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秦朝開創(chuàng)正規(guī)漕運
中國古代真正的漕運,醞釀于秦始皇巡幸天下的跋涉途中,起發(fā)于秦始皇對四方的經(jīng)營和開拓的需要。
其一,秦始皇開辟了從渤海繞過長城的海、陸、河兼運,“遂使蒙恬將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為境。地固澤鹵,不生五谷。然后發(fā)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師十有余年,死者不可勝數(shù),終不能逾河而北”。北河在今包頭市以西,指烏梁素海和烏加河,其地多水澤,又有鹽堿,氣候惡劣,難以屯田。只好從中原漕運糧秣接濟戍守之眾,“又使天下蜚芻挽粟,起于黃、腄、瑯邪負(fù)海之郡,轉(zhuǎn)輸北河,率三十鐘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糧餉,女子紡績不足于帷幕”。[12]按《中國歷史地圖集》先秦卷,黃縣、東萊(腄)在山東半島面向渤海的一面,瑯邪在山東半島面向黃海的一面。秦人征糧山東半島,海運過渤海在山海關(guān)以北轉(zhuǎn)進北河。海、陸、河交替遞運,效率自然很低。30鐘才送達1石。鐘、斛、斗是春秋戰(zhàn)國量器,1鐘通常六斛四斗,一石通常十斗,1斛一說5斗,一說10斗,姑且按5斗計,34斗僅送達10斗,其他糧食都消耗在路上了。
其二,整合天下水道,漕運囤積糧食。秦始皇在位,特別關(guān)注這一大政。“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刻碣石門。壞城郭,決通堤防。其辭曰:……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地勢既定,黎庶無繇,天下咸撫。”[13]諸侯割據(jù)時代水道阻斷不通,決通堤防以便水運。在此基礎(chǔ)上,秦人每從濟水、鴻溝流域通過黃河運糧關(guān)中,或存儲于沿河糧倉。其中筑敖倉于河、汴之交,敖倉存糧至楚漢相爭時還食之不盡。《史記·項羽本紀(jì)》載:“漢軍滎陽,筑甬道屬之河,以取敖倉粟。”[14]敖山,在滎陽西北,臨河臨汴,秦人于山上建倉,屯聚黃河、汴水運來之糧。
其三,開曲阿運河,加強對江南的控制和開發(fā)。春秋時吳國所開古江南河,從常州、江陰一線入江,接軌邗溝稍覺回遠(yuǎn)。秦始皇開曲阿運河,從常州、鎮(zhèn)江一線入江。曲阿運河鑿龍目湖之山,溝通江南運河與長江聯(lián)系,“龍目湖,秦王東游觀地勢云:此有天子氣。使赭衣徒鑿湖中長岡,使斷。因改為丹徒,今水北注江也”。[15]迷信色彩,難以掩蓋其便于巡幸江南的實用價值。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夢,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觀籍柯,渡海渚。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上會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16]。通過曲阿運河進入江南,直達會稽。
其四,開靈渠(見圖4-3)于湘水與漓江之間,解決嶺南秦軍糧餉供應(yīng)難題。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做出開靈渠的決策,西漢學(xué)者敘述其事有言: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乃使尉屠睢發(fā)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嶷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jié)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jiān)祿無以轉(zhuǎn)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17]。清人胡渭考證靈渠來龍去脈甚精:“監(jiān)御史名祿也。其所鑿之渠今名靈渠,在廣西桂林府興安縣北五里,又西南經(jīng)靈州縣界,合大融水入漓江。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曰:靈渠在桂之興安縣,湘水于此下融江,融江為牂牁下流,本南下興安,地勢最高,二水遠(yuǎn)不相謀。秦監(jiān)祿始作此渠,派湘之流而注之融,使北水南合、北舟逾嶺。其作渠之法,于湘流沙磕中壘石作鏵嘴,銳其前逆分湘流為兩,激之六十里行渠中以入融江,與俱南。渠繞興安界,深不數(shù)尺,廣丈余。六十里間置斗門三十六,土人但謂之斗。舟入一斗,則復(fù)閘斗,俟水積漸進,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千斛之舟亦可往來。治水巧妙無如靈渠者。”[18]興安縣境,湘水北流、漓江南流,監(jiān)祿于分水嶺鑿靈渠,引湘水入漓江以通漕運。使北船得以南入漓江,糧餉得以運達嶺南前線。所謂用三十六斗門節(jié)級蓄水行船,可能是胡渭追述后代(如唐宋)對靈渠的技術(shù)改造,不一定是秦人初開靈渠即行之事。

圖4-3 靈渠示意圖
其五,形成分布合理、自成體系的水次倉儲,奠定分段漕運格局。關(guān)中近畿有咸陽倉、櫟陽倉、霸上倉。三倉都在渭河沿岸,是秦朝漕運的終點。敖倉位于黃河與鴻溝交匯處的漕運中心,向東北可由黃河漕運環(huán)渤海地區(qū),向東南由鴻溝入淮河,再出邗溝入長江,過長江至江浙。偏遠(yuǎn)地方,山東半島有黃腄倉,長江上游有成都倉,收儲周圍糧食,或過海運北河,或順江而下,進退自如。秦代的糧倉管理,《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倉律》言之較詳。一般來說,秦代設(shè)中央、縣和鄉(xiāng)三級糧倉,中央倉由治粟內(nèi)史掌管,縣倉由縣丞或縣嗇夫管理,鄉(xiāng)倉也有專管人員驗收、檢查。
秦朝開拓軍運的動力是經(jīng)營四方。西北、西南用兵以陸運支持之,東北和南方用兵以水運支持之。陸路開拓方面:(1)長安至九原直道,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陽,塹山堙谷,直通之”[19]。穿山越嶺、工程浩大,道路寬闊,并行三輛馬車,是向西北轉(zhuǎn)運糧食的主要通道。如此浩大工程,只有秦始皇治下的秦民做得成。(2)揚越新道,這是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修建的馳道。南海尉任囂對趙佗說:“聞陳勝等作亂,豪桀叛秦相立,南海辟遠(yuǎn),恐盜兵侵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20]。”顏師古注新道曰:“秦所開越道也。”[21]番禺本屬禹所劃揚州,故稱揚越新道。(3)五尺道,通向西南滇池,“秦時嘗破,略通五尺道,諸此國頗置吏焉”。[22]路在崇山峻嶺中,故寬度僅為5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