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相關理論

第一節 論公德之要義

每一國家的國民公德水平,是該國文明程度的標志之一。“公德”屬于“道德”,人類的道德問題是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按照康德的觀點,凡是理性知識,或者是質料的,考察某一個客體,或者是形式的,只探討知性與理性本身的形式、探討一般思維的普遍規則,不觸及客體之間的區別?!靶问降恼軐W就叫做邏輯學,而與一定的對象及其所服從的法則打交道的質料的哲學則又有兩種?!?span id="swzotrk" class="super" id="ref2">[1]由此,康德認為這兩種法則,或者是自然的法則,或者是自由的法則,關于自然的法則的科學康德稱其為物理學,而關于自由的法則的科學康德稱其為倫理學,并且康德認為物理學也稱為自然學說,倫理學也稱為道德學說,自然有自己固有的內在法則??档抡J為邏輯學不能有經驗性的部分,而道德學具有自己的經驗性,有經驗性的部分。因為邏輯學“必須為作為一個經驗對象的自然規定其法則”[2];而道德學說則是“必須就人的意志被自然所刺激而言為它規定其法則”[3]。邏輯學、物理學具有普遍性,具有科學性,是一切都能遵循的法則;而倫理學、道德學不具有普適性,每一國家或一個國家的不同時期道德都會有所不同,道德學的指向只是應當,即應當遵循的規則、法則。倫理學不僅具有經驗性的部分,而且也具有理性的部分??档抡J為倫理學中的經驗部分可以叫作實用人類學,倫理學中的理性部分可以稱為道德學。關于“道德”的內涵,自古以來,思想家、理論家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過界定。道德的主體是人,任何人的人性中既有善性也有惡性,只是每個人人性中的善性、惡性有多少之別。人人都有欲望,一旦欲望超過了一定的限度演變為貪欲就會產生惡。由此,人需要用善的意志,來控制自己的激情、貪欲,“在這個世界,人類的行動者必須努力實現其自律性為其設定的目的”[4]。道德為我們的行動設定規則,“道德法則給我們指定了一個我們的理性本性要求我們追求的終極目的或至善”[5]。道德中的“道”本義即“道路”的意思,引申為“規則”“原則”“規范”“道義”“規律”等;道德中的“德”,從字形上分析為“人心直”,即人有高尚的人格、善良的品質為“德”。道德是以善惡的價值標準、評價方式調節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道德是依靠社會輿論、內心觀念等手段,促使人形成合乎規范的行為習慣。道德具有階級性、歷史繼承性。近代以來,道德又分為“公德”與“私德”。在東洋哲學中,日本明治時代的福澤諭吉首先提出近代意義上的公德概念,并且將公德與私德相對應進行界定,從而引發了日本明治時代理論界“公德論”的高潮。我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也受到了福澤諭吉公德論的影響,根據自己的理解,也闡釋了公德、私德的內涵。當今時代,為更好地提高國民的公德水平,本書重新審視公德之要義。

一 公德是對“公”之德義

公德中的“公”與“私”相對,指“公共”“國家”“集體”“團體”“群體”,日本近代的《文部検定修身科教案提要》中指出:“公德即對公之德義?!?span id="9afkyce" class="super" id="ref7">[6]也就是說,公德是對國家、對集體、對團體、對群體、對公眾、對公共之德義。日本明治時代的著作《國民讀本》對公德的闡釋是:“公德是對社會的德義,即重視公眾的衛生、尊重社會的規律,愛護公眾的物品等,時刻考慮眾人的利害而從事行為的德義?!?span id="ijukomw" class="super" id="ref8">[7]公德的主體是人,客體或是人或是物,公德所指向的人不是特定的某一個人,而是指向眾人、群體、集體、團體;公德指向的物,一般指向公共財產、公物、公共場所,有時也指向非特定個人之物,即非親非故不認識之人的財物。公德表現為:愛護公共財物、維護公共秩序。例如在公園里不損害花草,在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不隨地吐痰,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候不擠上擠下,等等。

“公德即對公之德義”中的“德義”,有人詮釋為道德信義,也有人詮釋為道德義務,也就是說公德是國民對集體、團體、群體、公眾按照一定規則、規范行為應履行的義務。出自義務作出的行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價值。而“義務是一種就自身而言即善的、其價值超乎一切東西的意志的條件”[8]。道德屬于社會意識形態,公德屬于道德,故而公德也屬于社會意識形態,而“特殊的意識形態概念主要是通過某種利益心理學發揮作用,而總體性意識形態則使用一種更形式化的功能分析而不涉及各種動機,使自己只限于對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起作用的結構性精神差異進行客觀的描述”[9]。某一個國家公德水平的高低、全體國民公德素質的呈現,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外在體現,故而,現代社會,每個國家的政府都非常重視本國的文明建設,尤其重視文明建設中的公德教育。近代以來,各國政府一般會明確當代社會公德的內容、原則。由此,我們可以更加具體地理解公德即為對“公”之德義。

梁啟超認為公德是“相善其群”,私德是“獨善其身”,其實梁啟超已經把公德指向“群”,這個“群”就是指向大眾、公眾、集體、社會、國家,即公德指向“公”,“相善其群”即對“群”友好,善待其“群”,按照梁啟超的詮釋,可以理解為公德即對群之德義。梁啟超所詮釋的私德指向“獨善其身”,由此,可以得出私德為公德之基礎,沒有“獨善其身”,何談“相善其群”。公德即對“公”之德義,其中既蘊含了對“公”之德,又蘊含了對“公”之義務。日本近代的吉村勝治認為:“‘私德’是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熟人之間的道德;‘公德’是對不熟悉的社會公眾之德。例如不損傷在公園里的樹木,在圖書館珍惜書籍就是對團體守公德;乘車買票的時候插隊搶先、在電車內給其他乘客添麻煩等都是違背公德?!?span id="ztndrpq" class="super" id="ref11">[10]乾長昭直接將公德定義為:“公德即對社會之德義。”[11]無論各國思想家、理論家怎樣界定公德,其公德定義中都會蘊含對“公”之德義,“公”與“私”相互對應而存在,“‘公’之事與‘私’之事相互區別,不能混同”[12]?!肮敝赶蚬餐摹⒋蟊姷?、集體的、團體的、公共的等;“私”指向自己的、自我的、與我有密切關系的等。故而無論是獨善其身,還是對親人、朋友、熟人之間的友善之德,都屬于私德;與之對應,凡是指向公眾、公共等之德,都屬于公德。板垣源次郎認為:“公德是我們作為社會成員都應該遵守之德,‘公德’與‘私德’相對應,‘私德’是對與自己有特定緣故關系者之德,‘公德’是對社會之德,不給公眾添麻煩,并且為公眾提供便利,又對自己所屬的團體盡力,尊重愛護公共物件。自古以來,社會道德的根本是好意、同情,‘公德’也是源于好意、同情?!?span id="hvgezgi" class="super" id="ref14">[13]

每一國民,都有遵守對“公”之規則、規范的義務和責任。任何國家的國民,都會從國家、社會、集體獲得一定的權利和利益,由此也必須對國家、社會、集體盡一定的義務,因為權利和義務是相輔相成的。每一個人都不能無限制地膨脹自己的欲望、不能一味地索取利益,否則,其利益最終也無法實現。由此,井上哲次郎這樣詮釋公德:“公德是作為公眾一員所擁有責任之德,此解釋最為恰當?!?span id="fqkdrza" class="super" id="ref15">[14]由此可以看出,公德是對公眾之德,個體人作為公眾的成員,擁有對于公眾、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擁有愛護公共財物的責任和義務,擁有維護公共秩序的責任和義務。即“對國家、社會公共之德義,謂之公德”[15]。由此再次表明“公德”是對“公”之德義。

二 公德是締造有秩序社會的重要手段

“有序”和“無序”相對,“有秩序”就是不雜亂、有順序。關于“秩序”的內涵,日本近代思想家七理重恵這樣界定:“秩序即有規則、有規律的順序之事?!?span id="zt2agnp" class="super" id="ref17">[16]明治時代的板垣源次郎認為:“物有本末、有輕重;事有緩急、有先后。對于事物的本末、輕重、緩急、先后的順序,進行適當的選擇,不能使之顛倒,這就是秩序?!覀冃凶∽P、處理身邊的事物,如果沒有秩序,也只會陷入混亂的錯誤……我們的社會,依靠歷史養成的人情、風俗、習慣、輿論等維持其秩序,并由此構成一般的道德思想。……國家也有法律規則維持其安寧的秩序,假如有人膽敢不遵守法律而妨害他人,就會遭到法律的相應懲罰。如果有人違反人情、壞亂風俗、違反習慣、不顧輿論行事,社會也有必要給予其適當的制裁,由此維護社會的和諧。每個人作為社會一員,有義務、有責任協同一致維護社會秩序。”[17]社會只有有秩序才能正常運行,如果陷入無序的混亂就會寸步難行。社會的有秩序是由于規則、規范的存在,例如公路上車輛有序行駛,是因為交通規則限制了駕駛者。人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社會性地存在。人都具有二重性,既是自然人,也是社會人。有血有肉的自然人,需要物質資料來滿足自然生存,人的物質資料來源于生產,而技術化、現代化的物質生產,現代化、社會化的生產過程,構成了當今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現時代更需要公德的彰顯、需要社會秩序的維護。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而眾多人組成的社會必須是有序的才能正常運行。而當今社會的有序性,只有依靠法律和道德等手段約束人的私欲、貪欲才能實現,否則會陷入無序的無政府狀態中,使得大多數人的利益最終難以實現。“法律規定正確的行為,罪惡的過錯明文加以禁止;所以法律不讓我們去做鄙劣和邪惡的事?!?span id="lmf4sqg" class="super" id="ref19">[18]道德使人向善,使社會更加文明。每一國家政府都運用權力通過法律及道德等手段統治國民、引領國民形成有秩序社會,從而實現大多數人的幸福。因為“政府不只是想為某些個人達致一定的生活標準提供便利條件”[19],而是要保障最大多數人的合理、正當利益得以實現?!叭耸巧鐣游?。團體行為和個體行為一樣,構成完整人類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span id="tvh4lml" class="super" id="ref21">[20]人是社會一員,是人類一分子。團體、集體、社會有序、和諧,才能使其中的每一成員都受益。與此同時,每一成員也必定對團體、集體、社會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團體可以獲得比其個人成員通過單獨活動所能獲得的更多的資源和權力,也可以對圈外人造成比其個人成員通過單獨行動所能夠造成的更大的損害。如果補救損害是我們責任實踐的一個功能的話,我們就會希望團體所造成的損害和個人所造成的損害一樣,也能夠引發責任”[21]。由此,作為人類一員,不僅有維護某一團體、某一集體的責任和義務,而且有維護國家、維護人類社會秩序的責任和任務。

社會的秩序是國家給予國民行為設定規范、規則下所達到的狀態。法治、德治的職能都是為國民的行為設定規則、規范。古今中外,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會采取法治、德治的手段使社會有秩序、和諧發展?!皣页蔀槲幕瘒遥粌H僅依靠法治實現,而且還要依靠道德實現。無論哪個國家,權利也是實現自己的重要機能,并且在文化國家里,法治和德治是文化國家的兩大原理?!?span id="hauug44" class="super" id="ref23">[22]每個國家都會通過法治、德治治理國家,有的國家偏重于法治,有的國家偏重于德治;而即使是同一國家的不同時期也會有所不同,有的時期會以法治為主,有的時期會以德治為主,有的時期則德治、法治并舉。法律規定國民的行為規則、規范,久而久之,國民遵守法律就形成了行為習慣,為此也會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例如日本明治初期,雖然社會科技取得了進步,但是當時的公德狀況卻遭到歐美國家的人恥笑,人們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擠上擠下,雜亂無序,明治初期的公德教育效果不佳,很難改變國民長期以來形成的不良行為習慣,于是在理論界的推動下,日本政府發布了有關公德的法律條例,很快取得了良好成效,交通秩序井然?!胺傻念C布可能制定出誠實和人道的標準,最終改變和提高現有的道德?!?span id="htec7sh" class="super" id="ref24">[23]“或者像奧諾雷所說的,道德可能依賴于法律。有時為了確認道德上的正確行為,我們需要法律?!?span id="i8h2mk4" class="super" id="ref25">[24]法律、道德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法律給人的行為設定規范并強制國民必須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否則會受到相應懲罰;道德給人的行為設定規范并教導人們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對于違背道德規則、規范者只能采用輿論譴責,故而屬于道德的公德如果想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只是依靠公德教育、公德勸導是不夠的,而“法律也可以通過它的強制性資源加強道德”[25]。利用法律的強制性可以扭轉國民違背公德的陋習,從而促使國民形成良好的公德習慣?!胺捎锌赡苡绊懙赖骂I域的因果思考,就像它受道德領域的影響一樣。在這方面,法律能夠對社會責任的概念和實踐作出重要貢獻?!?span id="z8bcign" class="super" id="ref27">[26]日本明治時代,正是因為公德教育與相關法律法規相互協力,才使得日本國民的公德水平快速提高。

“設想一個非道德的世界秩序,的確不會去除我們對道德法則的內在意識,但卻使我們與道德法則一致的有目的的行動變成非理性的。”[27]有規則、有規范才會有秩序,而這些規則、規范是由法律、道德等設定的,而法律的制定需要理性,道德選擇也需要理性,公德的相關條例也依賴于理性?!白鳛閲矣袊鴳?、國法,維持國家的秩序有法規、道德以及習慣?!?span id="8t9lxa4" class="super" id="ref29">[28]公德屬于道德,是維護公眾利益、維護公共秩序的必要之“德”?!吧鐣挠兄刃?,不僅僅需要抑制私欲、私情,而且需要公共精神的發揮?!?span id="0ys7sqr" class="super" id="ref30">[29]日本近代思想家福士末之助認為:“秩序是公德表現的一個方面,是按順序、有條理之事。秩序是在多數之間按照順序整頓之義。……例如船車的乘降按照先后順序不能亂雜……”[30]故而公德是締造有序社會的重要手段,并且與公德協力的相關法律、條例,同樣也是締造有序社會的重要手段。

三 公德是人類獲得自由的保障

關于“自由”的界定,理論界從各個角度進行了詮釋。人人都向往自由,但自由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自由是有限的自由,而不是無限的自由?!叭祟愅瑫r又是有限的,從屬于一個它一定程度上可以認識,在一定程度上能受它的理性選擇所影響的自然世界,就是這個世界,人類行動者必須努力實現其自律理性為其設定的目的?!?span id="89ukp99" class="super" id="ref32">[31]自由是在不侵害、不妨礙別人利益的前提下,不受外力脅迫,按照自己的意念做事。日本清澤滿之指出:“自古以來就有‘因果的必然和意志自由’的議題?!?span id="lnr6azk" class="super" id="ref33">[32]叔本華認為“自由”是“帶否定特性的概念”[33]。哈耶克認為自由是建立在法治基礎上的自由,即人的自由是在規則、規范限定之內的自由??档抡J為人有“自由”和“意志”,并且主張“意志自律”是道德的基礎和源泉。黑格爾主張“必然”是“自由”的基礎,認識了“必然性”,也就獲得了自由,并且黑格爾認為無知的人是不自由的,因為與無知者對立的是陌生的世界。人既是肉體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人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具體地、歷史地、社會性存在,故而人對自由的欲求具有廣泛性。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的自由是與歷史的不斷發展、社會的實踐緊密聯系的,只有到達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實現人的真正的自由。

人不僅是肉體的存在,而且也是靈魂的存在,肉體的存在需要物質的滿足,靈魂的存在期望自由?!盁o法自律有時不能算是惡行,恣意放縱絕對難逃應有的罪名。恣意放縱在于邪惡的激情和邪惡的理性;在前者的影響下,處于欲望的引誘會做出可恥的行為,至于后者在欲望的支持下,判斷力會走上歧途,會使知覺失去發現錯誤的能力。……節制的人基于他擁有的靈魂,處于所有的場合都能泰然自若,不會出現劇烈的改變,非理性與理性的諧和與混合能夠使他保持清明的神志?!?span id="gdwdhwy" class="super" id="ref35">[34]值得注意的是,人類既有欲望,也有理性。“欲望部分與理性部分建立的關系,如同末尾與首位的對立或者最低與最高的差異;要是理性的部分已經占有首位,其他的部分只有退居其下,再也沒有爭奪的可能。有的受到指定擔任中間部分的角色,雖然擁有統治的功能,卻不知道有些受到消減,終結居于最高位置的特質,已經不適合于情緒或欲望的部分,因為它對這兩者不會受到管轄或是愿意追隨,就是與理性部分的關系也不能加以管轄或領導??磥砬榫w的功能最合乎自然之道的位置應在兩者之間的中央;因為理性的法則在于統治,情緒的功能可以統治或者被統治,它的被統治在于順服理性的要求,等到欲望功能不能聽從理性,則由情緒的功能出面加以抑制和懲處?!澲坪途庀薅ㄔ谄接沟姆秶畠?,還有就是理性的功能所要達到的目標,在于將激情減弱到溫和適宜的程度,這樣就可以稱為神圣的結合?!蛑硇缘牧α吭谟谝种品抢硇缘募で椋涍^衡量加以降低,建構出保持不多不少的中庸之道。”[35]人人都有對自由的欲求,都希望自由自在、不受約束,然而自由不是任意妄為、我行我素,如果放任自由,就會傷及他人,損害群體、他人的自由,反過來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自由,反而陷入痛苦。“完全隨心所欲不會想要戒絕……終究還是得不到歡樂,也無法讓欲望滿足。……須知惡行帶來的歡樂無法免于憂愁和悲傷,也不能獲致心靈的滿足和安寧。……要是處于無往不利和興旺發達的局面,除非你能將情緒保持在心靈的水平,讓貪得無厭的欲望受到控制,從而解脫畏懼和焦慮的壓迫,否則你面臨的處境,如同倒出美酒讓高燒的人飲用,供應蜂蜜給患有膽汁癥的人進食……如果你知道何謂體面的生活和高貴的善行,那么你對生命會感到悠然自得?!?span id="dpahkjh" class="super" id="ref37">[36]假如一個司機只是追求自由而無視交通規則,其結果必然害人害己。在一個會場里,假如人們都無視公德規范、規則,大聲喧嘩,擁擠混亂,擾亂秩序,最終任何人都無法獲得自由?!白杂芍髁x的泛濫,不僅破壞國家制度,而且也破壞社會秩序。”[37]個體的自由,與社會整體聯系在一起,自由不僅僅是單個人的自由,也不是少數人的自由,隨著社會的進步,努力實現人的自由,或者絕大多數人的自由才是目的。人類都想獲得自由,并且一個人的自由不是無限的自由,也是不能妨害別人自由的自由,所以任何人的自由必須是在遵守一定規則、規范下的自由,這些規則及其規范對每個人的自由設定界限,從而保障絕大多數人的自由,一個國家為每一個國民設定的規則、規范,才是每一國民獲得自由的保障,否則,每個人都無限制地享有自由,那么這些自由的主體之間因個體自由的放大會相互碰撞、相互傷害甚至相互廝殺,導致的結果是失去了自由,而無法獲得想要的自由?!坝钪娴囊磺惺挛锒际芤蚬幝芍洌祟惿鐣灿幸蚬幝伞H巳绻灰蕾囉谝蚬▌t的話,就不會有所謂的自由。自由和責任是不可分離的,自由和責任相伴而存在?!?span id="ozcav9e" class="super" id="ref39">[38]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自身規律,人類社會也有內在規律,也具有因果律,“在建立我們道德行為人以及用道德與法律規范和實踐聯結在一起的共同體的成員的身份和地位上,我們的道德和法律責任實踐扮演了一個中心角色。在這些實踐當中,因果關系原則將我們與世界的事件聯系在一起這方面扮演了一個中心角色”[39]。公德隸屬于道德,故而人遵守公德,是獲得自由的重要保障,“不論哪種行業職位和生活方式,只要重視美德和善行的實踐,就可以避免煩惱,享受人生的樂趣”[40]。由此,人只有遵守社會的一切規則、規范,當然包括遵守公德規則、規范,才能實現有限定的自由。

公德是對公眾之德、對公物之德,是在公共場合顧及他人感受之德。在現實生活中,只有每一國民“相善其群”、愛護公共財物,在公共場合維護公共秩序,才有可能使每一國民獲得正當的、真正的自由,“秩序和自由是相互提攜的,要想獲得自由,就必須守紀律、遵規則,維護秩序”[41]。如果沒有和諧的社會秩序,沒有對個人行為的規范、規則,如果沒有法律、道德,如果人類都失去了公德,任何人也就很難獲得真正的自由,故而可以說公德是人類獲得自由的保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们市| 沁水县| 绵阳市| 钟祥市| 蒙山县| 色达县| 乡宁县| 榆社县| 太保市| 白朗县| 达州市| 南召县| 仙居县| 宜川县| 资兴市| 八宿县| 中牟县| 梨树县| 沽源县| 富宁县| 荥经县| 吴桥县| 平罗县| 乐业县| 光泽县| 定襄县| 潮州市| 青海省| 邵阳市| 云阳县| 泸水县| 隆尧县| 雷波县| 东城区| 吉林省| 武清区| 曲阜市| 壤塘县| 玉树县| 富源县| 汉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