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簡帛學研究(1949—2019)
- 李均明 劉國忠 劉光勝 鄔文玲
- 807字
- 2025-04-28 10:49:00
五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歷年收藏簡牘259支,其中有戰國楚簡10支,西漢簡215支,東漢“序寧”簡14支,東晉“松人木牘”1枚,殘簡8支,空白簡11支。戰國簡從內容看屬于古書,饒宗頤曾指出其中1號簡屬《緇衣》,2號簡屬《周易》(按陳松長《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順序)[36],陳劍認為3號簡“三年而畫于膺,生乃呼曰”簡當屬上博簡《子羔》篇[37],李松儒從字跡角度出發,認為5號簡、6號簡、8號簡應歸屬于上博五《季庚子問于孔子》[38],我們認為,以上學者的編聯當屬可信,證明香港中文大學所藏戰國簡應與上博簡同屬一批。
漢晉簡牘包含日書、奴婢廩食粟出入簿、河堤簡、序寧簡、遣策等。日書簡109支,與睡虎地秦簡《日書》類似,可分為歸行、陷日、盜者、娶妻出女、禹須臾、嫁子刑、艮山、詰咎、稷辰、玄戈、行、四繳、帝、五行、有疾、良日、八魁、血忌、虛日、報日、日夜表、生子、吏、干支表24個篇章,有“孝惠三年”的紀年是秦漢書數術資料的重要補充。奴婢廩食粟出入簿簡69支,有“元鳳二年”的紀年。河堤簡26支,記載有關江河堤壩規制,可與《九章算術》相印證。
序寧簡14支,因各簡均書“序寧”二字而得名,其中有東漢章帝建初四年的紀年,是生病時祈禱的文書,序寧可能是人名。[39]序寧簡分兩種形制抄寫,一種用較小的木方抄寫,字體較小而拘謹,一種用較長的木簡抄寫,字體較大而奔放,二者為不同抄手書寫,且書寫材料也不同。[40]啟一般認為是通行證之類的憑證,而“奴婢廩食粟出入簿”中有“啟副”“廩啟副”,證明啟除了通行證意思之外,還有“簿”“籍”的含義。
遣策11支,記載隨葬品的種類與數量。東晉“松人木牘”上面有圖,并配有長篇關于解除的文字。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簡中有3支簡先正書,再倒書,再正書,這種寫法是特意安排,而非臨時倒書,它為古代簡牘書寫格式提供了重新認識的線索和例證。陳松長《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2001年版)公布了簡牘圖片,并作了分類、分篇及釋文注釋。[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