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六 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

2008年7月,依靠校友大力支持,清華大學從香港文物市場搶救回一批珍貴的戰國竹簡,據初步統計,竹簡總數為2400余枚(包括殘片)。李學勤先生說,根據對“清華簡”的最新研究結果,又發現了100多枚,全部竹簡的編號將接近2500號,其中整簡的數量估計1800枚[42]。清華簡的形制多有不同,一部分簡有篇題,寫在簡的背面。最長簡有46厘米(相當于戰國時的2尺),最短簡僅10厘米,較長的簡編繩三道,固定編繩的契口及一些編繩殘余清楚可見,少數簡顏色鮮亮,有的還有紅色的格線(即“朱絲欄”),文字書寫精整,經化學處理后,多數非常清晰,有些簡有編次號數,為編聯帶來了諸多方便。[43]

秦代焚書,使《尚書》諸篇大多佚失,今古文《尚書》問題遂成為學術史上最復雜的學術公案,而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是秦始皇焚書以前的寫本,最為令人振奮的發現就是失傳2000多年《書》類文獻的重新面世。有些篇與傳世本相同,如《金縢》《皇門》《祭公之顧命》等,但篇題、文句與傳世本多有差異,先秦不少文獻稱引的《說命》,清華簡則作《傅說之命》,還有前所未見的佚篇,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2010年12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一輯由中西書局出版,其中收錄《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金縢》《皇門》《祭公》和《楚居》9個篇目。其中,《尹至》共簡4支,簡長45厘米,原無篇題,簡背有次序編號。《尹誥》共簡5支,簡長和字的風格均與《尹至》相同,原無篇題,簡背有次序編號。《程寤》共簡9支,簡長44.5厘米,原無篇題,沒有次序編號。《金縢》簡共14支,簡長45厘米,第14簡簡背有篇題“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簡背有次序編號。我們認為,“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雖是篇題,其實帶有書序的性質。《祭公》共簡21支,簡長45厘米,第21簡正面末端有篇題“祭公之寡(顧)命”,簡背有次序編號。《楚居》共簡16支,簡長47.5厘米,原無篇題,簡背有次序編號。

《保訓》全篇一共有11支簡,長度為28.5厘米,每支22—24個字,其中第2支簡上半殘失尚未找到,其他內容大體已經齊全。目前,《保訓》簡的圖版與釋文已在《文物》2009年第6期上正式刊布,相關釋文參看《清華簡〈保訓〉釋讀補正》等。[44]

清華簡《耆夜》有14支簡,每支25—29字不等,記載武王八年征伐黎國勝利后舉行飲至的內容,可與《尚書·西伯戡黎》對勘。[45]清華簡《耆夜》明確肯定武王八年戡黎,這對“文王戡黎”的說法提出了嚴峻挑戰,李學勤先生認為《耆夜》為宋儒主張的“武王戡黎”提供了有力證據,推倒了《尚書》《左傳》《史記》等書所記載的“文王戡黎”。[46]劉成群等學者則持反對意見,認為歷史上“戡黎”有兩次,一次在文王時期,一次在武王時期,文王與武王所戡黎是兩個不同的方國。[47]相關研究,可參看孫飛燕的《〈蟋蟀〉試讀》、馬楠的《清華簡〈夜〉禮制小札》等[48]

清華簡第二輯收錄《系年》,該篇共有138支竹簡,簡長44.6—45厘米,字跡清晰,保存較好,只有個別殘損之處。《系年》是繼《竹書紀年》出土之后,先秦竹簡史書的又一次重大發現。竹書分二十三章,敘述西周初年至戰國前期的重要史事。清華簡《系年》第三章說:“成王屎(繼)伐商邑,殺子耿,飛廉東逃于商蓋氏,成王伐商蓋,殺飛廉。”簡本記載成王誅殺武庚,商奄之民是秦人先祖,攜惠王是余臣,古本《竹書紀年》所記“二王并立”并不存在,衛叔封于康丘,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我們對先秦史的新知。清華簡《系年》另一重要的史學成就,是其史書體例上的創新。在距離南宋袁樞1000多年前的戰國之際,《系年》紀事本末體萌芽的出現,可謂是中國史學史上的一項重要貢獻。

清華簡第三輯收錄6種8篇文獻,分別是:《傅說之命》三篇及《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辭》《赤鵠之集湯之屋》。《傅說之命》三篇,自帶篇名,共24支簡,簡長約45厘米。竹節處刻有次序編號。各篇竹簡數量不一。清華簡《傅說之命》三篇之間不是上、中、下的關系,而應稱為“甲篇”“乙篇”“丙篇”。

《周公之琴舞》簡長45厘米,17支簡。它共十篇頌詩,第一首為周公儆誡多士而作,其余九首為成王自儆而作。竹書和《詩經·周頌》有著密切的關系,其政治背景與周公輔成王相合,撰作時代可能上溯至西周時期。《周公之琴舞》以“啟曰”開端,以“亂曰”收尾,整體結構非常有特色。

《芮良夫毖》共計28支簡,其中14支簡殘斷。簡長44.7厘米,滿簡書寫約30字。“毖”作為一種文體,帶有儆戒性質,是諷喻西周時政的政治詩歌。簡文鑒于周厲王時期內外交困的形勢,強調體恤民情、貶斥奸佞,對于國家治理的重要性。

《良臣》共11支簡,簡長約32.8厘米。主要內容是記載上自黃帝,下至魯哀公、越王勾踐時期,歷代著名的賢臣。《祝辭》共5支簡,其辭曰:“救火,乃左執土以祝曰:‘號(皋)……詣武夷,絕明冥冥,茲我贏。’既祝,乃投以土。”土能滅火,故執土。欲救火,則祝者手執土禱告。禱告完畢后,將土投向火。其實質,是先秦時期巫鬼崇拜盛行的產物。

清華簡第四輯為《筮法》《別卦》《算表》三篇。目前易學的考古發現成果,多是一些占筮實例,如殷墟易卦、包山簡、葛陵簡等。2013年12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4輯出版,其中《筮法》一篇分十七命、三十節,不僅有57個揲蓍實例,更系統介紹占筮的理論與方法,為我們解讀、研究早期易學演進歷程,提供了難得契機。

《別卦》有7支簡,從卦序及卦的數量看,應該有8支簡,殘缺第3支簡。簡長16厘米,寬1.1厘米。竹書主要內容是卦名與卦象。《別卦》不能用于占筮,其卦序和馬王堆帛書《周易》同,頗值得注意。清華簡《筮法》沒有卦名,我們懷疑《別卦》是《筮法》與其他占筮系統轉換的參照物。

《算表》21支簡,整簡17支,另有4支簡上端殘損。簡長43.5厘米,寬1.2厘米。原無篇題,篇題系整理者添加。《算表》由乘數、被乘數及計算結果構成,可謂是九九乘法表的“延展版”。

清華簡第五輯,收錄《厚父》《封許之命》《命訓》《湯處于湯丘》《湯在啻門》《殷高宗問于三壽》六篇。清華簡《厚父》13支簡,簡長44厘米,寬0.6厘米,簡本有順序編號。首簡往往是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但清華簡《厚父》首簡殘缺,導致其成書年代有夏代說、商代說、周初說和戰國說。簡本《厚父》是夏代貴族后裔厚父講述夏代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封許之命》9支簡,簡長44厘米,寬0.6厘米,簡背有順序編號,自帶篇題“封許之命”。竹書《封許之命》記述周成王冊封呂丁,是管窺西周初年政治分封的珍貴史料。其字體特征與西周金文類似,成王分封的許多器物,我們根本不知何物。這些潛在的信息,暗示著它成書年代當為周初。

《命訓》15支簡,全篇各簡有不同程度的損毀,簡背有順序編號,但無篇題。《逸周書》的成書年代,一直是困擾學界的謎團。《度訓》《常訓》《命訓》從內容及語言特征上看,是一組文獻,因此竹書《命訓》的出現,為考察三《訓》的成書年代,提供了寶貴的契機。清華簡中《程寤》《命訓》《皇門》等篇的集中面世,揭開了《逸周書》成書問題的新篇章。

《湯處于湯丘》19支簡,簡長約44.5厘米,寬0.6厘米,無篇題,簡背無序號。竹書與《湯在啻門》書寫風格相同,應出自同一抄手。《湯在啻門》21支簡,簡長約44.5厘米,編繩三道。商湯問以先帝之良言,小臣答以成人、成邦、成地、成天之道,思想體系細密周全,竹書的成書年代不可能太早。

《殷高宗問于三壽》由28支簡組成,簡長約45厘米,寬0.6—0.7厘米。三道編繩。簡文以殷高宗問三壽的形式,涉及祥、德、音、仁、智、利、信等眾多德目,與戰國諸子多有不同。

清華簡第六輯收錄五篇文獻,分別是:《鄭武夫人規孺子》《管仲》《鄭文公問太伯》《子儀》《子產》。《鄭武夫人規孺子》現存18支簡,學者或認為第15支簡殘缺。簡長45厘米,寬0.6厘米,三道編繩。簡文主要內容是鄭武公去世之后,鄭武夫人武姜規誡莊公之語。史書記載鄭莊公與武姜在嗣君問題上針鋒相對,而竹書的記載與傳世文獻頗有不同。

《管仲》存簡30支,簡長44.5厘米,寬0.6厘米,三道編繩,篇題為整理者后來添加。全篇采用齊桓公問、管仲回答的形式,圍繞為學、起事之本、從人之道等內容展開。整理者認為清華簡《管仲》為《管子》的佚篇,但我們感覺其所構建的理論形態,比《管子》略顯簡單、原始。

《鄭文公問太伯》分為甲本、乙本兩種,內容基本相同,為同一抄手根據不同的底本抄寫而成。甲本14支簡,乙本12支簡,簡長45厘米,寬0.6厘米,三道編繩。竹書主要內容是太伯病重之時,告誡鄭文公的訓辭。太伯敘述鄭國自桓公、武公、莊公以來東遷開疆、篳路藍縷的艱辛,最后以告誡文公效法先王、重用賢人結束。和《逸周書》中的《祭公》頗有些相似。竹書的面世,對于研究鄭國早中期的歷史,特別是鄭國建國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子儀》20支簡,簡長在41.5厘米左右,寬0.6厘米,篇題為整理者根據竹書內容添加。秦晉崤之戰后,秦穆公為與楚國修好,主動釋放子儀歸國之事。竹書記載秦穆公與子儀的對話,比傳世文獻更為詳細,是研究春秋時期大國關系演變的重要資料。

《子產》篇存簡29支,簡長45厘米,寬0.6厘米。竹書以“此謂”作為標志,可以分為10個小節。全篇以全面頌揚子產為基調,講述他治國理政的政治舉措及節儉、守禮的個人作風。其中講到子產參照“三邦之令”制作鄭令,參照“三邦之刑”制作鄭刑,可與《左傳》“子產鑄刑書”的內容相互印證。

清華簡第七輯收錄四篇文獻,分別是《子犯子餘》《晉文公入于晉》《越公其事》,都是傳世文獻所未見之佚籍。《子犯子餘》存簡15支,簡長約45厘米,寬約0.5厘米,三道編繩。篇題在第1支簡的背面,簡背無次序編號。竹書與《晉文公入于晉》形制、字體相同,其內容皆與晉國有關。簡文主要內容是子犯、子餘與秦穆公的問答,以及秦穆公、重耳資政于蹇叔,對于研究晉國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清華簡第八輯》共收入8篇前所未見的戰國佚籍,分別為《攝命》《邦家之政》《邦家處位》《治邦之道》《心是謂中》《天下之道》《八氣五味五祀五行之屬》《虞夏殷周之治》。《攝命》32支簡,簡長約45厘米,寬約0.6厘米,除第3、25、29簡殘損外,其他簡保存狀況良好。竹書無篇題,因冊命的對象是“攝”,整理者擬定篇題為“攝命”。《書序》說:“穆王命伯為周太仆正,作《冏命》。”“攝”與“冏”字形接近,可能為“冏”之訛字,學者據此懷疑此篇為《尚書·冏命》。從目前的情況看,清華簡《攝命》是否是古文《尚書·冏命》,尚不能確定,但該篇屬于《書》類文獻無疑。

《邦家之政》存簡11支,第1、2支簡缺失。簡長約45厘米,寬約0.6厘米,簡背有序號、刻劃線,整理者按照序號編聯,滿簡書寫28—30個字。篇題系整理者,據文本主要內容擬定。整理者認為,竹書假托孔子與某公的對話,雖主要反映的是儒家觀念,但諸如節儉、薄葬、均分等內容,又與墨家思想相合。[49]

《邦家處位》現存11支簡,簡長約41.5厘米,寬約0.5厘米,三道編繩。原無篇題,現在的篇題,系整理者據首句添加。竹書以正反對比的形式,強調“用人以度”的重要性。《治邦之道》存簡27枚,簡長約44.6厘米,寬約0.6厘米,篇題系整理者據文章內容擬定。整理者認為,竹書圍繞尚賢、節葬、非命等內容展開,可能是一篇與墨學有關的佚文。[50]

《心是謂中》存簡7支,簡長44.6厘米,寬0.6厘米,竹書沒有篇題、序號,今篇題為整理者所加。竹書全面肯定心的重要性,認為心“處身之中”,目、耳、口、四肢皆聽命于心。簡文指出,如果想要有為,必須處理好心與身、心和天命的關系。

《天下之道》現存7支簡,簡長41.6厘米,寬約0.6厘米,滿簡書寫為40—43字。簡背無刻劃線、序號,今篇題系整理者據文本內容擬定。簡文說“昔三王之所謂陣者,非陳(陣)其車徒,其民心是陳(陣)”,把民心上升到道德層面,是先秦時期民本思想的重要體現。

《八氣五味五祀五行之屬》存簡共7支,簡長41.6厘米,寬0.6厘米,簡背無序號,篇題乃整理者據文意擬定。竹書內容分為三部分:一是八個節氣;二是酸、甜、苦、辣、咸的功效;三是五祀、五神和五行的相配。從簡文看,屬于當時普遍流行的知識、思想世界范疇。《虞夏殷周之治》存簡3支,簡長41.6厘米,寬0.6厘米,簡背無序號,篇題系整理者擬定。簡文以虞夏商周為例,強調樸素的重要性。夏、商、周禮儀漸趨奢華,導致“海外之諸侯歸而不來”。

清華簡可以說是嚴格意義上的典籍,至少有60多篇古代文獻,不僅有眾所關注的《書》類文獻,亦有類似《竹書紀年》的紀事本末體史書《系年》,所記史事上起周初,下至戰國,可與《春秋》經傳、《史記》等對比。此外還有類似《國語》《儀禮》的內容,而與《周易》有關的文獻顯然是作為卜筮的用途。從清華簡的內容看,墓主人很可能是一位史官。

2008年10月14日,清華大學邀請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上海博物館、荊州博物館的11位學者對清華簡進行鑒定。鑒定專家認為,這批竹簡內涵豐富,初步觀察以書籍為主,其中有對探索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極為重要的“經、史”類書,大多在已經發現的先秦竹簡中是從未見過的,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在簡牘形制與古文字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價值。[51]李學勤先生根據清華簡文字的特征,推斷清華簡的年代在戰國中晚期之際,即公元前300年前后。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對清華簡無字殘片進行了AMS碳14年代測定,經樹輪校正的結果是公元前305±30年,與李先生的推斷吻合。[52]

由于清華簡非科學發掘品,其真偽問題是學者非常關心的。姜廣輝先生發表《〈保訓〉十疑》從篇名到思想內容對清華簡《保訓》進行質疑[53],他認為竹簡文獻的價格已經炒成天價,再次出現類似《古文尚書》造假的可能依然存在,因此對“清華簡”鑒定應是一個長期過程。[54]由于姜先生多從思想史的角度質疑,并無堅實的考古學證據,因此學界并未采信其說。

圍繞清華簡《保訓》《耆夜》,目前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清華簡文字考釋、思想主旨探討;二是清華簡補史證史相關問題研究。對于《保訓》文字考釋,李學勤、李均明、李零、廖名春、李守奎、孟蓬生等學者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見,相關考釋文章正在陸續發表。[55]對《保訓》“中”字含義的理解,一度成為學界討論的熱點,代表性的觀點:一是思想觀念說,李學勤先生認為“中”是后來的中道[56],邢文借助《論語·堯曰》把“中”解釋為一種“數”[57];二是“某物說”,李均明先生將“中”理解為“與訴訟相關的文書”[58],李零等學者認為“中”字可能與古代的“表”有關,引申為一種旗幟[59];三是軍隊說,認為“中”與“眾”通[60],指眾人或軍隊。我們根據《保訓》“傳貽子孫,至于成湯”,支持“某物說”[61],但包括我們的說法在內,仍有可懷疑之處,《保訓》“中”字的含義仍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

正像11位權威學者專家評價的那樣,清華簡是楚地出土的戰國時期簡冊,以“經、史”類典籍為主,內涵豐富,大多是在已經發現的先秦竹簡中從未見過的,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一項罕見的重大發現。它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必將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同县| 浙江省| 尉氏县| 侯马市| 崇文区| 花垣县| 铁岭市| 阳城县| 临城县| 蓬溪县| 温泉县| 襄垣县| 延长县| 三台县| 平果县| 乌拉特前旗| 新安县| 樟树市| 靖边县| 霍邱县| 永昌县| 衡水市| 红安县| 股票| 镇赉县| 广宗县| 开原市| 吴堡县| 青川县| 楚雄市| 荔浦县| 徐水县| 车险| 依兰县| 上杭县| 讷河市| 渝北区| 西青区| 阿勒泰市| 新干县| 徐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