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樂安孫氏家族的族源及得姓始祖

作為中華民族人口眾多的主要大姓,孫姓源頭出自多支。學界有人認為出自戰國時期思想家荀況之后,漢代皇室成員漢宣帝劉詢繼位后,為避諱,荀況后代子孫便改“荀”為“孫”。還有學者認為出自商湯王后裔比干之后。比干是商代帝王太丁的次子、帝辛(商紂王)的叔叔,他因犯顏直諫商紂王而被紂王殺害。之后其子孫為躲避被紂王追殺的危險,紛紛隱姓埋名,甚至改姓換名,有的以自己原本為王族子孫的緣故,便改為王孫氏,后衍化成單姓孫氏。而據《元和姓纂》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孫姓祖源主要有三大源頭:姬姓、羋姓、媯姓。

姬姓孫氏出自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后,如《元和姓纂》卷4“孫”姓條記載說:“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后,至武公生惠孫。惠孫生耳,為衛上卿。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5]《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則明確記載說:

孫氏出自姬姓。衛康叔八世孫武公和生公子惠孫,惠孫生耳,為衛上卿,食采于戚,生武仲乙,以王父(按:指惠孫)字為氏。乙生昭子炎,炎生莊子紇,紇生宣子鰌,鰌生桓子良夫,良夫生文子林父,林父生嘉,世居汲郡。晉有孫登,即其裔也。[6]

由此可知,姬姓孫氏的祖先為衛國康叔八世孫衛武公姬和之孫姬武仲,姬武仲為衛武公姬和公子惠孫之孫,為紀念祖父惠孫,姬武仲便以祖父的孫字為氏,稱孫氏,所以姬武仲又稱孫仲,自此其后代皆以孫為姓。春秋時期叔孫豹之子孫昭子、衛國上卿孫良夫、卿大夫孫林父,以及晉代的孫登都是他的后裔。

羋姓孫氏為楚王蚡冒之后,對此《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這樣記載道:

又有出自羋姓。楚蚡冒生王子蒍章,字無鉤,生蒍叔伯呂臣,孫蒍賈伯嬴生蒍艾獵,即令尹叔敖,亦為孫氏。[7]

文中所說蒍艾獵,即春秋時期楚國名相蒍敖(字艾獵、孫叔),其祖父為楚王蚡冒之孫、楚國令尹蒍呂臣,父親蒍賈(字伯嬴)為春秋時楚國司馬。蒍敖為政期間,“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秋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8],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循吏列傳》中,將其放在循吏之首進行介紹、贊美。其后人對這樣一位為官奉職循理、政績顯赫且深受民眾愛戴的祖輩頗感自豪,于是便以其字“孫叔”中的“孫”字為姓氏。

媯姓孫氏出自齊國貴族田完的后代。《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有如下一段記載:

又有出自媯姓。齊田完字敬仲,四世孫桓子無宇,無宇二子:恒、書。書字子占,齊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于樂安。生憑,字起宗,齊卿。憑生武,字長卿,以田、鮑四族謀為亂,奔吳,為將軍。三子:馳、明、敵。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為富春人。明生臏,臏生勝,字國輔,秦將。勝生蓋,字光道,漢中守。生知,字萬方,封武信君。知生念,字甚然,二子:豐、益。益字玄器,生卿,字伯高,漢侍中。生憑,字景純,將軍。二子:屆、詢。詢字會宗,安定太守。二子:鸞、騏。鸞生爰居,爰居生福,為太原太守,遇赤眉之難,遂居太原中都。太原之族有嵐州刺史昉,生存進,安定太守。詢次子騏,字士龍,安邑令。二子:通、敻。通子孫世居清河,后魏有清河太守靈懷。武德中,子孫因官徙汝州郟城。靈懷曾孫茂道。[9]

以上對媯姓孫氏家族的族源及其家族發展情況進行了簡要梳理。由上記載可知,媯姓孫氏的得姓始祖為陳國國君陳厲公的長子陳完之后、齊國大夫孫書,同時也是唐代魏郡武水樂安孫姓的得姓始祖。對此,唐代孫逖在為其父孫嘉之撰寫的《宋州司馬先府君墓志銘》中有明確記載:“府君諱嘉之,字某,魏郡武水(今山東省聊城市西南)人也。故屬樂安,蓋齊大夫書之后。”[10]

孫書字子占,本姓田,而其祖先原本姓陳,為陳國國君陳厲公的長子陳完。關于陳完,《史記·田敬仲完世家》有以下一段具體記述:

陳完者,陳厲公他之子也。完生,周太史過陳,陳厲公使卜完,卦得觀之否:“是為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而在異國乎?非此其身也,在其子孫。若在異國,必姜姓。姜姓,四岳之后。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

厲公者,陳文公少子也,其母蔡女。文公卒,厲公兄鮑立,是為桓公。桓公與他異母。及桓公病,蔡人為他殺桓公鮑及太子免而立他,為厲公。厲公既立,娶蔡女。蔡女淫于蔡人,數歸,厲公亦數如蔡。桓公之少子林怨厲公殺其父與兄,乃令蔡人誘厲公而殺之。林自立,是為莊公。故陳完不得立,為陳大夫。厲公之殺,以淫出國,故春秋曰“蔡人殺陳他”,罪之也。

莊公卒,立弟杵臼,是為宣公。宣公二十一年,殺其太子御寇。御寇與完相愛,恐禍及己,完故奔齊。齊桓公欲使為卿,辭曰:“羈旅之臣幸得免負檐,君之惠也,不敢當高位。”桓公使為工正。齊懿仲欲妻完,卜之,占曰:“是謂鳳皇于蜚,和鳴鏘鏘。有媯之后,將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與京。”卒妻完。完之奔齊,齊桓公立十四年矣。

完卒,謚為敬仲。仲生穉孟夷。敬仲之如齊,以陳字為田氏。

田穉孟夷生湣孟莊,田湣孟莊生文子須無。田文子事齊莊公。

晉之大夫欒逞作亂于晉,來奔齊,齊莊公厚客之。晏嬰與田文子諫,莊公弗聽。

文子卒,生桓子無宇。田桓子無宇有力,事齊莊公,甚有寵。[11]

由上文記述可知,孫書出身于一個典型的貴族家族,其先祖陳完是春秋時期陳國國君陳厲公的次子。陳莊公自立為君時,陳完官任大夫一職。陳宣公二十一年(前672),陳國發生內亂,陳宣公廢嫡立庶,太子御寇被殺。因御寇與陳完平日相善,往來頻繁,因此陳完在御寇被殺之后便出逃到齊國,以遠禍避害。齊桓公本來想讓到齊國避難的陳完擔任“卿”一職,陳完卻以“羈旅之臣幸得免負檐,君之惠也,不敢當高位”為由推辭,齊桓公于是任命陳完為掌管百工的“工正”一職。陳完到齊國之后,便把陳氏改為田氏[12],由此陳完改稱田完。之后,田完的后代子孫在齊國逐漸繁衍,田氏家族不斷發展。田完的四世孫是侍奉齊莊公的田桓子無宇,因其力大無比且以勇武著稱,很受齊莊公的寵愛。田無宇生有田恒和田書二子[13],次子田書,在齊景公朝官至“大夫”一職,因伐莒(今山東莒縣)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受封于樂安[14]地區,孫書由此亦成為樂安孫氏家族的得姓始祖。孫書受封樂安后,即率家人遷居此地,樂安孫姓家族由此不斷繁衍發展。

孫書是著名的軍事家,在春秋各國爭霸中,多次被齊國君主任命為主帥出征作戰。如據《春秋左傳注·昭公十九年》記載:

秋,齊高發帥師伐莒,莒子奔紀鄣。使孫書伐之。初,莒有婦人,莒子殺其夫,已為嫠婦。及老,托于紀鄣,紡焉以度而去之。及師至,則投諸外。或獻諸子占,子占使師夜縋而登。登者六十人,縋絕。師鼓噪,城上之人亦噪。莒共公懼,啟西門而出。七月丙子,齊師入紀。[15]

公元前523年秋,齊國大夫高發率軍征伐莒國,莒國國君莒共公逃往紀鄣(莒國都城之一,在今江蘇贛榆東北),齊景公便令孫書統兵攻取紀鄣。孫書利用當初受莒共公迫害的莒國一婦女作內應,以其投放城外的布帛為繩子,夜晚率兵攀繩登上紀鄣城,莒共公迫不得已棄城從西門逃跑,齊軍以此輕取了紀鄣。

孫書父親田無宇因以勇武著稱而受到齊莊公寵愛,孫書本人則因有杰出的軍事才能且伐莒有功而被齊景公封于樂安,父子二人的這種人生際遇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能不影響后代子孫的發展路徑。可以說,除了當時尚武的時代環境外,孫書與其父的發跡經歷無疑亦為其后代子孫提供了發展的環境和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高县| 青河县| 明星| 灵台县| 凌海市| 纳雍县| 兴化市| 南漳县| 济源市| 竹溪县| 株洲市| 华安县| 南汇区| 比如县| 贵阳市| 潮安县| 准格尔旗| 鄂温| 宜昌市| 罗江县| 台东市| 伊川县| 来宾市| 冀州市| 精河县| 温泉县| 德江县| 和平县| 浦北县| 宣化县| 无极县| 顺义区| 东明县| 青州市| 闵行区| 峨山| 京山县| 澎湖县| 华亭县| 灵宝市| 扎赉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