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圣外王: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三家莊子學勘會
- 李智福
- 2429字
- 2025-04-24 19:23:33
自序
本書是在同題博士學位論文(中山大學2017年)基礎上修改刪潤而成,論文以“內圣外王: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三家莊子學勘會”為題,勘會者,比較研究之意,即將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三家莊學思想進行比較研究。比較研究如果有意義,一定是各比較主體之間具有同異互見、離合相參之關系,正如黑格爾所言:“假如一個人能看出當前即顯而易見的差別,譬如,能區別一支筆與一頭駱駝,我們不會說這人有了不起的聰明。同樣,另一方面,一個人能比較兩個近似的東西,如橡樹與槐樹,或寺院與教堂,而知其相似,我們也不能說他有很高的比較能力。我們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賀麟譯《小邏輯》)這種同異互見、離合相參的學術比較實則亦即章學誠所謂“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校讎通義》),“辨章學術”即橫向比較然否是非,“考鏡源流”即縱向比較思想遷流。此研究在歷朝歷代汗牛充棟的莊學詮釋著作中選擇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三家注做比較研究,其可比性在于:此三家莊學傳注具有類似的問題意識與共同的思想會歸,即發皇莊學“內圣外王”之道以對他們各自世道與時代作出哲學回應。
如錢賓四先生所言:“《莊子》,衰世之書也,故治《莊》而著者,亦莫不在衰世。魏、晉之阮籍、向、郭,晚明之焦弱侯、方藥地,乃及船山父子皆是。”并進而指出:“世益衰亂,私所會于漆園之微旨者益深。”(《莊子篡箋序目》)周秦之變前夜之戰國(莊子時代),曹馬交征才息又起八王鏖兵之西晉(郭子玄時代),天崩地解家破國亡之明清之季(王船山時代),晚近“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之清季民初(章太炎時代),正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之四個亂世,莊子是亂世哲人,此三位則是亂世注家,因此他們的莊學可謂是亂世莊學。面對亂世,哲人便不是書齋中之經生若當下之我等,而是自矜為醫國之手,自醫而醫國,自證而證他,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正是帶著這種拯救天下、匡正世道的襟抱來注莊解莊,因此他們的學術之旅注定不是經濟文章,而有“衣養萬物”(《齊物論釋》)之功。《天下》篇感慨“是故內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此三位異代注家正是以“內圣外王”為重建莊學之綱領,可謂殊途同歸。
正是帶著對時代與世道之憂患而進入莊子的思想世界,使得他們的經典詮釋打上深刻的時代烙印與自我特色,以至于詮釋超越經典而成為獨立的哲學著作,此即劉笑敢先生所謂“創構”(《詮釋與定向》),即他們的解釋不是“注不破經”,而是“借經造說”。明人錢澄之曾嚴格區分“著書”與“注書”兩種學術范式,認為“著書者無人,注書者無我”(《重刻昌谷集序》),他強調“注”不能“以我奪經”。但中國學術史或哲學史的事實是,“注”距離“經”越遠,經典詮釋中“有我”越多,也意味著是更上乘之作,因為這是中國學術、中國哲學進步的長足原力和一般范式。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的莊學傳注正是這類著作,他們在經典詮釋過程中始終有一個揮之不去的“我”的影子,正是在“我”的觀照下,他們的哲學借著莊生以扶搖直上,創造另外三個迥異于莊生原典的思想經典,這是此三家莊學傳注的又一大共性。業師陳少明教授常說:偉大的經典需要偉大的解釋者。信哉斯言,經典的偉大正是在不斷地解釋中生成,偉大的解釋不斷地反哺著經典的偉大。當解釋超越經典而成為另外的經典之時,正意味著經典本來就是一個深邃寥廓卻不將不迎的思想世界。面對“背叛”的解釋,莊生有靈,必將會心于泉壤間矣。
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在他們各自時代都是第一流的思想者,因此,他們的莊學詮釋學注定是莊學史上最精彩的莊學詮釋學。同時,當他們分別以玄學、儒學、佛學、西學為視域詮釋莊子之時,他們的詮釋正好代表著古今莊學詮釋學的四個譜系,即:玄學譜系、儒學譜系、佛學譜系、西學譜系(章太炎莊學兼涉佛學和西學)。他們作為第一流的思想者正意味著他們的詮釋在各自譜系中都是集大成者,因此,這項研究尤其必要,這不僅是對三位注家的比較,更是對四種莊學詮釋譜系的比較。莊學是“得其環中,以應無窮”的哲學,章太炎稱之為“操齊物以解紛,明天倪以為量”(《自述學術次第》),儒釋道三教九流甚至西學(章太炎涉及西學)都能在莊學中找到應有的位置。郭子玄筆下的莊子是以“廟堂不異山林”立教而能做到同民事、歷山川的“廟堂名士”,王船山筆下的莊子是一位“狂者不忘其初”從而能參贊天地化育的“儒門后學”,章太炎筆下的莊子是白衣示相、自證而證他的“大悲闡提”,也是以自由、平等觀照眾生的中國古典“自由主義者”。至于誰是真真的莊子,大概誰都不是抑或誰都是;莊子的本真面目如何,大概誰都知而誰都不知。
如題所示,本書(文)圍繞三家莊學詮釋學的“內圣外王”之道展開研究。在撰寫過程中,本人自覺的學術意識或問題意識有(一)將哲人生存境域與哲學義理闡釋相結合;(二)注重文獻考證,對一些學術界存疑的學術問題重新考證;(三)重視哲人本身的學術流變,對哲人的學術歷程作出相應考察;(四)特別重視以“內圣外王”為核心、以存在論為基礎,構建三位注家之“內圣外王”哲學體系;(五)縱向學術史考察與橫向哲學問題比較相結合。力或不及,其心則在焉。
此論文是在業師陳少明教授指導下完成。作為初學者,此書付梓之際,唯有誠惶誠恐,非曰能之愿學焉。論文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懇請方家不吝批評指正,其謬誤所在,皆后進求道不精,與業師無關。桃李無言,下自成蹊,摯謝陳師多年之授學提攜!現將陳師當時撰寫之“導師評語”錄之于此,以鞭策之:“莊學是古典學術的重要領域。歷代積累有豐厚的研究成果,成為后人繼續探究的基礎。本文以對莊子‘內圣外王’思想的理解為中心,對比分析郭象、王夫之、章太炎在注莊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思想異同,選題有獨特的價值。作者對莊學發展的背景知識豐富,視野開闊,能抓住歷代莊學思想的關鍵問題展開論述,論文既揭示三家注莊時各自不同的思想關懷,也展現出莊學詮釋史所體現的思想變遷。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是一篇比較出色的學位論文。”業師謬贊,實慚愧焉!
是為序。
西北政法大學 李智福
2019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