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十章 僧肇、慧遠、竺道生

佛學最早傳入中國,有記載的當是東漢明帝十年(67)。“漢明帝永平年中,遣使往西域求法,是為我國向所公認佛法入中國之始。”[3]到東晉初年佛教開始大盛于南北兩地。有佛圖澄和弟子道安、再傳弟子慧遠一系,還有鳩摩羅什和弟子僧肇、竺道生一系,都繼承大乘龍樹空宗,分居南北傳教(慧遠在廬山、羅什在長安)。[4]尤其是羅什的譯經工作對大乘佛教傳播厥功至偉,對后世影響較大的凈土宗、天臺宗、禪宗皆與這兩系有很大關系。與羅什同時期的覺賢(佛陀跋陀羅)繼承大乘無著和世親有宗,從海路來到中國,輾轉傳教,覺賢一系對唐初華嚴宗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羅什主持翻譯的《般若》諸經、 《法華經》,曇無讖翻譯的《涅槃經》,覺賢翻譯的《華嚴經》成了東晉南北朝大乘佛教的四部主要經典。嚴格說,隋唐之前,還沒有形成所謂的宗派。[5]從佛學思想演變看,僧肇、慧遠、道生為佛教的中國化,以及儒釋道的融合發揮了奠基作用。在介紹他們的佛學思想之前,需要了解佛陀創教的誘因和基本教義。

公元前5世紀佛陀出生于古印度迦毗羅衛國釋迦族,位于今天尼泊爾境內,屬于比婆羅門低一等級的剎帝利。據說佛陀降生后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他十六歲娶妻生子,生活奢侈、極盡聲色,不知人間疾苦。一日,他出門看到老人、病人、死人和出家人后,就深深困擾于生死問題。這就是佛教的“四門游觀”故事。年輕的佛陀決意出家,尋求解救人類苦難的辦法。佛陀最初使用婆羅門的瑜伽禪定、苦行等修煉辦法,終因無法覺悟而放棄,最后采用自己的方法“證覺成道”。佛陀覺悟的標志就是開始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以解釋宇宙萬物、人類社會的變化,找到脫離苦海到達彼岸世界的辦法。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四諦”“十二因緣”“生死輪回”“善惡報應”等內容。所有佛經都是佛陀寂滅后產生的,而且“印度人是沒有歷史觀念的民族,佛教是一個 ‘無方分(空間)無時分(時間)’的宗教”[6],再加上在佛陀降生和傳教的過程中,梵文還沒有形成,所有原始佛經只能是口口相傳,因此已很難搞清楚哪些是佛陀說的,哪些是后人羼入。當初傳入中國的佛經基本用悉曇文書寫,這種文字在印度已經被天城體所替代。由于唐武宗和北周武帝的毀佛,悉曇文在漢地幾乎失傳,反而在日本因留學僧而保留了下來。今人一般以為現存佛典里的話都是佛陀的觀點。佛陀認為:人生皆苦,盡管每個人對苦的感受有很大差異,但是生老病死都是人無法擺脫的痛苦,這叫“苦諦”;痛苦的根源在于人的各種欲念,尤其是“貪、嗔、癡”,再加上“十二因緣”和“生死輪回”,使人永遠無法擺脫苦海,這叫“集諦”;擺脫生死輪回的苦海的最高境界,就是涅槃——寂滅,這種境界可能是死后,也可能是活著就可以實現,這叫“滅諦”;達到涅槃境界的“三大法門”是修戒、修定、修慧,須采用佛法指引的正確方法,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進、正念、正定等“八正道”,這叫“道諦”。佛陀不主張走極端的修道路線,既不能用尋歡作樂,也不能用苦行折磨的方式修煉,而是走不苦不樂的中道,思想路線類似于儒家的“中庸”。上述佛教基本教義,對魏晉以后漢人性格產生了很大影響。兩漢四百年,投降變節者極少,即便如李陵不得已投降匈奴也有諸多條件,比如,不與漢軍作戰。直到佛法興起,投降變節者才日漸增多,唐、宋、明三朝,向異族投降變節者的數量很多。佛陀告訴你這世界的一切都是虛幻、不真實的,忠孝仁義更只是如幻泡影;人世間的一切不合理都是前世緣定,你今生受苦受難是因為前輩子作孽,今世享福是因為前世做善事;要修得正果,今世須積德行善,為來世找個好的出路,今世作惡,當心來世遭報應。很明顯,這套說辭要比墨子的鬼神賞善罰惡來得高明和精致,也比董仲舒的災異譴告更有說服力。因為無法證偽的事情,就永遠具有真理般迷人的光彩。大乘佛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論是“緣起性空”,世界萬物皆因緣而起、因緣而滅,因沒有自性而一切皆“空”。這一佛學理論試圖解釋宇宙人生、天地萬物的本原,以及如何形成、變化和最終歸宿等問題。《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正確認識“空”,既是佛教徒的基本功,也是最微妙難識的佛理。唯其奧妙無窮,才生出許多歧義。東晉時期進入佛門的學者往往從玄學的有、無入手,逐漸領悟“空觀”佛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阴市| 辰溪县| 大同县| 广德县| 什邡市| 韩城市| 平果县| 湖口县| 安阳市| 巢湖市| 本溪市| 会东县| 从化市| 凤山县| 河津市| 大兴区| 谢通门县| 余庆县| 邢台市| 昭觉县| 建平县| 花莲县| 彝良县| 即墨市| 托克托县| 班戈县| 珠海市| 新巴尔虎左旗| 郑州市| 芜湖市| 理塘县| 敦化市| 宽城| 罗山县| 射洪县| 盖州市| 乐安县| 蒙阴县| 苍山县| 铜陵市| 德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