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解決的問題

通過以上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的考察與分析,我們發現:

1.“民間”在20世紀中國特殊的歷史文化場域中,是一個復雜而存在巨大張力的概念。它與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意識形態、大眾消費文化語境等密切相關。具體到文學,它則與20世紀中國文學的傳統性、現代性甚至是后現代性糾纏在一起。從學界現有的研究和分析來看,對“民間”話語的闡釋有著明顯的簡化、俗化、圣化的傾向,存在著較大的誤讀和爭議的成分。因而,我們有對“民間”話語作進一步梳理和研究的必要。在“民間”話語的研究上,我們要認識到“民間”話語的復雜性、多樣性,盡量地從具體的社會歷史文化語境出發,去作具體分析和闡釋。

2.由于學科間的界限很分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對民俗學、民間文學等其他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的重視和轉化不夠,最新的民俗學、民間文學以及其他學科的相關研究沒有被及時納入中國現代文學(尤其是中國新詩)的研究視野中來。近年來在民間文學(民俗學)領域的一些代表性成果,如呂微從現代性的角度對中國現代民間文學學科的思考[31],戶曉輝以跨文化的眼光和現代性的思維對中外民間文學或民俗學話語中“民”的思考[32],以及高丙中、劉曉春、施愛東等對“民間”問題的研究和關注等[33],這些成果經過適當的轉換,其實都可以給我們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提供借鑒。因而,本著嘗試突破學科的界限,進行跨學科研究的嘗試,以更加寬泛意義的“民間”話語為研究視角,去研究五四詩歌,希望有更多的發現(包括理念、材料等)。

3.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領域中,雖然已經有學者注意到中國現代文學的“民間”文學資源,以及與之相關的“大眾化”“民族化”“本土化”等命題,也有人注意到歌謠、國語、方言、音樂等與五四文學、與中國新詩的關系問題,但至今尚無人對“民間話語”與“中國新詩的現代性”作具體的觀照和深入的分析。

本著以“民間”話語為研究視角,以中國現代新詩的傳播接受、呈現形態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五四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民間話語在中國新詩的現代性發生、本土化建構、社會革命、新的民族國家重建中的意義和作用加以考察,展開對中國新詩的“民間”話語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借此來加強對“民間”話語和中國新詩復雜現代性的認識。

我們以中國現代思想史、現代文學史為線索,既考察歷史,又關注當下,力求做到史述與史論的有機結合。研究的大致理路是:從五四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某些被忽視的文學史細節出發,在敘述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引出相關論題。以歷史的發展為序,在論題的綿延展開與深入分析中,引出相關問題,以此來逐步推進本論題及相關問題的探討與研究。我們的寫作,其目的不在于得出某個或某些具體的結論,而在于展示20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學尤其是中國新詩現代性的復雜性,同時也為新詩的傳播接受研究提供新的視域。


[1] 前者以蔡元培、蔣夢麟、胡適等為代表,后者以李長之等為代表。相關論述詳見周策縱《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1—345頁。

[2] 主要包括:林毓生的“激烈反傳統主義”,杜維明將五四與義和團相提并論,宮崎市定的五四開了“文化大革命”的先河,唐德剛認為五四乃“感情用事”等較為偏頗的說法。

[3] 詳見王元化《論傳統與反傳統——為五四精神一辯》,最初發表在1988年11月28日《人民日報》上,有刪改,全文見王元化《傳統與反傳統》,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第5—31頁;耿云志《五四新文化運動再認識》,載《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第3期。王瑤《在東西古今的碰撞中——對五四新文學的文化反思·序》,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1989年版。

[4] 王德威在《被壓抑的現代性》一書的前言中,提出了“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的著名論斷(見《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德國漢學家顧彬“現代中國文學和時代經常是緊密相聯的特性和世界文學的觀念相左,因為后者意味著一種超越時代和民族,所有人都能理解和對所有人都有效的文學”的觀點(見顧彬《20世紀中國文學史》,范勁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7頁)等,都值得我們去注意。

[5] [意]貝奈戴托·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英]道格拉斯·安斯利英、傅任敢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2頁。

[6] 梁實秋:《新詩的格調及其他》,載1931年1月20日《詩刊》創刊號。

[7] 1956年1月,紀弦在臺北發起成立“現代詩社”,承續1930年代以戴望舒為代表的“現代派”詩歌的基本精神。同年2月的《現代詩》第13期上刊登了紀弦擬定的“現代派六大信條”,明確提出了“新詩乃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的詩學主張。

[8] [美]張灝:《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前言》,崔志海、葛夫平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 轉引自馮國晨《焦灼的期待:中國詩歌再創輝煌——中西詩歌對照談之一》,《當代文壇》1997年第4期。

[10] Robert Redfield,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6,p.70.

[11] 梅光迪1916年3月19日致胡適的信。見羅崗、陳春艷編《梅光迪文錄》,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頁。

[12] 胡適:《〈歌謠〉復刊詞》,載1936年4月4日《〈歌謠〉周刊》第2卷第1期。

[13] 在福柯看來,“權力,不是什么制度,不是什么結構,不是一些擁有權力的勢力,而是人們賦予某一個社會中的復雜的戰略形勢的名稱”(??隆肚笾尽?,見杜小真編選《??录罚虾_h東出版社1998年版,第346頁)。但它卻隱而不顯,卻無處不在。它沒有母體,沒有中心,充塞于社會的各個層面,各個角落,并且在不斷地分化組合,“深深地、巧妙地滲透在整個社會的網絡之中”(??隆吨R分子與權力》,見杜小真編選《??录?,第206頁)。福柯認為,正是這樣的話語實踐構成了人類的歷史與文化。

[14] 胡適:《中國文藝復興運動》,為1958年5月4日在臺北中國文藝協會八周年紀念會上的演說詞。見姜義華主編《胡適學術文集·新文學運動》,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295頁。

[15] [英]雷蒙·威廉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劉建基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版。

[16] 劉繼林:《民間話語:伴隨新詩的成長歲月》,《光明日報》2013年4月30日。

[17] 代表性著作有:王澤龍的《中國現代主義詩潮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王毅的《中國現代主義詩歌史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孫玉石的《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羅振亞的《中國現代主義詩歌史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陳太勝的《象征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劉士杰的《現代主義詩歌在中國的命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等。

[18] 代表性著作有:李怡的《中國現代詩歌與古典詩歌傳統》(修訂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趙黎明的《古典詩學資源與中國新詩理論建構》(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等。

[19] 該著主要收錄有:《中國民間文藝學的形成與發展》、《晚清時期民間文藝學史初探》、《晚清改良派學者的民間文學見解》、《晚清革命派作家對民間文學的運用》、《“五四”前后的歌謠學運動》、《“五四”時期口承文藝的發掘》等多篇描述中國現代民間文藝學史的學術論文。

[20] 該文收入李揚編《作家文學與民間文學》,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1] 主要有:魏建功的《〈歌謠〉四十年》(《民間文學》1962年第1—2期)、顧頡剛的《我和歌謠》(《民間文學》1962年第6期)、?;莸摹痘貞洝锤柚{〉周刊》(《民間文學》1962年第6期)、周作人的《一點回憶》(《民間文學》1962年第6期)、鐘敬文的《〈歌謠〉周刊·我和她的關系》(《民間文學論壇》1992年第2期)等。

[22] 弗朗索亞·菲雷(F.Furet):《從敘述史學到面向問題的史學》,參見陳啟能主編《八十年代的西方史學》(史學理論叢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223—236頁。

[23] 趙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國現代民俗學思想史論(1918—1937)》,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頁。

[24] [美]洪長泰:《到民間去: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1918—1937》(新譯本),董曉萍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63頁。

[25] 《白話文學史》完成于1927年,次年由新月書店出版。這是胡適在1921—1922年期間,在給教育部舉辦的第三、四屆國語講習班和南開大學講授《國語文學史》時形成的講義,后在《國語文學史》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一部文學史著作,原計劃寫成上、中、下三卷,并列出了詳細的提綱,但只完成了上卷,甚為遺憾。

[26]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頁。

[27]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頁。

[28] 陳思和的“民間”理念形成于1990年代中期,主要集中在《民間的沉浮——對抗戰到文革文學的一個嘗試性解釋》(《上海文學》1994年第1期)、《民間的還原——文革后文學史某種走向的解釋》(《文藝爭鳴》1994年第1期)、《民間和現代都市文化——兼論張愛玲現象》(《上海文學》1995年第10期)等文中,此后又經過一定的完善和發展。

[29] 王光東的這些觀點和論述,詳見《民間意義的發現——五四新文學的另一種傳統》(《上海文學》2001年第12期)、《“民間”的現代價值——中國現代文學與民間文化形態》(《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在民間與啟蒙之間——五四時期周作人的民間理論》(《文藝爭鳴》2002年第1期》)、《大眾化與民間:文學意義的一種分析》(《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民間審美的多樣化表達——20世紀中國作家與民間關系的一種思考》(《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4期)等文。這些論文大部分出自王光東的博士學位論文《民間文化形態與新文學傳統》(復旦大學,2002年,導師陳思和),后來大都收入《新文學的民間傳統——“五四”至抗戰前的文學與“民間”關系的一種思考》(山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20世紀中國文學與民間文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等著作中。

[30] 主要集中體現在《“大眾化”討論與中國新文學的自覺》(《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文學價值與本土精神》(《文學評論》2010年第6期)、《從本土化、民族化的角度反思新文學》(《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如何重估百年新文學的成就——兼論新文學的本土化與民族化》(《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5期)等代表性論文以及近著《一種文學與一個階層——中國新文學與農民關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中。

[31] 主要包括:《現代性論爭中的民間文學史寫作》(《河北學刊》1998年第6期)、《現代性論爭中的民間文學》(《文學評論》2000年第2期)、《論學科范疇與現代性價值觀——從〈白話文學史〉到〈中國民間文學史〉》(《文學評論》2001年第4期)、《內在的和外在的民間文學》(《文學評論》2003年第3期)等文。

[32] 詳見戶曉輝的《現代性與民間文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一書。該著的第五章《中國現代民間文學或民俗學話語中的“民”》,應該說思考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33] 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劉曉春:《一個人的民間視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施愛東:《中國現代民俗學檢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塘县| 遂宁市| 锦屏县| 五大连池市| 浦东新区| 高唐县| 德阳市| 巴中市| 大姚县| 临湘市| 隆尧县| 九寨沟县| 渝中区| 威信县| 社旗县| 荥阳市| 巨野县| 临泽县| 弥勒县| 浪卡子县| 石门县| 延庆县| 马山县| 盘山县| 镇远县| 阳山县| 江源县| 沂源县| 白河县| 盘锦市| 潜江市| 那坡县| 长汀县| 福安市| 天长市| 高青县| 黄石市| 福贡县| 通道| 海门市| 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