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細亞生產方式與中國古代社會
- 于金富
- 1668字
- 2025-04-24 18:36:55
四 亞細亞生產方式的運動規律
馬克思不僅闡明了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基本特征與歷史地位,而且分析了亞細亞生產方式自身特殊的運動規律與發展趨勢。他指出,基于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東方社會發展的特征是:一方面政治風暴與改朝換代頻繁發生;另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緩慢、長期停滯不前,沒有外部力量的推動難以實現其根本的社會變革,難以實現從古代社會向近代社會與現代社會的歷史轉型。
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在同恩格斯的有關通信以及給《紐約每日論壇報》的若干時事評論中經常探討亞細亞生產方式與東方社會問題。馬克思不僅提出了“亞洲式社會”的概念,而且指出“亞洲式社會”無論是在生產方式與社會制度方面還是在社會發展過程與運動規律等方面都與西方社會截然不同。在《資本論》創作期間,馬克思從社會分工和社會結構的角度對亞細亞農村公社作了深入的研究,進而提出了以農村公社為基本經濟要素及其結構的亞細亞生產方式在運動發展上具有停滯性、在歷史過程上具有周期性這樣一個重要的命題。馬克思指出,導致這種停滯性的重要原因是亞細亞生產方式下農業和手工業的牢固結合。他明確指出,自古以來印度盡管政治風暴非常之烈、非常之多,但是它以農村公社為基礎的落后的經濟與社會狀況卻始終沒有改變。“這些自給自足的公社不斷地按照同一形式把自己再生產出來;當它們偶然遭到破壞時,會在同一地點以同一名稱再建立起來,這種公社的簡單的生產有機體,為揭示下面這個秘密提供了一把鑰匙:亞洲各國不斷瓦解、不斷重建和經常改朝換代,與此截然相反,亞洲的社會卻沒有變化。這種社會的基本經濟要素的結構,不為政治領域中的風暴所觸動”[50]。
馬克思還闡明了亞細亞生產方式必然瓦解的歷史趨勢。他指出,小商品生產以及亞細亞生產方式等各種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并不會永久地同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和平共處、相安無事”,它們最終必然為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所瓦解并取代。作為先進生產形式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總是要排斥甚至摧毀亞細亞生產方式等各種落后的生產方式。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分析“貨幣資本的循環”時寫道:“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越發展,它對主要是直接滿足自己需要而只把多余產品轉化為商品的每一種舊生產形式,就越發生破壞和解體的作用。它使產品的出售成為人們關心的主要事情,它起初并沒有顯著地侵襲到生產方式本身,例如,資本主義的世界貿易對中國、印度、阿拉伯等國人民最初發生的影響就是如此。但是接著,在它已經扎根的地方,它就會把一切以生產者本人勞動為基礎或只把多余產品當作商品出售的商品生產形式盡行破壞。它首先是使商品生產普遍化,然后使一切商品生產逐步轉化為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51]
在邏輯分析與歷史分析的基礎上,馬克思揭示了亞細亞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東方社會不同于西方社會的特殊發展規律。首先,原始社會解體后農村公社發展的道路很不相同。從具有亞細亞農村公社特征的原始公社所有制的不同形式中產生出它解體的各種形式。古希臘、古羅馬公社所有制發展為古代奴隸制,而沒有經歷封建制。日耳曼、斯拉夫、羅馬尼亞公社所有制發展為中世紀的農奴制,而沒有經歷奴隸制。美國從一誕生起就是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相反,亞洲與東方國家的亞細亞公社所有制則發展為具有東方特征與國別特色的亞細亞社會。這些亞細亞國家有的沒有經歷奴隸社會(俄國),有的沒有經歷封建社會(印度),有的沒有經歷資本主義社會(中國)。這就表明,東西方社會發展進程與規律不是完全相同而是截然不同的,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不是線性發展而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可以跨越發展的。對此,馬克思明確指出,他在《資本論》中關于資本主義生產起源的必然性的論述只適用于西歐諸國,而不能適用于東方以農業公社為基礎的社會。他對俄國民粹派理論家米海洛夫斯基把《資本論》中關于資本主義生產起源的必然性的論述上升為人類社會普遍規律的做法深惡痛絕,他嚴厲批評說:“他一定要把我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道路……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