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民要術》語言釋考
- 高玉婷
- 3594字
- 2025-04-25 19:37:40
第一章 《齊民要術》及其語言
第一節 賈思勰與《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是著名的“北魏三書”之一(另兩書是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和酈道元的《水經注》),約成書于公元530—540年,時當北魏末(386—534)、東魏初(534—550)。作者賈思勰,山東益都(今山東省壽光縣南)人,是我國杰出的農業科學家。他的生活年代約在北魏末期到東魏初期,即公元6世紀。他一生主要活動在山東、山西、河南、河北一帶,足跡遍及黃河中下游地區。他寫作《齊民要術》的時間,大約在公元6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根據《齊民要術》篇首所冠的作者頭銜,又得知賈思勰曾做過高陽郡(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西北)的太守。關于賈思勰的生平事跡,雖然至今尚未發現有詳細的文字記載,然而,他的光輝著作《齊民要術》以及它所反映的社會、生產面貌,都在一定程度可以看作作者整個一生,包括他的思想才學、社會主張、科學見解、寫作態度以及為人風格的寫照。而這些方面,尤其《齊民要術·序言》,應該說是一篇十分重要的文字。[1]書中述及自己的片斷有:
1.西兗州刺史劉仁之,老成懿德,謂余言曰:“昔在洛陽,于宅田以七十步之地,試為區田,收粟三十六石?!保ň硪弧胺N谷”,83頁)
2.今并州無大蒜,朝歌取種,一歲之后,還成百子蒜矣,其瓣粗細,正與條中子同。蕪箐根,其大如碗口,雖種他州子,一年亦變大。蒜瓣變小,蕪菁根變大,二事相反,其理難推。又八月中方得熟,九月中始刈得花子。至于五谷蔬果,與余州早晚不殊,亦一異也。并州豌豆,度井陘以東,山東谷子,入壺關、上黨,苗而無實。皆余目所親見,非信傳疑:蓋土地之異者也。(卷三“種蒜”,191頁)
3.余昔有羊二百口,茭豆既少,無以飼,一歲之中,餓死過半。假有在者,疥瘦贏弊,與死不殊,毛復淺短,全無潤澤。余初謂家自不宜,又疑歲道病瘦,乃饑餓所致,無他故也。人家八月收獲之始,多無庸暇,宜賣羊雇人,所費既少,所存者大。傳曰:“三折臂,知為良醫?!庇衷唬骸巴鲅蛑卫?,未為晚也。”世事略皆如此,安可不存意哉?(卷六“養羊”,427頁)
從中可以看出賈思勰對農業生產的關心和熟悉:他不僅留心觀察、虛心請教,還親自實踐。這些都是他寫作《齊民要術》的基礎。
《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農書,也是世界農業史上最早最有價值的名著之一。《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稱譽為“農家諸書,無更能出其上者”,達爾文在其名著《物種起源》中稱它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全書共十卷,九十二篇,近十四萬字。前五卷包括糧食、油料、纖維、染料作物、蔬菜、果樹、竹木、栽桑養蠶等栽培飼養技術;第六卷是關于畜禽和魚類的養殖;第七卷至第九卷是農副產品的加工、儲藏,包括釀造、腌藏、果品加工、烹飪、餅餌、飲漿、制糖,兼及煮膠和制墨等;第十卷記載“五谷、果疏、菜茹非中國物產者”,體例獨特,以很大的篇幅引載了有實用價值的熱帶亞熱帶植物,成為我國最早的“南方植物志”。全書規模宏大,體例嚴謹,層次井然,系統完整,包羅了農、林、牧、漁、副各個方面,“起自耕農,終于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要術·序》),堪稱當時的一部農業百科全書。
賈思勰為什么要寫這樣一部書?又為什么要給它取名為《齊民要術》呢?在“序言”的開頭,他便引用了《史記·平準書》里的話作了清楚的說明:所謂“齊民”者,乃“平民”也,指的是一般人民群眾。所謂“要術”者,乃“重要方法”也,指的是發展生產的重要方法。用現在的話來說,“齊民要術”,就是謀求發展物質生產、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方法。毫無疑問,這是具有深刻見解和社會意義的。這樣一種指導思想,對于生活在距今一千多年前、身居封建統治階級高位的賈思勰來說,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齊民要術》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錯、訛、衍、脫,號稱難讀。它是一部農學名著,農史專家對它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南京農業大學繆啟愉先生的《〈齊民要術〉校釋》(第二版)是目前最為詳備的校注本。此書的特色之一,是“利用了所有的重要版本、僅有的抄本和稿本”,搜羅版本達29種之多,據此對全書作了???,又博稽載籍,詳加注釋。盡管此書在校勘和注釋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但畢竟為我們研究《齊民要術》的語言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本子。
“序言”的末尾,還有一段不可忽視的文字。賈思勰寫道:我編寫這本書時,廣泛參考了前人的著作,大量搜集了民間流傳的歌謠和諺語,訪問了有經驗的老農,再加以自己的親身體驗。從耕鋤收種,到釀酒制醬,凡是與物質生產有關的辦法,沒有不寫在書中的。所以叫作“齊民要術”。全書共92篇,分為10卷。每卷前頭都有目錄,雖然文字煩瑣些,倒比較易于査尋。還有些外地傳入的谷物、瓜果和林木,書中只是列出了名目,至于它們的栽培方法,沒有聽說過,未加記錄。丟掉根本的宗旨,去追求細枝末節,一般賢明清醒的人都不這樣做。只貪圖一天的豪華,不顧及終年貧窮,正是挨餓受凍的原因。因此,關于商業方面的事情,讓它空缺著,書中未作記載。那些花花草草看上很美觀,但只是一時的繁華,而沒有實在的東西。像這些浮華虛幻的東西,就沒有保存的價值。我寫這本書的意圖,只不過是想對那些還不懂事的孩子們有所啟發,根本沒有打算讓那些有學識的人看到它。所以在寫作時,只求反復周詳,如同“耳提面命”般說話那樣,直截了當地說明每件事情,不講究修辭酌句。[原文:今采捃經傳,爰(yuan)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起自耕農,終于醯(xi希,醋的古稱)、醢(hai海,指用魚肉制成的醬),資生之業,糜(mi——無)不畢書。號曰:“齊民要術”。凡92篇,分為10卷。卷首,皆有目錄:于文雖煩,尋覽差易,其有五谷瓜蓏,非中國所殖者,存其名目而已;種蒔之法,蓋無聞焉。舍本逐末,賢哲所非;日富歲貧,饑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que音義通缺)而不錄?;局鳎梢詯偰浚接写夯?,而無秋實,匹(pi比較)諸浮偽,蓋不足存。鄙意曉示家童,未敢聞之有識,故丁寧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辭。]乍看起來,這段話只不過是在向讀者作寫書的交代。仔細領會其中意義,其實正是作者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學術見解以及寫作態度的集中反映。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齊民要術》是怎樣一部書以及它的實用價值和科學意義。[2]
《齊民要術》是一部歷史的科學文獻。僅它引用過的各種古籍就達150種之多;尤其寶貴的是,有些當時被引用的書,現已失傳,僅見于《齊民要術》。如西漢氾勝之的《氾勝之書》,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等失傳已久,只是由于《齊民要術》對它們曾作了較多方面的引錄,才保留了部分內容,使后人得以了解這些佚書的大概面貌。應該指出的是,賈思勰重視前人的經驗,大量引用古籍,并非盲目濫用。他十分重視運用前人的經驗,并在實踐中加以鑒別。例如,《氾勝之書》說,黍子要種得比稻子稀。賈思勰從實踐中了解到,稀植的黍子顆粒不飽滿,且米色發黃;而密植的黍子雖然長得棵株小些,但籽實卻勻稱飽滿,米色較白。于是,他大膽地改正了《氾勝之書》的說法,得出了黍子宜密植的結論。又如,不少古農書中都有帶迷信色彩的記載,認為種植要避“忌日”。而賈思勰卻引用“以時及澤,為上策”這條諺語,強調以時令墑情等自然規律來確定播種期,旗幟鮮明地宣傳了科學思想。
賈思勰重視對農作物的種植全過程進行研究和總結,從開荒、選種、肥田、播種、耕耘、收割直至貯藏,都作了詳細具體的記敘,提出了一整套農業技術的完整系統。其中包含許多有重要科學價值的經驗總結。由于賈思勰對作物品種的廣泛搜集和細致調查,《齊民要術》中僅粟的品種就列舉了86種之多,他還逐項作出分析。對于選種,賈思勰總結了當時“穗選法”“水浸法”“育種保純法”和“儲藏法”的各種經驗,提出一整套關于種子優選法的思想和實際辦法。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曾記錄了一個實驗結果:在大麻的雄株還沒有散發出花粉以前,將它拔掉,雌麻就不能結實。這不僅科學地證明了大麻具有性別的分化,而且說明作物結實過程與花粉傳播的密切關系。
賈思勰積極主張耕作制度的合理改革。他通過對于群眾中出現的作物輪種和綠肥輪作進行調査,提出了有關換茬、輪作、復種等一整套精辟論述,特別指出連種會影響作物品質和產量;肯定了綠肥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并對綠肥作物的種植方法、翻壓時間、肥效評定、增產效果,都作了詳細說明。他還分析了實行作物輪種時,以豆科作物作前茬為佳的道理。
總之,《齊民要術》在我國光輝燦爛的文化科學寶庫中,是一份不朽的重要歷史遺產,它不僅在當時對社會生產的發展起過積極作用,而且對后代的農業生產產生了巨大影響。公元1020年北宋朝廷曾刻印了《齊民要術》,發給各地的“勸農使”,作為指導農業生產的教科書;而群眾傳抄得更是爭先恐后。此后,我國歷代農學家編寫的農書,如元朝的《農桑輯要》、王楨的《農書》、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和清朝的《授時通考》等,都十分注意吸取《齊民要術》的精華,以傳后世。如今,在國家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廣“壽光模式”的新形勢下,《齊民要術》仍然是我們研究農業科學史不可缺少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