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從律法之家走向豪族之路

在漢代關中地區,京兆杜陵杜氏的開山鼻祖應是漢武帝時的酷吏杜周。杜周以掾吏起家,最終位至三公,富貴無比。根據史料記載,杜周之子杜延年、延年之子杜欽、杜欽從子杜業、杜業從孫杜篤等皆有文辭作品傳世。尤其是東漢時期的杜篤,其作品在當時也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杜陵杜氏當是興起于掾吏、傳承三代以上的文學家族。

一 杜陵杜氏淵源、世系

西漢杜陵杜氏堪稱官僚宗族。若追溯其祖宗淵源,可謂綿綿久遠。先秦時期,杜氏即聚居于杜城。至秦,杜赫為大將軍,采邑在南陽衍邑,世稱“杜衍”,漢代杜陵杜氏就出自杜衍。關于其先祖淵源,《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

杜氏出自祁姓,帝堯裔孫劉累之后。在周為唐杜氏,成王滅唐,以封弟叔虞,改封唐氏子孫于杜城,京兆杜陵縣也。杜伯入為宣王大夫,無罪被殺,子孫分適諸侯之國,居杜城者為杜氏。在魯有杜洩,避季平子之難,奔于楚,生大夫綽。綽生段,段生赫,赫為秦大將軍,食采于南陽衍邑,世稱為“杜衍”。赫少子秉,上黨太守,生南陽太守札。札生周,御史大夫,以豪族徙茂陵。三子:延壽、延考、延年。延年字幼公,御史大夫、建平敬侯。六子:緩、繼、他、紹、緒、熊。熊字少卿,荊州刺史,生后漢諫議大夫穰,字子饒。二子:敦、篤。敦字仲信,西河太守,生邦,字召伯,中散大夫。三子:賓、宏、繁。賓字叔達,舉有道不就。二子:翕、崇。崇字伯括,司空掾,生畿。畿字伯侯,魏河東太守、豐樂戴侯。三子:恕、理、寬。恕字伯務,弘農太守、幽州刺史。生預,字元凱,晉荊州刺史、征南大將軍、當陽侯。四子:錫、躋、耽、尹。錫字世嘏,為尚書左丞……[3]

可見,杜氏世系比較復雜,出自祁姓,堯之裔孫劉累之后,西周時為唐杜氏。周成王時,居于杜城者為杜氏。秦時,杜周曾祖父杜赫為大將軍,食邑在南陽衍邑,因世稱衍邑為“杜衍”。杜赫少子杜秉為上黨太守,杜秉之子杜札為南陽太守,杜札生杜周。若根據當時的官制衡量,杜周祖父杜秉、父親杜札等皆為俸祿二千石的高官。如此,杜周的家世背景應非常不錯,杜氏屬于官僚宗族的行列。

然而,杜周之父杜札何時、因何為南陽太守,史著不明,不得而知。而且,因史書記載不詳,杜周是杜札的嫡子還是庶子,是長子還是少子,也無法明判。據《史記·酷吏列傳》載:“杜周者,南陽杜衍人。義縱為南陽守,以為爪牙,舉為廷尉史。事張湯,湯數言其無害,至御史。”[4]那么,杜周因何為南陽太守義縱之“爪牙”,史載不詳,亦不得而知。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來看,杜周之父曾任南陽太守,應是義縱的前任,兩人或有交集。從表面上來看,杜周家世背景不錯,但他或非依賴家族背景入仕,而從卑微小吏干起,憑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干,才得到義縱的賞識、舉薦而漸次升遷。所以,作為杜陵杜氏的開山鼻祖,杜周雖出身官宦之家,但起步于卑微的掾吏。

追溯杜氏家族淵源,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杜氏遠祖有姓名者,最早為周宣王時的大夫杜伯。杜伯后裔在魯國者有杜洩,生杜綽。杜綽生杜段,杜段生赫,杜赫少子杜秉為上黨太守,生南陽太守杜札,杜札生杜周。如此,杜洩為杜周七世祖。可以看出,總體來看,杜氏家族在先秦及秦漢之際的地位并不低。

二 杜陵杜氏在西漢的發展

討論杜氏家族在西漢的發展,本不能忽視杜周之父、南陽太守杜札的奠基作用。但本章所論,乃杜周這一支系的發展情況。據《史記·酷吏列傳》,杜周籍貫為南陽杜衍,當是其祖籍。[5]武帝時,杜周以家貲豪富、吏二千石遷徙于扶風茂陵,其少子杜延年又徙于杜陵。[6]所以,杜延年的后人杜緩、杜欽、杜業等,當以杜陵為籍。杜周這一支系是由小吏之家而逐漸成為豪門世族的。可以說,南陽杜衍人杜周由小吏而為廷尉,也為杜氏家族的未來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杜周,字長儒[7]。據《史記·酷吏列傳》載,杜周最初為南陽太守、酷吏義縱之“爪牙”,受其賞識,舉薦給酷吏張湯,為廷尉史。由于他“奏事中上意,任用,與減宣相編,更為中丞十余歲”。據《史記》本傳載,“其治與宣相放,然重遲,外寬,內深次骨。宣為左內史,周為廷尉,其治大放張湯而善候伺。上所欲擠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釋者,久系待問而微見其冤狀”。可見,杜周效法酷吏減宣、張湯,外表寬厚而心狠手辣。在漫長的執法職業生涯中,練就了察言觀色的本領,并根據皇帝的想法而判案。他身為廷尉,位至九卿,正是漢武帝用法深刻之時,因而出現了“二千石系者新故相因,不減百余人。郡吏大夫舉之廷尉,一歲至千余章”。在這樣的情況下,杜周往往通過酷刑完成審訊,屈打成招,所謂“以掠笞定之”。而且,由于人數眾多,“廷尉及中都官詔獄逮至六七萬人,吏所增加十萬余人”。他一度被廢免職,后為執金吾,“逐盜,捕治桑弘羊、衛皇后昆弟子刻深,天子以為盡力無私,遷為御史大夫”。可以看出,杜周的仕途道路上,鋪滿了高官的累累白骨。他的做派、處事方式,為其子杜延壽、杜延考所繼承:“家兩子,夾河為守。其治暴酷皆甚于王溫舒等矣。”作為酷吏,杜周獲得了豐厚的俸祿、金錢,也使杜氏家族發展了起來:“杜周初征為廷史,有一馬,且不全;及身久任事,至三公列,子孫尊官,家訾累數巨萬矣。”司馬遷這樣評價,“杜周從諛,以少言為重”。[8]可見,杜周由卑微小吏而位至三公,子孫為尊官,家產巨萬,雖與武帝時嚴刑酷法的政治大環境有關,更與其善于揣摩武帝心思、外寬內深的酷吏作派關系密切。當然,杜周以無名小吏而為尊官巨富,家產累數巨萬,這為杜陵杜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杜周生有三子:長子延壽、次子延考、少子延年。據《漢書·杜周傳》載,“始周為廷史,有一馬,及久任事,列三公,而兩子夾河為郡守,家訾累巨萬矣。治皆酷暴,唯少子延年行寬厚云”[9]。可見,杜周長子延壽、次子延考皆官至郡守,且與乃父杜周一樣,皆行“酷暴”之事。而且,如前文引述《史記》所載,其“酷暴”程度比王溫舒更甚。不過,杜周少子延年卻比較“寬厚”。可以說,杜延年的“寬厚”,既贏得了人們的尊重,也相應地鞏固了杜氏家族在西漢時期的政治地位。

杜延年字幼公,承家學而明法律。他一反乃父、乃兄的酷暴風格,為人寬厚,為杜氏家族的發展轉向奠定了良好基礎。昭帝初年,曾任軍司空、諫大夫,因告發上官桀謀反有功,封為建平侯。他原在大將軍霍光身邊為吏,霍光擢其為太仆右曹給事中,可謂霍光肱股。《漢書·杜周傳》載,“光持刑罰嚴,延年輔之以寬”[10]。由于他“論議持平,合和朝廷”,對鞏固霍光的輔政大臣地位具有重要作用。昭帝崩,昌邑王劉賀即位不久被廢。在確定新繼位者的過程中,杜延年積極斡旋。因皇曾孫劉詢與他的中子杜佗“相愛善”,杜延年也覺得劉詢“德美”,因勸霍光、張安世等立劉詢為帝。宣帝即位后,因有策立之功,他的食邑增至四千三百戶。《漢書》本傳稱,延年“為人安和,備于諸事,久典朝政,上任信之,出為奉駕,入給事中,居九卿位十余年,賞賜賂遺,訾數千萬”。可見,在漢宣帝時,他深受皇帝信任,位居九卿十多年之久,家財富厚達數千萬之巨。杜延年后因霍禹謀反事而受牽連,便以九卿之位擔任邊吏,任北地太守,后遷西河太守。五鳳年間(前57—前54),為御史大夫,三年后病死,謚敬侯。[11]

總體看,杜氏家族在第二代杜延年時已發生了一些變化。首先,杜延年居九卿之位達十余年,于此可見杜氏家族地位之穩固;其次,杜延年是杜氏家族第一個封侯的家族成員,并深得皇帝的信任;再次,杜延年的家產達數千萬之巨,富貴無比;最后,他也是杜氏家族第一個在史上留下文辭者。可以說,從杜延年開始,杜氏家族有了向文化家族轉化的跡象。

關于杜延年長兄延壽、次兄延考的子嗣情況,史載不明。因此,杜氏第三代主要是杜延年的七個兒子。據《漢書·杜周傳》附《杜延年傳》,延年有子七人,長子杜緩嗣爵,中子杜欽以經學知名,其余五人皆至大官。少子杜熊歷任五郡太守、三州刺史,最有能名。[12]而前引《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延年有緩、繼、他、紹、緒、熊等六子,唯獨少了杜欽。對此,趙超在其專著《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中也表示深感困惑:“《前漢書·杜周傳》:緩六弟。則延年有七子矣。緩中弟欽最知名,《表》獨闕之,何邪?”我們認為,從典籍產生的時間上推斷,可能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在史料傳抄的過程中有誤。比如,《漢書》中的“杜佗”,在《新唐書》中為“杜他”,便是一例。因此,遵從《漢書》或較為準確。而據有關記載推斷,杜佗當為延年第三子,而杜欽是第四子。[13]

杜緩為延年長子,父死,嗣爵建平侯。據《漢書·杜周傳》附《杜緩傳》,杜緩年輕時為郎,宣帝本始年間,曾以校尉身份隨趙充國擊匈奴,返回后拜官諫大夫,后升任上谷都尉、雁門太守。其父延年死,他“征視喪事,拜為太常,治諸陵縣”。元帝初即位,谷價昂貴、百姓流離。永光年間(前43—前41),西羌反叛,他曾向朝廷資助錢糧,前后累計價值達數百萬錢。這說明,杜陵杜氏在元帝時仍是家貲富有的官僚豪族。除杜緩、杜欽外,史書所記延年其他兒子的情況甚略。比如,中子杜佗(他)與宣帝劉詢相友善,除了杜欽,五人皆至大官,尤以杜熊最知名。

如前所述,杜欽乃延年第四子。在兄弟七人之中,杜欽雖“官不至”,卻“最知名”。據《漢書·杜周傳》附《杜欽傳》:

欽字子夏,少好經書,家富而目偏盲,故不好為吏。茂陵杜鄴與欽同姓字,俱以材能稱京師,故衣冠謂欽為“盲杜子夏”以相別。欽惡以疾見詆,乃為小冠,高廣財二寸,由是京師更謂欽為“小冠杜子夏”,而鄴為“大冠杜子夏”云。[14]

在杜氏家族的第三代中,杜欽是通經之士。由于“目偏盲”這一生理缺陷,以致無法出仕為官,人稱“盲杜子夏”“小冠杜子夏”。成帝時,大將軍王鳳以外戚輔政,由于王鳳之父王禁與杜緩“相善”,王鳳也知道杜欽有才能,便奏請任命他為“職閑無事”的大將軍軍武庫令。他“為人深博有謀”,深得王鳳信任。據記載,成帝為太子時,就以好色聞名。即位之后,皇太后下詔選良家女。為此,杜欽曾通過王鳳兩次上書,向太后進諫,不為采納。因其兄子與皇太后妹妹司馬君力私通,杜欽因“慚懼”而自請去官。成帝詔舉賢良方正,合陽侯梁放舉薦杜欽,便于白虎殿上策對,為議郎,復以病免。不久,他再入王鳳幕府,“國家政謀,鳳常與欽慮之”。盡管他“優游不仕”,但“子及昆弟支屬至二千石者且十人”。[15]可見,因杜欽與大將軍王鳳關系特別,杜陵杜氏在成帝時更加發達,有近十人成為二千石高官。應當說,杜氏是西漢后期最具實力的官僚宗族之一。

杜氏第四代、杜緩之子杜業主要生活于成帝、哀帝時。與杜欽不同,他與外戚王氏關系一般,甚至很差。據《漢書·杜周傳》附《杜業傳》,杜緩死后,杜業嗣爵,娶成帝之妹潁邑公主,公主無子先亡。而杜業“有材能,以列侯選,復為太常。數言得失,不事權貴,與丞相翟方進、衛尉定陵侯淳于長不平”[16]。而且,杜業多次上書言事,與外戚王氏相抵牾,曾先后任太常、上黨都尉等。哀帝崩,王莽秉政,杜業被徙合浦,憂病而死,卒謚荒侯。杜業爵位傳子至孫而絕。

西漢后期,杜氏家族中還有一位值得關注的成員。其人名叫杜參,《漢書·藝文志》載其賦二篇。顏師古注云:“劉向《別錄》:‘臣向謹與長社尉杜參校中秘書。’劉歆又云:‘參,杜陵人,以陽朔元年病死,死時年二十余。’”[17]如此,杜參是杜陵人,在成帝時為博士弟子,任長社尉,曾與劉向一同參校秘書。漢成帝陽朔元年(前24),杜參因病而卒。資料所限,雖不能明其世系,但很可能也是杜周后裔,或許是杜延年之孫或從孫也未可知。

總之,從杜周起至杜業止,杜陵杜氏歷經四代,漸由小吏而為豪門世族,由律法之家走上了豪族之路。如《漢書·杜周傳》所言,杜周為廷史時只有一馬,位列三公之后,兩個兒子為郡守,家產累巨萬。少子杜延年位居九卿長達十余年,家產數千萬。杜延年有七個兒子,長子杜緩嗣爵,其余五人至大官。杜欽雖“優游不仕”,但其子及昆弟同族者將近十人位至二千石。杜緩死后,其子杜業嗣爵,與漢成帝妹潁邑公主結婚。事實上,世族豪門與皇族聯姻,皇權與世族聯手,逐漸成為西漢后期的基本政治格局。這也是杜氏家族得以興盛的重要原因。

主站蜘蛛池模板: 砀山县| 宁德市| 闻喜县| 富宁县| 盐池县| 湛江市| 泾阳县| 偃师市| 科技| 高碑店市| 乐山市| 江北区| 偃师市| 双鸭山市| 萨嘎县| 临猗县| 红河县| 枣阳市| 剑川县| 沾化县| 康保县| 县级市| 罗田县| 马边| 凤冈县| 海阳市| 体育| 武隆县| 务川| 三亚市| 阿拉善盟| 田林县| 揭西县| 桦川县| 彰武县| 楚雄市| 富锦市| 衡东县| 图们市| 永年县| 徐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