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兩宋國家與地方社會研究作者名: 刁培俊本章字數: 809字更新時間: 2025-04-28 16:49:18
第一章 唐宋時期鄉村控制理念的轉變
中國傳統社會中,朝廷的治理理念一般借助于各種制度來實現,制度是其外在表現形式。雖然二者的互動難以在短時間內緊密契合并轉化為現實,但是,對于制度的梳理,無疑相當程度上是在探尋理念領域的“做法”,而對制度背后王朝控制理念的梳理,則是對有關“做法”出臺之后“說法”的檢驗。[1]由中唐迄于五代十國宋朝期間,王朝鄉村控制的理念發生了很大轉變,這在皇帝們和官僚士大夫們的言論和鄉村管理體制中凸現出來。[2]
首先,從政治制度方面,在外在形式上由唐朝單一的鄉里制,逐漸轉變為宋朝形式多樣化的鄉里、耆管、都保甲等。[3]其次,相較唐朝,宋朝鄉村管理體制似更注重不同時段、區域之間的差異,并不斷調整。換言之,制度的外在形式變化頻繁,日趨多樣化。再次,鄉村管理人員身份也由中唐以前的鄉官轉變為宋朝的鄉役,“以民治民”的色彩更顯濃重。此外,在禮俗綱常教化等信仰和意識形態領域,朝廷越來越多地借助宗族等膠合于朝廷和民眾的中間層(非西方學術語境中所謂“第三領域”[4]),來強化社會控制。就上述看來,趙宋王朝鄉村控制理念更加務實,日趨理性化了。客觀歷史究竟是怎樣的?還有哪些歷史面相隱含其中?這些問題都頗值得認真探討。眾所周知,中國傳統帝制王朝對于鄉村的控制,一般采用硬的一手(國家政治制度和法令等各種外在剛性的限制)和軟的一手(傳統的禮俗綱常觀念等思想教化手段)。[5]鄉里制度無疑屬于前者,我們側重從這一制度設計的角度考察,并進而討論其理念轉變的原因。
尚需說明的是,我們目前的切入依然是自上而下的視角,主要限于趙宋朝廷詔令制度及君臣議論的安排,不但對制度實行“過程”和“關系”論述不夠,[6]“表象”描述之后“內涵”的挖掘及提升也遠嫌不足,而且也缺乏自下而上的視角觀照,甚或自中(州縣等基層社會)而下、自中而上乃至反觀民間的應對、上述控制理念轉變后的社會影響等層面的視域轉換,進而自思想史的視角切入等均未能措意、深入探討,待諸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