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從中古到近世

——禮學及思想的多樣化展開和意義

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國內外學者比較多地關注中國古代禮學及禮學思想領域的研究,集中表現為對某一人物的禮學與思想,或是以個案研究為基礎的某個時代的禮學與禮學思想的研究。近些年來,對禮學經典的多方面研究,也受到學界矚目。在這些著述當中,既有專著、論文集,也有單篇論文,包括一些未出版的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等,多樣化地體現了當前學界對傳統禮學與思想史關系的認識、理解和探討。各類研究對推進和拓展中國傳統禮學與禮學思想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作用。

然而,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一部在個案研究與綜合考察基礎上貫通中國歷史上各朝代各時期的禮學與禮學思想通史類的專著出版。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第一,研究者研究視野與關注點的不同及限制,使目前傳統禮學及禮學思想研究方面還留有很多空白,一些傳統禮學著述尚未被關注和研究,特別是對漢代到隋唐間各時期禮學思想的總體考察與個案研究明顯薄弱和不足;對宋元明清的禮學經典注疏與詮釋方面著述的總體考察與個案研究明顯薄弱和不足。第二,研究者的研究多集中在一個人物或一部經典,或某個斷代,而對傳統禮學及禮學思想做綜合性、貫通性研究相對比較薄弱。而且目前學界中,有機緣在禮學及禮學思想史領域做長時期考察研究的學者相對較少,自然影響到相關的綜合性和貫通性的禮學思想發展史著述成果的出現。第三,由于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特殊性與個性化,以及各方面條件限制,即使是學界同為禮學相關研究者,也很難集合起來合著一部《中國禮學思想發展史》。至今與本書有關的兩部通史性著作,即陳戍國的《中國禮制史》和蔡尚思的《中國禮教思想史》,前者側重于考察禮儀制度的歷史沿革與變遷,后者則是以人物為中心的歷代禮儀教化的思想論述和批評,均與本書對傳統禮學思想發展史的考察范圍和論述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隨著當前文化繁榮和學術創新的不斷開展,以及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趨勢,中國思想史研究也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對于具有悠久歷史和富含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中國古代禮學及禮學思想史的研究也需要有更大推進。而且,有關中國古代禮學及禮學思想史領域的研究狀況,既有形式多樣的先行研究成果可資參考和借鑒,也為我們進行整體、全面、綜合、系統、統觀和貫通性地考察研究,乃至撰著一部《中國禮學思想發展史》提供了可行性契機。

因此,通過綜合性、系統性和貫通性的考察與具體的個案研究,經過數年或更長一些時間,適時推出一部通史性的《中國禮學思想發展史》,揭示中華傳統禮儀之邦的歷史依據、思想依據和理論依據所在,揭示中華傳統禮儀秩序在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積極作用。可以說這是一項代表國家級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研究水平、展現中國傳統禮學文化思想風貌、發掘中國傳統文化優秀元素的重要研究工作,既有填補相關研究欠缺和空白的學術意義,也有為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提供理論資源和思想借鑒的現實意義。

從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探求當下可行的研究思路而言,中國禮學思想發展史的研究仍有可以展開和推進的課題,筆者認為集中在于以下幾個方面:(1)從文字形態、思想觀念、制度形式、行為規范等多種角度,考察和確定中國古代的“禮”的屬性與意義,通過對禮的起源及表現形態的考察,揭示禮的制度形式、觀念形式和行為形式三者之間的關系,分析禮的宗教性、道德性、政治性、法律性的多種內涵和意義所在。(2)考察和描述作為禮學經典的《儀禮》《周禮》《禮記》的成書史,以及它們與《詩》《書》《易》《樂》及《春秋》等諸經傳之間的經學史和思想史的聯系。(3)考察和描述禮學經典的歷代傳承及其與官方學術和意識形態的聯系,以及歷代思想家、經學家對禮學經典的詮釋、注疏和解讀所體現出的思想面貌。(4)考察和描述作為禮學思想體現而在王朝國家的政治、道德、宗教、法律、經濟以及民間、家族、社會的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響,特別是考察歷代律令法典與禮學和禮學思想之間的關系及其發展和演變。(5)以上述幾個方面為核心,以歷史時代為基本構架,分別涉及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時期的禮學與禮學思想的歷史考察和研究,并著重從各個歷史時代的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遷的背景下考察禮學思想的價值、意義和歷史演變過程。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也就是從具體展開相關研究的可關注點來說,筆者以為又有如下的幾個方面。(1)傳統禮學多數表現為注疏學,圍繞著禮經即“三禮”(《儀禮》《周禮》《禮記》)進行章句注疏、名物解釋、制度考訂等。伴隨著傳統經學的發展演變,禮學呈現出向義理解說、觀念詮釋和思想闡發的方面演進,從而有關禮論、樂論的思想論說蓬勃發展,而且禮儀程式和名物制度在歷史變遷中與思想觀念、義理學說及價值判斷之間的聯系也得到彰顯和揭示。(2)不僅禮學經典,先秦以來歷代思想家、禮學家、注疏學家的各種著述當中所包含的思想內容,也呈現出一種思想史、觀念史的表現形式、發展脈絡和歷史風貌,這就是現代學術意義上的禮學思想史所要考察、研究和記述的,所涉及的領域則包括宗教、倫理、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多個方面。(3)禮學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的一種表達形式,中國古代的思想又常常以討論禮學問題的方式展開。傳統的禮學經典多方面地包含著與古代禮儀生活相關的思想性內容,一個思想家的禮學思想通過對于禮學問題的關注和思考而得到展開,其中多包含著對禮、禮學和禮學思想的無所不包性質的認識與理解,這就是梳理歷代禮學經典和思想家的禮學思想的視閾所在。同時,歷代禮學經注家也多在其學說中表現出思想性的論說而具有思想史意義,其著述同樣是值得我們發掘和整理的思想史資料。

筆者在個人研究和前期成果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和借鑒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成果,對作為中國傳統經學重要組成部分的禮學及其思想的歷史發展進行系統的考察、梳理、研究和描述,結合先秦至明清時期不同時代的社會史、政治史的不同發展的研究,以及法制史、宗教史、思想史和學術史的不同發展的研究,對禮學思想與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學術分類的專門史之間的相互關系做系統的考察。在研究方法上力圖做到個案研究與整體研究相結合,實證研究與理論研究相結合,經典研究與詮釋研究相結合,思想家研究與注疏家研究相結合,思想研究與社會生活研究相結合,時代性研究和貫通性研究相結合,對20世紀以來有關中國古代禮學及其思想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借鑒和吸收,以實現本課題研究的深入和向多方面的拓展。

如果說以上所述兩個大的方面是本課題研究的宗旨和可行計劃的話,那么本研究的具體實施和進行,則是在筆者十幾年前完成出版的《禮學思想體系探源》的基礎上所進行的一個拓展性的后續研究。也就是說,在東漢鄭玄《三禮注》之后,以魏晉南北朝至唐代的中古時期的禮記學及相關學術思想的研究為中心,從而展開對王肅、熊安生、皇侃以及孔穎達的《禮記正義》的研究,還有涉及宋元明清的禮學家對上述人物禮學的評價及參考。接著的研究視點則集中轉向宋代禮學家,包括王安石的《周官新義》與其變法實踐關系的考察,李覯的《禮論》和《周禮致太平論》及相關思想的研究,程顥、程頤的理學背景下形而上學化的禮學思想的研究,朱熹的禮學著述與思想的研究,吳澄的禮記學及相關思想研究。還有明代方孝孺、黃道周的禮學著述與思想的研究。與此同步,還對以前完成的相關研究做進一步的完善和加工,以體現本研究的整體特色和創新點。

因此,作為本研究最終成果的內容,就是在整體上,以從中古到近世的中國禮學思想發展的歷程和重點思想人物的著述以及代表性文本呈現為基本線索,集中對魏晉南北朝到唐及隨后的宋元明時期禮學和思想發展的走向進行了細致的梳理、考察和分析,從而體現出從中古到近世禮學及思想發展的多樣性的具體面貌。

中國古代禮學在東漢鄭玄之后,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具體來說,三國時期的王肅,不僅對鄭玄禮學的有些學說提出了很多異議,以確立自己的學術地位,而且也為后世提供了很多可以參考的禮學方面的認識和解說。單就禮記學而論,王肅便有針對鄭玄的禮學注解而提出不同的認識和解釋,盡管唐代孔穎達以“禮是鄭學”為標準而在鄭王之間有所取舍,但是王肅的很多說法,后世禮學仍然多有借鑒,足見王肅的學術影響。南北朝時期的禮學傳承不絕如縷,從唐代孔穎達《禮記正義》中所保留的資料來看,在南北朝時期眾多的禮學家當中,南朝的皇侃和北朝的熊安生可以說是南北禮學的代表,他們在禮記學方面各有著述,而且繼承了漢代章句之學的訓解傳統,兼及一定的義理方面的解說與發揮,從而成為隋唐政治統一之后,唐代孔穎達在整合前代經學的時候而不能不吸收和借鑒的重要內容。在《禮記》注疏方面,從孔穎達對皇侃和熊安生各自的《禮記義疏》的引述和肯定與否定或具文的大量章句性解說材料中,保留了后世已經整體失傳的皇、熊兩人的學說,同樣成為后世禮學重要的參考。特別是明清時代的禮學家的借鑒與評判,顯現出了皇、熊各自的禮記學的價值和意義。魏晉到唐代以禮記學及相關思想為代表的禮學思想的發展歷程及其面貌,也是在東漢鄭玄禮學及思想之后具有章句訓詁和經典詮釋特點的中古禮學及思想發展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展現。

當我們把研究的視野轉向中古之后的近世,也就是進入宋元明清的大跨度的歷史,禮學則呈現出多樣化展開的學術風貌。就宋元明時代禮學及思想的發展,筆者分別概述了宋代禮學的承傳發展及其學派分流、元代禮學承傳發展的歷史文化背景、明代官方禮學的發展及多種體現等三個方面的問題。通過對宋代禮學發展的總體狀況、宋代禮學主要流派和基本著述、元代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及佛道兩教的崇奉、蒙元朝廷對儒學重視程度的變化和官方禮儀活動的儒家化體現、明代官方禮制建設和禮書的編纂、明代《禮記》作為禮經繼續用于科舉和《禮記大全》的編撰、朝廷議禮對《禮記》和《周禮》內容的稱引和評論等方面問題進行了考察和分析,整體上透視出宋元明時期禮學發展的基本背景。

作為一些重要的個案研究,首先是對于李覯的禮學及相關思想,筆者考察了李覯《禮論》七篇所論有關禮的起源和禮之本、禮的制度與觀念、禮與非禮、禮與傳統等方面的思想內容和理論特點,考察了李覯《周禮致太平論·內治》篇從宮廷后妃倫理到民間家庭及昏禮意義的思想,李覯《周禮致太平論·國用》篇從國家的財用積累到賦稅的思想,集中揭示和分析了李覯周禮學中所包含的倫理思想、政治思想和經濟思想,展現了李覯禮學思想的特殊面貌。

其次是對于王安石《周官新義》的禮學特色及其歷史影響的考察,涉及的問題是比較多的。筆者通過王安石新經學確立的各種背景與《周官新義》的撰作,王安石《周官新義》的解經方式及其特點等方面的考察,論述了王安石周禮學的學術思想特色;對王安石的先王意識及闡發先王政治理念思想的考察,特別是對王安石變法與《周禮》的關系的辨析,諸如王安石對以《周禮》為依據而用于具體變法的基本見解,新法反對者對王安石借用《周官》理財之法的批評和指摘,一些思想家、經注學家對王安石依據《周禮》實施變法的質疑和批評等具體問題的考察和分析,還有就是《周官新義》在經學思想史上的地位與影響的考察,包括宋哲宗時期有關《三經新義》官學地位的爭論,北宋末至南宋高宗時期時人對《三經新義》的非議和指摘,南宋及元明清學者對《三經新義》的不同評價,荊公學派的禮學傳承等方面,都做了比較細致的考察和分析,充分顯示出了王安石經學地位的重要性。

再有就是在程顥、程頤的禮學思想方面,筆者集中考察分析了具有理學色彩的二程理學思想的理論框架等問題,包括二程對古代禮學的基本看法,二程禮學思想的形而上基礎及其古今意識等,而分別論證了天理觀念下的形而上與形而下之禮和以古今論禮兩個方面;還有二程禮學思想中的性情論,即“以人性論禮”和“以人情論禮”,以及二程禮學思想的現實目標和理想訴求,包括批判釋老、彰顯儒家禮義之學,以禮正俗和化禮成俗的禮學主張,以“三代”道德政治為理想的復古主義等三個方面,從而展現了二程禮學與理學的關系及其思想特色。

朱熹的禮學及其思想也是本研究的一個重點,占據的篇幅不小。筆者集中考察了:(1)朱熹的禮學生涯及其心路歷程,包括朱子早年的讀禮、考禮、議禮活動至中年開始著書立說,編撰禮學著作,關注州郡縣及皇家禮事、晚年編修禮書《儀禮經傳通解》等方面。(2)朱熹對傳統禮學及當世禮學的議論和評價的問題,包括朱熹對“三禮”文本及漢唐禮學著述的議論和評價、朱熹對當世禮學著述的評論及其原則標準等兩個方面。(3)朱子禮學思想的理論框架及其展開的問題,具體包括以“古今”論禮、以“天理人欲”論禮、以“陰陽五行”論禮、以“道器”論禮、以“體用”論禮、以“知行”論禮等方面,體現了朱熹對二程禮學理論框架的集成和發揮。這也是本研究比較有創新點的部分。(4)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的編纂及其禮學價值的問題,涉及《儀禮經傳通解》編纂始末及其基本樣式、《儀禮經傳通解》的基本內容、《儀禮經傳通解》的主要特點及禮學價值等方面。(5)朱子《家禮》的禮學價值、傳播和歷史影響的問題,包括家禮的著述淵源及朱子《家禮》的真偽問題、朱子《家禮》的基本內容及其道德價值觀的體現、朱子《家禮》在后世的影響等方面。通過上述多方面考察,集中呈現了朱熹禮學與其多方面思想的密切聯系及其體系性特色。

作為元代禮學的代表,吳澄的禮學和《禮記纂言》的著述特色的問題,是最具有經學史意義的研究。筆者集中考察了:(1)吳澄的禮學著述及相關問題,具體包括吳澄的學術與著述生涯、吳澄對三禮經傳的認識與整合、托名吳澄的著作及其他問答等方面,概括性地梳理了吳澄禮學的基本情況。(2)細致地分析和梳理吳澄《禮記纂言》的著述特點及經學史意義的問題,具體包括《禮記纂言》的撰作及后世評價,《禮記纂言》的篇目次第與整體結構,吳澄對《深衣》等篇的認識,吳澄對《曲禮》《內則》《王制》《文王世子》《喪大記》《檀弓》《曾子問》等篇章節段句上的調整。在這一部分,筆者描述性地說明吳澄對《禮記》篇章整合的情況,并舉例分析說明其經學史價值和意義。(3)就吳澄對《禮記》篇章整合重綴的價值探析的問題,具體以《喪服小記》為例,內容包括吳澄前后不同時代學者對《禮記》篇章錯簡問題的一些認識,《禮記·喪服小記》與《禮記纂言·喪服小記》段落文句對比,吳澄所作段句調整的邏輯關系及合理性等幾個方面。在這(2)(3)兩個部分的研究基礎上,筆者采用了當前學界不多見的描述性展示和對比分析的方法,應該是具有學術創新和方法突破的。

作為明代禮學思想的個案研究之一,在方孝孺的禮學思想方面,筆者集中對明儒方孝孺的思想歷程及其特色——修齊治平之道的延續和方孝孺以個體和家族禮儀為核心的修身齊家思想等兩個問題進行了研究論證,具體考察了方孝孺的時代及其家學與師承影響,方孝孺的成長經歷及思想歷程,方孝孺的著述及思想特色,以及方孝孺作《幼儀》諸篇所體現的個體禮儀及所包含的道德規范和方孝孺作《宗儀》、《家人箴》、諸族譜序中所見其家族倫理和齊家理想。這些方面體現出方孝孺的禮學思想與社會生活的道德實踐之間的關系,也是禮學思想多方面呈現的一個突出例證。

同樣是具有比較突出的經學思想意味的研究,在黃道周的三禮學及其相關問題部分的考論,作為明代禮學思想的個案研究之二,筆者從學術思想的考察角度入手,集中就黃道周對三禮的基本認識、黃道周與諸弟子論學禮、讀禮以及對博文約禮之說的討論、黃道周與蔣仲旭、柯威公論郊禘之禮、黃道周與李質嘉關于禘祫之說諸儒異同的問答等問題,展開了比較細致的梳理分析和論證,呈現出了禮學作為傳統學術的重要方面在明末黃道周的學術當中的一些面貌。這一研究也是現在學術界不多見的研究,有一定的開拓性和創新性。

從總體上來說,本研究或有詳略地以個案研究的形式,貫通性地從魏晉到唐,再到宋元明的歷史跨度當中確定幾個有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及其著述與學說加以考察研究,目的就在于呈現出一個多樣性的禮學思想發展史的整體面貌,因此,本研究成果應該具有比較強的學術價值,對于當代認識中國古代傳統學術、思想與文化,無疑也是有幫助的。在資料收集整理和研究上也是費了相當大的功夫和有所收獲的。有些作為階段性成果已經發表的文章,在學界也引起一定程度的關注和引用。

目前筆者所提交的書稿,是在科研時間以及個人精力有所限制的情況下完成的,與本研究有關的很多專題、個案、思想人物及其著述暫時沒有涉及,比如有關《儀禮》學及其思想的貫通性研究,清代禮學及其思想的研究,既是本書所存在的不足,也是有待于將來更加廣泛和深入展開研究的課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南县| 清水河县| 汉川市| 安顺市| 涞源县| 泰来县| 滨州市| 于都县| 镇宁| 五莲县| 蓬莱市| 永胜县| 兴业县| 余江县| 德化县| 宜宾市| 华安县| 榆社县| 依兰县| 芜湖县| 库伦旗| 福安市| 林甸县| 泗阳县| 阿城市| 定西市| 威海市| 广西| 通山县| 治县。| 当阳市| 丰台区| 兴城市| 东乡| 拜泉县| 昆明市| 永定县| 舒城县| 福安市| 北安市| 宜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