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代關中文學家族研究
- 劉向斌
- 5286字
- 2025-04-25 18:58:17
第二節 從豪門世族轉向文學家族
杜氏家族成員之中,杜延年通法明經,頗有文辭,而且非常重視子弟的教育和培養。因此,七個兒子之中,杜欽更是通經之士,且能文善辯。而杜緩之子杜業也以才能見稱,文辭合于時用。所以,杜氏家族在西漢時已走向新變之路,孕育出了杜延年、杜欽、杜業等文學之士。可以說,杜陵杜氏是在西漢時期開始從豪門世族走向文學家族之路的,只不過在東漢時期表現得更為明顯而已。
一 杜陵杜氏在東漢的發展
如前所述,杜氏家族在西漢時輝煌無限、地位甚高,出現了十幾位二千石的高官。不過,漢平帝時,由于王莽秉政,杜氏家族的地位日衰。兩漢交替之際,杜陵杜氏的政治地位更是發生了很大變化。到了東漢時期,杜氏家族之中,出現了杜篤等有文名于當世的成員,意味著走向文學家族已成必然趨勢。
西漢末年,杜氏失爵之后,子孫可能流布各地者甚多。其中,東漢文學家杜篤是杜陵杜氏的直系后代。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熊字少卿,荊州刺史,生后漢諫議大夫穰,字子饒。二子:敦、篤”。杜熊為杜延年第七子。據《漢書·杜周傳》附《杜緩傳》云,“緩六弟,五人至大官,少弟熊歷五郡二千石,三州牧刺史,有能名”[18]。這說明,杜延年七個兒子中,杜熊的行政能力最為突出。若按《新唐書》所載,杜篤曾祖父為杜延年,祖父為荊州刺史杜熊,父為后漢諫議大夫杜穰,兄為杜敦。這與《后漢書》所載并不一致。據《后漢書·文苑傳》:
杜篤字季雅,京兆杜陵人也。高祖延年,宣帝時為御史大夫。篤少博學,不修小節,不為鄉人所禮。居美陽,與美陽令游,數從請托,不諧,頗相恨。令怒,收篤送京師。會大司馬吳漢薨,光武詔諸儒誄之,篤于獄中為誄,辭最高,帝美之,賜帛免刑……篤后仕郡文學掾。以目疾,二十余年不窺京師。篤之外高祖破羌將軍辛武賢,以武略稱。篤常嘆曰:“杜氏文明善政,而篤不任為吏;辛氏秉義經武,而篤又怯于事。外內五世,至篤衰矣!”女弟適扶風馬氏。建初三年,車騎將軍馬防擊西羌,請篤為從事中郎,戰沒于射姑山。所著賦、誄、吊、書、贊、《七言》、《女誡》及雜文,凡十八篇。又著《明世論》十五篇。子碩,豪俠,以貨殖聞。[19]
范曄《后漢書》明確告訴我們,延年為杜篤高祖父。而且,杜篤自嘆不如先祖,有所謂“內外五世,自篤衰矣!”所以,我們認為,《后漢書》的記載或相對準確,而《新唐書》的記載有誤。如此推測,延年應是杜篤的高祖父。這樣,杜篤的世系為:杜延年→杜熊→杜(某)→杜穰→杜篤→杜碩[20]。所以,杜篤當為杜業從孫。作為杜陵杜氏的直系后裔,杜篤已真正走向文學創作之路,是東漢著名的文學家。不過,杜篤之子杜碩以“貨殖聞”,說明該家族至少在東漢初還比較富有。另外,根據《后漢書·文苑傳》的記載,杜篤之妹嫁給扶風馬氏,又說明杜陵杜氏與扶風馬氏這兩個關中豪族曾有聯姻關系。另據《后漢書·馬援列傳》所載,“京兆杜篤之徒數百人,常為食客,居門下”。[21]杜篤憑借妹妹嫁給馬氏的婚姻關系,曾依附馬防為食客,這說明杜氏家族確實今不如昔!
關于東漢杜氏家族的發展情況,史載不詳。除《后漢書·文苑傳》載杜篤、杜篤之妹、杜篤之子的情況外,唯從《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可以約略看到杜篤之兄杜敦這一支系的情況:“敦字仲信,西河太守。生邦,字召伯,中散大夫。三子:賓、宏、繁。賓字叔達,舉有道不就。二子:翕、崇。崇字伯括,司空掾,生畿。畿字伯侯,魏河東太守、豐樂戴侯。三子:恕、理、寬。恕字伯務,弘農太守、幽州刺史。生預,字元凱,晉荊州刺史、征南大將軍、當陽侯。”可見,杜敦曾為西河太守,其子杜邦曾為中散大夫。杜邦三子之中,唯記杜賓“舉有道不就”,其他二子無聞。杜賓生二子,其中杜崇曾為司空掾,生杜畿。而杜畿為西晉史學家、經學家杜預之祖父,這與《晉書》卷三十四《杜預傳》所記一致:“杜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人也。祖畿,魏尚書仆射。父恕,幽州刺史。預博學多通,明于興廢之道。”這樣,關于杜氏家族在漢代的發展情況,當止于司空掾杜崇。而據《后漢書·南匈奴列傳》載,和帝永元六年(94),有杜崇上言朱徽事[22]。從時間來推斷,當不是杜預的曾祖父、后漢司空掾杜崇。史料原因,杜陵杜氏家族在東漢的發展情況,我們只能略記其大概。
二 從豪門世族轉向文學家族
在先秦時期,杜氏家族可謂淵源有自,也屬于貴胄之后。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作為帝堯之后劉累之裔孫,西周時為唐杜氏。周成王滅唐,唐杜氏子孫被安置于杜城(京兆杜陵),故以杜為氏。在杜氏先祖之中,周宣王時期的大夫杜伯無罪被殺,子孫被迫流布諸侯各國。其中,在魯國的杜洩又避季氏之難,投奔楚國。杜洩生杜綽,為楚大夫。杜綽生杜段,杜段生杜赫。而杜赫為秦國大將軍,當因軍功而以南陽“衍邑”為食邑,世稱“杜衍”。[23]可見,在先秦時期,杜氏已由貴胄變為軍功之族。閻愛民在其《漢晉家族研究》一書中認為:
在貴族的演變歷程中,特權階層主要經歷世卿世祿的分封貴族、軍功武人貴族以及門閥士族這些不同類型的發展階段,而漢晉正是處于由軍功食封貴族向門閥士族的轉變時期。從社會群體的構成上說,兩漢與魏晉的貴族之間有著家族類型上的區別。漢代的貴族是戰國以來軍功貴族宗族的延續,武人為多,如西漢“皆武人屈起,亦有鬻繒屠狗清滑之徒”。魏晉士族,主要是由儒學世家和官宦世家演變而成,文化人為多,家族的儒學之風是其最大的特色。日本學者習慣稱六朝士族為“文人貴族”,也不無道理。漢晉間貴族的身份由武向文逐漸轉變。[24]
從杜陵杜氏的家族簡史中,我們發現,杜氏在先秦時期即經歷了由食封貴族而為軍功宗族的演變。而導致轉變的關鍵人物就是杜赫。南陽杜衍作為杜赫的食邑,成為杜氏家族發展史上新的策源地。但是,杜赫小兒子杜秉曾任上黨太守,生南陽太守杜札。這說明,早在漢武帝之前,該家族已完成了由軍功家族而為官宦家族的轉變。杜札之子杜周從小吏做起,因精通律法而為廷尉、御史大夫。這說明,杜周少年時期家境不錯,曾接受過良好的教育。
杜周后“以豪族徙茂陵”,使得京兆之地成為杜氏家族新的根據地。就是在漢代關中這片土地上,杜氏家族的性質繼續發生著改變。而杜延年就是助其改變的關鍵人物。他一改乃父杜周“外寬”而“內深次骨”的酷吏做派,“為人安和”且“論議持平”,首先從改變家風做起。盡管杜延年繼承家學、“亦明法律”,但他更懂得平衡各方勢力,懂得“和”的重要性。因而,在紛繁復雜的官場上,杜延年游刃有余。比如,昭帝始元四年(前83),他揭發上官桀父子謀反,封為建平侯,食邑兩千戶。他勸諫輔政大臣霍光“宜修孝文時政,示以儉約寬和”,穩定了漢王朝的政局。昭帝崩,杜延年建議霍光、張安世立皇曾孫劉詢為帝,因使食邑增至四千三百戶。宣帝下詔有司“論定策功”,認為“太仆杜延年功比朱虛侯劉章”。由于深得宣帝信任,他“出為奉駕,入給事中,居九卿位十余年,賞賜賂遺,貲數千萬”。霍光之子霍禹謀反,杜延年以“霍氏舊人”而受牽連,“以故九卿外為邊吏”,先后擔任北地太守、西河太守,并于宣帝五鳳年間任御史大夫,前后獲得賞賜黃金一百二十斤。[25]可以說,杜氏家族的地位得以穩固,重要的原因在于杜延年善于以“和”處事。
當然,在杜氏家族的發展史上,杜延年的兩個兒子杜緩、杜欽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杜緩作為延年長子,繼承了爵位,也進一步鞏固了杜氏家族的政治地位。昭帝時,杜緩為上谷都尉、雁門太守。宣帝時,杜緩為太常,也能秉承其父遺風,和緩處事,“官屬稱其有恩”。元帝永光年間,西羌反叛,杜緩并不吝嗇錢財,先后向朝廷資助錢糧達數百萬錢。[26]可以說,杜緩為朝廷分憂而慷慨解囊,這是頗有遠見的行為。他的慷慨也得到了回報,其子杜業與成帝之妹潁邑公主結婚,終于使杜家與皇室建立了姻緣關系。這無疑有利于穩固杜氏家族的政治地位。
杜欽為杜緩“中弟”,字子夏。據《漢書·杜周傳》附《杜欽傳》所載,杜欽“少好經書,家富而目偏盲,故不好為吏”。茂陵杜鄴與他同姓、同字,兩人都“以材能稱京師”。為了區別,當時的“衣冠”著姓便稱其為“盲杜子夏”。杜欽討厭人們以缺陷稱謂自己,便自著小冠,“高廣財二寸”,因被改稱為“小冠杜子夏”,杜鄴為“大冠杜子夏”。杜欽能夠對家族做出貢獻,主要得益于輔政大將軍王鳳的賞識和重用。漢成帝時,由于王鳳父親、頃侯王禁與杜欽哥哥、建平侯杜緩“相善”,王鳳也“深知欽能”,便奏請杜欽擔任“職閑無事”的大將軍軍武庫令。據《漢書》載,杜欽“為人深博有謀”,他多次引經據典勸說王鳳,警惕年輕的皇帝好色誤國。成帝下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士”,杜欽上策對,勸諫成帝“正后妾,抑女寵,防奢泰,去佚游,躬節儉,親萬事,由輦道,親二宮之饔膳,致晨昏之定省”。從中可見,杜欽是一位敢于直言進諫之士。杜欽曾任議郎,后以病免官,繼續在大將軍王鳳幕府之中任職,“國家政謀,鳳常與欽慮之”。他曾舉薦名士王駿、韋安世、王延世,解救馮野王、王尊、胡常等,“當世善政,多出于欽者”。不久,京兆尹王章上封事,認為王鳳有“專權蔽主之過”,建議成帝罷免王鳳。杜欽建議王鳳上書請罪,“文指甚哀”,最終王章遭彈劾,死于獄中,而王鳳的地位則更為穩固。當然,杜欽甘當王鳳幕后參謀,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由于與成帝之舅、輔政大臣王鳳關系密切,“欽子及昆弟支屬至二千石者且十人”[27]。對杜氏家族而言,再添將近十位二千石高官,其社會、政治地位可想而知。因此,無論如何,這都是了不起的貢獻!可以說,正是在杜延年、杜緩、杜欽等人的努力下,杜陵杜氏才真正成為不可小視的官僚宗族、衣冠著姓。
其實,杜氏家族也是在這種變化中逐漸成為文化世族的。從前面的介紹中,我們知道,在杜陵杜氏的發展史上,杜周僅僅是一位奠基者。而真正促其發展、轉型者,則是杜延年、杜緩、杜欽父子三人。尤其是杜延年,他重視子弟教育,培養出了杜欽這樣的通經之士,也培養出了五名高官。尤其是小兒子杜熊,“歷五郡兩千石,三州牧刺史,有能名”。[28]而在元帝、成帝時,則有杜緩、杜欽等人護佑著杜氏家族繼續發展。杜陵杜氏出了將近十位二千石高官,也說明杜氏家族非常重視子弟、后裔的教育。因此,在西漢后期,杜氏家族逐漸走向文化轉型之路。這是一種大趨勢!當然,若尋找具體原因,這也與杜緩之子、建平侯、太常、潁邑公主的丈夫杜業有一定的關系。
成帝末年,杜緩死,杜業嗣爵。他也頗有才能,“以列侯選,復為太常”。據有關傳記來看,杜業最大的特點是“不事權貴”,甚至“與丞相翟方進、衛尉定陵侯淳于長不平”。淳于長是紅陽侯王立的外甥。由此可見,杜業與王氏交惡。杜業曾“坐法免官”,后任函谷關都尉。哀帝即位后,杜業上書舉薦朱博,評析政局,認為“王氏世權日久,朝無骨鯁之臣,宗室諸侯微弱,與系囚無異,自佐史以上至大吏皆權臣之黨”。上書的結果是,朱博得到重用,杜業復為太常。哀帝崩,王莽秉政,杜業“憂恐”發病而死,謚“荒侯”,爵位則“傳子至孫絕”。[29]由此,杜氏家族漸次衰微。
不過,據前引《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杜氏家族的威權在東漢時雖不如西漢時那樣熾熱,但也不至于冷落無聞。關于杜熊之后的世系情況,前已述及。杜熊之孫杜穰字子饒,曾任諫議大夫。杜穰之子杜敦字仲信,曾任西河太守。杜敦之子杜邦字召伯,曾任中散大夫。杜邦生杜賓、杜宏、杜繁。杜賓字叔達,“舉有道不就”,顯然無意于仕途。杜賓生杜翕、杜崇。杜崇字伯括,任司空掾。所以,杜氏家族在東漢時期也在發展,除了杜篤這樣的文學才士外,也有家族成員繼續為官,在魏晉時期仍不乏封侯者。比如,杜崇生杜畿,字伯侯,曾任魏河東太守、豐樂戴侯。杜畿生杜恕、杜理和杜寬。其中,杜恕字伯務,任弘農太守、幽州刺史。杜恕生杜預,字元凱,為晉荊州刺史、征南大將軍、當陽侯。
總之,杜陵杜氏的開山鼻祖是杜周。杜周起于文法小吏,但最終位至三公,豪富無比,使得杜氏家族在當時影響頗大。當然,杜氏成為富豪世族是在昭、宣之時。這種局面的形成,有賴于杜周少子杜延年及其子嗣們的共同努力。杜延年多次受到宣帝賞賜,“訾數千萬”。延年長子杜緩在元帝永光年間資助朝廷錢糧,價值達數百萬錢之多,確實富貴無比。在杜延年的七個兒子中,除了嗣爵的杜緩、通曉經學的杜欽而外,其余五人皆做大官,杜氏由此成為官僚豪族。而杜欽與外戚權臣王鳳交往密切,使杜氏家族中位至二千石者增加了近十人之多!在這個龐大的數字背后,可以看到杜陵杜氏的政治影響力。西漢后期,杜緩長子杜業身為漢成帝妹夫,敢于與師丹、翟方進、淳于長等權臣、外戚相抗,也能說明這一點。恰如《漢書·杜周傳論》所云:
張湯、杜周并起文墨小吏,致位三公,列于酷吏。而俱有良子,德器自過,爵位尊顯,繼世立朝,相與提衡,至于建武,杜氏爵乃獨絕,跡其福祚、元功儒林之后莫能及也。自謂唐杜苗裔,豈其然乎?及欽浮沉當世,好謀而成,以建始之初深陳女戒,終如其言,庶幾乎《關雎》之見微,非夫浮華博習之徒所能規也。業因勢而抵陒,稱朱博,毀師丹,愛憎之議可不畏哉![30]
另外,杜氏家族也在西漢后期悄然發生著改變。他們擁有財富,但不忘子弟教育。正因為如此,諸如杜延年、杜欽、杜參、杜業、杜篤等皆有文辭傳世,且杜欽、杜業、杜篤等文學修養較高,并為班固、劉勰等文學理論家所關注。這說明,杜氏不僅是富豪世族,而且堪稱傳承幾代的文學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