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序

旅行書寫視域中的20世紀美國小說研究

劉樹森

《美國20世紀小說中的旅行敘事與文化隱喻研究》是田俊武教授撰寫完成的又一部新作,選取了一個新的視點探討20世紀的美國小說,在研究理論與方法等方面都具有顯見的創新性。這部專著的課題研究有助于拓展對美國小說經典作品的傳統認知和解讀,尤其是20世紀美國小說家對旅行書寫內容的青睞和創新,包括有關作品中人物身心的旅行、敘事空間的斗轉星移,乃至作家所刻畫的文化隱喻等內容。此外,這部專著的研究范圍是20世紀問世的美國小說,可涉及與探討的小說家人數之多、小說作品的數量之大、敘事內容之豐富、創作風格變化之迥異,凡此種種因素難以盡數,意味著這一研究課題的研究難度非同一般,所以其學術價值和意義也不言而喻。

回溯國內外學術界對20世紀美國小說的研究歷史,應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現當代學者所進行的美國小說研究的特征及其價值和意義。大體而言,就20世紀之前的美國作家而言,除了惠特曼、狄金森和馬克·吐溫等少數作家之外,其他絕大部分作家在創作理念、敘事范式和內容等方面仍然深受英國文學傳統的影響,沒有創作出愛默生所呼喚和期待的具有美國特征的民族文學作品。上述情況在19世紀末葉開始發生明顯的變化,與其相關的重要社會因素之一是1895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超越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隨后在第一世界大戰時期開始由一個區域性的強國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勢力范圍染指全球的大國。從20世紀初葉開始,一批具有美國民族特征的小說家、劇作家和詩人陸續脫穎而出,使得美國文學在20世紀上半葉發展成為世界各國文學中最具有創造活力和最多產的文學力量之一。就這一時期的美國小說而言,具有國際影響的小說家接踵而至,其中包括亨利·詹姆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德萊塞、杰克·倫敦、薇拉·凱瑟、斯坦貝克、辛克萊·劉易斯、賽珍珠和福克納等人。

然而20世紀美國文學的迅猛發展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沒有在美國教育界和學術研究界獲得同步認同,英國傳統或者歐洲中心的傳統及其影響力依舊在美國牢固地占據主導地位。例如,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美國高校英語語言文學專業講授美國文學課程的大學寥寥無幾,以美國作家及其作品為研究對象撰寫學位論文課題的研究生也是寥若晨星。北京大學英語系的美國文學專家、著名翻譯家、詩人趙蘿蕤教授1944年至1948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英語系攻讀博士學位時,師從著名文學批評家R.S·克萊恩(R.S.Crane,1886-1967),她的博士論文是以研究美國小說家亨利·詹姆斯的小說創作藝術及其代表作品之一《鴿翼》為題,成為美國學術界最早研究詹姆斯的博士學位論文。在談及她選擇研究詹姆斯的緣由時,趙蘿蕤教授曾回憶說,當時美國學術界仍舊趨向于將詹姆斯視為英國小說家,盡管他的絕大多數作品都是創作于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加入英籍之前。1875年詹姆斯32歲,開始僑居英國,幾乎所有主要作品都是在英國創作。實際上,20世紀初葉龐德、T.S·艾略特和斯泰因等美國作家旅居歐洲,在進行文學創作和創辦文學刊物,在一定程度上都與詹姆斯的影響以及美國學術界延遲認同美國文學具有相關性。

兩次世界大戰之后,歐洲和亞洲的國家幾乎都遭受了毀滅性的創傷和涂炭,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遠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具有地理優勢,在國際政治、軍事、經濟、貿易、科學技術、教育、文化和文學藝術等領域迅速發展成為超級大國。在上述背景下,美國教育界和學術界才逐漸認同和研究美國文學,開始研究美國文學家及其各種體裁的作品,并迅速出版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響的著述,彌補了以往美國文學研究方面的空白,也徹底修正了低估與忽視美國自身民族文學的傳統偏見。

由此看來,至20世紀末,美國學術界研究美國文學的歷史也僅僅有半個世紀。如果與歐洲文學研究的歷史和傳統相比,美國文學研究的歷史雖然時間較短,然而卻對美國文學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加強美國文學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等方面也產生了重大影響。此外,因為1936年最早在美國愛荷華大學創辦的作家寫作培訓班,由美國國務院提供運行經費,獲得良好的培訓效果,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數百所大學普遍設立了創意寫作碩士項目,其中包括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波士頓大學和印第安納大學等著名高校。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幾乎所有美國作家都具有在寫作項目學習的經歷,有效促進了美國文學的強勁發展。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作家人數來看,20世紀50年代之前四位美國作家獲獎,分別是劉易斯、賽珍珠、奧尼爾和福克納,而在后半個世紀則有六位美國作家獲獎,包括海明威、斯坦貝克、索爾·貝婁、辛格、約瑟夫·布羅茨基以及托尼·莫里森。在20世紀后半葉的世界文壇,美國文學的發展扭轉了長期以來邊緣化的地位,在其他國家的翻譯與傳播等方面超過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文學,并進入了歐洲文壇長期以來所雄踞的中心位置。

中國對美國小說的研究是以美國小說和其他體裁的文學作品在中國的傳播和翻譯為基礎。長期以來,學界始終認為,包括美國文學在內的外國文學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始于清末民初大規模的外國文學翻譯。實際上,這一認知與判斷并非客觀,因為沒有注意或者忽略了鴉片戰爭之后上海等地陸續出版的英文刊物對歐洲國家的文學和美國文學的介紹,例如19世紀50年代開始《北華捷報》與《大陸報》等英文報刊對西方文學家及其作品的報道,以及刊載的文學動態信息。據不完全統計,僅在19世紀50年代,上述報刊所介紹的著名西方作家就包括法國小說家拉馬丁(1851)和大仲馬(1852)、英國作家莎士比亞(1853)、托馬斯·德·昆西(1857)、托馬斯·莫爾(1858)、奧利弗·哥德史密斯(1859)與理查德·B·謝里丹(1859),以及美國作家詹姆斯·F·庫柏(1852)、斯托夫人(1856)、華盛頓·歐文(1859)與富蘭克林(1859)等。此后,陸續介紹到中國的美國作家還包括愛倫·坡(1869)、惠特曼(1870)、馬克·吐溫(1871)、朗費羅(1882)、狄金森(1891)與惠蒂埃(1892)等人。

特別值得提及的是,惠特曼、馬克·吐溫、朗費羅和惠蒂埃等幾位聲名顯赫的美國作家并不知道,在他們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他們的文學作品及其聲名便已經開始在中國傳播。《北華捷報》與《大陸報》鼎盛時期每期的發行量高達數萬份,蔚為可觀,足見其覆蓋讀者的范圍與影響力。這些英文報刊對外國文學的早期傳播,有助于國內讀者逐步了解和認識外國文學,包括西方各國古今作家及其經典作品,為清末民初大規模的外國文學翻譯奠定了必要的文學基礎。

實際上,清末民初涉足外國文學翻譯的大多數譯者也是我國最早致力于外國文學研究的作家,例如林紓、梁啟超、魯迅、田漢、周作人、周瘦鵑和郭沫若等人。他們的研究和評論除了見諸其譯作的序言、注釋和跋等各種形式的副文本,還主要發表在各類中文刊物,包括“五四”時期的《新青年》《小說月報》《學衡》《禮拜六》和《游戲世界》等刊物。在當時刊物上刊登評述美國小說的文章較多的作者,包括趙景深、樊仲云、趙家璧、陳西瀅、沈雁冰、程小青、傅東華等。第一部以書的形式出版的研究美國文學的著作是曾虛白1929年出版的《美國文學ABC》。曾虛白也是“五四”時期頗有建樹的外國文學翻譯家,重要譯作包括《歐美名家小說集》等。《美國文學ABC》包括16章,第一章為總論,其余每章以一位美國作家為題,共計探討了15位作家,其中包括8位小說家,例如霍桑、愛倫·坡、馬克·吐溫和亨利·詹姆斯等。如同該書的書名所示,書中的內容主要是美國文學常識,包括作家的生平及其創作經歷和主要著作,以及作品描寫的內容與形式特征等。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外國文學翻譯與早期研究的一個活躍時期,抗日戰爭爆發以后的時間,加之此后的解放戰爭時期,保家衛國和消除戰亂是我國人民的首要關切,外國文學翻譯與研究都近乎處于冬眠的狀態。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全球冷戰和意識形態對峙的背景下,國內從事外國文學研究的學者人數和研究成果都不多。上述狀況一直持續到70年代末改革開放,才逐漸發生巨大的變化。其中,最為顯著的變化之一,是高校教師、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以及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成為外國文學研究的主體,而且四十余年來相關學者的人數也出現了幾何數字的增長。可以作為參照的數據是,國內高校數量1978年為500余所,2020年這一數字已經增加到2900余所。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的外國文學研究與時俱進,進入了現代化的研究生態,尤其是得益于網絡與數碼技術的迅速發展,可以使用豐富的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資料,在許多方面能夠與國外的相關學術研究同步發展。

因此,研究美國小說的學者及其研究成果同樣也呈現出上述增長態勢與發展潛力,采用現當代批評理論和研究方法探討美國小說,內容涉及在題材、人物塑造、敘事、族裔身份與文化、性別、語言和修辭等不同方面的創作特征及其價值,碩果累累。現在如果嘗試在美國知名作家之中找到一位尚未被國內學者研究的人,應當只有小概率的可能性。此外,當前的研究與發展態勢已經取代了以往主要研究美國小說通史、斷代發展史、作家生平和作品評述等方面內容的較為固定的研究模式。

基于當下的研究生態,田俊武教授的《美國20世紀小說中的旅行敘事與文化隱喻研究》可以說是應運而生,從旅行書寫這一新的視點對20世紀的美國小說進行全景式的探討,闡釋不同時期內不同流派、不同族裔文化身份的小說家是如何在各自的創作中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描寫各種形態的旅行,包括身體的空間旅行和因為信仰等因素的心靈旅行,如何書寫旅行經歷的社會歷史背景,以及旅行者的內心感受等,由此揭示了這些美國小說中普遍存在并形成了一定傳統的敘事范式,以及國內學術界研究較少、鮮為人知的書寫特征。

這部新作雖然以20世紀的美國小說為研究對象,但課題研究并沒有采取傳統編年史的時間順序,按照小說創作的時間脈絡逐一進行探討,而是按照各類旅行的主題與范式將研究對象劃分為不同的作家群體,例如以海明威為代表的“垮掉派”作家、以福克納為范例的美國南方作家、以貝婁為領袖的猶太裔作家、以及由莫里森為杰出代表的非裔作家等。這種研究方法客觀地再現了20世紀美國小說的多樣性發展,在小說創作的某些方面形成了有別于歐洲傳統旅行文學范式的特征,而且凸顯了美國各種族裔身份和多元文化對小說創作的影響。另外,這種研究方法也有助于進一步探討題材與敘事風格斑駁陸離的各種小說中有關旅行的一些共同特征。

作為一個研究重點,這部新作還著力探討了有關美國小說中旅行書寫的文化隱喻,研究內容不僅涉及從古至今歐洲旅行文學傳統中的一些核心原型隱喻,例如游子尋家、朝圣、流浪、成長、漂泊、自我放逐等,深入淺出地闡釋了歐洲傳統隱喻的影響及其意義,而且還較為系統性地分析了美國小說家在旅行書寫中所塑造的具有美國本土文化特征的隱喻,別有新意。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是聚焦汽車,即20世紀美國率先普及的交通工具,幾乎家家戶戶都以擁有汽車為追求的理想,幾乎所有的旅行敘事也都離不開汽車。有關汽車的隱喻一方面是基于當時美國先進科學技術和汽車制造業的發展,而且也與美國幅員遼闊和人們的居住空間及人際關系有關,對此田俊武教授在書中提供了周密的考察和統計數據,有助于讀者理解這一隱喻的社會背景及其文本內涵。

如果說是囿于新聞傳媒和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緣故,19世紀后半葉惠特曼、馬克·吐溫、朗費羅和惠蒂埃等著名美國作家無法得知在他們進行創作的同時,他們的文學創作已經開始在中國傳播和翻譯。在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在田俊武教授等一批國內學者所研究的美國小說家中,有些人仍舊在活躍地進行創作,倘若他們有機會知曉中文語境中對其創作的研究,應當有理由期待:假以時日,這些作家與中國學者之間應當會發生某種方式的交流互鑒。

是為序。

2021年3月

于北京大學肖家河住宅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大连池市| 三明市| 四会市| 秭归县| 西宁市| 中方县| 静宁县| 商水县| 页游| 南昌县| 德州市| 烟台市| 确山县| 庄浪县| 介休市| 措勤县| 遂溪县| 闻喜县| 恭城| 婺源县| 诸城市| 沧源| 高尔夫| 青龙| 青州市| 布尔津县| 渝北区| 辛集市| 华坪县| 新化县| 西贡区| 武宁县| 富川| 崇左市| 大宁县| 曲水县| 海晏县| 乌兰察布市| 涟水县| 运城市| 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