日本知識文化界對華認識的演變,而松本的研究則在更長的歷史視野中考察了日本對華蔑視觀的起源與流變。此外,錢婉約的研究從學術史的角度梳理了近代日本中國研究的發展脈絡,楊棟梁等的系列著作則聚焦于近代以來日本一直存在的對中國的“蔑視感”及“中國亡國論”等現象,深入分析這些思潮是如何左右日本中國觀的形成的,王著則梳理了近代日本對中國改革、革命、轉型與統一的否定、逆解、貶低與排斥。這些研究無疑對于我們了解日本如何看待中國具有很大幫助,不過此類研究所共有的一個問題是,其視角停留在“認識”層面,屬于就“認識”談“認識”的研究,其理論框架也多拘泥于“亞洲主義”等靜態范式,忽略了近現代日本是如何觀察中國變革道路、思考如何重構中國這一更為本質的問題。因此很有必要進一步從思想史角度,深入挖掘近現代日本對中國變革問題研究的思想成果,唯有如此,才能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日本對中國的認識。
而從特定角度,例如特定主題或人物群體、特定歷史階段研究近代日本人的中國論的著作在最近一些年來也開始嶄露頭角。錢昕怡的《近代日本知識分子的中國革命論》[8]、劉家鑫的《日本近代知識分子的中國觀——中國通代表人物的思想軌跡》[9]、薛天依的《辛亥革命至國民革命時期日本的對華認識》[10]、趙京華的《中日間的思想:以東亞同時代史為視角》[11]、劉岳兵的《近代中日思想文化交涉史研究》[12]及筆者在日出版的《政道與政體——近代日本的中國觀察》[13]就是這一研究趨勢的代表。錢著將視角定位于中國的革命運動,挖掘近代日本知識界對于中國革命道路的考察與思索,通過對大隈重信、長谷川如是閑、吉野作造等人的詳細分析,展現了近代日本知識界對中國革命運動樂觀與悲觀、理解與否定等多種態度與評價,并深入討論在這些論述背后兩國民族主義的碰撞所帶來的沖擊。劉著將研究聚焦于后藤朝太郎與長野朗兩位近代日本的“中國通”,將“中國通”與所謂的“日本浪人”區分出來,給予他們一個準確的歷史定位,并客觀總結了近代日本“中國通”的復雜性格與思想特征。薛著將研究的時間段嚴格限定在了辛亥革命至國民革命期間,探究了內藤湖南、吉野作造、北一輝等人關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伐戰爭等歷史事件的評價與看法,歸納出這一時期日本對華認識的性格特征與思想類型。趙著旨在構筑思想、文學上的中日同時代史,以魯迅、橘樸、尾崎秀實等為研究對象,勾勒出中日間你來我往的“思想連鎖”,還原20世紀東亞思想、文學的歷史原生態。而劉岳兵則通過中日思想文化間的互動研究糾正了以往片面強調日本對中國的影響的單向思維定式,深入分析近代日本知識建構中的中國因素的作用。筆者2016年出版的小著則著重討論圍繞政體變革的近代日本知識分子的中國研究,歸納出“變革舊政道以建立新政體、為鞏固新政體而尋求新政道”這樣兩條近代日本的中國研究的思想脈絡與近代中國變革的歷史脈絡。筆者試圖探索日本政治思想史學科內“中國研究”的新領域,同時也提出了觀察近代中國變革道路的“政道與政體的矛盾關系”這一新理論視角。不過,前述幾項研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著研究對象相對局限、涉及領域相對單一、宏觀視野欠缺等問題。
為了進一步深入對日本的中國研究這一學術領域的探索,也為了更加全面地分析近現代日本對中國道路的觀察與思考,十分有必要在上述先行研究的基礎之上,將視角和時間跨度進一步擴展,不僅僅涉及對華認識、革命運動或政體變革的分析,還需要在文明論、社會變遷、文化多元性等領域探討近現代中國變革道路的意義,特別是近現代日本知識分子對這一問題的思考,以期最終獲得一個相對完整且立體的近現代日本的中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