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行錄》與清代滿族印記研究
- 姚曉娟
- 703字
- 2025-04-29 19:30:53
第一章 緒論
滿族,原稱滿洲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其族源可追溯到七千年前的肅慎人,此后挹婁、勿吉、靺鞨、渤海、女真均是對這一民族的稱呼。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繼位,改國號“大清”,并將“滿洲”作為正式的民族稱謂確定下來。滿族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王朝,但由于滿族人口相對于漢族人口較少,在長期的接觸和影響下,滿族逐漸被漢化,融入了漢族文化體系中,最終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學術界關于滿族文化的研究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是近20年來中國的滿族文化研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研究成果豐碩,從而使滿學研究日趨興盛,并使中國成為世界滿學的研究中心”[1]。張佳生《滿族文化研究百年》將滿族文化研究分為四個階段,分別闡述了每個階段的研究成果、特點及貢獻,全面總結了百年來滿族文化研究的基本歷程與發展軌跡,為今后的滿族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礎。根據近百年來的滿學研究,學術界主要依靠本土文獻,包括歷史典籍及滿文檔案,而對于域外文獻則關注較少。近年來,學術界在研究材料的挖掘上越來越重視域外文獻,通過外國人觀察中國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們“熟悉”的中國,已成為目前學術界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和趨勢。由于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對中國形成的重大沖擊和挑戰,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更重視中西文化之間的對話,更重視歐洲人對中國的認知與觀感。實際上,我們更應該關注我們周邊的“鄰居”,以亞洲的視角重新評估各類域外文獻的價值,正如張伯偉所言:“就異域之眼對中國的觀察而言,其時間最久、方面最廣、透視最細、價值最高的,首先應該算是我們的鄰國,也就是在中國的周邊所形成的這樣一個漢文化圈地區。”[2]朝鮮燕行文獻便是其中一種,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