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清初西陵詞壇研究
- 耿志
- 7595字
- 2025-04-27 18:13:23
二 問題緣起、研究目標與思路
學界現有的研究成果并非毫無共通性,至少關于以下問題存在著對話空間:第一,西陵詞壇沒有相對明確一致的創作風格,李康化所謂“詞風宗尚各有偏好”[79]、胡小林所謂“異質并存”“千人千面”[80],皆是此意;第二,西陵詞壇的詞學理論非常具有包容性,不主一格,沈松勤所謂“多元化的詞學主張”、張仲謀所謂“合婉約、豪放為一體”、谷輝之所謂“兼容并存,統而總之”[81],皆是此意;第三,目前尚沒有學者明確指出,誰才是西陵詞人的領袖與宗主,比較接近的看法是西陵詞壇并不存在宗主人物,而西陵十子是詞壇的核心人物。
以上三條,是現有研究對西陵詞壇的主要認知,也正是部分詞學研究者用以否定西陵詞壇“流派”屬性最得力的三大依據。那么,什么樣的群體才能稱為“流派”呢?就詞學而言,嚴迪昌先生的界定已經得到其《陽羨詞派研究》《清詞史》的成功驗證并獲得廣泛認可,較具系統性與說服力。嚴先生認為,“流派”主要包含四個要素:
(一)要有一足資號召或卓有權威性的旗幟,也即需要一個盛名四揚、成就卓絕的具有強大凝聚力的領袖人物為宗主;(二)在這領袖人物周圍聚合起一個創作實踐異常活躍,頗著影響的人數可觀的作家群落;(三)這個作家群落盡管各自有一己獨擅的藝術風采和個性特點,但從群體形態上卻有著較為一致的共同追求的審美傾向;(四)群體性的藝術觀念或大體相近的審美主張,集中體現于類似流派宣言式的選本或作品總集中。[82]
按照部分研究者的認知,除了“人數可觀的作家群落”這一要素之外,西陵詞壇幾乎處處與現代“流派”觀念相對立,似乎是一個反流派的群體,稱其為“西陵詞派”幾乎毫無道理。但是,問題遠沒有那么簡單,若將關于西陵詞壇的上述三點認知聯系起來考察,耐人尋味的事情就發生了:西陵詞壇創作風貌的不統一、多元并存,是不是與其婉約、豪放兼收并蓄的開放式詞學觀念相一致?是不是與西陵詞壇無宗主、無領袖的局面相一致?三者之間的具體關系及其互相作用是什么?眾多西陵詞人集體反對詞風拘泥于一端,是不是一種風格主張?是不是一種“群體性的藝術觀念或大體相近的審美主張”?西陵詞人“千人千面”“異質并存”的創作風貌,是不是正與這種特殊的群體觀念相應?是不是“較為一致的共同追求的審美傾向”?
李康化曾引述毛先舒之說:“今人論文,每云某家某派,不知古人始即臨模,終期脫化,遺筌舍筏,掉臂孤行,盤薄之余,亦不知其所從出。初或未嘗無紛紛同異,久之論定,遂更尊之為家派耳,古來作者率如此。規規然奉一先生,而株守之,不堪其苦矣”[83],以此證明“西陵詞人反對‘派’的觀念”[84],這是很有力的論證。然而,若是一批關系密切、志同道合的人同時反對規守一“派”,那么相對于其他人,這批人是不是自成一派,或者至少具備某些流派的性質和意味呢?卓發之所謂“今世詩人各立門戶,并千古詩人,亦為強立門戶,收入黨籍中。于是摹其衣冠咳貌,不哀而哭,無病而吟,如侏儒之像叔敖,即真化而為古人,亦螟蛉之為蜾裸耳”[85],卓人月所謂“近代文壇,時有以端雅標者,時有以艷逸標者,時有以豪快標者,時有以詭怪標者,利病互見,旺衰迭爭,要皆不知天下文人不可束之一途也”[86],此等論調,聲氣相通,正可與西陵眾多詞人的詞風、詞論對讀。
不難理解的是,西陵詞壇開放性的詞學觀念與詞風主張,必然會使其與其他各種詞風主張之間存在著廣泛的互通性,秉持這種開放性詞學觀念與詞風主張的詞人與秉持其他各種論調的詞人之間,存在著多方面的對話可能性。這就難免使其面對不同詞人、詞風時,會表達出其詞學觀念的不同側面,從而被斷章取義,以其為某家某派。但如果這種開放性的詞風、詞論具有排他性——與其他專主婉約、專主豪放、專主騷雅、專主俗艷的詞學流派或者個人之間圍繞審美宗尚問題相互辯難,往來爭執,存在著為維護其詞論包容性、詞風多樣性而與其他詞人、詞派論辯等現實行為——是不是可以說,這樣的詞人群體也是自成一派的,也具有某種“流派”的意味?也存在作為一個獨立的詞學共同體進行系統性考察的可能?
根據已有研究的某些共識和爭論,本書將西陵詞壇作為考察對象,旨在通過對詞壇的整體考察,深入歷史現場,以嚴迪昌先生提出的流派四標準——宗主、作家群體、相近的創作追求、選本的審美理念——為維度,對這一支詞學力量的主體人員組成、創作追求與風貌、選本審美理念、詞學觀念進行一一考察,以期最終揭示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明末清初西陵詞壇上是否存在著西陵詞派?圍繞這一問題,本書擬從以下四個部分展開:
第一章旨在揭示西陵詞壇的群體概貌。擬就啟禎順康四朝的西陵詞壇進行整體性考察,通過梳理西陵詞人、詞作文獻和詞學文獻,呈現西陵詞壇的基本情況。具體分為三節:第一節重在全面考察西陵詞人的群體規模、地域布局與內部組成,其中在《全明詞》《全清詞》系列之外新輯補詞人19位。第二節主要梳理了西陵145種詞集,比吳熊和先生當年預估的數量多出60種左右,此外重點考察了一批已佚詞集,及為《全明詞》《全清詞》系列所漏收的重要詞集,新輯補詞作1700首以上。第三節主要考察西陵近40種詞學文獻,重點發掘一批罕為人知的文獻,駁正部分文獻的認知誤區,考辨一批文獻的真偽。
第二章旨在揭示西陵詞壇諸選本中貫穿始終的核心藝術觀念和審美主張,以及西陵詞人的核心審美主張對于明末詞學風氣的變革意義。本章選取西陵詞壇諸代表性詞選進行一一考察,梳理其操選過程、選陣與選旨,并進行縱向比較,呈現西陵詞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詞學思想,及其內部的區別和聯系,在西陵詞壇詞學風會的勾勒中呈現其演進過程,追問西陵詞壇是否具有流派宣言式的詞學選本。
第三章旨在揭示西陵詞壇的主要詞學觀念的嬗變過程,及其在明清詞學中興史上的意義。第一節以西陵諸多詞人的詞學文獻為基礎,考察其詞論中婉約、豪放并存不廢的多元審美主張的演進過程;第二節主要考察詞體價值功用論,西陵詞人由主情論向詩教觀念靠攏的詞學風會轉變,及這一轉變與多元審美觀的深層關系;第三節主要考察西陵詞人在填詞技法層面的經驗總結與理論生發,梳理不同詞人創作論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區別。
第四章旨在考察西陵詞壇的創作史。擇取對西陵詞學風會有關鍵影響及創作成就卓越的詞人,在個案考察的基礎上進行對比聯系,以呈現西陵詞壇創作風貌、藝術追求、藝術成就及其演進過程。第一節通過剖析徐士俊、卓人月的創作嘗試,考察西陵多元詞風對于明代詞風的開創及其創作得失;第二節通過曹元方及“冰輪二陸”呈現易代變革對于詞壇風會的影響,呈現“變徵之音”對于進一步突破明末詞壇風尚的意義;第三節以“沈謙”的詞風嬗變作為個案,以透視多元化審美風氣的演進過程;第四節通過“東江詞人”的考察,呈現多元化藝術氛圍中不同詞人身上的不同創作表現,并借以呈現西陵詞壇的代表性創作成就。
結語部分結合實體形態和理論形態的考察,認定以多元審美為基本詞學精神并曾持續活動于西陵這一特殊詞學生態中的詞人,事實上已經構成了一個相對明確的準流派性質的西陵詞學共同體。這是一個以仁和、錢塘為中心,以余杭及海寧部分地區為外圍,由天啟至康熙約百年間的百余位詞人組成的,無宗主的,以婉約、豪放并存不廢的多元詞風主張為理論和創作旗幟的詞學共同體。
在進入正題之前,需對本課題涉及的三個重要概念——“西陵詞壇”“西陵詞派”與“西陵詞人群”進行簡要辨析與說明,并由此明確本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
文學史演化與政治社會史并不同步,作為不登大雅之堂、遠離政教中心的“小道”,詞曲尤其如此。從詞史中興這一現象來說,明末清初是一個完整的詞史階段。就西陵詞學的演化而言,基本可以落實到明天啟至清康熙六十一年左右,即啟、禎、順、康四朝。所謂“西陵詞壇”,乃是指杭州一郡的詞人文化圈,是一個文化場域概念,由長期活動于這一文化場域內的詞人構成,不含有對這些詞人定性的意味。而所謂“西陵詞人群體”和“西陵詞派”,則并非一個單純的地域性概念,二者標識著一定的屬性要素,具有定性的意味。現有研究中所使用的“西陵詞人群體”,大意特指活躍于杭州一郡的成規模地聯系在一起的一批詞人,其內部聯系是松散的,詞學觀念和創作追求有相通之處,但整體上又龐雜不一;所謂“西陵詞派”則特指杭州一郡具有相近的理論主張、相近的審美主張和相近的創作追求的一個聯系緊密的詞學流派。三者不僅在內涵上有以上差別,在外延上也有重要不同。西陵詞壇中人,不一定認可西陵詞派的創作和理論追求,創作風貌不符合西陵詞派風尚,即非西陵詞派中人。認同并踐行西陵詞派的理論和創作主張,且長期活躍于西陵詞壇的非杭州籍詞人,亦當視為西陵詞派中人。
本書以西陵詞壇作為選題,并非試圖將百年間西陵詞壇所有詞人作為研究對象,而是以此為邏輯起點,通過對詞壇的廣泛考察,厘清其中是否具有審美趨向相近、創作追求相近、理論主張相近的所謂“西陵詞派”,在這一過程中呈現其創作、批評、理論主張以及在明末清初詞史演進中的處境與意義。
[1] 王灼:《碧雞漫志》卷二,《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87頁。
[2] 張炎:《詞源》卷下,《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55頁。
[3] 朱彝尊:《群雅集序》,《曝書亭集》卷四十,《四部叢刊》影涵芬樓藏原刊本。
[4] 王兆鵬先生《花間集校注序》指出“《花間集》萃早期詞作之菁華,詞體定型于斯,詞風亦肇基于斯”(楊景龍:《花間集校注》,中華書局2014年版),于小令而言,此論本無可議,但晚唐五代時詞調未備,慢詞未興,慢詞之體式、風調尚待宋世詞人開拓、奠定。顧景星《瑤華集序后》所謂“六代三唐,類能小調,兩燕二宋,漸啟長篇”,庶幾近之。
[5] 以李清照《詞論》、吳曾《能改齋漫錄》引晁無咎語為代表。
[6] 李之儀:《跋吳思道小詞》,陳良運:《中國歷代詞學論著選》,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頁。
[7] 張炎:《詞源》卷下,《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55頁。
[8] 王灼:《碧雞漫志》卷二,《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74頁。
[9] 張侃:《拙軒詞話》,《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89頁。
[10] 王世貞:《藝苑卮言》,《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91頁。
[11] 王士禎:《倚聲初集序》,《倚聲初集》卷首,順治十七年刻本。
[12] 朱彝尊:《群雅集序》,《曝書亭集》卷四十,《四部叢刊》影涵芬樓藏原刊本。
[13] 朱彝尊:《水村琴趣序》,《曝書亭集》卷四十,《四部叢刊》影涵芬樓藏原刊本。
[14] 陳子龍:《王介人詩余序》,《安雅堂稿》卷三,明末刻本。
[15] 如西陵十子之一柴紹炳(《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復旦大學藏康熙刻本《柴省軒文鈔》卷七《許右使茗山先生陭堂稿跋》)有云:“自弘治以訖嘉隆,人慕古學,力追淵雅,于是操觚者知有‘六經’、《左》《國》先秦兩漢之書,伏習而殽撰之”,此謂文,詞體復古則在其后。
[16] 蔣景祁:《瑤華集序》,《瑤華集》卷首,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17] 周瑛:《詞學筌蹄序》,《詞學筌蹄》卷首,《續修四庫全書》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清初抄本。
[18] 蔣芝:《詩余圖譜序》,《詩余圖譜》卷首,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嘉靖十五年刊本。
[19] 張綖:《詩余圖譜序》,《詩余圖譜》卷首,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嘉靖十五年刊本。
[20] 胡文煥:《文會堂詞韻序》,《文會堂詞韻》卷首,萬歷文會堂刻《格致叢書》本。
[21] 毛先舒:《沈氏詞韻序》,《毛馳黃集》卷六,清初《毛氏七錄》本。
[22] 朱彝尊:《群雅集序》,《曝書亭集》卷四十,《四部叢刊》影涵芬樓藏原刊本。
[23] 卓人月:《古今詩余選序》,《蟾臺集》卷二,崇禎傳經堂刻《卓珂月先生全集》本。
[24] 徐士俊:《古今詞統題識》,《古今詞統》,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
[25] 朱崇才:《詞話史》,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91頁。
[26] 朱崇才:《詞話史》,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91頁。
[27] 張仲謀:《明代詞學通論》,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237頁。
[28] 陳子龍:《幽蘭草詞序》,《安雅堂稿》卷五,明末刻本。
[29] 卓人月:《古今詩余選序》,《蟾臺集》卷二,崇禎傳經堂刻《卓珂月先生全集》本。
[30] 愛新覺羅玄燁:《欽定詞譜序》,《欽定詞譜》卷首,康熙五十四年內府刻本。
[31] 王奕清等曾云:“詞韻舊無成書,蓋因雅俗通歌,惟求諧于聲律,不以韻拘。故雖填詞之盛,莫過于宋,而二百余載絕無撰韻之人。”(見《清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七)康熙詞臣獨不撰詞韻之作,良有以也。
[32] 宗山:《詞學集成序》,《詞學集成》卷首,光緒刻本。
[33] 蔣景祁:《瑤華集序》,《瑤華集》卷首,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34] 吳熊和:《〈西陵詞選〉與西陵詞派——明清之際詞派研究之二》,《吳熊和詞學論集》,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19頁。
[35] 陸次云:《古今詞選序》,《北墅緒言》卷四,康熙刻本。
[36] 如《古今詞匯》卷前附錄《舊序》8篇、《雜說》6篇,內容包括詞體、詞調、詞風、詞藝,等等;《古今詞匯》附錄有何良俊《草堂詩余序》、金鎮《休園長短句序》、魯超《今詞初集序》、徐師曾《論詩余》《樂府指迷》《爰園詞論》《詩余發凡》《詩辯坻》《鸞情詞話》《花草蒙拾》《七頌堂詞論》《詞筌》《金粟詞話》、周在浚《詞論》、顧景芳《蘭皋詞論》、卓長齡《羨門臆說》、丁介《詞論》、毛先舒《唐詞通韻說》《唐宋詞韻互通說》《詞韻不兩溷說》《詞韻略》等,內容包括詞體、詞風、詞藝、詞韻等。
[37] 如《詞學全書》即由匯輯《填詞名解》《古今詞論》、仲氏《詞韻》《填詞圖譜》而成,另附錄《古韻通略》,內容包括詞調、詞論、詞韻、詞律。
[38] 如沈謙著有詞話《填詞雜說》《詞韻》《詞譜》《古今詞選》;毛先舒著有《填詞名解》《填詞名說》《鸞情詞話》《詩辯坻》《唐詞通韻說》《唐宋詞韻互通說》《詞韻不兩溷說》,參與《古今詞選》《西陵詞選》等。
[39] 卓人月:《選文雜說》,《蟾臺集》卷三,崇禎傳經堂刻《卓珂月先生全集》本。
[40] 蔣景祁:《刻瑤華集述》,《瑤華集》,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41] 譚獻:《復堂日記》卷二,《詞話叢編》第四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997—3998頁。
[42] 嘉慶七年王氏三泖漁莊刻增修本《國朝詞綜》卷十三轉引厲樊榭云:“王新城晚年有《寄懷西泠三子》詩曰:‘稗村樂府紫山詩,更有吳山絕妙詞。此是西泠三子者,老夫無日不相思’,其為前輩推重如此。”
[43] 《吳山草堂詞話》云:“陳檢討迦陵劇愛吳山詞,稱為天下第一手。”見王晫《霞舉堂集》卷十,康熙霞舉堂刻本。
[44] 陳水云:《明清詞研究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96頁。
[45] 吳熊和:《〈西陵詞選〉與西陵詞派——明清之際詞派研究之二》,《吳熊和詞學論集》,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06—407頁。
[46] 谷輝之:《西陵詞派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杭州大學,1997年。
[47] 許伯卿:《浙江詞史》,杭州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353頁。
[48] 其中不包括《全清詞·順康卷》重收者2位(楊琇與王倩玉、呂澄與呂漺)、長年定居或游歷外郡不歸者4人(金堡、陳敬璋、徐善遷、吳玉輝)、無詞而誤入者1人(陸鈺)、籍貫有爭議者3人(陸浣、沈涵、陳之群)、籍貫無考者等。
[49] 鄧長風:《周稚廉、丁澎生平考》見《戲劇藝術》1991年第3期;《丁澎和他的〈扶荔堂詩稿〉》及《卓人月:一位文學奇才的生平及其與〈小青傳〉之關系》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明清戲曲家考略全編》;《文學奇才卓人月的生平行狀》見《文學遺產》1996年第2期;多洛肯、胡立猛:《著名回族詩人丁澎生平補考》見《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胡小林:《清詞人張丹卒年考》見《文學遺產》2008年第6期。
[50] 《西陵詞選》收錄詞人實為185位,不包括宦游詞人。吳先生列出共50家50部詞集(包括陸進《付雪詞》和俞士彪《玉蕤詞》),而文中稱52家52部詞集,蓋為統計錯誤所致。
[51] 吳熊和:《〈西陵詞選〉與西陵詞派——明清之際詞派研究之二》,《吳熊和詞學論集》,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10頁。
[52] 林枚儀:《陸嘉淑詞輯校》,《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6年第1期;胥洪泉:《〈全清詞·順康卷〉重出〈曲游春〉作者考》,《江海學刊》2017年第1期;張仲謀:《〈全清詞〉作者小傳訂補》,《東吳學術》2017年第2期。
[53] 王兆鵬:《〈全清詞·順康卷〉前5冊漏收詞補目》,《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54] 和希林:《〈全清詞·順康卷〉漏收李式玉詞輯補》,《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
[55] 見卓人月、徐士俊選,谷輝之校點《古今詞統》,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6] 程有慶:《〈古今詞統〉版本考辨》,《版本目錄學研究》2011年第3輯。
[57] 林枚儀:《陸嘉淑詞輯校》,《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6年第1期。
[58] 黃強:《〈世經堂詞鈔〉中抄襲之作考》,《文獻》2015年第3期。
[59] 吳縣人徐燦為海寧陳之遴婦,如果徐燦可以被認作西陵詞人的話,那么程郁綴先生的《徐燦詞新釋輯評》應被視作西陵詞學專題著作。
[60] 吳熊和:《〈西陵詞選〉與西陵詞派——明清之際詞派研究之二》,《吳熊和詞學論集》,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19頁。
[61] 姚蓉:《明清詞派史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頁。
[62] 陳世赟:《明末清初詞風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1頁。
[63] 嚴迪昌:《清詞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0—29頁。
[64] 李康化:《明清之際江南詞學思想研究》,巴蜀書社2001年版,第101頁。
[65] 胡小林:《明末清初西泠詞壇與詞學復興》,《中國韻文學刊》2011年第3期。
[66] 閔豐:《清初詞選與浙派消長》,《文學評論叢刊》第9卷第2期,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00頁。
[67] 閔豐:《清初詞選與浙派消長》,《文學評論叢刊》第9卷第2期,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05頁。
[68] 張宏生:《統序觀與明清詞學的遞嬗——從〈古今詞統〉到〈詞綜〉》,《文學遺產》2010年第1期。
[69] 張仲謀:《論〈古今詞統〉的詞史建構》,《閱江學刊》2013年第3期。
[70] 方智范、鄧喬彬、周圣偉、高建中:《中國古典詞學理論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修訂版,第172頁。
[71] 沈松勤:《明清之際詞壇中興史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130—131頁。
[72] 沈松勤:《明清之際詞壇中興史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393—394頁。
[73] 沈松勤:《明清之際詞壇中興史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328頁。
[74] 謝桃坊:《中國詞學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20—223頁。
[75] 參見朱崇才《詞話史》,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28—229頁。
[76] 孫克強:《清代詞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152頁。
[77] 參見丁放、甘松、曹秀蘭《宋元明詞選研究》,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327—282頁。
[78] 閔豐:《清初清詞選本考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頁。
[79] 李康化:《明清之際江南詞學思想研究》,巴蜀書社2001年版,第101頁。
[80] 胡小林:《明末清初西泠詞壇與詞學復興》,《中國韻文學刊》2011年第3期,第56頁。
[81] 谷輝之:《西陵詞派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杭州大學,1997年。
[82] 嚴迪昌:《陽羨詞派研究》,齊魯書社1993年版,第4—5頁。
[83] 毛先舒:《潠書》卷七,康熙刻《思古堂十四種書》本。
[84] 李康化:《明清之際江南詞學思想研究》,巴蜀書社2001年版,第101頁。
[85] 卓發之《題無可哀詞》,《漉籬集》卷十五,崇禎傳經堂刻本。“叔敖”原誤作“叔教”,即孫叔敖,“侏儒之像叔敖”即“優孟衣冠”,典出《史記·滑稽列傳》。
[86] 卓人月:《選文雜說》,《蟾臺集》卷三,崇禎傳經堂刻《卓珂月先生全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