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侵華日軍細菌戰重要外文資料譯介
- 李海軍等編譯
- 27字
- 2025-04-28 12:27:19
一 《井本日記》等原日本陸軍中央將校記錄細菌戰的工作日志
《日本軍的細菌戰》之中文翻譯
日本軍的細菌戰
——陸軍集結力量作戰的真相
吉見義明(中央大學教授)伊香俊哉(立教大學講師)著
羅玲 譯/聶莉莉 譯審校正
編譯者按:本文作者吉見義明和伊香俊哉,于1993年在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圖書館發現了1940年5月至1945年7月間,日本陸軍中央將校井本雄男等記載了當時陸軍中央支持和策劃731部隊在中國多地實施細菌戰的“業務日志”:《井本日記》《金原摘錄》《大塚備忘錄》《真田日記》。這批日志以《井本日記》記載內容最為豐富和詳細,它們無可疑義地證實了1949年在蘇聯哈巴羅夫斯克舉行“伯力審判”時揭露的日本細菌戰罪惡行徑的確實性,成為今天日本侵華細菌戰史研究領域最為重要的史料之一。當時由于不允許復制,吉見義明和伊香俊哉摘抄了相關內容,然后寫成論文《日本軍の細菌戦》,發表于“日本戰爭責任資料中心”主辦的刊物《季刊·戰爭責任研究》1993年第2集(冬季號)上,這成為學術界了解和引用這些史料最早和最權威的來源。但本文迄未被中文譯介,此為首次。本文譯者羅玲,原湖南文理學院外語系日語教師。為求本文翻譯準確,我們延請了東京女子大學聶莉莉教授對譯文進行譯審校正,聶教授在審校過程中聽取了原作者吉見義明和伊香俊哉之意見,他們均對本譯文做了某些注釋,將在文中一一標明。本文日文原文影印于后,以便讀者查閱。
序
為了調查“隨軍慰安婦”問題,從今年(1993)6月開始,日本的戰爭責任資料中心對防衛廳防衛研究所圖書館的資料進行了調查整理。在此過程中,偶然發現了詳細記載日軍發動細菌戰實際狀況的第一手資料,即陸軍中央干部寫的業務日志。迄今為止發現的資料有:(1)自1940年9月至1942年12月任參謀本部作戰科員的井本雄男中佐的業務日志(包括支那派遣軍參謀時代共23冊);(2)自1937年8月起任陸軍省醫務局醫事科員、自1941年11月起任醫事科長的金原節三軍醫大佐的《陸軍省業務日志摘錄》(共35冊,秦郁彥氏在《追尋昭和史之謎》上卷,1993年,文藝春秋出版,引用了此日志的一部分);(3)金原大佐的繼任、1943年9月上任醫事科長的大塚文郎大佐撰寫的《備忘錄》(共13冊);(4)參謀本部第一部長真田穰一郎少將的業務日志(包括作戰科長時代等在內共40冊)(以下將這四部業務日志簡稱為《井本日記》《金原摘錄》《大塚備忘錄》《真田日記》)。
迄今為止,關于日本軍方計劃實施細菌戰以及相關的人體實驗等的相關文件記錄,只發現了極小一部分。此前對于日軍的細菌戰,主要靠美軍的審問記錄、調查資料,蘇聯哈巴羅夫斯克戰犯審判資料以及中國方面的記錄和研究者的訪談等,來了解事實的真相。此次發現的是陸軍中央軍官的記錄,是第一手資料,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是日本政府所保存的資料,使之成為絕對不可否認的證據。
本文以這些業務日志中所記載的“保號”相關的敘述內容為中心,解析日軍細菌戰的真實情況。所謂“保號”,是指細菌戰攻擊作戰的匿名代號,在日志中以“ホ號”“”“ほ號”“保號”等形式出現[1]。另外,本文還將涉及用毒氣進行人體試驗的相關內容(本文在引用日志時,適當地添加了標點符號,改變了一些段落的區分。此外,由于引用者能力有限,還存在一些不能辨識的部分,用方框□標示了。[]表示引用者所做的注解)。
一 一九四〇年的細菌戰
1.細菌戰準備階段
首先,從井本中佐的日記入手,探討1940年日軍在浙江省實施的細菌戰的準備階段動向。這個時期,井本是支那派遣軍的參謀(以下將井本所著《作戰日志記述的支那事變》,芙蓉書房1978年版簡稱為《井本書》)。
在1940年5月31日的《井本日記》中“ホ”號標記的左側,列舉了參謀本部、陸軍省、支那派遣軍以及關東軍的高層領導成員。
參謀本部的成員有:參謀次長澤田茂、參謀本部第一部長富永恭次、作戰科長岡田重一作、作戰科作戰班長高月保、作戰科員荒尾興功、航空班長谷川一男、作戰科員松前未曾雄、編成動員科長那須義雄、編成動員科編成班長美山要藏。陸軍省成員有:陸軍次官阿南惟幾、軍務局長武藤章、軍務局軍事科長巖畔豪雄、軍事科高級科員西浦進、軍事科編成班長松谷誠、軍事科預算班長松下勇三等。支那派遣軍的成員有:軍司令官西尾壽造、總參謀長板垣征四郎、總參謀副長本多政材、高級參謀公平匡武、作戰主任參謀井本雄男。最后,關東軍成員有: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參謀長飯村穰、參謀副長秦彥三郎、高級參謀有末次、作戰主任參謀中山源夫等(《井本日記》第七卷)。
從《井本書》(第432頁)的記述來判斷,并不能斷言5月31日上述成員舉行了會議。但是,日記的記述表明,為了“ホ”號作戰即細菌戰的實施,井本有必要與參謀本部、陸軍省高層等進行聯絡。理所當然地,參謀本部的作戰科和編成動員科、陸軍省的軍務局軍事科,對于實施作戰是非常重要的。
此后,6月5日井本與增田(應是指增田知貞中佐)、作戰科員荒尾興功等人進行了“‘保’之商議”,將細菌戰的實施時間暫時定為“七月”,將攻擊目標定為“浙贛沿線城市”。“實施部隊的指揮”直屬支那派遣軍總司令部,“由石井大佐負責”,并將具體的進攻方法定為從“高度為四千以上”的地方,“雨下[2],跳蚤”。“跳蚤”應是指“鼠疫跳蚤”。將作戰時使用的飛行場定為“句陽[應為句容]”。
6月28日,井本“為了與中央聯絡‘ホ’等事宜,緊急決定返京”,從南京出發返回東京。7月2日,井本“在軍醫學校,與石井大佐就以下決定事項進行了確認及進一步的協商”。7月10日,與參謀本部作戰科員荒尾興功就“保號事宜”進行了聯絡(《井本日記》第七卷,《井本書》,第463頁)。
在7月21日,“上午在石井部隊協商‘ホ’之事宜”之后,接到了“收到東京來電,說為了傳達命令,作戰航空參謀馬上來京”的通知,“下決心徹底地偵察杭州”。7月22日,井本“上午飛往杭州偵察該要件”,“決定使用舊中央航空學校”,并決定讓“加茂部隊人員”“滯留”(《井本日記》第七卷)。在《井本書》(第466頁)雖然寫著井本去東京是為了聽取將南支那方面軍從支那派遣軍的戰斗序列中剔除的命令,但是,杭州的舊中央航空學校與駐杭州的加茂部隊(石井部隊的別名)的關聯是很明顯的,在東京接受的命令,很有可能就是用飛機實施細菌戰的命令。
也就是說,可能是在7月中旬支那派遣軍策劃了秋天實施細菌戰,并于7月25日接受了相關命令。
7月25日關東軍下達了一項很重要的命令,即《關東軍作戰命令丙第六五九號》。這是輸送奈良部隊(可以認為是細菌戰的實施部隊)的人員、武器、器材的相關命令[該命令影印件為《因準備并使用細菌戰武器而被起訴的原日本人事件的相關公審判決文件》(以下簡稱為《公判文件》,1950年,外國語圖書出版社,莫斯科)所收]。
從事器材搬運的陸軍軍屬[3]石橋直方在日志中寫道,根據該命令,裝載了“700枚空投炸彈和20輛汽車”的列車8月4日到達了南京對岸的浦口,器材用船運入南京之后,8月6日就被運到目的地杭州市筧橋國民黨軍中央航空學校舊址。該航空學校在中日戰爭開始后由于遭到日軍轟炸而毀壞(高杉晉吾《追尋七三一部隊細菌戰的醫師》,1982年,德間書店,第20—21頁)。
根據以上事實,井本在7月21日和22日的行動,無疑是為細菌戰而進行的準備活動。由此,得以證實杭州市筧橋及原中央航空學校等地是1940年細菌戰的據點之一。
在8月16日的井本日記中關于“在杭州聯絡”有如下記述:
1、命令的傳達
6、經費從哪里出(或哈爾濱或南京,由總司令部討論)
12、目標的空中照片
13、索要消毒藥
15、兵要地志(至攻擊目標的地況)
17、〇彈15H(以上《井本日記》第八卷)
可以推測,“1、命令”是指對駐扎杭州的加茂部隊(石井部隊)下達的關于細菌戰的具體命令。“17、15H”應該是指15發吧。
歸納上述要點,5月參謀本部和陸軍省上層首先討論開始細菌戰,6月以后支那派遣軍參謀井本推進了中央和石井部隊之間的聯絡,7月大致決定了最終的作戰方案,7月下旬開始運送為進行細菌戰準備的器材,并同時對杭州的加茂部隊(石井部隊)下達了陸軍中央的作戰命令。
2.細菌戰開始
1940年8月末,開始進入細菌戰的實施階段。
8月28日,井本與參謀本部的第一部長富永、作戰科作戰班員荒尾、編成動員科編成班長美山、作戰科員松前會面,并就“ホ”號進行了聯絡(《井本日記》第八卷)。
8月30日,井本與中支那防疫給水部的增田知貞中佐就“奈良部隊經費”“奈良部隊編成表呈出件”進行了聯絡(《井本日記》第八卷),這是為了9月奈良部隊的出動而進行的。
9月10日,井本與奈良部隊之間就進攻目標與細菌的輸送進行了聯絡。目標定為寧波(鄞縣)和衢縣,金華為候補。第一次的細菌輸送由“C”(霍亂菌)變更為“T”(傷寒菌)。
10/9[9月10日]
一、與奈良部隊太田中佐、增田大尉聯絡
1、9月10日搜索目標,寧波和衢縣作為目標是否適當(金華如何?)
航空照片(城市)
2、9月10日第一次彈藥運送推遲,預計數日以內到達,第一次C改為T
(以上《井本日記》第八卷)
計劃因為某些原因延遲了,但是,正如以下所引用的,9月18日顯示了進攻目標的細菌使用量,并規定了使用“稀釋后的彈藥”與“濃度較大的彈藥”的兩種播撒方法。進攻目標又新增了玉山、溫州、臺州等地。另外,細菌的生產量“C”(霍亂菌)為1天10公斤,“T”(傷寒菌)估計比這要多。
18/9[9月18日]星期三
一、[省略]
二、與奈良部隊的聯絡
1、作戰延遲的理由
2、彈藥除航空運送外,還采用陸地運送并行的方式
3、福島雇員戰死情況
4、生產量一天40公斤(C)(T)產量更高
5、目標可設為寧波(附近村莊 1平方公里1.5)
金華、玉山1公里×2K(附近村莊 1平方公里0.7—0.8)
據山本參謀[應為關東軍參謀山本源一]
1、有將稀釋彈藥大范圍投擲、或將大濃度彈藥較少次數投擲的兩種做法,將后者的目標選定為溫州(臺州、溫州、麗水?)
2、為決定使用雨下法[4],而使用降落傘一事
3、借用航空照相機一臺
4、使用筧橋機場的相關事宜
應避免其他部隊使用,其他的聯絡事宜
5、交付地圖
6、謀略相關事項
關于此法
(以上《井本日記》第九卷)
10月7日,井本記錄了奈良部隊實施細菌戰的報告。
一、聽取奈良部隊的情況(山本參謀、福森少佐、太田中佐、金子大尉、增田大尉)
1、運輸 目前為止6次(其中船運兩次)
空運當日到達,船運大約需要6天,將來可用飛機。
2、目前為止攻擊次數為6次(依表做了說明)。跳蚤1克約1700□
3、期待效果的評定
密探
4、氣象測定于杭州將之移至現場,不可使用降落傘(僅針對寧波,或為對寧波使用跳蚤)
5、溫州作為雨下的目標,臺州等不適合,但是進攻溫州時,根據氣象諸條件[5]如果不使用傘會很困難
6、(據山本參謀)
目標與攻擊法之間的關系
(決定)
重復攻擊法有利
7、關于人事
8、兵要地志
9、“ホ”作戰前景(對持續下去的估計)
(以上《井本日記》第九卷)
這一部分最引人注目的是,“目前為止攻擊次數為6次”。雖然沒有明確記錄日期和目標,亦可知從1940年9月18日到10月7日之間,日軍在浙江省進行了6次細菌戰。不過,日軍此時還未能確認細菌戰的效果。
井本在得到奈良部隊提交的報告的翌日,即10月8日,與增田知貞中佐、井本的后任支那派遣軍參謀吉橋戒三就以后的方針進行了商談,“實驗終結的時間不能明確。有必要考慮12月以后怎么辦(姑且12月先撤明年再派)”。另外,關于實施中的細菌戰,“我想C不會發生,P也許會成功”,可見霍亂菌(C)沒有效果,而在期待著鼠疫菌(P)的效果。這個時期,石井部隊的內部管理出了很大的問題。并且以日軍南進為前提,在臺灣設置細菌研究設施的方針逐漸浮出水面。
5、加茂部隊的內部管理
(1)任命能夠管制〇〇的人為指導官,或可以沒有指導官
(2)可頻繁地進行人事交流
(3)為推進〇〇戰,有必要充分考慮
6、為了在南方實施,應設置適應熱帶氣候場所的恒久性的設施,可在臺灣設置。
[中略]
10、加茂部隊內部管理不好
(以上《井本日記》第九卷)
(1)中的〇〇應該是指“石井”。(3)中的“〇〇戰”應該指“細菌戰”。
井本于10月8日調至原來工作過的參謀本部第二科(作戰科)任職,所以離開南京,翌日(9日)回到了東京。
3.細菌戰的終結
井本回到參謀本部之后,立即中止細菌戰的方針以大陸指令690號的方式決定下來[6]。10月12日荒尾中佐在通知中寫道,“在大陸指令690號的附頁上蓋章”(《井本日記》第九卷)。這個方針于11月20日左右被傳達到下面。11月25日的日記中記載,“醫校的北條中佐關于ホ的報告”,“根據大陸指令690號,發出了于本月末中止試驗的指示”。(《井本日記》第九卷)
30日晚上,支那派遣軍參謀吉橋戒三提出的關于“ホ”號的報告如下。
1、11月20日左右停止的方針(總司令官)
2、對于此方針土井大佐[或為土居明夫作戰科長]提出到至12月為止如何的建議
3、鑒于以上,向□□提示680號
突如其來,石井大佐無論如何都要阻止攻擊(派遣軍也有就此打住的考慮)
此時石井大佐來寧,如上所示突然提出撤退,石井大佐答曰對11月末終止作戰沒有異議(□擊部隊□□北條中佐在場)
對22日的工作抱有希望
如果實施的成果明了,可在杭州、上海之間持同一方案(建議在我軍討伐的地點,并拍攝空中照片)
該案遭反駁,誠服接受,又提出紹興、諸暨等地
土井大佐書簡表示下次進攻金華,協議達成。以上(21日)
22日空中觀察
(以上《井本日記》第十卷)
11月20日左右,石井四郎大佐同意了于11月末終止作戰,但同時又提出了在杭州和上海之間作戰的方案。在吉橋參謀的反對下,石井雖然放棄了該方案,但又提出了攻擊紹興、諸暨等地,其結果是達成了攻擊金華的協議。
以下就《井本日記》中描寫的關于1940年在浙江省實施細菌戰的動向,與以往的證言和研究等進行簡略的對比分析。
4.使用的細菌種類
戰敗后,曾在關東軍防疫給水部作為雇員參加過大批量生產細菌的田村義雄,作為戰犯在中國被審判,根據其1954年9月8日的供述書,田村從1940年7月上旬至11月上旬期間在該生產部門參與了霍亂菌、副傷寒菌、傷寒菌的生產。而且,1940年9月初將“大約10公斤的傷寒菌”裝載在飛往南京的飛機上。這期間“用大量生產的細菌而制造的傷寒菌、副傷寒菌、霍亂菌、鼠疫菌、炭疽菌共計270公斤,被用飛機運送到南京以及華中地區,被關東軍防疫給水部本部派遣到華中地區的柄澤十三夫率領的遠征軍使用了這批細菌實施了作戰”(中國中央檔案館等編·江田泉編譯《細菌作戰證言》,1992年,同文館,第87—89頁。該書是關于《細菌戰與毒氣戰》中細菌戰部分的翻譯)。
另一方面,柄澤十三夫在哈巴羅夫斯克軍事審判庭上供述,為了實施細菌戰,1940年下半年他曾被命令制造了70公斤腸傷寒菌、50公斤霍亂菌(《公判文件》第324頁)。
由田村和柄澤的供述可知,1940年9月霍亂和傷寒被作為主要的攻擊用細菌而被大量預備。《井本日記》中的“C”是指霍亂菌、“T”是指傷寒菌這一事實是確鑿的。《井本日記》9月10日“第一次彈藥運輸”“第一次將C改為T”的記述,與田村的證言幾乎是一致的。9月18日“生產量為每日10公斤(C),(T)超過其產量”的記述,與柄澤關于腸傷寒菌多于霍亂菌的證詞一致。
筆者推測,利用日軍飛機進行的以霍亂菌和傷寒菌為中心的細菌戰于9月就實施了。其目標如9月18日《井本日記》中所示,是寧波、金華、玉山、溫州、臺州等地的其中一處。但是,這場細菌戰并未取得石井等人預期的效果。10月以后利用鼠疫菌的進攻則見到了效果。10月7日所記“蚤”,是指感染了鼠疫菌的跳蚤,可見于此期使用了。由10月8日所記“C不會出現,P或許會成功”,可推測在此階段觀測到了一定的效果。1941年4月15日井本日記中寫道:“為了寧波的P研究”,采取了“從關東軍抽5名人員,增員給中支防疫給水部”等措施(《井本日記》第十一卷)。這表明當時曾打算調查1940年秋天的鼠疫進攻的受害狀況。
中國中央檔案館編纂的《細菌戰與毒氣戰》(1989年,中華書局出版)中收錄的中方受害資料顯示,9月以后最初的鼠疫菌攻擊是10月4日在衢縣進行的。該資料集收錄了這一時期關于日本細菌戰的中國方面的許多詳細報告。如果9月以后至10月4日的這段時間里,有目擊稱日軍散布鼠疫菌跳蚤、鼠疫菌,或者有鼠疫流行的地區存在,則該資料集有相關的材料是很自然的。因此,筆者認為日軍9月以后的細菌攻擊初次的鼠疫菌散布是10月4日在衢縣進行的。
5.攻擊地與受害
以下簡單地看一下中國方面提供的有關日軍攻擊的情況和受害情況。
1940年10月4日,日軍飛機從衢縣上空散布摻入了跳蚤的麥子和谷子。11月12日,鼠疫發生(《證言細菌作戰》,第105頁)。
10月22日,日軍飛機在寧波上空撒了大量的麥子和棉花。10月29日,發現了第一名被懷疑感染了鼠疫的患者(《證言細菌作戰》,第96頁、第125—126頁、第136—137頁)。
11月28日,日軍飛機在金華播撒了白色的霧狀物質。之后,金華附近的東陽、義烏、蘭雞[7]等縣鼠疫流行(《證言細菌作戰》,第106頁,第137頁)。
根據中國方面當時的分析,在寧波和衢縣播撒的是感染了腺鼠疫菌的跳蚤,在金華播撒的是由肺鼠疫菌培養而成的“淡黃色顆粒”(《證言細菌作戰》,第127頁)。
關于受害,各地出現了數十乃至數百名因鼠疫死亡的患者。
除此以外,1941年2月在浙江省的慈溪、慶元、龍泉等地也有發生鼠疫的報告(《證言細菌作戰》,第94頁)。另外,據1950年2月9日《人民日報》記載,從1940年12月至翌年2月,在浙江省的上虞、湯溪、新登、諸暨等地,日軍用飛機投了白煙、蜘蛛巢狀物以及棉花狀的物體,但是沒有鼠疫流行的報告(《證言細菌作戰》,第137頁)。韓曉、辛培林在《日軍七三一部隊罪惡史》(1991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第257—258頁)中寫道,12月10日在上虞,12月19日在湯溪,1941年4月21日在新登,1941年12月19日在諸暨,都有播散鼠疫菌的情況。
將以上中國方面的資料與《井本日記》對照來看,11月30日《井本日記》記載,日本方面11月20日將金華定為了攻擊目標,這與中國方面資料中所記載的11月28日金華受到攻擊的事實相吻合。只是此前10月4日對衢縣、10月22日對寧波的攻擊,沒有相互一致的具體記載。此外,《日軍七三一部隊罪惡史》中指出的1940年12月在上虞、湯溪發動的進攻,應該是發生在《井本日記》中細菌攻擊終止后的時期。關于中國方面提示的這些問題,今后有必要進一步探討。
二 1941年的日軍細菌戰
1.細菌戰的準備
1941年上半年,對于日軍來說,是在分析1940年細菌戰結果的基礎上在各個方面加以改進的時期。
1月15日,渡邊參謀來聯系,“關于‘ホ’事,‘希望有媒介’‘補給手段’‘需要適當的容器(操作要簡易化)'‘實施時是動用航空部隊還是動用特殊部隊’‘實施時是重型轟炸還是夜間攻擊或是突襲方式’”(《井本日記》第十卷)。
2月5日,對“之‘研究’”,醫務局的醫事科員中留金藏、金原節三、衛生課長渡邊甲一、醫事課長鐮田調,石井部隊的石井大佐、太田澄、山本參謀、福森、碇常重、金子順一、野崎,中支那防疫給水部的增田知貞、小野寺義男,北支那防疫給水部的西村英二、板倉等,就“作戰經過”“將來的利用法”“假想作戰方針”“對于外國的非難,應由誰來承擔責任”等問題進行了探討(《井本日記》第十一卷)。
2月7日之后,接到北支那防疫給水部(西村部隊)有關如下內容的聯絡:
北支現在的裝備
十四年秋 21萬日元 為細菌兵器研究而興建的設施已完成9成
制定洛克菲勒接收計劃 與“□□”聯絡 他認為如果日軍表明了利用的意向則轉交也是不得已的
セイカ(發音為Qinghua)大學的建筑物都位于恰好的位置 現在由美方交付給中方
與軍隊達成諒解是利用所需
彈藥、用現在的設施可以制作5公斤
在跳蚤的生產方面希望能得到援助
(以上《井本日記》第十一卷)
“洛克菲勒”是指洛克菲勒醫院(中文名稱協和醫院)、“セイカ大學”是指清華大學,西村部隊接管了這些位于北京的現有設施,企圖擴大研究規模。
3月25日,井本收到來自早川少佐[軍醫早川清,石井部隊隊員]“為了確保的實施,需要制作雨下器 14萬日元”的有關經費問題的聯絡(《井本日記》第十一卷)。
也許是為了擴大研究,3月26日井本“去石井部隊察看研究情況”,寫道,“預算問題,‘過于龐大’”“臺灣、平房等的有關計劃過于龐大”(《井本日記》第十一卷)。
2.對常德的鼠疫菌攻擊
1941年9月,為再次開始細菌戰的實施,局面變得緊迫。9月1日收到增田中佐“希望在9月底以前實施”,“決定實施”的聯系(《井本日記》第十三卷)。
其后,9月5日的日記寫道,“關于的聯絡”“基本決心實行”。9月12日的日記中,有關于“
的事宜”“大體可行”等的記載。9月15日就成為“
件決定”,16日發布了“
的大陸指”(《井本日記》第十三卷)。
由以上的日記可知,1941年9月初,石井部隊與支那派遣軍將細菌戰的實施計劃報告給了參謀本部,9月16日正式發布了關于細菌戰的大本營陸軍部指令。根據該大陸指令,實施的是對湖南省常德市的細菌戰。對常德的攻擊,11月25日的日記有著如下的明確記載。
一、長尾[長尾正夫,支那派遣軍]參謀所報告的號事宜
接到11月4日目的地方向的天氣情況良好的報告 一架97輕型機出發[其后四個字被擦掉了]
5點30分起飛 6點50分到達
霧濃 放低高度進行搜索 因海拔800附近有云層 在1000米以下實施(增田少佐操縱 一側箱子打開不夠充分 將其投在洞庭湖上)
谷子36公斤 其后島村參謀進行搜索
11月6日常德附近中毒流行(日軍飛機在常德附近散布,與之接觸的人引起強烈中毒)
11月20日前后鼠疫流行越發兇猛 各戰區收集衛生材料
判定
“如果命中 確實會發病”
(以上《井本日記》第十四卷)
由此可知,11月4日早晨5點30分日軍飛機出發,6點50分到達常德,散布了36公斤谷子,鼠疫跳蚤摻入其中。這與中國方面的報告完全一致,“11月4日上午5點左右,一架敵機在大霧籠罩中,繞常德市城區東部上空低空飛行三次,投下了谷物、棉花以及不明顆粒狀的物體,大多落在城內關廟街與雞鵝巷一帶”(《證言細菌作戰》,第143頁)。
但是,關于鼠疫的流行,兩者記載有相當大的差異。首先日記中記載,11月6日在常德附近“中毒流行”,而《細菌戰與毒氣戰》中收集的中國方面的資料顯示,第一名鼠疫(腺鼠疫)患者是11月12日被確認的,腺鼠疫的潛伏期再短也要3天時間,11月6日是無法確認鼠疫流行的。
根據中國方面的調查,11月12日至1942年1月13日之間發現的鼠疫患者僅有8人,與《井本日記》中記載的11月20日左右“鼠疫流行更見猛烈”有很大出入。不過在此期間,有20個醫療防疫隊約200名人員被派往常德,進行預防和治療。實際上之后至1942年,常德再次暴發鼠疫,近鄰的桃源也鼠疫流行。日記于11月就有如此評價,有些夸張了(《證言細菌作戰》,第143—150頁)。
從中國方面的資料來看,1940年(浙江)的受害情況比較嚴重,但是,日本方面卻對常德細菌戰的評價更高。
12月2日,井本記載了宮野大佐提供的信息,“以常德為中心的湖南省,鼠疫極為猖獗”(《井本日記》第十四卷)。
22日井本日記又有如下記載:
二、據增田少佐所述(ホ)
1、部隊士氣高起來 對谷子信心十足
2、主要兵器 谷子第一
使用飛機 九九式LB 百型偵察機
高空雨下時用航空炸彈
3、實施時期 明年六月以后(八月)(十月)
4、人員準備
可望得到30萬只小白鼠,設備大體上沒問題
[以下四行被擦掉了]
5、制作20公斤的裝置現在馬上可以使用
6、北支有2萬石油罐
如果有人手和資金能夠生產10—20公斤
中支苦于沒有老鼠(有種跳蚤)
南支也有種鼠
7、ウヂ彈87000(信□□2000)[8]
ロ彈(19000發)
ハ彈(1350發)
サニ彈(為了3000□□)
□□□□(需要1萬3000日元的量)
ウ彈(雨下用)300發
(以上《井本日記》第十四卷)
石井部隊“士氣高起來”,對“谷子”(感染了鼠疫的跳蚤)的信心大增。對常德作戰的結果感到滿意的日軍,為了具備實行更大規模細菌戰的力量,瘋狂地進行著陣勢的調整。
三 亞洲太平洋戰爭開始時的細菌戰
1.進攻菲律賓作戰時的使用計劃
1941年12月8日,日本開始了對美國、英國、荷蘭的戰爭。翌年1942年1月,擔任對菲律賓作戰的第14軍占領了馬尼拉。這期間,美國、菲律賓避開了與日本的決戰,固守巴丹半島堅持抗戰。但是,南方軍在即使對巴丹半島的攻奪推遲也在所不惜的方針下,將第14軍的一部分兵力抽出,用于荷蘭東印度群島戰役。對巴丹半島的第一次進攻失敗了,2月上旬中止進攻。此后如何擊破巴丹半島的美國、菲律賓軍隊,成為一個大課題。
參謀本部的井本雄男中佐這期間去馬尼拉視察了戰況。從回國后的日記可見,他于3月11日與駐守馬尼拉的南方軍參謀部第一科長石井正美大佐取得了聯系,其協議事項中有“事宜”。18日,關于“對‘巴丹半島’
的事宜”,具體有如下記載:
東京1月300公斤——要使用有必要在東京制作
“ハ”、南京、能力小
需要MC或其他運輸機兩架,其所必要人員十余名,派50—100名前往“馬尼拉”(來自總、東京、關東軍),1000公斤左右大約需要10次吧?炸彈應有300枚左右(《井本日記》第十七卷,以下內容亦根據該日記)。
這只能是對據守巴丹半島的美菲軍隊制訂的細菌戰攻擊計劃。此處記載的攻擊計劃的概要如下:對美菲軍投擲1000公斤細菌(感染了鼠疫的跳蚤?),共投擲10次左右(總量為10噸)。已備ウジ彈300枚。攻擊需要中型運輸機(MC)或其他的運輸機兩架,人員10余名,必須給后方的馬尼拉配備50—100名人員。關東軍防疫給水部(哈爾濱)、中支那防疫給水部(南京)生產細菌的能力較小,因此需要在東京一個月生產300公斤細菌液體。
翌日19日的日記可見,井本中佐聽取了軍醫學校教官增田知貞軍醫中佐一邊參照地圖一邊所做的說明(參照圖1,畫箭頭的部分是指投擲地點)。其內容大致如下。向主要攻擊點投放“每枚30公斤(菌液)”的ウジ彈。需要人員100名,運輸機兩架,持續攻擊一個月。陸軍軍醫學校一日生產30公斤細菌,以臺北為中轉站(100名人員中10名配置在這里),三天運送一次。指令發布后,人員和器材在兩周之內集中送往大連,航海需要約10天。在哈爾濱“有2000枚左右?”的炮彈。老鼠在埼玉、茨城、櫪木、千葉飼養。預計埼玉5月飼養5萬至7萬只,6月10萬只,7月15萬只,8月20萬只。飼養20萬只必要的飼料碎米每月需要90噸,打算從西貢、蘭貢、曼谷轉運過來。另外打算使用200名俘虜,飼養制作血清所需要的馬匹。

但是,日記的上述部分被畫上了一個大叉(×),并寫了“發令取消”的字樣。攻擊所需要的龐大的細菌生產無法馬上實行。在此期間,日軍4月上旬攻占了巴丹半島,5月7日攻下了克雷希多島要塞。在細菌生產進行之前,美菲軍隊就已投降了,所以這一指令被取消了。根據4月8日增田中佐的報告,關于老鼠的飼養已經與農林省進行了交涉,并叫來千葉、櫪木、茨城三縣的有關負責人開了兩次會議,計劃讓各縣補充20萬只,共計60萬只老鼠。每只老鼠每天需要20克飼料,由此估價飼養60萬只老鼠一個月需要60噸、一年需要720噸飼料。
2.1942年度的攻擊計劃
先發制人的細菌戰進攻計劃之后仍進行了討論。井本中佐日記中,4月12日有“昭和十七年號指導計劃”的記載,攻擊目標列了以下六處:
1、進攻目標
(1)昆明[以下有幾個字被擦掉了]
(2)麗水、玉山、衢縣、桂林、南寧
(沿岸飛行基地)
(3)SAMOA(撤退的時候)
(4)DH、AD、AK
(5)澳洲要塞[以下有幾個字被擦掉了]
(6)加爾各答
(以上《井本日記》第十八卷)
由上可知,昆明以及華中、華南的諸城市、薩摩、阿拉斯加的Dutch Harbor、澳大利亞的主要城市、印度的加爾各答等,作為細菌戰的攻擊目標都被討論過。其中被判明實際實施了細菌戰攻擊的地區是(2)列舉的幾個城市。以下我們將說明這一點。
3.浙贛作戰中的細菌戰攻擊
1942年4月18日美軍B25轟炸機群悄悄從靠近日本近海的美國航空母艦上起飛,初次空襲了東京和名古屋等地。受到震驚的日本軍方決定進行以破壞轟炸機著陸的中國機場的作戰,即浙贛作戰(1942年5—9月末),作戰中日軍實施了細菌戰。根據已經掌握的資料(俘虜的證言),情況如下:1942年6月、7月日軍以浙江省金華附近為中心,散布霍亂、傷寒、鼠疫、赤痢菌。但是因為中國軍隊突然撤離,而在細菌散布區域進出的日本軍隊因為飲用水、做飯用水都使用了細菌散布區域的水源,所以日軍多數人員受害(《日軍罪業證明書》,粟屋憲太郎的《東京審判之路》,《朝日周刊》1984年10月19日號,第40頁)。這次作戰,日軍誤入自身實施細菌戰的區域,造成了出現霍亂、赤痢、鼠疫患者一萬人以上,死亡人數超過1700名的結果(常石敬一《靶子石井》1984年,大月書店,第141—142頁)。8月末,在玉山、金華、浦江附近一帶向蓄水池、河流以及井水散布了鼠疫、霍亂、副傷寒菌,霍亂、副傷寒菌進入了蓄水池、河流以及井水中(《公判文件》,第310—311頁)。
關于證詞所及,使用時間有可能是7月以后,日軍的患者人數應該少些,但是,日軍實施了細菌戰,日軍官兵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受害,這是沒有疑問的。以下,我們來討論這些問題。
根據井本中佐的日記,5月27日在參謀本部舉行了“ホ碰頭會”,石井四郎少將、村上隆中佐、增田知貞中佐、小野寺義男中佐、增田美保少佐參加,明確了以下事項。(1)注意保密;(2)具體地計劃編成裝備;(3)飛機使用“帶有新散布器”的九九式雙引擎飛機;(4)今年可能使用的細菌是“C、T(生產狀況一般)、PA(生產狀況良好)、P(提高到1/1000萬毫克)”,即可使用霍亂菌、傷寒菌、副傷寒菌、鼠疫菌;(5)鼠疫菌現在的量為平房2公斤,南京1公斤(老鼠不足),其他1公斤,合計4公斤;(6)為了防止友軍感染和保密工作,安排兩個班(《井本日記》第十八卷)。
與之相關聯,石井少將提出建議:(1)增強七三一部隊的細菌制造部門;(2)為實施細菌戰,增加中央機關編制(無法增編的話,可在醫務局醫事科設置專任人員,或讓七三一部隊長能夠酌情處理全軍的防疫給水部);(3)國際聯盟(無視);(4)要求將軍醫學校與七三一部隊的要員派到中支那派遣軍,提議“用氣球散布(跳蚤、老鼠)”。另外,增田中佐報告說,軍醫學校校長桃井直干5月14日向陸軍大臣申請“準備作戰資材”,現在只有2000只老鼠,要增至一萬只,需要建造能夠容納這些老鼠的臨時木板房。井本中佐對這些建議標注了“要處理”的字樣(《井本日記》第十八卷)。
與以上內容相關特別是細菌的數量要指出的是,七三一部隊第四部(生產細菌)部長川島清供認制造了130公斤副傷寒菌(《公判文件》,第311頁)。
5月30日的日記中記載,石井少將、村上中佐、增田中佐、小野寺中佐、增田少佐被召集到參謀本部,“[參謀本部]第一部長[田中新一少將]傳達大陸指令以及注意事項”。關于實施細菌戰的大本營陸軍部的指示和注意事項,正式地向指揮細菌戰的將校們傳達了(《井本日記》第十八卷,以下亦根據此)。
6月29日的日記中,作為“與增田中佐聯絡”事項的“ふ號”[9],記載著“消滅證據的可能性為70%,建立部隊,50公斤以下的話,精確度相當大,人事的問題”。這里言之所及是氣球炸彈,從前面石井少將的提議以及與增田中佐的協議事項來看,是指細菌戰使用的氣球炸彈的可能性很大。
7月6日,碇常重中佐來報告說,“支那準備好了,只要天氣狀況允許可以隨時施行”。但是,實施細菌戰的日軍內部環境并不樂觀。7月15日,從井上中佐的報告來看,支那派遣軍內部對實施細菌戰產生了對立的意見。后宮淳總參謀長“對于防止士兵受到感染的預防工作特別擔心”,擔心傷害到軍隊。畑俊六總司令官提出了可對美軍出入的“桂林、衡州[衡陽]進行攻擊的意見”。第13軍司令官澤田茂也“稍稍消極”,主張“瞄準居民的進入,先在無人居住地帶施行”,就是說,采用在居民逃走了的地區散布細菌,日軍撤退后居民返回時就會感染的散布方法。“餅不足”,即老鼠不足,“實力攻擊預定為八月中旬以后,沒有具體指示”。聽了這個報告,井本中佐只能在日記中寫道,“總之,現狀是對
缺乏信賴,視為添麻煩,不得不充分考慮將來”。
那么,為什么支那派遣軍和第13軍認為細菌戰是添麻煩呢?如前文所見,日軍誤入散布細菌的區域,很多士兵都被感染了,雖然不能肯定,至那時為止日軍中也許已經出現受害了。根據第13軍司令部“浙贛(浙(せ)號)第四期作戰經過之概要”(1942年10月15日,防衛研究所圖書館所藏)記錄,這次戰爭中生病人員是負傷人員的四倍以上,而且第三期(6月16日至8月14日)以后人數激增。

7月26日的日記中記載,“與石井少將閣下聯系”,實施細菌戰的日子在8月20日的“可能性很大”,在8月10日是“二次強化”。石井感嘆說,“Px、C、T 等的方法”,即鼠疫跳蚤、霍亂、傷寒的撒播方法,“在無人地區實施〇〇戰很難見效”,“桂林、衡州等地有敵人航空部隊控制”(《井本日記》第十九卷)。從此可見,為了不給日軍帶來感染的危險,支那派遣軍司令部決定攻擊“無人居住地帶”和遠方的桂林、衡陽等地。
7月份沒有散布細菌嗎?關于細菌戰的實施,7月26日的日記中記載,“贛州、建甌等從低空實施,[桂林、衡陽攻擊]與戰斗機轟炸機同時行動”,可見,在贛州、建甌等地從空中實施了細菌戰(《井本日記》第十九卷,以下內容也根據此卷)。
由于8月1日的定期人事調動,石井少將轉任第一軍軍醫部長。于是石井與細菌戰的關系就成了問題,26日的日記記載,作為“石井少將今后的工作”,“與的關系,不毀掉
,只作為軍醫部長嗎?需要決定”。翌日,參謀本部第一部長對石井少將下達指示,“石井少將實施
的善后工作”。轉任第一軍軍醫部長后,石井少將“有一段時間完全不參與”了。
關于細菌戰的實施,8月28日的日記中記載,長尾參謀報告了“的實施現狀”,具體內容如下:
1、廣信 Px(1)毒化跳蚤[10]
(2)給老鼠注射然后放掉
廣豐(1)
玉山(1)
(2)
(3)在米上附著P的干燥菌
目的是建立 老鼠—跳蚤—人 的感染
江山 C a 直接投入井中[11]
b 附著在食物上
b 注射在水果里
常山 同江山
衢縣 T、PA跳蚤[12]
麗水 T、PA跳蚤
2、將總彈藥集中在南京衢縣——
[自動貨車]——目的地
3、進攻人員需要約110名,1/3收集彈藥,其他人從杭州用,3/8[八月三日]為止開展
4、與地上作戰的關系
15師團、22師團與實施地區有關,撤退后開始攻擊
(以上《井本日記》第十九卷)
15師團、22師團開始撤退是19日夜晚,這之后施行了上述攻擊(衢州撤退是26日)。已經可以明確的是,廣信、廣豐、玉山用鼠疫菌,江山、常山用霍亂菌,衢州、麗水用傷寒菌、副傷寒菌實施攻擊的。播撒鼠疫菌時,根據攻擊目標,而實施了不同的攻擊方法或實驗方法,比如,利用感染的跳蚤、施放老鼠、在大米中添加干燥鼠疫菌等。霍亂菌則采用投入井水、附著在食物上以及注入水果中等的方法。
其后,日軍按照既定方針,以確保己方不受傷害的方式實施了細菌戰。但是,由于中國政府開始非難日本的細菌戰了[13],原定10月2日用飛機投擲細菌的計劃被延遲了。這一天的日記中記載著,關于“ホ”號事件,“根據次長來電,原定用飛機實施的計劃暫時延期”,參謀次長下了延期的指示。
10月5日增田大佐報告了浙贛作戰“關于地上實施的實情”,即在地上的散布結果。報告中說,“Px(P其他)先成功?衢縣也成功將T投入到了井中(在水里溶化)”。由此可知,實施部隊散布鼠疫菌、在衢縣井水中撒細菌的行動暫且可以說取得了成功。并且增田大佐說,飛機上使用的6公斤細菌“依照‘使用方針處理’”。
四 1939年、1942年使用毒氣的人體實驗
1.各種化學劑的人體實驗
1939年4月21日,陸軍化學研究所(東京)的軍醫中佐近藤(或許是近藤治三郎)在陸軍省內舉行了“滿洲的特種試驗報告”(《金原摘錄》前編1之①)。這個芥子氣、路易氏毒氣、碳酰氯、氰酸等致命的氣體,以及打噴嚏氣體、催淚氣體等的實驗報告,從內容來看,可以想到這是陸軍科學研究所和關東軍技術部化學武器班、七三一部隊共同合作進行的實驗。實驗結果如下:
(1)關于“茶1號”(氰酸),“只需4—6分鐘便使人人事不省。因為人和天竺鼠相同,所以可攜帶天竺鼠前往。用95式的話僅5分鐘即可。如果事先讓其運動的話更加奏效”。如果是用天竺鼠做實驗,近藤中佐并不需要特意跑到中國的東北去做,可以認為這是人體實驗(活體實驗)的結果報告。(2)關于糜爛性毒氣(芥子氣和路易氏毒氣)用漂白粉消毒,“如果30秒之內不處理的話就會沒有效果。對皮膚直接消毒會引起發熱而灼傷皮膚,用干燥的布擦拭干凈也沒有用”。可以認為這也是人體實驗。(3)毒氣的使用方法,“用雨下沒有效果,需要在短時間內大量放射”。(4)作為“對于將來的意見”,“茶1號取得了所期望的成績”,可見通過實驗,加深了使用氰酸的信心。
近藤中佐10月16日在陸軍省內“發布化學戰基礎性研究的成績”。這也可以當作是1939年一年的實驗總結,很明確地顯示在進行著人體實驗。其內容如下:
(1)黃一號丙撒毒
拂曉撒毒兩個小時后無防護情況下進入。3—5小時后喪失戰斗行為能力,最后致死。
輕度防護進入。15小時后不能戰斗。需要一個月以上的治療(較輕癥狀妨礙戰斗)。
(2)拂曉撒毒6小時無防護。5小時后不能戰斗。
輕度防護10—15小時。不能戰斗。需要一個月以上的治療(較輕的癥狀妨礙戰斗)
(3)拂曉撒毒 無防護 26小時妨礙戰斗
(以上《金原摘錄》前編1之①)
這是不凍性芥子氣的撒毒實驗(きい一號內)[14],天明之前撒毒,兩個小時后讓人不戴毒氣口罩、不著防毒衣進入撒毒地帶,3—5個小時之后就會失去“戰斗行動”能力,最后導致死亡。輕度防護情況下的進入、6個小時之后的進入等的情況,都有具體的記載。
另外,還記載著與4月份相同內容的實驗結果。關于毒氣的雨下問題,不凍性芥子氣和路易氏毒氣“每平方5gr以下的話不會給戰斗帶來障礙”。關于氰酸氣體吸入實驗,“5萬濃度5分鐘就可導致人事不省,10000(濃度)16分鐘人事不省。皮膚吸入則影響很大”。由此也可窺見,進行了人體實驗(《金原摘錄》前編1之①)。
2.氰酸氫人體實驗
以下來看1942年進行的氰酸大量放射實驗。井本中佐日記中同年11月19日以“茶的研究”為題,有如下記述。從實驗內容來看,在日本國內施行相當困難,可以推定是關東軍化學部與七三一部隊合作,在中國東北地區進行的實驗(參照圖2)。

對1000米寬的正面使用50公斤噴射機每間隔25米噴射17.5噸,縱深2公里范圍內有致死效果,再向外2公里之內有一半死亡的效果
濃度每立方米1500毫克,兩分鐘有致死效果
“小號”[摻入液態氰酸的手擲圓瓶]
火焰發射器
火炮(15厘米榴彈炮以上有效果?)
炸彈(500公斤以上有效果)
發射
總之現在無法馬上實際應用
很困難,有必要為極力推進日本的技術而進行研究
(以上《井本日記》第二十二卷)
對1000米的正面以25米為間隔放置16個(或17個)50公斤的噴射器,同時放射17.5噸氰酸氫,縱深4公里被氰酸氫所覆蓋的地方,2公里以內人員全部死亡,之外的2公里是半數人員死亡。1立方米的濃度為1500毫克的話,2分鐘以內就能死亡。這是得出了極為具體結論的實驗,是使用了活人進行的實驗。
以上的毒氣實驗,與1940年9月在中國東北進行的“きい彈”(糜爛性毒氣彈)9800枚的人體實驗(參照田中明、松村高夫編《七三一部隊作成資料》,1991年,不二出版社),以及同年進行的“茶劑”30噸的放射實驗,1942年4月進行的“茶”瓶[15]的人體實驗(參照《每日新聞》1981年11月27日晚報)等至今為止已知的實驗有關聯,搞清楚這一系列實驗的真相是今后的課題。
五 1943—1944年細菌戰的準備和人體實驗
1.1943年的細菌戰準備
1942年8月,石井軍醫少將轉任第一軍軍醫部長,北野政次軍醫少將作為其后任,就任七三一部隊長之職(兼任軍醫學校教官)。新任的北野隊長從三木良英陸軍省醫務局長那里接受了嚴厲的指示:“關于特殊勤務要與中央聯絡后實施”。根據1943年4月11日陸軍省醫務局會報的“狀況報告”,“[七三一部隊的]指導方針是確立軍紀風紀,提高研究成果,完成作戰準備”,并列舉1943年度的研究事項如下:(《金原摘錄》后編7之②)
(第一部)。基礎性的各種因素的研究。溢血熱的研究。四種混合的改良。發疹傷寒疫苗。
(第二部)。攻擊。
(第三部)。有關昆蟲的驅除撲滅、防疫實施方法的研究。
(第四部)。細菌的大量生產。血清。
(資材部)。實驗動物的供需計劃。
(教育部)。教育規定的制作。
(治療部)。病菌攜帶者的治療方法的研究。
(以上《金原摘錄》后編7之②)
這個報告值得關注的是關于鼠疫治療方法的論述。北野隊長寫道:“トリアン的大量治療方法。用12—15gr可以使鼠疫慢性化,死亡率減少20%。トリアノン[16]對赤痢也很有效”。這是一個令人聯想到人體實驗的報告。
在局內會報上,對細菌戰作了“ホ號協商”,之后參謀本部也進行了“ホ號協商”。就4月17日的醫事課會報的記錄較長,筆者就其內容進行整理后附在文末(注1),值得注意的地方有如下幾處。
首先,關東軍、北支那、中支那、南支那、南方軍各防疫給水部和軍醫學校都準備大量生產“谷子”和“餅”。這里所說的“谷子”是指跳蚤或鼠疫跳蚤,所謂的“餅”是指老鼠。其中軍醫學校熱衷于老鼠的增產,以埼玉縣的粕壁為中心,在埼玉、茨城、櫪木計劃總共生產74萬4500只老鼠。關東軍防疫給水部生產“谷子”的能力為月產10公斤(至9月末為止累計可能達到100公斤);南支那防疫給水部也能月產10公斤;北支那防疫給水部的月產量為5公斤;南方軍可能生產50公斤(不是月產)。另外,打算使用各種各樣的老鼠,從中選擇適合細菌戰的類型,或者培育新品種。
對于以鼠疫菌為中心的細菌戰的準備工作,參謀本部作戰科長真田穰一郎大佐說:“以上是不外露之技[17],沒有積極鼓勵進行的意圖。”雖說沒有積極鼓勵,但也承認了其作為“不外露之技”而進行著(正如前引用秦郁彥《追導昭和史之謎》書中提到的,雖然真田科長“不感興趣”[384頁],但在《大塚備忘錄》可見實際上卻是非常積極的)。
1943年8月,金原醫事科長調到蘇門答臘作為近衛第二師團的軍醫部長。后任大塚文郎醫事科長便在其后業務日志有關ホ號作戰的記錄中繼續出現了。根據同年11月1日“ホ號報告要領(石井少將)”的記述,軍醫學校石井四郎少將在醫務局的會報上作了如下報告:
10月19日參謀本部的要求
結論
井本提案 12000名 600萬 1.2億萬日元
真田提案 編成6000名 每月200萬“餅”6000萬日元
(如果達到頂點的話)
縮小提案 2000 每月60萬 1200萬日元
此提案為現在所有提案 不能期待有什么效果
軍事科:不知道施行與否,攻防提案的策略制定成了問題
希望在軍事科科長級以上再度協商
對美英作戰的判決(石井)——向軍事科提出
大量進攻 先發制人
[中略]
國際性的問題不必多慮
◎美國俘虜 亦可不進行黃熱疫苗的注射
意見(1)北中南、南方統合程度
(2)改編南方防疫給水部,實施進展
(3)地區內防疫委員會 防疫隊
效果 有效果
ホ號所致的患者77%—90%死亡
研究
緬甸、印度、中國、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其他島嶼
[飛機]27
□□□ 12架 每兩個月攻擊一個地區
10: 00 部長會報 貴賓室
以往業績
農安縣 田中技師以下6名
經由密探最有效果
10 unit 10只
定時導火索
1kg Px 500—1000死亡
(以上《大塚備忘錄》第一卷)
由以上內容可見,關于細菌戰,井本雄男大本營參謀提出了大規模實施的方案,參謀本部第一部長真田穰一郎提議將其規模減半,另外還有將現行規模縮小的提案,石井少將主張不必顧及國際關系,使用大量細菌進行先發制人的攻擊。可能是由石井少將提出的方案里,提到因細菌戰而患病的人當中會有77%—90%的患者死亡,準備27架飛機,以12架飛機每兩個月一次的頻度,依次攻擊緬甸、印度、中國、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太平洋島嶼及其他地區。
在同一天的部長會報的報告中提到的在農安縣的既往業績,是指對中國東北吉林省農安縣的居民進行的散布鼠疫跳蚤的實驗,并且結論表明很有效果。中國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編寫的《日本侵略軍在中國的暴行》(1986年,解放軍出版社)提到,1942年末七三一部隊對農安縣的田地、水源、居民區散布了鼠疫跳蚤,之后封鎖并焚燒了該地區。(《證言細菌作戰》,第315頁)這二者是同一個實驗的可能性很大。
2.對美軍的攻擊計劃
進入1944年,如何防御美軍的進攻作戰成為緊迫的課題,細菌戰的研究被攤派上了新的角色。4月26日召開的陸軍省局長會報上,石井四郎少將的講話涉及以下內容:
出自石井少將
5月1日研究報告 ホ號如何
制造1公斤Px需要12500的老鼠,初期只能生產其一成,因為生產前景無法預測,下達命令生產一成。天□□
平均培養2000,滿洲,最少2000—3500
動員學者研究有關增加老鼠繁殖的問題,水的補給對于繁殖意義重大
(以上《大塚備忘錄》第五卷)
石井說,為了生產一公斤的鼠疫菌液,需要12500只老鼠,但研究結果表明只要其二成左右就行。以下來看該局長會報上的議論情況。首先,參謀本部作戰科長服部卓四郎說:“悉尼、墨爾本、夏威夷、中途島,要讓Px存活一個月(在潛水艇上)。”“Px15℃,100%的濕度是必須保持的,1公斤Px、至今為止添加了過多的跳蚤”,這段話應該是石井的發言。可以得知,他們有用鼠疫菌攻擊悉尼、墨爾本、夏威夷、中途島等地的計劃,至少是作戰科長強烈主張這樣做。看看以下的討論。
參謀本部
不說世界一家,只為防御,作為抵抗手段而利用,別名很清楚
保守機密
服部 高田 細田
是否上奏 天皇裁決 只有臣下去做
毒氣 陛下不會允許 局長說可以不上奏 參謀本部決定不上奏
是局長的發言吧 說是最好可以不向參謀總長大臣匯報
那很困難,說了,參謀總部說想要隱瞞不太可能
石井 不要對參謀總長說編成的經過,不要提到ホ號
局長 挽回難局時不可以做,不能用ホ號,防御的生產和防御的實施,應該
交給以長官部為中心由衛生部來做
參謀本部 主體究竟是在說什么 主體應考慮兩個問題
第一,醫務局長和長官的職權
研究、編成、裝備——局長的責任
補給——長官的責任
短路問題
石井也做得不好,參謀總部,為了盡早實施而直接做,并無惡意
局長 不是短路問題,因為是內藤或參謀本部策動的,說醫務局在阻止真是豈有此理。說是以醫務局為中心實施的也沒有問題,不能給衛生勤務帶來重大障礙防御武器及其運用
考慮這個問題,但是如何去悉尼、墨爾本以及人事運用,交由參謀本部考慮
責任問題
ホ號關系,做一張清單,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區分清楚各自的責任
局長 最高負責人的問題
大臣、作為陸軍大臣、首相、參謀總長,是自己的責任
被斥責此提案不可行
局長 若是作為進攻武器,衛生部不承擔責任,作為防御武器使用的話,衛生部承擔責任
(以上《大塚備忘錄》第五卷)
這段敘述中重點是:(1)參謀本部雖然知道這樣會違反國際法,但即使違背大義名分,也決定要對美軍等實施細菌戰。但是,(2)昭和天皇反對使用毒氣,因此鑒于即使上奏實施細菌戰,也不會得到許可,參謀本部和醫務局長神林浩決定不上奏而實施。(3)另外,原打算對兼任陸軍大臣和參謀總長的東條首相也隱瞞實施細菌戰的計劃,但因為已經報告完畢,所以,遭到了東條大將的斥責。(4)石井少將拋開醫務局直接與參謀本部策劃實施細菌戰,構成了問題(短路問題)。最后(5)醫務局長明確地說道,作為進攻武器使用不能負責任,但作為防御武器使用的話能夠負責任。
至此為止的研究明確了以下問題:1944年6—7月,日軍打算在進攻塞班島的作戰中對美軍實施細菌戰,參謀本部命令攻擊部隊乘坐的船只于4月份出發,其中一部分留在了塞班島,遭到美軍的攻擊全員陣亡。另外一部分5月10日在前往特魯克群島的途中被美軍的潛水艇擊沉(以上參照常石敬一《消失了的細菌戰部隊》增補版,1989年,海鳴社,第249—250頁;秦郁彥《追尋昭和史之謎》上卷,1993年,文藝春秋,第386—390頁)。大塚日記的記述可以說與此有關吧。前往特魯克群島的隊員們應該是準備乘潛水艇去悉尼、墨爾本、中途島等地的其中一處吧。總之,參謀本部和陸軍省醫務局計劃對美軍等實施細菌戰,東條首相兼陸軍大臣及參謀總長也知道此事。
3.七三一部隊的人體實驗
大塚醫事科長的日記中,1944年5月23日有“小出中佐滿洲出差報告”的記載。這是一份七三一部隊的視察報告,筆者將認為重要的內容附在了文末注里了(注2)。
日記中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以治療傷寒菌的名義對被稱為“丸太(圓木)”的傷寒菌攜帶者進行了手術實驗。另外也比較重要的是,因“ホ號關系”而擁有了“500名丸太”。日記還記載著,1943年末至1944年春對“丸太”進行的生物實驗中,進行摻入鼠疫菌的榴散彈實驗時,鼠疫菌附著在炸飛的碎片上進入人體內,負傷者10%—30%發生癥狀。“ウジ彈”實驗中,20名中有10%發生癥狀,干燥的鼠疫菌失敗了。
并且,在炭疽菌的實驗中,食道感染有效果,得出了能夠使用ウジ彈的結論。在這個實驗中發生了事故,七三一部隊的將校等3人皮膚感染、險些喪命。
為實施細菌戰提供了前提條件的是“丸太使用實驗”,對于該實驗,陸軍中央給予的評價是:為了解決全軍上下最大的疑難而進行的實驗。關于摻入鼠疫菌的榴散彈(ハ彈)、ウジ彈開發,陸軍決定秘密授予技術有功勛章。
此外,還可以了解到,關于ウジ彈的制作,提到了關東軍參謀宮田(竹田宮恒德王)的名字,新開發出來的發疹傷寒疫苗實驗性地使用于關東軍的勞務人員身上,等等。
4.塞班島陷落以后的細菌戰計劃
1944年7月7日塞班島守備隊全軍覆沒,7月18日東條內閣引咎辭職。陸軍中央再次開始討論對美軍進行細菌戰攻擊,在7月5日召開的陸軍省臨時局長會報上,神林醫務局長提議在比亞克島、塞班島使用。其內容如下:
細菌戰=(對比亞克島、塞班島使用如何)
1、可能嗎?某種程度可能
(小出)限于限定地區,或有一定的醫學效果,地區、時間,使用該提案,也應有時期性,□□的實行不受限制
整備命令月產40—50公斤
彈藥——按照整備命令整備
2、絕對地企圖不明可能嗎?
不可能
3、要考慮報復手段
報復 細菌戰 毒氣戰
4、判斷對敵軍作戰時的效果
即使對比亞克島、塞班島使用,也不能期待令敵軍數月以上不能作戰
(以上《大塚備忘錄》第八卷)
上述內容是說,對比亞克島、塞班島實施細菌戰,限定性地使用會有一定的效果。這期間,彈藥已達月產40—50公斤的規模了。在對戰局已經絕望的情況下,將賭注放在細菌戰上這一陸軍中央的想法逐漸大了起來。
在小磯新內閣成立的7月22日,大塚科長在日記中寫道,陸軍中央做出了如下重要的決定。
杉山大將——建立了關東軍防疫給水部是非常有用
杉山參謀[總]長時代
ホ號可以實施,但不可以傷害良民
秦 不能做那樣的事,敵人和己方都會毀滅
加上這個條件去實施
要上奏還需考慮
最近使用之為了打贏這場戰爭
局長 若是被問到有關ホ號的使用情況該如何回答,不要藏在心里,說出意見 是為了收復塞班島、大宮島
(以上《大塚備忘錄》第八卷)
由此可判斷,陸軍大臣杉山元和參謀次長秦彥三郎、陸軍省醫務局長神林決定對塞班島、關島(大宮島)進行細菌戰攻擊。杉山參謀總長時代即1940年10月至1944年2月期間,參謀總長認可了細菌戰的實施,只是說傷害居民不太好,今后不要再這樣。與之相對,參謀次長認為,因為這是特攻作戰,所以將戰斗人員和非戰斗人員、敵人和自己人區別開來進行攻擊是不可能的。另外,他們還瞞著昭和天皇實施細菌戰,互相商量如果天皇“垂問”將怎樣回答,統一口徑說是為了收復塞班島和關島。以下引用作戰的具體內容的討論部分。
[局長]1平方米Px10只的話,1平方千米要使用1040公斤
8千米138平方
消耗一半的話,約需要Px兩噸
重點攻擊的話1/7—1/10
石井 可發新ウジ彈,裝內ウジ彈2000枚。加入1公斤的兩噸,雨下則需要半年準備時間。現在有一架速度慢,ウジ彈可在上裝載28個,需要250架,但2公斤彈藥只要半數飛機就可以了
內藤 按照現在的生產能力,今后一個月內只能生產200公斤的1/15左右,裝備無法預測,需要約三個月。為此必須輸送“餅”和人員,若與塞班島、大宮島同時進行的話需要四個月
局長 現在效果如何
石井 塞班島無論什么時候進行效果都不會有變化,那里本來就有跳蚤。但是沒有在塞班島流行,開始都是腺鼠疫,死前是肺鼠疫
局長 感染之后到肺鼠疫之間的時間如何
石井 潛伏期一只10天,若多加一些的話只要4天
保持機密,絕對不可,趁現在置放在琉璜島、父島
石井 雨下10架飛機200公斤
局長 敵人即使進行防疫處理,是否也還是防御不了
石井 初期可以防止,敵人最后用毒氣(氯化苦)消毒無效
石井 預防接種對患者不奏效,但死亡率減少20%左右
石井 現在1公斤2000□,月產10萬只
(以上《大塚備忘錄》第八卷)
從以上的討論可見,最大的制約條件是跳蚤和老鼠的生產能力不足及飛機的不足。耐人尋味的是,石井說為了解決運輸的問題,趁這個時候將鼠疫菌放在小笠原諸島的父島和硫磺島。鼠疫菌的潛伏期是10天,如果被多只跳蚤咬了的話,就會縮短為4天。值得注意的是談到了連美軍也沒有初期的有效防御方法。
其后對塞班島、關島發動細菌戰的攻擊計劃實施到了哪一步?從日記中無法得知。但是,參謀本部第一部長真田穰一郎少將在11月14日的日記中寫道:“就ホ號的使用,與軍務局長進行了商談,現在就考慮謀略性的用法,如何。”并討論了在Leyte島(菲律賓中部的島,太平洋戰爭末期日美的激戰地)用重型轟炸機投擲ウジ彈事宜(《真田日記》第三十六卷,以下內容出自此日記)。21日的日記記載了北野七三一部隊長的下述獻策。
北野少將(50型ウジ彈)
判決 其效果確實 對人員有殺傷力 從高度500米處投擲ウジ彈
〇計劃不管怎樣都會暴露
〇不可小規模地使用,可一舉大規模地戰略性地使用
〇關東軍應接受相當大規模的整備
從500米的高度投擲炸彈對人員確實有很強的殺傷效果,這一結論的得出,一定是七三一部隊進行了新的人體實驗的結果。北野少將提議戰略性地使用,這需要大規模裝備50型ウジ彈。28日真田少將的日記中有部長會報的記錄,“知道無法破壞F[敵人]的斗志阻止攻勢,非常手段、全力以赴使用飛機……突出”,之后,作為“考慮到近期將來的使用,有機地統一性準備”,詳細地記載了細菌戰準備的現狀。
首先,關于關東軍,記錄著使用ハ彈、ウジ彈的鼠疫菌、炭疽菌的實驗結果“確實”。支那派遣軍從12月15日開始增產,1945年2月生產7.5公斤(一舉實施增產的話生產55公斤)。“感謝支那的增產計劃、特別是感謝對急速增產計劃所付出的認真努力”。在南方軍方面,記載著與ホ號相關的“谷子”的生產情況,“在馬來精神病院舊址生產黑‘餅’(老鼠)”,這些老鼠現在有39000只(預計月產25000只),Px(鼠疫跳蚤)的生產要到1945年2月才能恢復到30公斤。馬來支部專門生產鼠疫跳蚤,實施細菌戰時,希望能派遣其他部隊。按照ホ號作戰研究會的預計,鼠疫跳蚤的生產1945年6月會達到135公斤,9月達到300公斤,12月達到800公斤,“到此應該是到頂了”。老鼠現在的數量為25萬只,1000只老鼠能制造1公斤鼠疫跳蚤,若能確保每月30萬只老鼠,就有可能生產300公斤鼠疫跳蚤。各部門的鼠疫跳蚤的生產量為:關東軍150公斤、支那派遣軍60公斤(華中30、華北20、華南10)、南方軍60公斤、內地30公斤。真田少將向軍務局作中國作戰說明的時候,有必要同時說明特攻作戰和細菌戰的準備。若使用疫苗,并徹底地消毒的話,“我們不會感染(海南島的例子)”,“若能徹底地驅除跳蚤,可行”。陸軍中央再次顯示了對鼠疫跳蚤的生產和散布的強烈關心。但是,這個政策進行到了哪一步,有待今后的研究。
六 細菌戰的中止
進入1945年后決定中止ホ號作戰的戰略性實施。1月8日大塚科長的日記記述如下:
來自局長
第一部長宮崎——石井少將之事項
大臣的裁決:
(1)中止ほ號作戰
(2)促進現有材料和食物
(3)可謀略性使用
300公斤——現有機構能夠做到
局長 是否可以推進生產300公斤
為此如給配置會計、藥劑師的話就做
機構 ほ號的整備 補給
小出 以現在的機構和人員無法生產300公斤
滿洲 150公斤 餅22.5萬 補給219000 滿洲白餅1萬
(以上《大塚備忘錄》第十一卷)
這段內容顯示通過大臣的裁決,ホ號作戰的戰略性實施被中止了,但是,ホ號作戰的謀略性實施的準備工作卻沒有中止。相反,為了生產300公斤鼠疫菌,各地大力推進著老鼠的增產。例如,看看中國的東北,根據滿洲國興農部次長島崎庸一的通牒“關于收集田鼠的事件”(黑龍江省次長收,1945年5月17日),滿洲國興農部向各省大量特別配給筆記本和小刀,并動員學童收集野鼠(田鼠)(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所藏,1993年在東京召開的七三一部隊展覽會上展出)。
這個細菌戰的謀略性的實施計劃并未被放棄,最終中止是戰敗之前的7月下旬。7月24日為了制作發疹傷寒的診斷液,要在埼玉、茨城(水海道)增產老鼠時(與ホ號無關),醫務局長神林宣布“ホ號全面終止”(《大塚備忘錄》第十三卷)。中日戰爭期間持續的ホ號作戰,到此為止終于停止了。
結尾
從4名陸軍中央干部的業務日志搞清楚了日軍細菌戰的實際情況,這里沒有必要再重新總結了,僅作最低限度的必要概括。
至此為止的討論,明確了以下幾點:
第一,在陸軍中央的認可下,細菌戰的實施部隊于1940年、1941年、1942年在中國各地實施了細菌戰,這一點毋庸置疑是明確的。
第二,從1943年末到1944年春七三一部隊至少使用摻入了鼠疫菌的ウジ彈、ハ彈以及干燥鼠疫菌、炭疽菌、傷寒菌對“丸太”進行了人體實驗。對于這樣的生物實驗,陸軍中央不但根本沒有制止,反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另外,對中國東北農安縣的居民進行了散布鼠疫跳蚤的實驗。與之關聯,至少在1939年和1942年日軍進行了使用芥子氣和氰酸等的毒氣人體實驗。
第三,日軍從1942—1944年討論過對巴丹半島、澳大利亞、夏威夷、中途島、亞留申群島、加爾各答、塞班島、比亞克島、關島等地實施細菌戰進攻的問題,1944年陸軍中央認可并推進了對塞班島和關島實施細菌戰。
但是,要想了解日軍實施細菌戰的全部,仍有許多不明之處,期待著今后的進一步研究,本稿就此結束。
(本稿的撰寫得到了常石敬一、藤原彰、由井正臣各位先生的指教,特此表示感謝。本稿的分擔,一、二為伊香、其余為吉見執筆)
注1:
1943年4月在參謀本部召開的“ホ號協商”的內容如下(4月17日的醫事科會報的記錄中,作為“ホ號協商”被記錄下來)。首先各防疫給水部作了報告。
(北支)
谷子100gr、餅1000。9月末能生產100公斤谷子,但需要補送餅(計2萬只,逐月遞增)。
(1)運送餅的時候,如船運因要等待船(神戶4日),所以不僅需要相當量的飼料,還會產生30%的損耗。
(2)以研究為主體,獲得合適的實驗場所(保密、防諜方面也合適)。
(3)使用葡萄糖,就會節約餅。只要約1/8就行。研究谷子的卵的保存方法,取得了好結果。
(4)沙鼠(蒙古)
(中支)
(1)谷子的生產和毒化正在研究中。現在的量為5公斤(若補給2萬只老鼠的話,兩個月后便會生產出15公斤)。日期在三個月前預先通知。AT1機4000,不耐熱。
(2)放入了跳蚤的餅三周后處理為好。人血減少,不適合低溫保存。
(3)對美國的進攻(三化螟是昆蟲)。使用前需要1年。人工繁殖困難。
(4)考慮不將谷子的生產相關人員派往別處。
(5)運輸不可超過10天以上。
(關東軍)
制作褐鼠與實驗用小白鼠的混種。增殖快。野鼠有時帶有鼠疫菌,并帶有狗虱,有其他的谷子及蟲子,不可用于防諜。
(南支)
(1)餅每月1萬只,月產10公斤,7—8月發生率不良,5、6、9、10月良好。
(2)2月補給到現在2萬。
(3)制造第二代埃及沼澤鼠,緩和粗暴性,飼養馴化,逐漸變成自變種。
(4)利用葡萄糖,相當于節約使用2/3。
(南方軍)
(1)去年9月開始研究。Keopis(鼠疫跳蚤)谷子在南方發育良好,繁殖力強。
(2)在南方山陵地區有肺鼠疫(氣溫15℃),在海岸一帶有腺鼠疫。一般四季都偶有發生。
(3)南方的Keopis(鼠疫跳蚤)硬度大,耐熱性強。在柏油公路上(45℃)1分鐘內死亡,在草原等其他地方可以生存兩天以上。
(4)原來的方法。使用場所小。使用人、麥餅。增殖率小。
改良第一法。適合南方。
改良第二法。適合保存。
(5)捕鼠用捕鼠器捕到的不到10%(南方通過一年以同樣的比率捕獲)。北方因季節而異。
(6)在南方因為氣候的關系,四季適合增殖。避開雨水和日光的話,哪里都可成為飼養場。
(7)從北方運來的老鼠馴化需用1個月。
(8)只要運來一次種餅,之后就可以在當地自生。
(9)需要人員265名。能夠生產50kgr。”
接著,參謀本部作戰科長真田作了如下發言:
(1)修理檢查濾水器和其他的防疫給水器具。
(2)當地特有的地方病蔓延時的活動狀況。
(3)對當地地方病的研究。
(4)作為作戰謀略資材受參謀部委托之事項。
(5)通過高等官、判任官、職員的犧牲者狀況。毒化、監視人員的進出現狀。
(6)當地軍隊特別是軍醫部、經理部的相互關系。
保持機密當然是必要的,要與軍內各方面理清關系,避免重復(為了節省人員和物資)。作為中央也不得不反省至目前為之的狀況。
以上就各個方面的意見作了闡述。并且以上是不外露之技,沒有積極予以鼓勵的意圖。
關東軍防疫給水部發表意見說:“勤務命令中也有所規定,有必要討論部隊動員計劃的補充問題(應以士兵代替軍從屬雇員)。”南方軍防疫給水部提及“正在進行黃熱病的研究”,之后就此懇談。關于提供老鼠的懇談如下。
(醫校)
(1)粕壁附近成為主力。一戶30。4000戶為一合作社(母鼠一只,一個月兩只)。本年度預計埼玉47.5,茨城20.5,櫪木6.45,共計74.45(萬)。
(2)若能供給埼玉縣飼料的話,能夠增產20萬。茨城縣、櫪木縣通過強化指導,預計可以增產10萬,最多可產100萬。
(3)能夠圓滿進行運輸的只有關東軍。為南方軍提供種。北滿、南滿還未計劃。
(關東軍)
(1)只2萬予中支,其余全歸關東軍,北支、南支、南方只負責種餅。應對運輸予以援助。
(2)體重越增加生存時間就越長,抵抗力越強。80gr以上。
其結果,“就餅的增產方法進行了討論,商量了在當地獨立存活的根本對策以及防止運輸耗損等。決定各部隊調查派遣專人(含地方專家)”。并且,就“運輸、經費、編成、BK[細菌戰]等”問題交換了意見。
關東軍給了100式。對此,第三科說100式有困難,雙發復座戰斗機則沒問題。
用來運輸的飛機特殊場合使用關東軍的飛機,但實際使用的飛機數量還包括預備飛機。
南支因從5月開始所以可明示預算,因沒有正式的命令所以不能靠軍內支付。
中央將另行研究有關中央統制機關、南方防疫給水部的編成問題。
中支處于駐守狀態的話,就會有輜重兵(現在有200名)余下來,可將他們加入衛生兵行列中。
補充大中尉以上的空額,即使編制滿了,也還缺高層人員。
對于必要的地點某時期實施BK[細菌戰],總之,把焦點放在戰果上,在防諜方面多少就會有些疏忽;或是戰果多少有些欠缺,也把焦點放在防諜方面,都需要絕對地保密和這方面的指導。關于BK[細菌戰]地區的選定,無論是怎樣的地區都必須使用最適合該地的特定的武器。因此在整備BK[細菌戰]的資材時,需要慎重地研究武器的類別而作決定。進行大量快速的整備時,最大的難關往往是“餅”。
(以上內容出自《金原摘錄》后編7之②)
由此可知,“餅”(老鼠)的生產能力的不足成為最大的制約條件。
注2:
1944年5月23日發表的《小出中佐的報告(滿洲出差)》的重要部分如下。
傷寒菌持有者的治療
膽囊部位超短波 注射灑爾佛散有效果
灑爾佛散、注射疫苗——不著手、手術治療——丸太實驗 膽囊□——縮、膿菌注入、有效果
[中略]
ウジ彈——有制造的希望、向宮田參謀申請、申請預算和資材
ホ號關系
從很高的高度進行集中攻擊 命中及濃度構成 不能期望現在顯示效果
Px制造生產 田中少佐的研究“餅”的使用為十二分之一
丸太500名
局長、將“餅”定為狗怎么樣 使用狗來實施是可能的 以石油罐替換培養罐
從今冬至春的演習成果
鼠疫的液體菌
用ハ彈實施(隨碎片進入),傷者中的10%—30%發生癥狀
ウジ彈 細菌受傷者20人中有一成發生癥狀
干燥鼠疫菌沒有成功,預計需要1立方米4毫克的濃度
混合細菌 在寒冷的地方冷凍,沒有發生癥狀
將來關東軍不能不考慮將不使用X的菌置于表面及干燥細菌的耐寒耐熱性和黏著性
炭疽菌 通過食道感染,雖有疑問但有效果,可用ウジ彈
局長——是否是從消化器官進入的
辰見大尉及兩名部下感染,從皮膚進入,性命倒是保住了,參加第二部進攻的年輕將校都很努力
炭疽菌 沒有消毒藥,其制造需要研究
[中略]
◎使用“丸太”進行實驗對于中央來說,是為了解決全軍面臨的重要問題
Px ハ彈丸的有功勛章的問題
草知參謀 秘密事項現在不可發表
高山參謀 需考慮功勛章的一事聯絡、發布方法
[中略]
發疹傷寒的預防治療液
有五萬人份
關東軍在勞務人員身上使用,有效果,用制作疫苗時的殘余做血清凝聚反應(Weil-Felix test)時,清楚地呈現反應,可應用于軍隊。
大連衛研 第四性病的診斷液良好□。
(以上《大塚備忘錄》第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