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古典散文與中國文化之關聯研究
- 王成
- 939字
- 2025-04-28 20:24:43
四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為漢文化圈的散文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中國和韓國同屬漢文化圈,中、韓古典散文同根同源,同形同貌。并且,韓國古典散文在思想內容、藝術技巧等方面都吸收了中國散文、中國文化的諸多營養。研究韓國古典散文,不但會為中國古典散文的研究提供新視角,更會拓展漢文化圈的散文研究領域。
(二)可以豐富韓國古典散文的研究成果
在文體研究領域,詩歌研究一直是主流。關于韓國古典散文研究明顯存在著諸多不足,缺乏理論深度,并且研究的面過于狹窄,偏重個案研究、個別文體研究,缺乏宏觀、整體的研究和把握。本書力爭在整體、宏觀上考察、論述韓國古典散文的思想內容、藝術特點,以及對中國文化的接收、發展、創新等方面取得突破。
(三)為中國與朝鮮半島國家的文化交流提供有意義的參照
中國與朝鮮半島國家的各方面交流源遠流長,包括政治、軍事、外交、語言、文化等,其中文化、文學的交流更為密切。通過韓國古典散文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中韓文化交流的特有的方式和途徑,如韓國古代出使中國的使者留下的關于出使的紀行,以及他們眼中的中國風土人情等,為我們了解中國當時的社會情況等提供了域外的視角。再如,韓國古代出使者購買了大量書籍,他們在序文、記文、書札等散文中都有記載,對我們了解當時的書籍交流及書目文獻等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
[1] 李巖、徐健順:《朝鮮文學通史》(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頁。
[2] (明)吳訥著,于北山校點:《文章辨體序說》,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頁。
[3] 郭英德:《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斷想》,《光明日報》2015年4月2日第16版。
[4] 郭英德:《論〈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集成〉的編纂宗旨》,《文藝研究》2015年第8期。
[5] “其第一層面的意義,指的是與文學文本相關聯的特定的文化形態,包括生存狀態、生存習俗、心理形態、倫理價值等組合成的特定的‘文化氛圍’,它具有特定時間中的共性特征;其第二層面的意義,指的是文學文本的創作者(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創作者,個體或群體的創作者)在這一特定的‘文化場’中的生存方式、生存取向、認知能力、認知途徑與認知心理,以及由此而達到的認知程度,此即是文學的創作者的‘認知形態’,它具有特定時間中的個性特征。”參見嚴紹璗、陳思和《跨文化研究:什么是比較》,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