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章 南北朝之緣起

與世界各國的權力斗爭史相似,日本歷史上圍繞皇位繼承而導致同室操戈的鬧劇亦是屢見不鮮。仁治三年(1242)即位的后嵯峨天皇育有三子,長子宗尊親王為鐮倉幕府的第六代將軍,也是皇族出身的第一位征夷大將軍。次子久仁親王在四歲時繼承皇位,史稱“后深草天皇”。而后嵯峨天皇自己建立院政,穩坐“上皇”之位,以進一步鞏固自家的政權。但是,鑒于后深草天皇體弱多病,后嵯峨上皇認為他并非理想的皇位繼承人。正元元年(1259),上皇強迫后深草天皇退位,三子恒仁親王即位,是為“龜山天皇”。

被剝奪皇位的后深草天皇自然怨憤,由此埋下了天皇家內訌的禍根,造成歷史上皇統的“大覺寺統”和“持明院統”的分裂。在1317年的“文保和談”中,雖然雙方達成“兩統迭立”的共識,即雙方輪流執掌皇權,但事與愿違,治標不治本。在幕府的摻和下,大覺寺統明顯占了上風。更有甚者,大覺寺統中的后醍醐天皇即位后,毅然決定推翻在皇位繼承中指手畫腳的幕府,從而能使自己的子嗣長期霸占皇位繼承權。野心勃勃的后醍醐天皇的這一“天皇造反”舉措,可以說直接導致了五十多年的南北兩朝的對峙,讓日本國土硝煙彌漫,生靈涂炭。

本書就從后醍醐天皇的倒幕行動開始敘說,直至室町幕府滅亡,貫穿了將近兩百年風起云涌的日本時代史,內容主要涵蓋了南北朝時代、室町時代、戰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以及對外關系等。

中國學者韓毓海在《重新開眼看日本》一文中提到,真正具有日本特色的政治體制是幕府制度,他把這種延續了六個多世紀的制度稱為“幕府演義”。雖然幕府制度不斷有所變化,但由中央軍事貴族集團“幕府”、地方豪族軍事集團“守護”以及“守護家臣”這三股勢力構成的三足鼎立式的武裝統治結構,一直延續至明治維新,甚至依然是今天日本人所理解的“日本固有制度”的最一般形式,是人間正道,是最正常、健康的社會形態。[1]

眾所周知,上述所謂的真正具有日本特色的政治體制——幕府制度始建于12世紀末,開創者是鐮倉幕府的第一代將軍源賴朝。源賴朝雖然是個精明的領袖,但他殺光了近親中的幾乎所有能人,兩個兒子又不成才,所以在1199年他去世之后,源賴朝當年的部下就開始了權力之爭,最終其遺孀北條政子和她娘家的男性逐漸掌握了政權,直至1333年幕府滅亡,北條家族始終通過“執權”這一職位把持著鐮倉幕府。源氏歷盡千辛萬苦戰勝平氏得來的政權,卻未能保住自己后嗣世襲其地位,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北條氏屬于平氏血統。

幕府大權旁落北條氏引起了朝廷的極度不滿。承久三年(1221),后鳥羽上皇從附近的皇家莊園和佛教寺院糾集了一批武裝力量,準備推翻幕府。其結果是朝廷方大敗,包括后鳥羽在內的三位上皇遭到流刑,許多公家莊園被沒收,參與討幕計劃的許多貴族與武士亦被處死,而京都則增設“六波羅府”,以加強對朝廷的監視,史稱“承久之亂”。自此之后,朝廷喪失了擁有軍隊的權力,皇位繼承及朝廷政治也由幕府決定,國家權力嚴重傾向武家。平衡在京都和鐮倉之間的政治、文化力量一旦被打破,推動歷史進程的動能便會應運而生,而這運勢的推手就是上文提到的后醍醐天皇。

歷經艱辛推翻了鐮倉幕府的后醍醐天皇如愿開始親政,實行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建武中興”,導致國家權力的天平過于傾向于公家,于是以足利尊氏為代表的武家力量開始反動,使得新政迅速夭折。失勢的后醍醐天皇只得退守吉野,而足利尊氏在京都另立天皇,日本歷史上“兩帝雙京”的南北朝時代就此拉開了序幕。

吉野南朝、京都北朝、室町幕府構成的三足鼎立之勢延續了50多年。1392年,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統一了南北兩朝,迎來了足利時代的盛世。本書對15位幕府將軍進行了較為詳盡的描述,力爭通過他們波瀾壯闊的人生軌跡來勾勒同期風云多變的時代史。

在此特別要提出的是明朝16位朱姓皇帝與日本15位足利將軍之間上演的一曲曲時代劇。

首先是朱元璋。這位底層農民出身的皇帝與日本人有面對面的交流,文獻記載就有其與日僧絕海中津關于徐福傳說的詩文唱和、詢問使者留下的《答大明皇帝問日本風俗》等。同時,朱元璋還寫過一首名為《倭扇行》的詩文,對日本人進行了揶揄,全文為:

滄溟之中有奇甸,人風俗禮奇尚扇。

卷舒非矩亦非規,列陣健兒首投獻。

國王無道民為賊,擾害生靈神鬼怨。

觀天坐井亦何知,斷發斑衣以為便。

浮辭嘗云弁服多,捕賊觀來王無辨。

王無辨,褶袴籠松誠難驗。

君臣跣足語蛙鳴,肆志跳梁于天憲。

今知一揮掌握中,異日倭奴必此變。[2]

可見,朱元璋對日本并無好感。文中“君臣跣足語蛙鳴”可能是當時中國人對日本的普遍看法。語言不通說其是“蛙語”也在所難免,可“君臣跣足”那就有些落伍了,或者說片面了。隨著“胡惟庸通倭”事件的發生,朱元璋終于將日本列入15個不征國之一,斷絕了與其之間的往來。

大明建立的1368年年末,十歲的足利義滿就任室町時代第三代將軍。洪武年間正值日本南北朝分裂,雖然朱元璋的主要交往對象是南朝征西府的懷良親王,但與北朝的足利義滿之間也有過幾次接觸,遺憾的是始終未能建立實質性的外交關系。

可就是這位在對日交流中并無多大建樹的洪武帝,卻意外地與日本存在瓜葛。第一,日本學者常將白手起家的朱元璋與日本梟雄豐臣秀吉相提并論,主要從出身、發跡、長相、出家經歷等方面來論述兩者驚人的相似之處。第二,在日本五山僧侶中還曾有“大明老皇帝(洪武帝),乃由良開山(無本覺心)再誕”之說,其中的一個理由是“老皇帝,常居板屋,此亦日本前生所居如此故也”。[3]

到了建文帝的時代,雖然朱允炆在位時間短暫,但他與足利義滿之間的交流為朱棣打下了基礎。由朱棣與足利義滿建立的中日兩國關系堪稱“蜜月期”,兩國互動頻繁,關系穩定,日本順利進入了明朝的冊封朝貢體系,而明朝也由此迎來了一個良好的國際局勢。不料足利義滿之子足利義持繼位后一反常態,拒絕與明交往,中日關系一度跌入低谷。重開中日官方貿易的是室町幕府第六代將軍足利義教,這位被稱為“萬人恐怖”的將軍在對明交往中有其過人之處,但最后落了一個被臣下謀殺的下場。

由永樂大帝正式開始的中日勘合貿易,一直持續到了嘉靖時期,最后一次遣明使離境是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橫跨了一個半世紀。其間,明朝的皇帝由成祖朱棣經由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代宗朱祁鈺、憲宗朱見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到世宗朱厚熜,而日本從足利義滿經由義持、義量、義教、義勝、義政、義尚、義材、義澄到義晴,大明的皇帝與日本的將軍圍繞“朝貢貿易”和“倭寇擾亂”兩大主線展開交涉。無獨有偶,英宗朱祁鎮在1457年復辟,第二次即位大明皇帝。而日本的第十代將軍足利義材在1508年復辟,再次登上幕府將軍之寶座。

“嘉靖大倭寇”爆發之后,中日兩國并未能像朱棣與足利義滿的時代那樣,步調一致地采取積極的措施,所以禍害無窮。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無論是明朝還是日本,此時的國力都不如15世紀初期,尤其是日本,將軍對大名的控制幾乎淪為有名無實。二是因為倭寇本身的復雜性:無論是在成員組成、活動范圍,還是在搶劫目的、外圍勢力等方面,倭寇都與以往有較大區別,加之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倭寇流動性進一步增強,這越發增加了剿滅倭寇的困難性。隨著勘合貿易的終結,中日官方交往命懸一線。因此,盡管倭寇如此猖獗,但鮮見明朝皇帝與室町將軍的隔空喊話。到了萬歷朝,兩國進入了兵戎相見的時代,1592—1598年的中日朝三國戰爭,不僅蕩盡了中國人對日本僅存的一絲好感,而且“分娩”了東亞國際的新秩序。

13世紀中期的日本,鐮倉幕府的政治舞臺上出現了不協調的聲音,即朝廷圍繞后嵯峨上皇的繼承問題面臨分裂的危機。文保元年(1317),經過鐮倉幕府的調解,持明院統與大覺寺統最終達成協議,即由雙方輪流繼承皇位,這就是所謂的“兩統迭立”,史稱“文保和談”。

文保二年(1318)二月,持明院統的花園天皇(1297—1348)禪讓于大覺寺統的尊治親王(1288—1339),即后醍醐天皇,這一年他31歲,算是在異常高齡即位的天皇了。后醍醐天皇是后宇多天皇的第二皇子,原本皇位應與他較遠,但不料哥哥后二條天皇英年早逝,于是幸運降臨到了他的頭上。

圖0-1 后醍醐天皇親署的“尊治”

這一決定看似解決了問題,但埋下了皇統與皇統、皇統與幕府之間相互仇恨的種子。承久三年(1221)的“承久之亂”后,幕府掌控了皇位繼承和上皇擔任院政的大權,據文保元年(1317)幕府提議的“兩統迭立”方案,雖然后醍醐天皇即位,但其皇子并沒有皇位繼承權。因此,后醍醐天皇悟得,要解決此問題,別無選擇,只有推翻幕府。

圖0-2 后醍醐天皇(藤澤市清凈光寺藏)

存世的后醍醐天皇肖像畫有多幅,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藤澤市清凈光寺所藏的那幅。畫中的天皇頭戴被稱為“冕冠十二旒”的玉冠,身著象征王權的特別袈裟。如此裝束的肖像畫,類似的只有奈良斑鳩寺所藏的“圣德太子勝鬘經講贊像”。可見,后醍醐天皇像受到了圣德天子像的影響。據說,此畫出自僧人文觀(1278—1357)之手。在文觀看來,后醍醐天皇是弘法大師的轉世,而大師又是圣德太子的后身,因此,后醍醐天皇乃圣德太子的化身。不僅如此,后醍醐天皇本人可能也有同樣的想法,即認為自己就是圣德太子轉世。

關于后醍醐天皇上述的心路歷程,兼好法師在《徒然草》的第二三八段中有如此記載:“當今皇上在做太子時,東宮在萬里小路殿。其時我因事去拜訪崛川大納言,大納言正在翻閱《論語》,見了我說:‘太子想讀“惡紫之奪朱也”那一則,沒有找到,就讓我檢索,所以在翻閱此書。’”[4]日本學者森茂曉在《后醍醐天皇》(中央公論新社2000年版)一書中認為,這里的“朱”暗指朝廷,“紫”借喻幕府,即后醍醐天皇在太子時代就想從《論語》中尋找批判幕府的根據,也就是說,后醍醐天皇的倒幕計劃在踐祚的瞬間或許更早的時候就已萌芽。

元亨元年(1321)十二月,開始親政的后醍醐天皇決定對政治進行革新:首先,設立訴訟機關記錄所[5];其次,破格任用日野俊基(?—1332)等人;再次,廢除一些以京都為中心的商業法令,如該年廢除了京都酒曲役賦課令和神人公事,以期直接統治京都。同時,推翻腐敗鐮倉幕府的計劃,即“倒幕計劃”也緊鑼密鼓地籌措著。

正中元年(1324)九月,第一次推翻幕府的政變計劃因美濃武士土岐賴員(賴兼)走漏風聲而宣告失敗,史稱“正中之變”。結果,參加“無禮講”(不拘身份、地位高低和禮儀而舉行的宴會)的成員多治見國長、土岐賴貞被六波羅探題斬殺,日野資朝(1290—1332)和日野俊基被捕。翌年,日野資朝被流放到了佐渡,而日野俊基因證據不足被赦免。后醍醐天皇自身也幸虧得益于萬里小路宣房(1258—?)向幕府的解釋而逃過一劫。

然而,后醍醐天皇心中多有不甘。嘉歷元年(1326)夏,中宮禧子懷孕,于是后醍醐天皇以祈禱順產為名義,實為自己倒幕成功而活動;另一方面又讓法勝寺的圓觀(1281—1356)、立川流[6]大成者醍醐寺的文觀動員全國各社寺之僧兵,同時從各地募集勤王之軍。

不僅如此,后醍醐天皇還親自巡幸南都(大和興福寺)、北嶺(近江延歷寺)等地進行助力倒幕計劃的各種活動。并于嘉歷二年(1327)十二月六日,讓皇子護良親王(1308—1335)登上比睿山延歷寺天臺座主之位而韜光養晦,以待他日蓄勢待發。

倒幕計劃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但不幸的是元德三年(1331)四月,后醍醐天皇的倒幕計劃因親信吉田定房(1274—1338)[7]的告密再次失敗,日野俊基、文觀等被捕。因日野俊基屬于再犯,翌年六月被斬首于鐮倉。而文觀被流放至硫黃島(現鹿兒島)。與此同時,日野資朝也在佐渡被處以死刑。元德三年(1331)八月九日,朝廷改元“元弘”,但幕府不予認可,繼續使用元德年號。

關于日野資朝,兼好法師在《徒然草》中多次提及,茲錄相關行文如下:

西大寺靜然上人身軀佝僂,眉發皆白,一眼望去就是德行深厚的人。上人進宮時,西園寺內大臣大人見了,就說:“真是令人尊敬的相貌啊!”臉上流露出極其虔誠的神態。資朝卿看到這情形,說:“不過是年歲大而已。”改天,資朝卿派人抱著一只年老脫毛的獅子狗進獻給內大臣大人,附言說:“真是令人尊敬的相貌啊!”(第一五二段)

為兼大納言入道被捕后,在眾武士的監護下,被押送至六波羅。資朝卿在附近遇見,感嘆道:“真是令人羨慕啊,人生有此一回,足矣!”(第一五三段)

資朝卿有次在東寺門下避雨,那個地方當時聚集了許多殘疾人,無不手足扭曲、身體怪異,全是世上無雙的畸形人。起初,他還極感興趣,目不轉睛地觀看他們;不久便敗了興,覺得慘不忍睹,心情也為之極差。轉念想世上最好看的,莫過于天然無異常的事物吧。回家以后,又醒悟京中那些愛好盆栽的人,喜歡把枝條弄得盤曲詭異,就像喜歡那些畸形的人一樣,真是極其無聊。于是將家中的盆栽花木全部拔除丟棄。這真是參悟了佛理的行為。[8]

元德三年(1331)八月二十四日,越挫越勇的后醍醐天皇為了躲避執權北條氏的通緝,秘密攜帶三種神器逃離京都,在山城國的笠置寺再聚倒幕之兵。二十九日,消息傳到鐮倉,二十萬幕府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陷了笠置陣營,活捉了后醍醐天皇。九月二十日幕府另立了持明院統的光嚴天皇(1313—1364),要求后醍醐天皇交出三種神器。這位性格倔強的天皇始終不愿意,一會兒稱神鏡被扔到笠置寺的本堂了,一會兒又說神璽掛在了途中的枝條上了,還威脅說,要是誰想要來拿神劍,就以死護之。

后醍醐天皇于元弘二年(1332)三月(一說四月)被流放到了隱岐島(島根縣),當時的隨行者據說只有寵妃阿野廉子(1311—1359)以及千種忠顯(?—1336)等極少的幾人。而所有參與謀劃的皇子、朝臣也一律遭到流放,史稱“元弘之變”。

關于寵妃阿野廉子,這里還想稍做交代。后醍醐天皇個性奔放自在,時有放蕩不羈之舉。據《增鏡》的記載,他曾在前太政大臣西園寺實兼位于京都北山的宅第奪其女禧子(1303—1333),即位后禧子升為女御,旋即被立為皇后。然而,后醍醐天皇又被中宮御所之“女房”(即內宮女官)阿野廉子的美貌吸引,遂封其為準后,以取代皇后禧子地位而使其居正室地位。阿野廉子生有恒良、義良等子,而義良在1399年被立為太子,引起宮中糾紛。

圖0-3 皇居前的楠木正成銅像(筆者攝于2015年11月26日)

言歸正傳,倒幕勢力并沒有因此而消退。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自鐮倉末期因饑饉、疫病以及統治者腐敗、社會貧富差距等原因積蓄而成的改朝換代的燎原之火,此時已經熊熊燃燒起來了。元弘二年(1332)十一月,護良親王和楠木正成[9]分別在吉野、河內千早城舉兵造反,反幕府運動迅速蔓延至全國。元弘三年(1333)閏二月二十四日拂曉,后醍醐天皇在伯耆國守(鳥取縣)名和長年(?—1336)的營救下,逃離隱岐島,來到船上山。

圖0-4 名和長年(菊池容斎作《前賢故實》)

此時的后醍醐天皇為了更廣泛地呼吁倒幕武士、縮短和武士之間的距離,常采用“綸旨”(即天皇口諭)的方式,直接給武士下旨,以進一步激起他們的勤王之心。幕府方的征討大將足利高氏(即之后的足利尊氏,1305—1358)在船上山接受后醍醐天皇的敕語后,在丹波的筱村八幡社前突然倒戈,響應官軍,并組織起近畿地方的武士反過來逼向京都。元弘三年(1333)五月七日,足利高氏消滅了幕府在京都的六波羅探題,占領了京都。與此同時,九州、四國的武士分別消滅了九州探題和長門探題,上野豪族新田義貞(1301—1338)在上野新田莊舉兵響應,攻陷了鐮倉。五月二十二日,北條高時(1303—1333)一族二百八十余人在菩提寺的鐮倉東勝寺集體自殺,史稱“東勝寺合戰”。統治了日本150年之久的鐮倉幕府壽終正寢。

圖0-5 新田義貞肖像(藤島神社藏)

乍看起來,在推翻鐮倉幕府的過程中,足利尊氏和新田義貞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但真正的原動力應該是像楠木正成、赤松則村(1277—1350)、名和長年這些中小武士和人民大眾。


[1] 韓毓海:《天下:包納四夷的中國》,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4—31頁。

[2] 朱元璋著,胡士萼校注:《明太祖集》,黃山書社1991年版,第438頁。

[3] 陳小法:《明代徑山禪寺與日本的文化交流》,載王勇主編《人物往來與東亞交流》,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年版,第285—296頁。

[4] 吉田兼好:《徒然草》,文東譯,中國長安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頁。

[5] 鄭舜功在《日本一鑒·絕島新編》卷3中對“記錄所”作如下解釋:“在夷王禁里,為主詔判之所。”(北海圖書館1939年版,第2頁)

[6] 所謂“立川流”,實際上是融合了陰陽道和一些民俗宗教因素在內的真言宗的一派,以骷髏為本尊。據文永九年(1272)成書的《愛法用心集》記載,它的行法比較復雜,首先在骷髏上涂上油漆,裝上假牙,放入箱子。然后在此箱子前與美女交合,用交合之水涂在箱子上面,要涂滿120次。之后的每晚子丑之時,要用一種被稱為“反魂香”的香料熏烤,同時念咒反魂真言1000遍,最后在骷髏上描繪男女交合的曼荼羅。上述的整個行法要堅持七年不斷,到了第八年骷髏就可以說話預知未來了。因此,這種宗教被當時稱為邪教而遭到取締。此宗派的祖師據說是后三條天皇第三皇子輔仁親王的護持僧仁寬。

[7] 吉田定房與北畠親房、萬里小路宣房三人得到后醍醐天皇的重用,合稱為“后三房”。而日本歷史上有“前三房”之稱的就是得到后三天條天皇重用的藤原伊房、藤原為房和大江匡房。

[8] 吉田兼好:《徒然草》,文東譯,中國長安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140頁。

[9] 楠木正成(1294—1336),出身不明,諸說不一。一說是武藏國東國御家人,也有人認為是河內國的土豪、畿內周邊的惡黨(無賴)或者商人。最近有研究表明,楠木正成可能是得宗北條高時的家臣,出生駿河國入江莊附近楠木村。如果上述觀點成立,正成就成了北條權力中的害群之馬了。明治時代以后楠木正成被當作忠誠天皇的楷模,其生平不僅成為各校教導日本國民效忠天皇的教材,以致每所小學均豎立其銅像,成為學子們日常行為之楷模。實際上,真正的楠木正成不僅具有出色的軍事才能和政治見識,而且具有對權力的強烈反抗精神。楠木正成可能是經由后醍醐天皇的心腹、同為醍醐報恩院僧侶的文觀和道祐的引進而接近后醍醐天皇的,最后成為倒幕運動的主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池县| 铁力市| 长宁县| 方山县| 利川市| 长武县| 大埔区| 农安县| 漳平市| 安庆市| 新乡市| 金溪县| 大连市| 永济市| 视频| 大化| 吉隆县| 嘉祥县| 延吉市| 肇东市| 平安县| 家居| 鲁甸县| 南岸区| 襄樊市| 吕梁市| 普格县| 库车县| 县级市| 额济纳旗| 吴桥县| 沾益县| 郓城县| 建昌县| 札达县| 南京市| 长岛县| 马关县| 房山区| 东乡县| 舞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