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百世兵家之師”孫武

在孫書的后代子孫中,出現了許多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其子孫憑(字起宗)為齊國上卿[16],其孫則是以兵法見長的著名軍事家同時亦是政治家的孫武。

孫武(約前545—前470),字長卿,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人。孫憑和孫書分別是孫武之父和祖父。也許緣于其祖輩以精通軍事的家世背景,孫武自小也非常喜歡兵法、兵書,家中所收藏的遠自黃帝、近至夏商周和春秋時期的歷代兵書是他時常閱讀的書籍。春秋末期,齊國國內發生田、鮑、欒、高四族謀亂。為了遠禍避害,避免孫氏家族因與田氏家族不可分割的血脈關系而招致殺身之禍,孫武全家便在孫憑的率領下出奔到日漸興盛的吳國。在吳國,孫武因其精通兵法而受到吳王闔閭的賞識和重用,被任命為將。對此司馬遷在《史記·孫武吳起列傳》中有以下一段具體記述: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于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廬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于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后,即視背。”婦人曰:“諾。”約束既布,乃設鐵鉞,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右隊長。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徇。用其次為隊長,于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于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吳王曰:“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觀。”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于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17]

孫武為吳王闔閭(即闔廬)作兵法十三篇,而后將其試之以婦人,由此得到吳王了解和信任,“卒以為將”。在吳國與南方十分強盛的楚國的諸侯爭霸戰爭中,吳國大夫伍子胥認為“欲興兵戈以誅暴楚,以霸天下而威諸侯,非孫武之將,而誰能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戰者乎”,于是吳王闔閭遂以孫武為將,對楚發動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戰”的伐楚戰爭。公元前509年,孫武、伍子胥率吳軍“圍楚師于豫章,大破之”。繼而又對楚軍巢地展開圍攻,“克之,獲楚公子繁以歸為質”。公元前506年,吳楚兩軍又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發生大規模會戰。戰前,孫武和伍子胥針對“楚之為兵,天下強敵也。今臣與之爭鋒,十亡一存”的局勢,建議吳王聯合對楚國有怨的唐、蔡兩個諸侯國,共同結盟伐楚。吳王接受二將“得唐、蔡而可伐楚”的建議,派使者出使唐、蔡,達成了“三國合謀伐楚”的戰略決策。之后,吳、唐、蔡三國“舍兵于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水為陣”。當時孫武統兵3萬與20萬楚軍展開對決。戰爭中,孫武采用機動靈活的作戰方略,迂回遠襲,在柏舉一舉擊潰強大的楚師主力,然后乘勝追剿,經過五戰五捷,“徑至于郢”,一度攻入了楚國都城郢(今湖北荊州)[18],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跡。對此,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尉繚在其軍事學名著《尉繚子》一書中有這樣贊譽:“有提十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桓公也。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19]在給長期稱雄的強大楚國以沉重打擊后,孫武又率師北上,繼而對齊國和晉國構成了強大的威脅,孫武由此名顯于諸侯各國。也正是在孫武的輔助下,吳國奠定了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霸主地位。

孫武不僅是著名的善戰制敵的軍事指揮家,也是名垂青史的軍事理論家。他所著《孫子兵法》一書,是一部博大精深、思想深邃的軍事理論名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為“百代談兵之祖”[20]

成書于春秋時代的《孫子兵法》又稱《孫子》《孫武兵法》《孫武兵書》《吳孫子兵法》等,全書包括《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共13篇[21]內容,探析、總結和揭示了春秋時期的戰爭規律、戰爭經驗、作戰方針以及治軍原則,蘊含著巨大而又豐富的兵學理論和價值。如《謀攻篇》中所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的知己知彼的思想;《形篇》和《九變篇》中所說的“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吾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的不打無準備之仗的思想;《作戰篇》中所講的“兵貴勝,不貴久”“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的速戰速勝的軍事原則;《虛實篇》《軍事篇》中所說的“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避其鋒芒、避實擊虛的思想;《虛實篇》所說的“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共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的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思想;《虛實篇》“戰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的靈活機動、因敵制勝的作戰方針;《計篇》中所說的“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兵不厭詐”的用兵思想,以及“將者,智、信、仁、勇、嚴也”的選用將帥思想[22]等。這些在世界兵學史上具有重要價值。

自《孫子兵法》問世后,歷代政治家對其深邃的軍事理論給予高度評價。如曹操在為《孫子兵法》所作序中,對該書眾多深邃的作戰策略給予這樣贊譽:“圣人之用兵也,戢而時動,不得已而用之。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23]唐太宗李世民對《孫子兵法》特別是書中的虛實軍事理論更是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焉”[24]。自《孫子兵法》問世后,便為歷代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推崇備至,將其奉為兵學之圣典,以至于如太史公司馬遷所說:“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25]宋人戴少望在《將鑒論斷·孫武》中,雖然從儒家以仁義取天下的立場上對孫武操術頗有微詞,認為孫武操術“有余于權謀而不足于仁義;能克敵制勝為進取之圖,而不能利國便民為長久之計”,但對其所撰《孫子兵法》用兵之術卻倍加推崇,認為“孫武之書十三篇,眾家之說備矣。奇正、虛實、強弱、眾寡、饑飽、勞逸、彼己、主客之情狀,與夫山澤、水陸之陣,戰守攻圍之法,無不盡也。微妙深密,千變萬化而不可窮。用兵,從之者勝,違之者敗,雖有智巧,必取則焉。可謂善之善者矣”[26]。宋代著名政治家蘇洵也以自己特有的認識視角,對《孫子兵法》十三篇所體現出的“言兵之雄”特色給予評價,指出從“論奇權密機,出入神鬼”的內容和理論來看,《孫子兵法》無疑為“自古以兵著書者罕所及”[27]。神宗元豐三年(1080),為了適應熙寧五年(1072)于武成廟重新設置“武學”之教學與考選武舉需要,國子司業、起居舍人朱服,武學博士何去非等人,承詔“校定《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靖問對》等書,縷板行之”[28],統稱《武經七書》,以此作為由政府刊行的軍事理論教科書。在校定、刊行的《武經七書》中,《孫子兵法》被選作全書之首,其在兵學經典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從前述相關研究的學術史回顧中可知,《孫子兵法》不僅在國內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在國外引起巨大反響[29]。《孫子兵法》不僅走出國門,而且在國外的傳播乃至影響力日益廣泛和深入。

在春秋時期樂安孫氏家族發展史上,孫武無疑是其中一個關鍵人物。雖然孫武在幫助吳國建立霸主地位后銷聲匿跡,但正是因為孫武之聲望,他的次子孫明才得以受蔭被封為富春侯,食采于富春(今浙江富陽),由此與樂安孫氏一脈相承的富春孫氏得以出現并發展起來。富春孫氏自孫明封侯食采于富春以來,其家族歷經秦、漢兩代繁衍生息,到三國時期已發展成為江南地區赫赫有名的世家望族。而東吳孫權政權的建立,則使得孫氏家族的發展達到巔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周县| 浏阳市| 青铜峡市| 惠来县| 剑川县| 霍林郭勒市| 汉沽区| 黔南| 滕州市| 永善县| 马尔康县| 镇坪县| 北京市| 宜兰市| 维西| 普陀区| 瑞金市| 大名县| 石阡县| 青州市| 延吉市| 滦平县| 伊宁县| 定安县| 闽清县| 大宁县| 康马县| 西林县| 叶城县| 新泰市| 洪洞县| 柳江县| 清河县| 肇庆市| 白河县| 石景山区| 台前县| 大足县| 呼伦贝尔市| 陆丰市| 双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