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古典散文與中國文化之關聯研究
- 王成
- 1716字
- 2025-04-28 20:24:43
二 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據韓國國會圖書館、中央圖書館、首爾大學圖書館、高麗大學圖書館等機構的索引統計,韓國學者研究韓國古典散文的成果豐碩。概而言之,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關于韓國古典散文整體及個別文體的研究,如鄭公浩《尤庵宋時烈散文的文學特征》(《韓國思想和文化》2008年第42輯)、李洪植《楚亭樸齊家的碑志文研究》(《韓國漢文學研究》2009年第43輯)、金光年《象村申欽散文研究》(高麗大學校2014年碩士學位論文)、李熙淼《李奎報〈鏡說〉主題考》(《東洋漢文學研究》2016年第43輯)、尹敏熙《云養金允植的“傳”研究》(《語文研究》2017年第93卷)等。關于韓國古代散文與中國文學、文化關系的研究,如安美娜《李廷龜與袁宏道的游記比較研究》(《韓國漢文學研究》2012年第50卷)、姜慶姬《韓國與中國的〈歸去來圖〉比較研究:以〈歸去來辭〉的變容為中心》(《中國語文學論集》2013年第78號)、尹惠姬《鮑照〈尺蠖賦〉與李奎報〈放蟬賦〉的內容比較》(《中國研究》2016年第68輯)、金光年《申欽辭賦文學的“歸去來”意識》(《東方經典研究》2017年第66輯)等。
截至目前,中國大陸關于韓國古代散文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關于韓國古代散文整體及某種文體的研究。其中個別文體研究是成果中所占比重最大者,而關于辭賦的研究又是重中之重,研究成果如劉彥明《李奎報散文研究》(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博士學位論文)、徐健順《朝鮮三國時期的散文辨析》(《東疆學刊》2005年第4期)、郭延紅《朝鮮抒情小賦研究》(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博士學位論文)、龔紅林《韓國賦學三題》(《遼東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王若明和趙玉霞《〈韓國文集叢刊〉中悲秋賦探析》(《長春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等。其次,韓國古典散文對中國文化的接受,以及與中國古典散文的比較研究等也是研究的重點之一,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陳蒲清《略說韓國古典散文與中國古典散文之聯系》(《長江學術》2006年第1期)、郭延紅《朝鮮李奎報漢文賦引中國文化典故探析——以〈畏賦〉為中心》(《延邊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付春明和楊會敏《朝鮮張維〈蜃樓記〉與柳宗元〈永州鐵爐步志〉之比較》(《長春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曹春茹《朝鮮古代散文創作對〈論語〉的接受》(《中國文學研究》2013年第1期)、于春海和王安琪《歐陽修對朝鮮朝辭賦的影響——以〈醉翁亭記〉〈秋聲賦〉為例》(《東疆學刊》2015年第1期)、曹春茹《朝鮮柳夢寅散文創作對韓、柳散文的接受》(《漢語言文學研究》2018年第3期)等。最后,也有成果在部分章節兼論及韓國古典散文與中國文化、文學的關聯,如徐健順《〈三國史記〉的文學價值研究》(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博士學位論文)、曹春茹《朝鮮柳夢寅散文研究——兼論與中國文化的關聯》(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博士學位論文)、楊會敏《朝鮮文人許筠賦作論析——兼論與中國賦體文學之關聯》(《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張克軍《朝鮮朝中期山水記游散文研究——兼論與中國山水記游散文的關聯》(延邊大學2016年博士學位論文)、左江《“此子生中國”——朝鮮文人許筠研究》(中華書局2018年版)等。
目前關于韓國古典散文的研究,從不同層面展示了韓國古典散文的思想內涵、創作特征等,為后續相關研究提供了借鑒與啟發,但還是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缺乏整體研究。目前關于韓國古典散文的研究范圍過于狹窄,從上面綜述可以看出,多數成果集中在朝鮮的辭賦研究上,而其他散文文體,如論、說、記、書牘、序跋、奏議、碑志、祭文等甚少論及,這就影響了對韓國古典散文的整體觀照。
其二,分析、論述的深度不夠,多數成果存在模式化、程式化問題。目前的研究成果也論及韓國古典散文與中國文學、文化存在的關聯,但大多都是表面關系的論述,沒有深入內在實質問題,沒有形成系統、規模,中國代表作家、經典篇目對韓國古典散文的影響,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影響了中國文化的域外傳播及域外漢籍的接受情況。
其三,研究視野不夠開闊。中國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對韓國古典散文的影響,還未充分展開論述、研究。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對韓國古代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這必然會反映到文學創作中,而散文作為重要的文學體裁,也必然會接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