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宋國家與地方社會研究
- 刁培俊
- 920字
- 2025-04-28 16:49:19
三 從海內一統到“因地制宜”
唐朝的鄉里制,就朝廷前后的制度設計及目前所見的文獻記載,都很難發現其中較多觀照地域差異的因素,朝廷上下君臣們的議論也相當少見,鮮見據此制定出更適合某地實情的制度。而宋朝的君臣恰恰相反,幾乎自始至終都在討論這一問題,并力求在其治理理念下,將有關制度貫徹到實際中去。作為鄉里制度之實質內核的鄉役制度,兩宋時期各個地域之間的差異是顯然存在的。[31]這可從以下趙宋一朝的君臣論說中凸顯出來。如熙寧二年(1069)六月七日,制置三司條例司上言:“……蓋徭役之事,所在異宜,不可通以一法,非按視省訪,則不足以知其詳。”[32]“[熙寧四年四月丁巳]上批:諸州役事不同,難止用一法。故罷之。”[33]文彥博也反映這一現象:“州縣常差役,理須自下而上,則各從民便,以天下之廣,郡縣之眾,不可以一切之法行之,行之必互有妨礙。……臣竊見朝廷差役法,議臣之中少有熟親民政者,所議論不同,前后所降命令不一,致州郡難以適從……差役之法,逐州縣各有不同,若自朝廷降一切指揮,即逐處難以一切奉行……”[34]兩宋文獻中官僚士大夫們諸如此類的說法,可謂不勝枚舉。[35]以后的臣僚們也多圍繞這樣的話題加以分析討論,都透露出大致近似的意涵。宋朝職役制度的推行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區域性的特例。如募役制在個別地區并未得到推行,福建和江浙之間的差異有鮮明的呈現,[36]瓊州、昌化、萬安、朱崖等“海外四州(軍)”就是一個案例,[37]南宋紹熙后仍有“熙寧免役之法,獨不及海外四州”的記載。[38]前述福建路的特殊性也是如此。
前揭史料,均為宋人不同時期的議論,基本上反映宋朝職役制度在實行中因地制宜,并在實行中也大致是各有其不同的。具體到鄉役在各路州縣的地域性特征,所呈現出鄉都之制的情況,或可從有宋各地復雜的文獻記載中稍窺一二。中唐迄于五代十國,鄉村控制體制的轉變過程,在歷史煙塵中已隱晦不明,難以遽斷。而五代十國時期割據政權各自為政,政治經濟制度的許多領域都有一套自己的做法,從而形成了事實上地域間的差異。趙宋一朝君臣們承繼了這一歷史現實,也充分認識到了這一事實,并在施政過程中認同了這一變動且踐行之。綜上可知,單純以某種或某幾類情況、某個時段或某些區域的名稱,涵蓋兩宋域內的鄉村管理體制,都有欠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