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追尋政治的“是其所是”:從手段之善到目的之善作者名: 晏輝本章字數: 14447字更新時間: 2025-04-28 19:22:51
“社會轉型與倫理變遷研究書系”總序
“社會轉型與倫理變遷研究書系”來自于“轉型期中國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研究”這一課題的最終研究成果[1],其主旨在于從德性論、規范論和實踐論三個維度對社會轉型與倫理變遷的內在邏輯關系做深入和整體性的研究。這一研究采取了發生學的方法,將起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全面而深刻的改革開放運動,作為分析和論證的歷史起點,堅持了“始點”即第一哲學式的論證方式,試圖開創一種全新的“轉型期中國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研究”的書寫方式,即將價值哲學、道德哲學、倫理學融會貫通在一起的論證方式。將具體—抽象—具體、抽象—具體—抽象的逆向的思維發生學和正向的歷史發生學的方法貫徹到論證過程的始終,將價值邏輯立于事實邏輯之上;最大限度地將斷面思維中經段落思維而達于歷史思維;在哲學的高度上見出問題的深度。
將“轉型期中國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研究”確立為真問題、基礎性問題和根本性問題,是有著堅實的事實基礎和理論依據的,無需花費更多的筆墨予以充分論證便可知曉其緣由。因為起始于20世紀70年末的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是我們親身經歷過的事情,而且我們現在依然在經歷著這個深刻的社會變革,更重要的是,由社會轉型引發的諸種深層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并且具有了新的外部環境,這就是西方逆全球化浪潮的興起,它使得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面臨著新的、更加嚴重的困難和挑戰。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本質上不是一個事件式、斷面性的,而是一個復雜的歷史過程;在質的意義上,它是一個不同于前現代社會而生成現代社會的過程,無論是在經濟組織方式上,社會構成方式上,如“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的相互嵌入、相互共屬,還是在人們的認知方式、情感結構和意志立意上,都是一個全新的過程。我們所要做的不是去懷疑“轉型期中國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研究”是不是一個真實的、基礎性的、根本性的和全局性的問題,而是要廣度開顯和深度發掘社會轉型的原始發生及其引發的倫理基礎的變遷,因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已經義無反顧地向我們走來,這是現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邏各斯”、“道”,我們要么擁有這個“邏各斯”,要么分有“邏各斯”,如何為新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技活動進行倫理基礎的奠基,才是我們能夠且應當做的事情。那么,如何進行廣度開顯和深度發掘呢?如何使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朝向人類活動的終極之善而堅定地運行呢?這便是“轉型期中國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研究”的書寫方式問題。它內在地由5個專題構成,既可單獨成文又可合成一體。
1.價值哲學與中國形態的現代性:社會轉型與倫理變遷的宏觀倫理學研究
這是從價值哲學的高度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理論方式,它為“轉型期中國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研究”提供了“元哲學基礎”,是從總體性上把握中國形態現代性的哲學形式。它內在地蘊含著兩種學術旨趣,一個是對當代中國價值哲學的發軔、發展和演變的反思與批判,指明價值哲學出場、在場、隱退、重返生活世界的復雜過程;一個是用價值哲學的原則與方法、概念與話語、運思與邏輯分析和論證作為一般范疇的現代性、作為特殊概念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作為個別范疇的中國形態的現代性,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它采取了由外到內的敘事方式,即從現代性的普遍性困境開始,如全球化場域下的流動性、易變性和風險性,返回到制度、教育、資本和科技這些現代性的基本要素上來,深度發掘現代化運動對中國人的“基本情緒”的嵌入和改造過程;正視和重視資本、權力、知識和技術支配世界的復雜過程;面對充滿創價與代價、機遇與挑戰、和解與沖突的諸種現代性困境,如何修正和完善教育理念、制度和體制,以培養更能適應現代性、改造現代性、引領現代性的現代人,因為在現代化的諸種事項中,人的現代化才是根本的、終極的。通過人而為了人,借助復雜而多變的現代化運動,促使每一個人過一種整體性的好生活,才是推行現代化運動的終極目的。缺少對現代性的總體性把握,沒有對現代性困境的深度分析,“轉型期中國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研究”就缺少堅實的元哲學基礎。全球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原本就是一種典型的哲學性質的存在,它們構成了元哲學問題或哲學中的元問題,基于親緣性原則,對此一元哲學問題只能用元哲學予以分析和論證,借以見出整體性或總體性特征。如果不是刻意固守學科分類和學科邊界,那么,“價值哲學與中國形態的現代性”就是關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大倫理學研究,是關于現代化運動之基礎價值、根本價值和終極價值的判斷。
2.問題域的確定及其構成邏輯:社會轉型與倫理變遷的一般與具體哲學批判
就“轉型期中國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研究”這一題材所涉及到的問題而言,我們將其規定為“問題域”,試圖沿著基礎性—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構成邏輯來展開問題域的確定和確證。我們將對“社會轉型與倫理基礎變遷”的一般哲學批判確定為基礎性問題,它要解決兩個問題,即“社會轉型與倫理基礎變遷”的人性基礎追問和社會根源考察。對人類欲求史的考察,構成了人性基礎的追問;對前現代、現代和后現代的社會結構分析,構成了社會根源考察。而人類欲求史的發展與經濟組織方式、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方式的歷史變遷又是相互嵌入和相互促進的過程。我們并不是在社會革命的意義上,而是在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的意義上規定“社會轉型”的,以此為基礎,嚴格意義上的社會轉型指的是由前工業社會、前市場社會向市場社會、工業社會的結構性變遷,這是人類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上的一次質的飛越,時至今天,這種社會轉型依舊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盡管它產生了為前現代、前市場社會所沒有的種種問題,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論述的那樣:“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厲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它把宗教虔誠、騎士熱忱、小市民傷感的神圣激發,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偠灾霉_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a id="w2">[2]由資本的運行邏輯所推動的全面的市場化,快速的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使得整個社會都進到了一個時空高速運轉的狀態之中?!百Y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系,從而對全部社會關系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動地保持舊的生產方式,卻是過去的一切工業階級生存的首要條件。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狀況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于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系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人們終于不得不用冷靜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生活地位、他們的相互關系?!?a id="w3">[3]這就是現代社會轉型的價值二重性。起始于15世紀、發展于16—17世紀,而成熟于18—19世紀的西美國家的現代化運動(現代社會轉型),是用血與火的文字將這種運動寫入人類編年史的。因此,如果沒有對西方和美國等現代社會轉型的全面考察和深入論證,便不會了解現代社會轉型的事實邏輯和價值邏輯,繼而也就不能做出有堅實歷史根據和有充分價值依據的判斷來,也就發現不了西方現代化運動給自身乃至人類造成的創價與代價。中國的現代社會轉型發軔于20世紀70年代末,是典型的后發形態的現代化運動,是追趕型的社會轉型。它面臨著雙重選擇,其一,西方和美國的現代化運動,經歷了四百多年的歷程,由它所造成的代價已昭然若揭,這有可能使得后發國家的社會轉型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但也有可能吸取其教訓、借鑒其經驗,砥礪前行,更加理性地、穩步地推進當代社會轉型。其二,如何參照西方和美國的社會轉型的教訓和經驗,既不照抄照搬又不極端排斥,走出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即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踐難題。當把中西放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產生的異同標畫出來之后,一個更加復雜的問題便呈現出來,即社會轉型在各個社會領域中的表現,它們共同構成了根本性問題。我們用“社會轉型與倫理變遷之諸種哲學原理”的形式呈現這些問題,具體表現為“社會轉型與倫理變遷之經濟哲學原理”、“社會轉型與倫理變遷之社會哲學原理”、“社會轉型與倫理變遷之政治哲學原理”、“社會轉型與倫理變遷之道德哲學原理”和“社會轉型與倫理變遷之精神哲學原理”五個主要的部分?!吧鐣D型與倫理變遷之道德哲學原理”和“社會轉型與倫理變遷之精神哲學原理”這兩部分,原本是最為艱深而重要的部分,但限于篇幅和能力,只做了最為集中的分析和論證,更加豐富而復雜的內容只好留到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當代中國道德觀念史與道德實踐史研究”中加以解決了。當關于“社會轉型與倫理變遷”的一般哲學和具體哲學批判完成之后,如何運用通過這種批判給出的原則與方法、道路與環節,深入研究當代中國社會的社會轉型及其倫理基礎變遷與重建問題,就自然而然地突出出來。它們構成了“轉型期中國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研究”的全局性問題,這是理論追求和實踐訴求的終極目標。在對全局性問題的研究中,我們采取了結構主義和發生學的方法。除了已經運用過的社會領域原則,還從時間結構上,把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劃分成“史前史”狀態、“轉型過程”狀態以及“后轉型”狀態三種類型;在空間結構上分成相對封閉狀態和全球化場域兩個方面。在發生學的意義上,極為細致地刻畫了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之原始發生的“起點”問題,嚴格區分了政治家、思想家和民眾在社會轉型之原始發生的初始狀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發揮作用的方式;細致地刻畫了社會轉型帶給人們的“基本情緒”的深刻變化;用現代性的中國形態這一哲學研究統領對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之具體過程的分析和論證。對以上三個問題的研究構成了“轉型期中國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研究”的第二部分:“社會轉型與倫理變遷的一般哲學和具體哲學批判”。這是“價值哲學與中國形態的現代性”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在具體問題研究中的應用。這是中觀倫理學。
3.“轉型期中國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研究”的道德哲學基礎:走向心靈和歷史深處的道德哲學
在某種意義上,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對道德哲學和倫理學的需要是迫切的、深刻的;然而當代中國的倫理學,無論是所謂的德性論、規范論還是實踐論,都未能隨著社會轉型的拓展和深化而深化和擴展自身;相反人們似乎自覺不自覺地在用傳統的倫理學和道德哲學體系、用過往的道德觀和倫理觀來感知、判斷和評判由社會轉型引發的深刻的倫理基礎變遷,盡管討論、議論和爭論顯得如火如荼,但有深度、有力度的研究尚顯不足,未能用整體性意識、復雜性思維和沖突性態度去認知、感悟和論證越來越復雜化的倫理變遷。令人憂慮的是,倫理學研究似乎存在著朝著“政壇倫理學”和“講壇倫理學”方向“急速挺進”的傾向,并非說這兩種研究范式不重要、不正確,而是說它們很難深刻把握轉型中國所面對的深層的倫理問題,為此,要加大促使倫理學研究朝向理論和思想進行沉思的力度;構造一個走向心靈和歷史深處的道德哲學,它構成了“轉型期中國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研究”的元道德哲學基礎。
(1)確定倫理學的問題域及其論證方式構成了當代中國道德哲學的前提性工作。倫理學究竟該研究什么?這個看上去似乎是一個倫理學研究中的常識性問題,其實卻構成了一個必須優先加以解決的基礎性問題。在當代倫理學研究中,人們往往不能區分倫理學研究對象的問題域和倫理學自身的問題域,以為二者的問題域是相同的,這種認識的結果就會把人們何以要有德性、何以擁有德性和如何運用德性的問題等同于倫理學認為的核心問題,如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問題,群己關系問題;道德實踐上的始點與倫理學研究的始點是不同的,如果不能找到道德生活世界中的始點,那么任何一種倫理學研究就是不徹底的。為此,就必須預先引入道德形而上學、道德哲學和倫理學三個概念,梳理三者之間的內在的邏輯關系。道德形而上學是一種追問道德始點的思維方式,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學奠基》和《實踐理性批判》中一直在苦苦尋找那個使人以道德的方式過一種有尊嚴的生活的始點,善良意志、實踐法則和實踐理性構成了康德式的德性論,它要回答、也能夠回答在一個充滿陌生關系的公共生活中,具有正當性基礎的行動是如何可能的問題。道德形而上學對德性與規范之始點的追問形成了一個自足的邏輯體系,這就是道德哲學。如果把道德哲學定義為對德性與規范之何以可能、如何可能和怎樣可能的追問,那么道德責任的實存以及如何履行責任就構成了它的核心,進一步地,人是否擁有意志自由或者說人在德性和規范上是否是自由的,構成了道德哲學的核心問題,它以絕對命令如何可能的陳述方式表達出來。那么,有理性的存在者究竟履行何種樣式的道德責任,又是如何履行責任的呢?對此一問題的思考構成了直接面向行動的倫理學。至此就完成了從道德形而上學到道德哲學再到倫理學的沉思,如下10個前提性問題也得到了澄明:①道德與倫理的關系問題,這不僅僅是一個語言學、語義學或語言哲學問題,更是一個有關行動的道德判斷問題,同時還是一個“主觀意志的法”與“自在的倫理世界”的關系問題。②倫理性與倫理基礎的關系問題,道德哲學和倫理學只研究那些具有倫理性質的社會事實,即具有利益相關者和相應規范的社會事實,是因其行動而成且能夠為其行為擔負道德責任的社會事實;為一個具有倫理性質的觀念和行動進行倫理基礎的奠基,構成了“倫理基礎”這個概念和核心內容。③正當與善何者優先的問題。這個被元倫理學的開創者摩爾稱之為倫理學基本問題第二個方面的核心問題,確實切中了倫理學基礎問題的要害;什么是一般價值上的正當?什么是道德哲學和倫理學意義上的正當?④決定論與意志自由的關系問題,如果人是由自然和社會所規定了的存在者,那么他就不可能是自由的;如果他是可以決定自己的行動的善惡的,那么人世間就不會有作惡多端的人和事了。如果從純粹學理的意義上爭論不休,那么就會偏離客觀的道德事實。反復進行的道德實踐證明,人在意志上只具有相對的自由。能夠和應當為善并非就是總是或必然地為善;絕對而普遍地為善或為惡,都不是普遍的社會事實和精神事實。⑤動機與效果的關系問題。這不僅僅是一個道德評價問題,更是一個究竟何種要素在道德選擇和道德行動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問題,我們可以在極不嚴格的意義上,將前者稱為基于善良意志之上的義務論,將后者稱為充滿功利計算的功利論;前者是自律的方式,后果是他律的方式。⑥德性的起源問題。而就對起源的解釋方式而言,主要有外在起源說和內在起源說兩大類。外在起源說包括上帝說、社會說和自然說,內在起源說則有康德的有限理性存在者和孟子的良知、良能說。⑦公正的觀察者、正確的言說者和正當的行動者的相互關系問題。只有做到三者有機統一的人才是真正擁有德性和運用德性的人。⑧結構主義和發生學的方法問題。結構主義在研究德性、規范上具有獨特的功效,它既可以分別出不同的類型,還可以分解成不同的要素,檢視一下哪一個或哪一些要素在決定正當行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然而結構主義、功能主義畢竟是將動態的行動靜態化、將流動的善類型化,如若將它們發展到極端就會偏離實際的德性自身,將有生命的流動的德性當做沒有生命力的固定的善來加以研究。于是,必須引入發生學的方法,通常稱之為“原始發生”。它有兩個思考維度,一個是德性是怎樣獲得的,一個是德性是怎樣應用的。⑨實證主義與現象學的關系問題。在倫理學研究中,有一種強烈的自然主義或實證主義傾向,試圖將人的道德判斷、推理和選擇實證化,試圖找到一個像物理規律那樣的一種道德規律來,人工智能的發明者和推動者有著堅定的實證主義意圖和強烈的自然主義傾向。他們常常以為,只要像發明人工智能那樣,構造出一個人為設置的道德自由模型,人們就會按照人工智能發明者的意圖做有德性的事。而現象學則主張,人有不斷變化的意向、意愿和意向性,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具有本質上的不同,看不到人的意向性和主體性便看不到人在選擇的上的多樣性、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的可能性。⑩場域問題。布爾迪厄在《反思社會學引論》中集中講述了他的“場域”理論,這對道德哲學和倫理學研究來說極為重要。在我們的倫理學研究中,很多分析和論述都是在無主體、無語境下進行的,其結論似乎適合于任何一種境況,而仔細想來,又不適合于任何一種境況。諸如,西美國家的現代社會轉型具有不同的國內外環境,而中國的現代社會轉型則面臨著極其不同的場域,比如我們不能像西美國家那樣,通過國內的圈地運動和對他國的資源掠奪、軍事侵略、政治支配和文化殖民的方式來實現由封建帝制向資產階級私有制的轉型;中國是在逆全球化浪潮甚囂塵上、西方優先、美國優先的全球化背景下艱難進行現代轉型的。如果離開了充滿矛盾和沖突的全球化這個場域,獨自研究所謂的中國形態的現代轉型,就必然不能把握由這種轉型所引發的倫理基礎變遷;同樣,如果離開了中國傳統文化或文化傳統而只考慮西方文明對當代中國的意義,那勢必被西方文化所改造和同化;歷史事實證明,一個被其他民族文化同化了的民族,也就徹底失去獨立發展的內在源泉。當預先擁有了這些前提性問題的批判,對德性和規范的考察也就有了足夠的理論準備,這不僅僅是方法的建構,更是基本理論的生成。
(2)德性如何可能以及怎樣可能?理論上的困境來自實踐中的難題。在分析和論證中國當代社會轉型的原始發生時,我們在始點的意義上遇到了一個困難,亦即,是哪個或哪些主體預先認知和感受到“前社會轉型”結構的失效、無效狀態?這便是道德主體問題,可有政治家、思想家和民眾三種行動主體;前兩者具有先在性,即他們充分感受到,只有實現現代社會轉型才能擺脫普遍貧窮和全面落后的狀態。那么,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德性是如何生成的呢?他們又是如何運用德性于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的呢?對這些問題的追問促使我們必須回歸到道德哲學和倫理學自身,以此可以說,只有預先實現道德哲學和倫理學自身的現代轉型,才能找到解釋和范導倫理基礎變遷及其倫理基礎重建的范疇群、話語體系和邏輯結構。
在德性是什么和如何可能的追問中,我們充分吸收和借鑒了中外古今重要的思想資源,尤其是心靈哲學領域里的思想。在這一領域,我們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奧古斯丁、休謨、康德,以及現當代西方的心靈哲學作為我們考察的重點;將孟子以及朱熹對“四書”的注釋和闡釋,作為中國倫理文化中的重點,認真體會、深刻領會。在此基礎上,我們集中論述了靈魂、心靈和德性之間的關系;在充分領悟和借鑒中外古今心靈哲學和德性論基礎上,構造了一個“道德人格”理論模型。將“道德人格”作為一個可行能力概念確定下來。在“道德人格”這個概念之下,分析和論證了道德人格的內部構成以及各個要素單獨和共同起作用的機制、機理,然后用行動概念統領道德判斷、推理和選擇的過程。其中,道德體驗和道德推理是我們討論的重點,它們將道德人格中的情感因素和理性元素有機地統一起來。如果說,通過結構主義構造和發生學的動態考察,我們給出的是一個充滿流動性的德性,那么,這個流動的德性是如何培養出來的呢?為此,我們集中分析和論證了道德教化問題,提出了感受性和接受性問題;具體分析了在不同的歷史場域之下,德性養成的路徑和具體內容。如果說,德性為體,德行為用,體用結合方為型,那么,如何判斷一個的行動是基于德性之上的德行呢?這就是行動的根據和評價的依據問題,即道德規范問題。
(3)道德規范的原始發生及其起作用的方式??档抡f:“對客觀原則的概念,就其對意志具有強制性來說,稱之為理性命令,對命令的形式表達稱之為命令式。一切命令式都用應該這個詞來表示,它表示理性客觀規律和意志的關系,就主觀狀況而言,意志并不要由此而必然地被決定,是一種強制。人們說,做這件事好,做那件事不好,但聽這話的意,決不是去做在它看來是做了好的事情。實踐上善就是由理性觀念決定意志,不過并不是出于主觀的原因,而是出于客觀原因,也就是那些每一個有理性的東西,作為有理性東西都要接受的根據。它和樂意不同,樂意是由于只為這個人或那個人在感覺上接受的主觀原因,通過感覺對意志發生影響,而不是作為理性原則,而為一切人所接受?!?a id="w4">[4]康德的意思是說,對于一個樂意追求自己快樂的人,即使明確地認識到有一個普遍有效的道德法則,但由于這個法則不是出于他的主觀原因,即不是出于他的快樂愿望,他也不會十分愉悅地按法則行事。這就是說,對于一個追求快樂的人來說,遵循快樂原則而行動是必然的,而遵循道德法則而行動則不必然;對快樂對象的關切是主動關切,對按著法則去行動的關切是偶然關切。對于完全善良的意志而言,遵照客觀規律、實踐法則而行動,并不是被動的,而是自愿的,如上帝的意志,神圣的意志(圣人、智者);只有對這個或那個有理性的東西、不完全意志,如人的意志,客觀規律才是強制的,它以命令式表達客觀要求。這就是道德規范。對道德規范的研究屬于規范論,在當代中國倫理學研究中,規范論研究是比較薄弱的?!稗D型期中國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研究”要求我們必須重構當代的規范論。我們從規范的原始發生、結構類型、規范變遷三個方面深入分析和論證了規范的起源、本質與功能,指明了道德規范與其他社會規范的區別與聯系;在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規范發生結構性變遷的內在過程;一種新的更加能夠體現效率與公平、正義與平等、自由與幸福的規范體系尤其是制度體系是如何可能的;能否對制度進行倫理辯護與批判?等等。在處理社會依存性、道德責任與道德規范三者之間的關系時,始終抓住社會秩序、責任根據和實踐理性三個核心環節,指明,任何一種規范都根源于人們對秩序的需要,包括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狀態,保持這些秩序就是每一個行動者的責任,有完全責任和不完全責任;有對自己的責任,更有對他者的責任。而履行責任的基礎則是人的善良意志和實踐理性。為著解決交互主體之間的協調、權力和沖突問題,人們必須把可以相互提出的有效性要求規范化、形式化?!霸谏鐣来嫘詧鼍爸凶鳛閰f調、權力或者沖突問題表現的、由對策性行為引起的行為規律性須用下述事實進行解釋,即并非行為人自己,而是他人(也)希望實施相關行為方式。有意針對他人行為的意愿行為的內容則是一種規范。如果有人要求行為人采取某一方式的行為,那么這就意味著行為人應該按照此人意愿采取某一特定方式的行為。如果有人希望行為人可以按某種特定行為方式行為,這就表示行為人不改動按照該人的意愿以某種特定方式行為。向某一行為人表明一種意愿,即他應該或被允許采取某一特定行為方式,這就意味著他人作為‘規范制定者’為作為‘規范對象’的行為人確定一種規范。在這個意義上通??梢哉J為,經驗上源于他人意愿而非行為人本人意愿的行為方式的原因是規范確立。如果規范制定者的目標是通過許可或禁止某一特定行為方式而限制規范對象的決策自主權,那么這就是確立‘義務規范’或‘行為規范’,反之,如果行為制定者通過明確允許行為人實施一種通常被禁止的行為方式,因此意在擴大規范對象的決策自主權,則是確立‘許可規范’。最后,如果規范制定者要求規范對象服從其他行為人的意愿,所確立的規范便稱之為‘授權規范’。這種情況下,規范制定者是想擴大行為人相對于他人權力從而使后者擁有額外的行為選擇性?!?a id="w5">[5]無論是出于協調、權力還是沖突的原因,規范的制定和實施都是相互的,具有主體交互性和利益互利性。
我們依據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在“有關善惡概念的自由范疇表”中給出的關于道德規范的四個規定性,即數量、性質、關系、情狀(模態)四個方面,給出了有關道德規范的一個完整模型。這完全是一個形式上的規定,在不同的社會場域之下,其具體內容和實現方式是不同的。在社會轉型期,最大的變化就是,向行動者而言的利我動機常常被置于各種動機的首要位置,這既向道德規范提出了挑戰又為形成新型的、更有范導能力的道德規范提供了契機。
(4)集德性與規范于一身應用于各個活動領域的實踐論。人是在行動中養成德性和制定規范的,也一定是在行動中運用德性和踐行規范的。如果德性論和規范論只是為好的生活提供了主體性力量和客體性根據,那么實踐論則是把這種力量和根據變成了現實的倫理世界,以及人們在這個倫理世界中對幸福的追求和體驗。
起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直接促成了社會活動領域的分化。在傳統社會,人們生活在家國同構的狀態下,當開始于兩漢之際的儒家倫理的意識形態化過程,在家與國之間就不再有本質的倫理區別了,它們遵循著共同的倫理規范系統。比附性思維的嵌入作用,使得家庭倫理和國家倫理沒有了質的分別;經濟的、政治的、科技的運行方式,使得人們在傳統社會,于家與國之間未能開辟出一個可以表達公共意志的真正的社會領域來。經過社會轉型,經濟和文化開始擺脫政治的強制統合作用,逐漸相對獨立地發揮作用。于是,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領域被開顯出來,這就是婚姻與家庭領域,以友愛為基礎的私人交往領域,以互相尊重、共同遵守道德規范的公共生活領域,以遵守誠實守信原則為基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的經濟領域,在憲法界定的范圍內、以享有平等的權利履行平等的義務為內容的政治領域。領域的內容不同、目的有別,規則也就不同,那么,道德哲學和倫理學就必須研究不同社會領域中的德性與規范及其生成和運用問題。
首先,實踐論是面向手段之善和目的之善的行動,幸福被視作是自足的、具有內在價值的、其自身就值得追求的善;但它必須與屬人的善結合起來;屬人的善就是令一個人處在好的狀態,并使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動所必需的優良品質,這就是德性;幸福是合于德性的實現活動。
其次,必須研究各個社會活動領域里的德性和規范狀態。這些不同的社會活動領域,分別為人的生活,為人們追求快樂和幸福提供著各自的基礎和價值。在婚姻家庭領域,惟其是以互愛為前提、以互相履行責任為保證、以共同生活為目的而構建起的倫理生活共同體,所以家庭成員之間履行的是差序倫理,踐行的是利他主義的倫理規則。它為每一個家庭成員提供著本體性安全,在朝夕相處中,成員獲得了高度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安全感。經濟活動以效率與公平為價值原則,遵循的是等價交換、誠實守信、童叟無欺原則,追求的是合理的利益最大化,它為人們提供著物質和精神生活資料。公共生活為人們的休閑和公共交往提供著可供分享和共享的公共設施,遵守的是相互尊重和相互協作原則。而政治領域則以正義與平等為價值原則,以提供政治保障為目的,使社會在有序的狀態下運轉。除此之外,與每個人的思考和行動都密切相關的倫理問題則是科技倫理和生態倫理,這顯然是具有鮮明現代性的倫理難題,值得深入分析和論證。當我們依照倫理學的問題域及其論證方式——德性論—規范論—實踐論的內在邏輯構造起一個自足的邏輯體系時,“轉型期中國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研究”的理論基礎也就奠定起來了,這就是本課題的第三部分,“轉型期中國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研究”的道德哲學基礎:“走向心靈與歷史深處的道德哲學”。相較于“價值哲學與中國形態的現代性”之宏觀倫理學、“社會轉型與倫理變遷的一般與具體哲學批判”之中觀倫理學,關于“走向心靈與歷史深處的道德哲學”研究,則必是微觀倫理學。
4.“轉型期中國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研究”的政治倫理呈現:追尋政治的“是其所是”——從手段之善到目的之善
在起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中國當代社會轉型的原始發生中,政治的力量起著根本性的作用。在40多年的轉型過程中,政治作為一種相關于每個人的根本利益的所有方面,是以實現終極之善為目的的。政治治理國家和管理社會的方式,超越了資本的功利性和權力的強制性,它把以人民為主體的理念貫徹到了治理與管理的各個領域和層面。由這一事實邏輯和價值邏輯所決定,“轉型期中國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研究”必是以“政治領域”里的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為研究重點,指明一種從手段之善到目的之善的基本模型和實現路徑。
(1)沉思政治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的微觀設定。我們可以對我們的以及他者的“不再是”和“尚未是”的政治性質和政治意義有濃厚的興趣,但我們永遠都生活在“正在是”的此在狀態中,我們的“實際性”就是我們的一切。我們必須關注和回答我們的政治難題。轉型期中國的政治學、政治倫理學和政治哲學將面對它必須重視的問題,也必須要解決這些問題。在極不完整的意義上,我們把本有和分有政治性質的問題梳理成如下一些方面:①財富的快速積累與公平分配問題;②市場不足與市場過度問題;③市場社會主義與權力尋租問題;④個人意志與公共意志問題;公共理性與實用理性問題;⑤官僚主義的根深蒂固與經濟權利和傳播權利的問題;⑥政治過度與政治不足的問題;⑦被代表與主動訴求的關系問題;⑧一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多元主義實踐價值的關系問題;⑨國家工具主義與國家本質主義之間的矛盾;⑩確證主義與內斂之道家文化之間的矛盾關系;?政治哲學與政治是其所是之間的關系;?國家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問題;?一元主義話語體系、話語權壟斷與多元主義意志表達之間的矛盾關系;?個人利益思維與公共理性思維之間的矛盾關系;?好的理念與劣的體制之間的關系問題;?權力資本化及其邊際成本問題;?從權力社會到政治社會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問題;?傳統文化的優與劣的問題;?正確的政治觀和權力觀如何可能的問題;?核心價值與共同價值問題;(21)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的道德基礎建構問題;(22)未來核心素養中的知識與德性問題;(23)國家治理中的善良意志、實踐法則與實踐理性問題;(24)自由與正當性基礎的追問之間的關系問題;(25)人格與人格性的關系問題;(26)公正的旁觀者、正確的言說者與正當的行動者之間的關系問題;(27)社會管理中的自治力問題;(28)流動的社會與固定的身份、地位、機會之間的矛盾關系問題;(29)黃色文明、紅色文化、藍色文化與綠色文明之間的關系問題;(30)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國家性與世界性問題;(31)逆全球化與世界性之價值訴求之間的矛盾關系;(32)政治表達與表達政治的合理性邊界問題;(33)公共權力分割與運行之中的手段之善與目的之善的關系問題;(34)邊陲管理與中軸管理中的權力濫用問題;(35)權力集團的自覺與一般民眾的覺醒之間的關系問題;(36)作為第四種權力形式的現代媒體的社會作用問題;(37)全球化進程中文化安全問題;(38)平等的多樣化與復雜性問題;(39)城市化與公共空間分配中的正義問題;(40)現代生物技術開發與運用中的倫理問題。在此,我們無意就這些問題逐一加以分析和論證,而是將這些問題整合成一個基礎性、根本性和全局性問題的邏輯序列,在整體性意識和復雜性思維的高度上做哲學意義上的探討,出于表象上的具體問題而又止于抽象上的具體,是這種探討所欲達到的目的。以上諸方面只是我們在思考的意義上必須考慮到的問題域,而在實際的論證和論述中,則必須將這些問題整合成一個由基礎性、根本性和全局性問題構成的有機體,依照結構主義和發生學的致思范式將它們呈現在表象里、把握在意識中。
(2)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的全局性問題是政治觀和權力觀問題。對政治的定義可有技術主義和本質主義兩種,如果僅僅把政治定義為獲取權力的技藝,而不追問政治的“是其所是”,那么,權力就極有可能變成權力擁有者實現私人目的的手段,權力濫用和權力不用就會普遍地出現,極端專制和無政府狀態就會產生,其后果是整個社會結構的解構、價值體系的崩潰和觀念體系的崩塌。對政治權力和公共職權進行合理分割和嚴格限制,是使權力服務于終極之善的基礎,為此,就必須引入本質主義的定義方式,將權力定義為:相關于每個人之根本利益的所有方面。就根本利益說,就是被憲法合法界定了的公民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即生存權、財產權和自由權,也就是每個人個體追求幸福的三個基礎,即身體之善、外在之善和靈魂之善;而就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的終極狀態說,就是財富的積累和合理分配,合理表達公共意志,過一種整體性的好生活。所謂所有方面,就是政治觀—政治制度—政治行動;而政治制度的供給與變遷又是最根本的方面,它是連接觀念與行動的中間環節。對政治權力的倫理辯護與批判構成了實現這一環節的理論基礎。
(3)能治與善治是現代政治倫理的核心,也是一個好政黨、政府和好政治的一個有力證明。在常態化的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由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發展,始終將人民主體的理念作為堅定的信仰和信念,貫徹到政治制度和政治行動中;在手段之善的意義上,始終致力于“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的戰略,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的和諧;還把這種理念貫徹到了全球治理中,在提供著中國道路和中國智慧。
5.“轉型期中國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研究”的公共管理倫理確證:為公共管理活動進行倫理基礎奠基
追問政治的“是其所是”是研究政治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的形而上沉思,而“為公共管理活動進行倫理基礎奠基”則是實現政治之“是其所是”的形而下確證。在這一單元,我們將嚴格按照觀念—制度—體制—行動的內在邏輯,探討公共管理倫理基礎的建構及其實現方式?!盀楣补芾磉M行倫理基礎奠基”屬于“轉型期中國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之“政治倫理基礎變遷”的形而下問題研究,它的理論來源有兩個,一個是倫理學的基本理論,由“由走向心靈與歷史深處的道德哲學”提供;一個是政治哲學的理論支持,由“追問論政治的是其所是”供給。如果說,“追問政治的是其所是”解決的是“政治是其所是的東西”的預先設定,政治信仰和政治觀念的預設,制度之政治哲學的批判、意識形態的建構及其傳播、國家倫理的預設及其實現方式,等等,那么“為公共管理進行倫理基礎奠基”所要回答的是權力的原始發生、權力分配和運行中的倫理問題,初始性制度安排與矯正性制度變遷中的倫理問題,能治與善治的政治倫理基礎,道德約束權力濫用的可能方式,等等。如果說“追問政治的是其所是”解決的是觀念和制度的正義問題,那么“為公共管理進行倫理基礎奠基”解決的則是體制和行動中的倫理問題。為著不使“為公共管理進行倫理基礎奠基”的研究陷入就事論事式的描述和爭論中,我們采取的研究路徑是學科和學說式的,或者說,從學科和學說高度概括和提煉在公共管理中產生的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倫理問題,并把這一研究貫穿到當代中國的公共管理實踐中來。
相較于宏觀、中觀和微觀倫理學,“追尋政治的是其所是”和“為公共管理進行倫理基礎奠基”則屬于應用倫理學;它們既是剛剛建構起來的道德形而上學、道德哲學和倫理學理論的應用,也是充滿生命力的生活實踐對道德和倫理學理論的檢驗,檢驗它們的正確性和有效性程度。
這就是“轉型期中國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研究”的書寫方式。期間貫穿著普遍性—特殊性—個別性的內在邏輯;遵循著從宏觀倫理學到中觀倫理學再到微觀倫理學的致思路向;體現著歷時性與共時性相統一的時空架構;實現著歷史邏輯與價值邏輯的有機統一;堅持著倫理辯護與倫理批判的立場;追求著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的目標。
[1]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轉型期中國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研究”(批準號:16AZX018),2016年6月立項,歷時5年,于2021年6月18日結項?!吧鐣D型與倫理變遷研究書系”是在該課題的最終結項報告的基礎上,修改、完善而成。2021年12月又成功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當代中國道德觀念史與道德實踐史研究”(批準號:20&ZD038),這將成為“轉型期中國倫理基礎變遷及其重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并從發生學視角呈現當代中國之道德觀念與實踐的原始發生及其演變的內在邏輯。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34頁。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5頁。
[4]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苗力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4頁。
[5] [德]鮑曼:《道德的市場》,肖君、黃承業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0—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