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護研究
- 仝艷鋒
- 3216字
- 2025-04-28 12:27:55
第二節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屬性
民族文獻遺產的隱性信息本質上是信息主體對于民族文獻內容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的直接呈現,同時表達出信息主體對于民族文獻的內涵信息的挖掘、獲取的機會,通過將隱性信息吸收為自身的內化信息,信息主體實現了信息客體的再次信息發現。隱性信息是民族文獻遺產的信息主體掌握的知識,是通過實踐、行動呈現的知識,是難以準確表達的知識。
一 隱性信息是理解、領會民族文獻遺產的能力
民族文獻遺產的顯性信息是文獻中直接使用圖畫、文字、符號記載的、能夠使用當代通用的識別方式來解讀的信息;隱性信息則是研究人員、傳承人員精通掌握但又難以使用顯性記錄符號來傳播的知識。顯性信息的真正實現取決于研究人員、傳承人員對民族文獻的理解,而隱性信息則側重于在對民族文獻理解的基礎上深入解讀顯性信息,因此隱性信息本質上是對于民族文獻顯性信息的理解能力,是領會民族文獻記錄符號之外信息的領悟能力。民族文獻隱性信息相對于顯性信息具有理論上的優先性,它在人類認識民族文獻的各層次上都起著主導性的作用。顯性知識的真正實現取決于人們對民族文獻的理解程度,也就是對民族文獻中的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能夠共同融會貫通。
對于民族文獻中尚未理解的內容,此時人們并不能完全熟悉其中的隱性信息,也就是表面的顯性信息顯然無法與隱性信息共同被人們領會,也就失去了信息傳遞、傳播的機會。以民族文獻中的祭祀儀式為例,只是記住儀式過程的文字甚至圖畫、視頻內容是難以完成整個儀式過程的,因為儀式中的身體表演形態、面部表情的變化、道具的使用方式、演唱聲音的腔調等內容都是顯性的記錄符號如文字、圖像、音頻甚至視頻難以完整展示的。只有在理解、領會民族文獻遺產中顯性信息的基礎上,對隱性信息充分地融合后付諸實踐,人們才能將顯性的祭祀儀式信息背后隱藏的隱性信息發掘出來,共同通過動態的祭祀儀式的表演來呈現于世人面前。在民族文獻的普及型傳播過程中,顯性信息強調普通記載知識的公共性和客觀性,強調文獻記錄者和知識的大眾性特征,而對文獻記錄者的個體性因素在研究和傳播過程并不給予強調。隱性信息則強調文獻記錄者個人的性格品德、思想情感、道德修養等個體特殊性,這些對于文獻記錄的深度發掘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發掘隱性信息的時候,研究人員或者傳承人員懷著責任感和普遍性意圖而進行信息的識別認知活動,他們的行為遵從顯性信息中的啟發性提示,并與某些隱藏的隱性信息建立起聯系。
二 隱性信息是民族文獻遺產的信息主體知識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不能脫離研究人員或者傳承人員等認知信息主體,信息主體的意圖和情感是信息的表現存在形式,不存在超然于具體個人的信息,信息承載了信息主體的判斷和責任,信息主體只有與隱性信息內容相結合時才可稱之為隱性信息。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必須被看成與信息主體個人和環境因素相關的信息,并且這種信息構成信息主體獨一無二的優勢。如果隱性信息的內容尚未組織起來,則以信息的常規法則判斷還不能稱為信息,即特定時間和地點環境下的內容。有鑒于隱性信息的非組織性、分散性和隱蔽性,信息主體在發掘過程中比其他人具有某些方面的優勢,因為作為信息的發掘主體掌握著獨特而壟斷的信息。
民族文獻遺產中屬于個體層面的隱性信息,是極少數人通過學習、領悟和實踐積累而形成的,包含著諸多隱性的個體因素,如信念、觀點、情感和價值體系。民族文獻遺產中屬于公共層面的隱性信息,可以為人們普遍使用,就公眾使用的過程來看,信息主體的個體性介入,仍然是普遍地存在的,諸如判斷力、想象力、知覺、理智的激情、信念、良知、責任心等個體性的協同因素。民族文獻中記載著一些關于傳統技藝中有價值的指導規則,雖然這些信息只是傳統技藝的普遍性規則,但是規則信息的完全呈現最終取決于信息主體個人的判斷。每一項文獻信息中都包含了信息主體的知識貢獻,即信息主體在發掘信息過程中無所不在的參與。這種信息發現過程與現實的聯系就是隱性信息的客觀性,而客觀性與信息主體個人性相結合就是信息主體的個人隱性信息。信息主體能動性的發掘、形成與接收隱性信息,可以視為隱性信息重新呈現的標志,也可以看成一切信息主體個人知識行為的顯著特征。
三 隱性信息是民族文獻遺產的實踐、行動知識
隱性信息的發現過程是信息認識主體積極主動地發揮其隱性信息發掘能力的過程。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包括了輔助意識和集中意識,雖然兩者之間互相關聯,但是從隱性信息的具體結構上來看,目標意識和輔助意識之間的關系并非是事物發展過程中主動自發形成的,而是需要認識主體的重組、整合作用。這樣,隱性信息才能具體地展開于從輔助意識轉向集中意識的動態過程中。
通常情況下信息認識主體的身體是感知外部世界的主要接觸工具,實現了從外部世界獲得知識的機會。如果要認識其他外部事物,必須依賴于對信息認識主體身體的各種感官機能的意識。當信息認識主體集中感知外部其他事物時才輔助意識到信息認識主體自己的身體,而此時信息認識主體身體就是外部事物被感知知識的集合體。信息認識主體以自身存在為基本工具,絕大多數信息認識主體的行為是一種言語和身體活動密不可分、二者兼有的統一集合體。在對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認識中,都包含了對信息認識主體的輔助意識,各種物質工具,如道具、服裝等,是信息認識主體身體屬性的自然延伸。信息認識主體對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輔助意識和集中意識綜合而成信息主體的個體經驗,這其中已經蘊含了主體的個人存在如知識、情感、價值等內容的參與。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作為一種信息,總是能夠以某種或明顯或隱晦的方式來表達。即使不能用明顯的記載符號來表達,也能以非語言的方式比如行動來表達,是信息認識主體在行動中所擁有的某種信息。隱性信息是一種內在于行動的信息或構成行動的信息,因此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就是實踐的知識、行動的知識。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不是一種被動的經驗信息總結,是隱性認知的信息,是信息認識主體積極主動地發揮其隱性信息發掘能力的過程。
四 隱性信息是民族文獻遺產的不易表達知識
民族文獻遺產信息認識主體能意會、不能言傳的隱性信息內容非常豐富,其遠遠多于顯性信息。民族文獻遺產顯性信息可以說只是“冰山一角”,而隱性信息則是隱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隱性信息是智力資本,是給大樹提供營養的樹根,顯性信息不過是樹上的果實。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是不能通過語言、文字或其他記錄符號進行邏輯說明的,因此,隱性信息又可以稱為“前語言信息”或“非明確表達信息”。隱性信息獲取的成本很高,且難以獲得。只有通過實踐的途徑,如模仿、面對面交流、觀看錄像、師傅帶徒弟、“邊干邊學”等方式或途徑來學習。在民族文獻遺產中,存在著大量的難以明確使用普通記錄符號表達的隱性信息。隱性信息非言傳性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隱性信息中特定操作的步驟、程序一般比較復雜,所要求信息認識主體處理的強度、速度和同時性迫使新信息認識主體不得不努力尋找協調的細節。在這種情況下,具體的操作無法放慢,無法慢慢完成。(2)由于隱性信息嵌入在復雜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背景之中,難以表達出掌握一項隱性信息所必需的全部內容,如果眾多環境變量之一改變頻繁,隱性信息也就難以全部顯現出來。(3)對于一項復雜的隱性信息,即使可以明確表達出信息的細節,它們之間的關系也仍然難以用語言表達,這是由于語言的時空特征使信息認識主體無法同時描述關系并勾畫事物的特征。這意味著,不同的信息認識主體,其非言傳性會有差異;特定實踐的顯示速度緩慢,變化程度減少;信息環境越標準化,越可控;信息作為一個整體越能分解成一組以非常簡單的方式關聯在一起的簡單部分,那么隱性信息就越易表達。當然,如果隱性信息表達的成本過高,那么原則上可以明確表達的信息在事實上也會成為隱性知識。(4)隱性信息只存在于人的經驗之中,存在于人的頭腦之中。受制于信息認識主體的自然限制,人的情感、技術水平、思想觀念也會影響隱性信息的明確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