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唐宋鄉村管理制度的轉變

自唐入宋,鄉村控制體制中出現了由單一的鄉里制向多樣化的鄉里、耆管、都保甲等制度的轉變。唐代鄉村社會控制方式,在實行鄉里制度的同時,輔之以保伍制,[7]相關史料主要見于《舊唐書》《唐六典》《通典》等,其中《通典》卷三《食貨三》表述如下:“大唐令:諸戶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四家為鄰,五家為保。每里置正一人(原注:若山谷阻險,地遠人稀之處,聽隨便量置。)……在邑居者為坊,別置正一人……在田野者為村,別置村正一人。其村滿百家,增置一人,掌同坊正。其村居如(不)滿十家者,隸入大村,不須別置村正。”[8]這一記載勾勒出中唐以前鄉村管理體制的基本面貌,“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四家為鄰,五家為保”,均是以民戶多少劃定的。學者或謂“鄉虛里實”,或謂“鄉實里虛”,但無論哪一種意見,反映“鄉”是一級實際存在的史料[9]和反映“里正”實際執行鄉村管理事務的文獻,[10]都相當可觀。終唐一代,很少看到有別于鄉里制度的記載,即使在邊遠的敦煌吐魯番地區,實行的依然是鄉里之制。[11]由此可見,唐朝鄉里制之推行是持久的,并且是較有成效的。唐朝鄉村管理體制中還出現“鄉司”[12]“書手”[13]“所由”[14]等名稱,但作為王朝的政治制度而言,這些并不明朗,現存文獻的表述也相對模糊。

自隋唐到兩宋,鄉里制讓渡于鄉都制的情況,日本學者業已做過相當精細的考察。[15]兩宋時期鄉村管理體制,就目前所見即有鄉里、耆管、都保甲等制度,多樣化的特征相當明顯。這一制度因時因地,各有差異,變化繁雜,日本學者丹喬二認為有以下諸種排序:(1)鄉—里;(2)鄉—里—保;鄉—里—都;鄉—里—都—保;鄉—里—耆—都;(3)鄉—都;鄉—保;(4)鄉—都—里;(5)鄉—管,管—鄉。柳田節子則指出,宋朝具有嚴密的鄉都村制,形式表現為:鄉—里,鄉—里—村,鄉—都—里—村,鄉—保—村,都—村,保—村。[16]顯然,上述排列并不足以展現宋朝鄉村管理體制之全貌。王曾瑜所說“宋朝的鄉、里以及管或耆的關系相當復雜,各地的情況五花八門,難以一概而論”,[17]概括全面,見解精辟。宋朝鄉村管理模式的表述,尤其是與鄉役制度的膠合纏結,需根據不同時空下的實際情況,慎重對待。事實上,時人多會按照傳統習慣的說法,標明自己的戶貫或鄉貫,其中省略或慣稱的情況一直存在。《至順鎮江志》卷二《地理·丹徒縣》載:“舊惟七鄉,宋熙寧中,又益以故延陵縣之一鄉為八,每鄉所轄都分不等,其中為里、為村、為坊、為保,皆據其土俗之所呼以書。”“皆據其土俗之所呼以書”,無疑是傳統中的“名”和現實中的“實”膠合難辨的。這雖是元朝人對于前朝現象較明確的追述,但也足以表明傳統習俗確實在起作用。隨著都保制的長期實施,南宋中后期,都保的名稱逐漸為士人鄉民所接受,尤其在官方文獻中,取代傳承已久的鄉里制稱呼方式之趨勢已相當明顯。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芜湖县| 广饶县| 合阳县| 林州市| 墨江| 灵山县| 平乡县| 色达县| 方正县| 三亚市| 伊金霍洛旗| 白水县| 保山市| 尚义县| 且末县| 大同县| 阳西县| 东源县| 凤山市| 富阳市| 白玉县| 聂拉木县| 通化市| 启东市| 周口市| 昌黎县| 长海县| 伊金霍洛旗| 道孚县| 全椒县| 含山县| 襄垣县| 祥云县| 陆良县| 永泰县| 密云县| 台湾省| 昭苏县| 衡阳市| 南召县| 始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