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治水通運史
  • 趙維平
  • 2202字
  • 2025-04-25 17:39:58

第三節 秦朝漕運布局和漕糧來源

從楚漢相爭情勢逆推秦朝漕運機制。秦朝二世而亡,司馬遷《史記》中的“秦本紀”和“秦始皇本紀”相當于漢人所作秦史,前者勾勒秦作為周之諸侯篳路藍縷、發展壯大的歷程,后者記載秦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統一天下的豐功偉績,都沒有詳細記錄秦王朝的漕運布局和細節。但是相關內容在楚漢相爭的人物和事件中有斷續流露,使今人得以窺探當年漕運梗概。

漢六年,張良論都關中之利有言:“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23]此前,楚漢相爭5年,山東漕糧粒米未運關中,則張良所言“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明顯地指向秦朝所為。至于“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恐怕主要來自對“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24]的實踐概括。

無獨有偶。漢三年,劉、項兩軍在滎陽東西拉鋸式攻守進退之際,酈生說劉邦曰:“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夫敖倉,天下轉輸久矣,臣聞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滎陽,不堅守敖倉,乃引而東,令戍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資漢也。方今楚易取而漢反卻,自奪其便,臣竊以為過矣。且兩雄不俱立,楚漢久相持不決,百姓騷動,海內搖蕩,農夫釋耒,工女下機,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復進兵,收取滎陽,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效實形制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25]說明秦朝漕運山東粟在滎陽附近的敖倉存儲,敖倉是秦時的運道樞紐、倉儲要地。

陳留扼鴻溝中腰,也為漕糧集散之地。劉邦進兵近陳留,酈生言奪陳留必要性,“夫陳留,天下之沖,四通五達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積粟”。[26]可見陳留在秦朝水陸交通和鴻溝漕運中的樞紐地位。

劉邦剿滅項羽,最初稱帝于“氾水之陽”的曹州濟陰縣,近于定陶;繼而“都雒陽,諸侯皆臣屬”,在黃河中腰;最后“入都關中”[27],在渭水之濱。三都兩遷,恰好彰顯了秦漢之際運道關鍵點位,當然也是秦朝運道的關鍵點位。

秦人的漕運干道。今人姚漢源對秦代水運運道和規模有相當樂觀的估計,“秦代全國可能通航的水道,自秦都咸陽經渭水入黃河、汴渠,通淮泗、長江至太湖、錢塘;或溯江經湘水、漓江通珠江至嶺南;或由黃通濟水、淄水至山東臨淄;或溯黃西去甘寧;或沿黃通海河水系至幽、冀或溯江入巴蜀。南北水運可走近海,亦可經黃、汴、泗、淮、江、湘等內河至嶺南”。[28]這不僅是一種相當客觀的推測,而且也有歷史資料依據。其中漕運糧食到都城或敖倉,倚重的是渭水、黃河、鴻溝、濟水水系。

秦都咸陽是全國政治中心,周圍的關中平原是當時糧食生產高產區,水平與山東不相上下。但都城和九原邊防糧食消費巨大,關中平原人口密集,不漕運關東難以支持西北軍國之需。統一六國之前,關中糧食缺口主要靠南運巴蜀之糧來解決,水陸交替,車載畜馱,翻山越嶺,險山惡水,運輸十分艱難。統一六國后,秦人清除東方水道障礙,整合運道,統籌漕運,形成濟水、鴻溝、黃河、渭水漕運干道,將渭水岸邊的政治中心咸陽與山東糧食高產區聯系起來。

所謂山東,就是指殽山、函谷關以東除今山西省以外的廣大地區。西起太行山東南山麓,北至海河流域,東至沿海,西南至鴻溝流域,在當時是農業高產區。

黃河、濟水、鴻溝是其水運干道,定陶是其經濟中心,位于濟水、鴻溝和黃河交會處的滎陽為其漕運樞紐,敖倉是漕糧的主要集散倉。


[1]《史記》卷29,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197頁。

[2](宋)宋敏求:《長安志》,《四庫全書》,史部,第58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06頁。

[3]《漢書》卷29,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335頁。

[4]《漢書》卷29,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197頁。

[5]李令福:《論秦鄭國渠的引水方式》,《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1年第2輯,第10頁。

[6]《四川通志》,《四庫全書》,史部,第56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94頁。

[7](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四庫全書》,史部,第24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7頁。

[8](元)吳師道:《戰國策校注》,《四庫全書》,史部,第40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8頁。

[9](元)吳師道:《戰國策校注》,《四庫全書》,史部,第40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7—148頁。

[10](元)吳師道:《戰國策校注》,《四庫全書》,史部,第40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6頁。

[11]《史記》卷43,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480頁。

[12]《史記》卷112,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256頁。

[13]《史記》卷6,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79頁。

[14]《史記》卷7,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30頁。

[15](三國)劉楨:《東陽記》,《太平御覽》,《四庫全書》,子部,第89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70頁。

[16]《史記》卷6,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85頁。

[17](西漢)劉安:《淮南鴻烈解》,《四庫全書》,子部,第84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22頁。

[18](清)胡渭:《禹貢錐指》,《四庫全書》,經部,第6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08頁。

[19]《史記》卷6,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81頁。

[20]《漢書》卷95,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839頁。

[21]《漢書》卷95,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840頁。

[22]《漢書》卷95,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834頁。

[23]《史記》卷55,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632頁。

[24]《史記》卷53,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613頁。

[25]《史記》卷97,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081頁。

[26]《史記》卷97,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080頁。

[27]《史記》卷8,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68—269頁。

[28]姚漢源:《京杭運河史》,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年版,第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昌市| 洛浦县| 远安县| 徐州市| 常德市| 安仁县| 华阴市| 陵水| 沁源县| 武义县| 吉林省| 吉林市| 宽城| 岚皋县| 桃江县| 桂林市| 惠州市| 绍兴县| 西丰县| 乌拉特前旗| 页游| 丹阳市| 来安县| 华容县| 海安县| 辛集市| 丽江市| 易门县| 石首市| 新巴尔虎左旗| 长兴县| 鹤壁市| 泽普县| 达孜县| 安顺市| 阿瓦提县| 通渭县| 会昌县| 嵩明县| 深州市| 孙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