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禮學思想發展史研究:從中古到近世
- 王啟發
- 1719字
- 2025-04-27 16:16:07
一 王肅《禮記》學的資料及傳承
處在漢末三國時代,主要活動于曹魏時期的王肅,與禮學的關系十分密切。就其著述而言,如在《禮記》方面,繼東漢盧植、鄭玄分別有注《禮記》二十卷之后,王肅則有注《禮記》三十卷。[1]此外,鄭玄有三《禮》音各一卷,王肅也有三《禮》音各一卷,而《七錄》只說王肅撰有《禮記音》。[2]
根據《三國志·魏書》卷十三《王肅傳》的記載,一方面王肅出身官宦之家,其父王朗為曹魏初期的重臣,其本人則自魏文帝曹丕至高貴鄉公曹髦時期,歷任各種官職,是位重要的政治人物。另一方面,王肅又有家學淵源,其父即為經學家,曾經“著《易》、《春秋》、《孝經》、《周官》傳,奏議論記,咸傳于世”;王肅本人在十八歲時“從宋忠讀《太玄》,而更為之解”,又在經學方面,最初是“善賈、馬之學,而不好鄭氏”,后來則“采會同異,為《尚書》、《詩》、《論語》、《三禮》、《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傳》,皆列于學官”,并多有其他著述,“所論駁朝廷典制、郊祀、宗廟、喪紀、輕重,凡百余篇”,而且生前傳學,至于“門生縗绖者以百數”[3],也就是說親近而為師服喪服的學生弟子很多,足見其在當時的學術影響。
就王肅對鄭玄學術的態度來說,在《孔子家語序》中,王肅自有言說而略見其詳。他說:“鄭氏學行五十載矣,自肅成童,始志于學,而學鄭氏學矣。然尋文責實,考其上下,義理不安,違錯者多,是以奪而易之。然世未明其欵情,而謂其茍駁前師,以見異于人,乃慨然而嘆曰:豈好難哉,予不得已也。”[4]由此可知,正因為當時鄭玄學術的影響很大,王肅從一開始也多有學習,只是隨著研習深入,王肅發現鄭學中的問題并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而不能不發。無獨有偶,與王肅的“不好鄭學”及其官學地位成對比的,則是鄭玄學派的傳人依然以私學傳承,并且與王肅相辯駁,有史為證:“時樂安孫叔然,受學鄭玄之門,人稱東州大儒。征為秘書監,不就。肅集《圣證論》以譏短玄,叔然駁而釋之。”[5]這不能不令后人感嘆當時學術的一種風貌,也開啟了后世經學史上鄭王之辨的先聲。
王肅的《禮記注》,原書已不可見,只是在傳世文獻散見的引用中可以看到一些具體材料,從中既可以了解其與漢代注疏家馬融、盧植和鄭玄所注《禮記》觀點的異同,也可見王肅《禮記》學本身的一些特點。[6]最典型的傳世材料,應該就是在唐代杜佑《通典》、陸德明《經典釋文》和孔穎達《禮記正義》,以及南朝宋裴骃《史記集解》和唐代官修《晉書》等文獻當中所比較多地集中保留的王肅《禮記注》的相關信息,這些文獻中大致有190余條王肅注,其中王肅與鄭玄的解說同義的有30余條。[7]
經統計,在《經典釋文》中引述和保留王肅《禮記注》的內容,計有23條,除了一條講到關于《月令》“蔡伯喈(蔡邕)、王肅云周公所作”之外,多數是針對字詞音義的訓讀和解釋。《通典》中提到王肅的有40余處,包括王肅議禮的內容,其中有33條涉及《禮記注》,而且在內容上除了一些字詞音義的訓讀和解釋之外則豐富很多,從中可以看到王肅《禮記注》與馬融、盧植、鄭玄《禮記注》的異同?!抖Y記正義》引述和保留的王肅《禮記注》的內容有70條,在內容上,既包括《經典釋文》引述的王肅對于《禮記》中字詞音義的訓讀和解釋,也包括涉及禮學學說的注解,同樣是很豐富的。另外,《史記集解·樂書》當中保留有王肅《禮記注》63條,其中除了《檀弓上》2條之外,集中在《樂記》的有61條。[8]
其他保留了王肅《禮記注》的晉唐之間的文獻,則有如李振興《王肅之經學》中所列舉的,還有司馬貞《史記索隱》2條(《樂記》2條),張華《博物志》1條(《檀弓上》1條,卷八,與《禮記正義》為同一條),《后漢書·祭祀志》注1條(《禮器》1條),《晉書》3條(《祭法》3條,禮志,卷十九),《魏書》7條(《檀弓上》1條,見于卷一百八之二;《王制》1條,見于《劉芳傳》; 《月令》5條,見于《劉芳傳》),《宋書》5條(《祭法》3條,卷五十五、禮志2條),《南齊書·禮志》1條(《禮器》1條),《隋書》2條(《王制》1條,見于卷七;《月令》1條,見于《牛弘傳》)
除了《禮記注》,王肅《圣證論》《孔子家語注》當中的禮學觀點也成為后世如《禮記》的注疏及史籍引述和關注的方面,盡管是或有所肯定與否定,或在于“是鄭”“非鄭”的選擇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