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地上的中國史:藏在地理里的歷史
- 葛劍雄編著
- 745字
- 2025-04-14 13:40:37
一、行政區劃的產生
在秦朝以前實行分封制,還沒有行政區劃的必要,因為從最高統治者(王)開始,就把土地分封給下一層級的諸侯(侯);諸侯之間,又由大諸侯分給小諸侯,小諸侯還可以分封給自己的家臣。所以,每一個統治者自己直接管理的地方是很有限的。比如王,雖然他是最高統治者,是天下共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理論上說,“天下”即所有已知的地方都是屬于他的,但實際由他管理的只是他自己所居住的那座城——王畿,或稱為京城、國都,以及周圍的一片地方。而且也用不到上通下達:諸侯對上一級一般只要貢獻,執行供奉制就可以了。比如,諸侯對家臣,規定每年上繳多少糧食或多少物資,至于家臣自己怎么安排生產、怎么攤派,諸侯是不管的。而周天子也只是規定了每一個諸侯國對他的義務,比如派多少人為他服役、貢給他多少糧食、貢給他多少土特產就可以了。所以,當時并不存在一個分層級的行政管理制度,下面的層級發生了什么事,由該層級自己解決;而下面的層級在向上級繳納糧食物資等貢獻后,剩余的部分怎么支配,也是下一層級自己的事。下一層級對自己的臣民奴隸、對再下一級的臣民奴隸實施什么法律,只要沒有超過特定的底線,具體的內容也無須向上一級報告。所以,在實行分封制的時候,是沒有行政區劃的,實際上也沒有必要。
另一個原因是,當時社會的生產力相當低下,交通運輸手段落后,不足以支持大范圍或遠距離的物流、人流。早期的儒家學者曾經設想過要建立“五服制”,將每半徑500里的土地分成一塊,第一層500里,第二層1000里,第三層1500里,以此類推,每500里之中再分成每100里一塊,并規定對每一“服”實行不同的貢獻辦法。距離越近的,被要求貢獻的東西就越多,分量越重,因為當地到中心的交通相對比較容易。最遠的“荒服”“要服”(蠻荒之地)不需要貢獻,只要遵守禮儀、態度恭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