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的聲音研究
- 翟月琴
- 1277字
- 2025-04-24 20:25:26
第三節 研究意義
本書的研究意義,一方面,在于以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漢語新詩為研究對象,考察、梳理聲音在這一階段的體現;另一方面,又以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的創作和理論實踐為基礎,討論漢語新詩的聲音問題。
首先,打破詩學論爭或者民族國家的現代性研究模式,而是立足于詩歌文本,通過探討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文本中的聲音,將傳統與現代勾連起來。20世紀的漢語新詩,是在現代化進程中從白話詩的嘗試階段逐漸開始成長起來的。漢語新詩的現代,既指向本土化的傳統連續性,又面向當下社會生活的實際形態。探討漢語新詩的聲音,一個重要的研究途徑就是將聲音與整個新詩現代化進程的語境結合起來,在二者的相互關系中判斷聲音是否存在,又是以何種方式存在。在這個過程中,回到詩歌文本,無疑是連接二者關系的重要樞紐。
其次,西方學者關于詩歌的聲音研究相對成熟,其中包括聲音表現形式的研究[44]、聲音與意義的研究[45]、口頭聲音研究[46]以及個案研究[47]等諸多方面,但國內系統的研究還略顯匱乏。本研究跳脫出目前國內學界傾向于個案研究的局限,從聲音的表現形式,聲音的主題類型、聲音的意象顯現以及聲音的傳播方式等多維度切入,在思考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中聲音的特征時,也提供了更為多元化的研究路徑。
再次,巴赫金說過:“對于詩歌來說,音和意義整個地結合”[48],但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中的聲音,經常會陷入兩種誤區:一種是將聲音從意義中割裂出來,進行語言學上的解析;另一種則是過分地強調附加于聲音之上的意義,而忽略了聲音的獨立價值。聲音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而是與意義密切相關。但目前聲音與意義的研究尚屬空缺,韋勒克、沃倫早在《文學理論》中就特別指出:“‘聲音與意義’這樣的總的語言學的問題,還有在文學作品中它的應用于結構之類的問題。特別是后一個問題,我們研究得還很不夠?!?a id="w49">[49]直到21世紀,劉方喜仍然提道:“對有關圍繞聲韻問題的分析基本上還只處在‘形式’層,還沒有提升到形式的‘功能’層,即聲韻形式在詩歌的意義表達中究竟起到什么樣的作用——這樣的問題還沒有進入他們的理論視野?!?a id="w50">[50]因此,本書試圖打破聲音與意義的二元對立關系,從二者的結合體中著手研究。
最后,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內部的發展狀況極為復雜。一方面通過細讀這一階段較有代表性的漢語新詩,在展現聲音的豐富多樣性時,也為漢語新詩的文本提供一種全新的閱讀視角;另一方面則針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中聲音的突破和尷尬處境,將漢語新詩的聲音推向動態化、系統化的研究過程。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的聲音只能落實和呈現在具體的詩歌文本中,然而,在這一特定的歷史階段中,詩歌文本又數不勝數,本書并不能一一解析。但首先筆者前期的研究成果中已經重點討論了包括顧城、楊煉、多多、海子、西川、翟永明、張棗、臧棣、陳東東、藍藍等重要作家作品,同時也嘗試打撈部分被埋沒的詩歌作品,并盡量觀照當下最新的詩歌創作動態。但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做一總體性的概說和評介,并不是本書的動機所在,唯希求至少在有限的視野范圍內,對具有代表性的詩歌文本進行解讀,通過舉一反三而由此及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