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與日本動漫文化傳播
- 方亭
- 1214字
- 2025-04-28 12:23:26
第一節(jié) 日本現(xiàn)代漫畫之父——手塚治蟲
如果沒有手塚治蟲,就不可能產(chǎn)生風靡全球的日本動漫。“手塚對動漫畫的熱情、創(chuàng)作理念與他所發(fā)展出來的漫畫表現(xiàn)技術(更是一種技藝)帶動了日本許多人談論與創(chuàng)作動漫畫的風潮,使漫畫家擁有了獨立創(chuàng)作者的地位,更讓漫畫家不是出版社的生產(chǎn)工具;漫畫家是基于理念與熱情而創(chuàng)作,漫畫的內容則是深刻地與讀者、與日常生活世界相結合。”[1]
第一,技術層面:手塚治蟲開創(chuàng)了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的繪畫方式。在手塚治蟲之前,日本的漫畫家大多保持了固有的繪畫手法,畫出完整的人物,并把人物放在固定的視覺距離上,就好像他們用一臺靜態(tài)攝像機在給人物拍攝電影。而手塚治蟲在其作品《新寶島》中,大膽運用電影動態(tài)的手法來繪制漫畫,在畫面中突出層次感,運用特寫來強調立體的動態(tài)。
第二,內容層面:手塚治蟲豐富了漫畫的主題設置。打破了動漫僅僅是“引人發(fā)笑的膚淺之物”,而在主題中加入了社會生活的豐富元素,悲傷、憤怒、危機都出現(xiàn)在動漫之中,也隨之產(chǎn)生了多達1000頁的長篇漫畫。無論是處理嚴肅還是悲劇主題,手塚從童年時代就確立了自己喜愛的風格,即圓圓的、可愛的、以離奇的插圖構成的看似有彈性的虛幻世界。有意識地穿插一些幽默、夸張,或一些行業(yè)笑話,或者手塚干脆自己站出來,直接與讀者對話。以這種方式避免作品過分嚴肅,同時也能表達自己的創(chuàng)作激情。這樣插科打諢的模式能夠把作者自己的信念傳遞給讀者:不管漫畫故事如何逼真,畢竟是人虛構出來的。這種手法類似于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Brecht)的“間離效果”(alienation effects),關注倫理道德,希望觀眾不要完全迷失于舞臺表演。相反,觀眾應該保持理性的思考。
第三,獨立精神:小集團式工作室繪制漫畫的傳統(tǒng)。之所以說日本動漫最初并不是以純商業(yè)化為創(chuàng)作目標的,是因為由手塚治蟲起形成了以漫畫愛好者團體生產(chǎn)作品的傳統(tǒng)。早期的漫畫家藤子不二雄(Fujio Fujiko)、赤塚不二夫(Fujio Akatsuka)、石森章太郎(Shtoaro Jshinomori)、鈴木光明(Hikarua Suzuki)等,都是從參與同人志創(chuàng)作,慢慢成長為知名漫畫家的。西方學者也非常關注工作室式的小集團式漫畫生產(chǎn)方式,這種方式給予漫畫家充分的自主權,不同于西方慣常的以工業(yè)生產(chǎn)為目標、以出版社為核心的動漫制作體系。“日本漫畫是以創(chuàng)作者為主的生產(chǎn)系統(tǒng),漫畫家會成立獨立的工作室,以確保與出版社合作時的自主權,并得以控制漫畫家自己所有的技術。漫畫家所形成的社群與他們的朋友也會提供創(chuàng)作上的幫助。”[2]
第四,動畫轉型:更具有世界視野的漫畫表述方式。相較于漫畫,手塚治蟲認為動畫更是一種跨越國界、打動人心的藝術形式。手塚將自己漫畫的收入用在改編成動畫電影上,這些動畫片隨后在日本本土與海外均獲得巨大成功,從而樹立了漫畫到動畫共生傳播的體系,并使它們成為各種行業(yè)的中堅力量。為電視制作動畫,制作電影大熒幕動畫17部。雖然從漫畫到動畫的改編使手塚的工作室負債累累,但是日本動畫的風格經(jīng)由他的努力得以確認。日本動漫體系中的動畫也確實如手塚預測的那般,成為日本動漫全球化中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