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宋國家與地方社會研究
- 刁培俊
- 1593字
- 2025-04-28 16:49:21
第三章 宋代鄉村精英與社會控制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國土廣袤,民眾分散而居,使得官僚制度根本就沒有統轄全國每個角落的能力,這樣的官僚體系也不具備統治編戶齊民的深度和有效性。而由專制國家直接任命的官員,學者或以為一般直至縣級為止,縣級以下則不設治。[1]宋代亦然。那么,在專制政府和廣土眾民的鄉村社會之間,究竟是怎樣的社會機制在其中起著承上啟下的統治樞紐的功能呢?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宏觀的歷史問題。兩宋時期,在專制國家和普通民眾之間起著協調和社會控制、管理功能的是宋代的鄉村精英階層。[2]
學術界對“精英”(或寫作“菁英”)以及“地方精英”和“鄉村精英”有著相近的概念限定。其中英文“elite”的含義,多指具有政治權力和文化教育背景的社會群體。[3]一般而言,對于精英階層的界定,社會學家們一般都采用財富、權勢與威望這三個衡量標準。美國學者Robert P.Hymes(韓明士)對兩宋“地方精英”的概括有七種具體標準:(1)官員;(2)通過州試的舉人,或其他有資格到京城參加省試者;(3)寺觀資金或土地的主要捐助者;(4)修建學校、書院、藏書樓、橋梁、水利工程和園林的組織者或主要捐助者;(5)地方軍事組織以及正式與非正式的地方慈善活動的組織者或領導者;(6)通過朋友、師生、學術同人、詩友等關系組織在一起,或由前述一至五項聚成團體的人;(7)一至五項人的親戚和姻親。[4]但學界對此爭議紛仍,針對這一概念及其相關論述加以修正、增益者甚多,恕難一一論列。[5]蕭啟慶曾指出:“統治菁英,是意大利社會學家伯萊多(Vilfredo Pareto,1848—1923)所首創。菁英,乃指一個社會中握有權利與影響力的少數人。”[6]因其“菁英”限定為“統治”類,其中并未單就具有“政治權力”和“文化教育背景”而加以限定。2000年之后的中國學界,借用這一外來概念進行史學研究者很多,大都與歐美學者的認定存在差異,卻有著內涵相似的看法。[7]“鄉村精英”與“地方精英”這兩個概念還是存在不小的差別,我們則以之泛指兩宋時期在鄉村社會中有聲望、有影響的社會階層,其架構在專制國家和普通民眾之間,扮演著上下溝通的聯結樞紐作用和社會控制作用的社會角色,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群體。就兩宋史事而言,史乘中多有“鄉豪之家”“豪富之家”以至“形勢戶”等稱謂,即便是后來林文勛提出的“富民”,[8]以及“鄉村社會權威”“鄉村中‘能力型’階層”“村莊領袖階層”“鄉間士紳/鄉紳”[9]等,但是,若以之指代兩宋鄉村社會中富有影響力的社會群體,無疑均難以涵蓋。筆者認為,清朝末期和近代以還,中國漢語固有的諸多詞匯受到了外來影響,發生了變異,也有許多本來是英文或日文的詞匯翻譯成了漢語,縱然與中國古已有之的詞匯一模一樣,但也被改變了原有的內涵,并慢慢被我們接受,變成了今天普羅大眾“日用而不知”的詞語。[10]將外來概念和詞語逐漸“內化”[11]并使之成為適合中國漢語的表達習慣和意蘊,應該可以更多為人接受。
宋朝鄉村精英這一階層由以下諸種社會群體組成:一是鄉村管理體制中的里正、戶長、鄉書手、耆長、壯丁、都副保正、大小保長、甲頭、承帖人等鄉役。他們在以地域為單位劃分而成的鄉、里、都、保、甲以及管、耆等鄉村行政管理體系中,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專制政府對鄉村民戶進行管理,具有“半行政性”或云“準行政性”;[12]二是以血緣為主組成的家族、宗族里的家長、族長、房長等,以及以他們為主而組建的鄉約、義役、義田、義倉等組織的頭目。他們代表著地方性的“私”的系統,一方面為家族和宗族內部成員的生活和利益進行管理,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從意識形態領域管理和控制其成員,從而達到為專制國家管理民眾的作用,且在某些社會活動領域與鄉里和都保甲制的頭目一起代表著“公”的社會系統。[13]三是那些居住于鄉村的豪強形勢戶和士人,其中既包括因暫無實際差遣或致仕退休、隱居甚或丁憂而在鄉居住的官員,也包括那些在鄉村中影響較大的地痞和僧道等。[14]大體說來,以上三種人構成了宋朝的鄉村精英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