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宋代歲時民俗文獻研究作者名: 李文寧本章字數: 1682字更新時間: 2025-04-28 20:21:24
二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國內學者對中國古代歲時民俗研究自20世紀20年代已經開始。謝國楨、楊寬、聞一多、于省吾等學者都對月令及具體歲時節日進行淵源考證,此一階段尚屬于初始階段,研究成果尚不豐富。20世紀80年代以來,節日研究有了重要進展,出現大量節日研究成果,不僅研究對象拓寬,幾乎涵蓋所有歲時節日,且研究更具整體性,如韓養民、郭興文的《中國古代節日風俗》(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陳久金、盧蓮蓉的《中國節慶及其起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宋兆麟、李露露的《中國古代節日文化》(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喬繼堂、朱瑞平的《中國歲時節令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對中國古代節日做了較為全面整體性的研究,但理論深度尚待加強。
這一時期的研究大致從文獻和文化兩個角度展開。文獻學角度的相關研究成果有,譚麟譯注的《荊楚歲時記譯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姜彥稚輯校的《荊楚歲時記》(岳麓書社1986年版),宋金龍校注的《荊楚歲時記》(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王毓榮校注的《荊楚歲時記校注》(文津出版社1988年版)都對《荊楚歲時記》做了譯注。此外還有李道和的《民俗文學與民俗文獻研究》(巴蜀書社2008年版),張勃的《明代歲時民俗文獻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許逸民點校《歲時廣記》 (中華書局2020年版)和中華禮藏禮俗卷中劉芮芳等校注的《歲時廣記(外六種)》(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這些成果主要從文獻學角度對歲時民俗文本進行作者版本的考證,內容的梳理及校勘。
這一時期,從文化視角對歲時民俗展開研究的成果也是蔚為大觀。這類成果或是縱向分析具體的節日文化內涵及淵源,從而加深對單個特殊節日和中國古代時間的認識,如蕭放的《〈荊楚歲時記〉 研究:兼論傳統中國民眾生活中的時間觀念》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中華書局2002年版)《歲時記與歲時觀念:以 〈荊楚歲時記〉 為中心的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劉曉峰的《東亞的時間——歲時文化的比較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版),張弓的《中古盂蘭盆節的民族化衍變》(《歷史研究》1991年第1期),簡濤的《立春風俗考》(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劉德增的《中秋節源自新羅考》(《文史哲》2003年第6期),李傳軍的《論元宵觀燈起源于西域佛教社會》(《西域研究》2007年第4期),宋穎的《端午節:國家、傳統與文化表述》(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或是從橫向上探索節日文化空間,結合歷史文獻、節日空間理論和實地田野考察,使研究成果更具理論深度:如蕭放、張勃的《城市·文本·生活:北京歲時文獻與歲時節日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將歷史文本與節日空間及節日田野調查相結合,對北京歲時文獻與城市節日生活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又如夏日新的《長江流域的歲時節令》(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也有從歷史民俗學角度,對中國歷代歲時民俗文獻展開梳理,如張紫晨的《中國民俗學史》,對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民俗文獻和民俗觀念進行系統梳理,書中對《東京夢華錄》《夢粱錄》《析津志》《宛署雜記》《長安客話》《帝京景物略》《廣東新語》《粵東筆記》等歲時民俗著述及方志中關于歲時節日民俗的記述進行了較為恰當的評價,體現出鮮明的民俗學立場;王文寶的《中國民俗學史》中的“下編”設六章探討了先秦、漢魏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國時期的民俗文獻,對相關民俗文獻進行簡要的作者及版本源流考證,并對文本內容加以節選說明。這類成果提供了較為完備翔實的民俗資料。也有以斷代的方式對某一朝代的節日或歲時民俗文獻展開研究,如張勃的《唐代節日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以斷代的方式對民俗文獻展開研究對本課題的構思提供了啟發。
以上研究現狀顯示學者們對歲時民俗文獻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對作者、版本或是歲時民俗文化的探討上,甚少分析民俗文本的書寫特點、書寫模式。本書以斷代和分類的方式對宋代歲時民俗文獻展開系統整理,既凸顯歲時民俗文獻的文獻學和史料學價值,為其他領域如民俗學或文化學領域的研究提供文本支持,同時也根據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具體分析文本的書寫特點、書寫模式,探究其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