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中譯者導言

本書是對柏拉圖“雜篇”的譯疏。它收錄的是被公認為屬于柏拉圖本人作品以外的、可能屬于“托名作品”的“雜篇”。從學者的各種研究看,它們屬于希臘化時期柏拉圖派思想家們的作品。所以,收入“兩希文明哲學經典譯叢”,可以豐富我們對當時哲學圖景的認識,尤其是加深對柏拉圖學派在當時的發展的理解。當然,反過來它也能幫助我們更好理解柏拉圖本人的哲學。[1]

在第歐根尼·拉爾修的《名哲言行錄》(Lives of Eminent Philosophers)中記載了施剌緒爾羅斯(又譯作“塞拉緒盧”“色拉敘羅斯”“忒拉緒洛斯”)的《柏拉圖全集》“九卷集”的編輯體例,據說這是有記載的《柏拉圖全集》最早的編輯體例。他按照古希臘悲劇詩人的四聯劇形式,把柏拉圖所有作品編成9卷,每卷4篇,共36篇。施剌緒爾羅斯將柏拉圖的全部著作編為“九卷集”。筆者對獨立于“九卷集”以外的所有歸于柏拉圖名下的文稿加以搜集整理,以“雜篇”名之(或者也可以說是“雜卷”“末卷”“尾卷”。如果我們順著“九卷集”的體例,亦可稱之為“柏拉圖著作第十卷”)。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部著作就是對這些文本的整理匯編、翻譯和注疏。

當今權威的由庫珀(J.M.Cooper)和哈欽森(D.S.Hutchinson)主編的《柏拉圖全集》英譯本完全依照了這種編輯體例。不過它在第九卷第四篇《書信篇》(Letters,又譯為《信札集》《書信》《書簡》)的后面還附錄了一些歸名于柏拉圖的其他作品,庫珀的《柏拉圖全集》所收錄的柏拉圖雜篇內容可以說是最為豐富的,但是它的《箴言集》部分只收錄了18條箴言,而且沒有收錄“悲劇殘句”。其他一些學者編訂的柏拉圖著作集則只收錄少數的箴言,不收錄“悲劇殘句”,而且一般都沒有收錄7篇托名作品中的《亞爾庫溫篇》。筆者則收錄了所有這些文稿。就文稿篇名而言,柏拉圖著作匯編者們一般只有簡單、單一的標題。筆者不僅把所有文本統一地編成4個小輯,分別擬定小輯的標題,而且還依據施剌緒爾羅斯的編輯體例,為7篇托名作品都擬定了主標題和副標題。進一步,為了便于讀者閱讀和把握,筆者還為所有雜篇文稿劃分了章節并擬定了小標題。

根據筆者所收集到的古希臘語原文文稿來看,柏拉圖雜篇包括《定義集》《托名作品集》《箴言集》和《悲劇殘句集》4個部分,筆者將其各編成1個小輯。第一輯《定義集》是一部包含約185個哲學上很重要的詞條的小詞典,由兩部分單獨的集子組成,筆者把它們分成4個部分:自然哲學定義、倫理學定義、認知和語言哲學定義、雜錄定義。然后對其進行了翻譯和疏解研究。第二輯《托名作品集》是本書的主體部分,包含7篇極具特色的對話:第一篇《說唱人篇》探討正義問題,主要論題是不正義者不正義是否自愿;第二篇《愛馬者篇》由探討德性是什么轉入對德性是否可教的探討;第三篇《德莫哆科斯篇》由4個相對獨立的部分構成,探討現實生活中與常識相關的真實性問題;第四篇《西緒福斯篇》探討與自知無知的探索不同的“諫議”問題;第五篇《亞爾庫溫篇》是一篇由一個人轉變成鳥的傳說而引發的關于“變形”問題的探討,在7篇對話中篇幅最短;第六篇《厄律克西雅斯篇》是篇幅最長且在創作上和柏拉圖自己的“蘇格拉底式”對話一樣極為周密細致的對話,探討德性與財富的問題;第七篇《阿克西奧廓斯篇》是一篇安慰文體的對話,對一個臨終將死的人進行安慰,探討死亡問題。筆者對這7篇對話錄進行了翻譯和較為詳盡的疏解與研究。第三輯《箴言集》是由33首詩體文構成的挽歌對句集,韻味深長,含義雋永,在道德上確有發人深省的深刻含義。第四輯《悲劇殘句集》由3條具有深刻悲劇張力的殘句構成,具有悲喜劇交融的特點。第三、第四輯文字有明顯的文學色彩,同時也和《格言集》一樣由孤立的句子構成,比較難以解讀。筆者嘗試對它們進行了翻譯與疏解。

由于可供研究的參考資料相當貧乏,本書應當說是柏拉圖雜篇研究的一個開端,它的目的是為筆者以及與筆者有同樣興趣的讀者和學者們提供一個可資深入研究的文本。書中的翻譯部分以英文為主,并參考希臘語原文;在沒有英文翻譯的情況下由筆者依據希臘語原文加以翻譯,這主要包括第三輯的部分詩句和第四輯的全部殘句。我們在翻譯注疏和篇名標題的擬定上不可避免地會有某種主觀性。筆者真誠希望得到方家指點,以便在以后的研究中能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最后,我想講一下柏拉圖雜篇的研究狀況,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些文本的背景。

公元1世紀的施剌緒爾羅斯(Thrasyllus)是第一個整理柏拉圖對話的人,他收集了35篇柏拉圖對話,還有9封書信集,合為36篇,按4篇1組劃分,分成9組,從而開創了“九卷集”編輯體例,后來的《九章集》就沿襲了這種體例。當時還有一些流傳的歸屬柏拉圖名下的文章,但是施剌緒爾羅斯認為它們是偽作,僅作為附錄收入。洛布(Loeb)希英對照古典叢書沒有收錄這些“偽作”。最早的由喬伊特(Jowett)譯的英文版全集也沒有收錄“偽作”。20世紀中期比較流行的由哈密爾頓(Hamilton)和卡恩斯(Cairns)編訂的柏拉圖著作選集也沒有收錄“偽作”。《柏拉圖注疏集》出版說明中也[2]指出,古典學界約在大半個世紀前已開始認識到,懷疑古人得不償失,回到古傳的柏拉圖“全集”體例在古典學界幾乎已成共識,“說明”中列舉了法國和德國的編輯情況:萊斯·貝爾斯·萊特瑞斯(Les Belles Lettres)自20世紀20年代陸續出版了希法對照箋注本全集Platon(Euvres copmlètes),厄瑞布·羅文基爾(Erich Loewenthal)在40年代編成了德譯《柏拉圖全集》,它們均為“36篇加上托名作品7篇”的編輯體例。它們全都提到了現在新出的當今權威的由庫珀(John M.Cooper)和哈欽森(D.S.Hutchinson)編的《柏拉圖全集》(Plato:Completed Works,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1984),它完全依照“九卷集”體例,它的1997年版收錄了《定義集》、7篇“托名作品”和18條詩體文“箴言”(Epigrammata)。我們還可以看到由伯內特(J.Burnet)編訂的希臘文注釋版的《柏拉圖全集》(Platonis Opera,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00),其中收錄了《定義集》和除了《亞爾庫溫篇》以外的其他6篇“托名作品”。另外,電子軟件“希臘語文獻大全”[TLG(Thesaurus Linguae Graecae)Workplace 9.02.Silver Mountain Software]中所收錄的柏拉圖文稿,不僅收錄了《箴言集》和6篇“托名作品”,還收錄了另外一些“箴言”和3條“悲劇殘句”(Fragmenta tragica)。

學術界對“雜篇”的研究著述情況,與柏拉圖主要哲學對話的研究著述相比,如果說后者可謂是汗牛充棟的話,那么前者則幾乎可以說是鳳毛麟角。根據筆者目前所掌握的資料分析,西方學界對雜篇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對原典文本的考證、勘定、翻譯和注疏等方面。具體而言,康福德(Cornford F.M.)的“[Plato]Eryxias 393B”和保羅·肖雷(Paul Shorey)的“Emendation of [Plato]Sisyphus 390 C”等文章對雜篇中的字詞進行了考證。[3]亨利·約翰斯頓(Henry W.Johnstone)的“A Homeric Echo in Plato?”試圖揭示古代史料之間的互相印證[4]。泰特(Tate J.)、戴維斯(Davis B.E.C.)等學者撰文考證了雜篇著作的翻譯問題。[5]在這些校勘考證的文章之外,還有專門性的研究文章,如艾希霍爾茲(Eichholz D.E.)撰文專門研究了托名作品《厄律克西雅斯篇》[6],齊厄弗·提姆(Tim O'Keefe)撰文專門研究了托名作品《阿克西奧廓斯篇》[7]。相對而言,在所有關于柏拉圖雜篇的研究性文章中,關于《阿克西奧廓斯篇》的最多,這可能是與它所討論的主題“死亡和不朽”(On Death and Immortality)的重要性有關。以上這些文章都是進行雜篇研究極為重要的寶貴資料。對柏拉圖雜篇作品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專門匯編和研究的專著主要有兩部:一部就是由庫珀和哈欽森編的《柏拉圖全集》(Plato:Complete Works)[8],它對雜篇的研究只限于由兩位編者所寫的導讀介紹;另一部是由喬治·伯格斯(George Burges)編譯的“新出直譯版”《柏拉圖著作集:全新譯本》(The Works of Plato:A New and Literal Version)[9],它對雜篇作了較為細致的注疏。這兩部著述可以說是筆者進行本書翻譯注疏的主要參考依據。

漢語學界對柏拉圖雜篇作品的研究,除了漢譯本第歐根尼·拉爾修《名哲言行錄》中提到一些柏拉圖的詩體文[10]和漢譯的泰勒的《柏拉圖——生平及其著作》“附錄——柏拉圖手稿中的偽作”外[11],可以說幾乎是處于空白狀態。國內已經出版和正在出版的由劉小楓、甘陽主編的《柏拉圖注疏集》依據施剌緒爾羅斯的“九卷集”體例,將提供足本漢譯《柏拉圖全集》,該注疏集把36篇作品以外的作品稱為“雜篇”,可以說這是筆者目前所看到的國內打算對這部分內容進行研究的將來可利用的唯一資料。

本書在翻譯時,英文方面主要是參照庫珀的英譯本和由喬治·伯格斯編譯的“新出直譯版”《柏拉圖著作集:全新譯本》。庫珀英譯本中由兩位編者庫珀和哈欽森寫的導讀文字是本書的主要研究依據。筆者的希臘語基礎薄弱,漢語翻譯主要立足于該英譯本的英文翻譯;同時,筆者也經常參考相關的希臘語原文。希臘語方面的材料主要依據的是由伯內特編訂的希臘文注釋版的《柏拉圖全集》和“希臘語文獻大全”中所提供的希臘語原稿。

另外,此書主要參考翻譯、注疏文本縮寫對照如下:

(1)C本:Cooper,J.M.(1997),Hutchinson,D.S.,eds.,Plato:Complete Works,Hackett Pub.Comp.

(2)B本:Burges,G.(1848),The Works of Plato:A New and Literal Version,Vol.Ⅵ,London:Henry G.Bohn,York Street,Covent Garden.

(3)E文:Eichholz D.E.,The Pseudo-Platonic Dialogue Eryxias,The Classical Quarterly,Vol.29,No.3/4(Jul.Oct.,1935),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129—149.

(4)泰本:泰勒:《柏拉圖——生平及其著作》,謝隨知、苗力田、徐鵬譯,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吳光行

2016年11月

注釋

[1]比如,通過對雜篇中“定義集”里一些定義的學習,人們可以進而體會柏拉圖學派在定義問題上所體現出來的哲學旨趣,可以為更好地理解柏拉圖對話中的一些相關概念提供一些較為直觀的印象。再有,本書的第二輯“托名作品集”中所討論的關于“正義”“德性”“常識中的真實”“建議與探索的不同”“變形”“財富”“蘇格拉底的安慰法”等問題則與柏拉圖的一般性對話直接相關。通過對它們的學習,可以促使讀者沿著這些問題進一步深入到柏拉圖的思想大廈中去。此外,對于“箴言集”和“悲劇殘句”的學習,可以讓我們體會作為詩人的柏拉圖的獨特品質。

[2]柏拉圖:《阿爾喀比亞德》,梁中和譯,華夏出版社2009年版。

[3]Cornford F.M.,[Plato]Eryxias 393B,The Classical Review,Vol.46,No.4(Sep.,1932),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156;Shorey P.,Emendation of [Plato]Sisyphus 390 C,Classical Philology,Vol.26,No.2(Apr.,1931),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202—203.

[4]Johnstone H.W.,A Homeric Echo in Plato?Mnemosyne,Fourth Series,Vol.44,Fasc.3/4(1991),BRILL,pp.417—418.

[5]Tate J.,The Axiochus by E.H.Blakeney,The Classical Review,Vol.51,No.5(Nov.,1937),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175—176.

Davis B.E.C.,The Axiochus of Plato by Edmund Spenser;Frederick Morgan Padelford;Plato,The Modern Language Review,Vol.30,No.4(Oct.,1935),Modern Humanities Research Association,pp.519—520.

Freyd B.,Padelford F.M.,Spenser or Anthony Munday?-A Note on the Axiochus,PMLA,Vol.50,No.3(Sep.,1935),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pp.903—913.

Swan M.W.S.,The Sweet Speech and Spenser's(?)Axiochus,ELH,Vol.11,No.3(Sep.,1944),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pp.161—181.

[6]Eichholz D.E.,The Pseudo-Platonic Dialogue Eryxias,The Classical Quarterly,Vol.29,No.3/4(Jul.Oct.,1935),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129—149.

[7]Tim O'Keefe,Socrates' Therapeutic Use of Inconsistency in the “Axiochus”,Phronesis,Vol.51,No.4(2006),BRILL,pp.388—407.

[8]Cooper,J.M.(1997),Hutchinson,D.S.,eds.,Plato:Complete Works,Hackett Pub.Comp.

[9]Burges,G.(1848),The Works of Plato:A New and Literal Version,Vol.Ⅵ,London:Henry G.Bohn,York Street,Covent Garden,pp.37—144.

[10]第歐根尼·拉爾修:《名哲言行錄》,徐開來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11]泰勒:《柏拉圖——生平及其著作》,謝隨知、苗力田、徐鵬譯,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48—76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清市| 尼玛县| 横山县| 松溪县| 海伦市| 乐东| 揭阳市| 河北省| 抚远县| 崇文区| 务川| 华宁县| 特克斯县| 门头沟区| 平遥县| 积石山| 杂多县| 长武县| 班玛县| 尼玛县| 禹州市| 安丘市| 克什克腾旗| 临桂县| 和平区| 荔波县| 广灵县| 将乐县| 广西| 邓州市| 中江县| 霍城县| 汤原县| 昆山市| 萨嘎县| 兰考县| 东阳市| 原阳县| 乐平市| 扬州市| 虎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