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涉酒詩文輯錄與研究
- 高正偉
- 1504字
- 2025-04-24 16:44:31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時高適、薛據先有此作
【解題】
天寶十一年(752)春,杜甫在長安召示文章,參列選序,在短暫歸洛陽后于初秋歸長安,對長安的流寓生活已有厭倦之情。是時岑參、高適先后到長安,于是杜甫與二人及儲光義、薛據等人共往長安東南登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為其母文德皇后求福而建,西院寺塔六級,高三百尺,乃玄奘所建。此塔即今西安市大雁塔,明清時重建。
高標跨蒼天[1],烈風無時休。自非曠士懷[2],登茲翻百憂。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3]。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4]。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5]。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6]。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7]。俯視但一氣[8],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蒼梧云正愁[9]。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10]。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11]。
【注釋】
[1]高標:指慈恩寺塔。
[2]曠士:超然出世之人。
[3]象教:佛教。冥搜:探幽。
[4]龍蛇窟:塔中磴道屈折,往上攀登,如穿龍蛇之窟。枝撐幽:交木斜柱形成的幽深環境。
[5]“七星”兩句:北斗七星在戶,烈風中仿佛聽到天河西流。形容塔勢高危。
[6]羲和:太陽的御者。少昊:司秋之神。
[7]秦山:終南山。破碎:終南山諸峰大小錯雜,登塔遠看猶如破碎。涇渭:涇水和渭水。不可求:涇水清,渭水濁,遠望則清濁難辨。兩句喻政局昏暗。
[8]一氣:天地混沌一片。
[9]虞舜:即舜,傳說中的賢君,此處喻唐太宗。蒼梧:山名,在湖南寧遠縣東南,相處舜南巡,葬于蒼梧之野。后人多認為杜甫以虞舜蒼梧比太宗昭陵,懷念初唐時清明的政治局面。
[10]瑤池:西王母的住處。傳說周穆王升昆侖之丘,與西王母飲于瑤池之上。此處比喻唐明皇與楊貴妃在驪山上日夜飲酒作樂。
[11]隨陽雁:季節性遷移的候鳥,這里比喻趨炎附勢之徒。
【集評】
錢謙益《錢注杜詩》:高標烈風,登茲百憂,岌岌乎有漂搖崩析之恐,正起興也。“涇渭不可求”,長安不可辨,所以回首而思叫虞舜。“蒼梧云正愁”,猶太白云“長安不見使人愁”也。唐人多以王母喻貴妃。瑤池日宴,言天下將亂,而晏樂之不可為常也。
吳瞻泰《杜詩提要》:此傷長安也。登高望遠,百憂皆集。三、四兩句,為一篇扼要。言天下唯放達者無憂,我非其人,翻生百憂,反言見意。“虞舜”,憂明皇之游幸;“瑤池”,憂貴妃之荒宴;“黃鵠”,憂君子之去位;“陽雁”,憂小人之貪祿。皆暗以憂字串,而妙在不即接,又以“俯”“仰”二段參錯成章,幾以為寫登塔之景,而實隱其用筆之端。意奇法變,縱橫跌宕,非可以尋常規矩求之也。
浦起龍《杜詩心解》:詩本用四句領勢,次段言登塔所見,后段言登塔所感也。然亂源以兆,憂患填胸,觸景即動。只一憑眺間,覺山河無恙,塵昏滿目。于是追想國初政治之隆,預憂日后荒淫之禍,而有高舉遠患之思焉。顧此詩之作,猶在升平京闕間也。
陳《讀杜隨筆》:起四語已吸盡通篇。首句言塔之高,次句即含秋意,三、四即含章末八句懷古慨今之意。“方知象教力”四句,緊承首句塔高,即寫“登”字。中八句極力形容登塔之高:“七星在北戶”,如挹其象;“河漢聲西流”,如聞其聲;“羲和”“少昊”二語,如觀其行;“秦山忽破碎”,因塔高不見其崇峻;“涇渭不可求”,亦因塔高莫辨其清濁。“俯見一氣”二語,有因塔高極寫其空曠,兼見暮景蒼茫。而前四句從仰觀得來,后四句從俯視得來,寫的分外開辟,無限精彩,隨手將時令夾敘,與次句照應。“回首”四句,從登塔而吊古,就題發議,所謂“波瀾獨老成”也。“黃鵠”四句,因登塔所見,借物喻人,收到“同諸公”三字。而虞舜之叫,瑤池之惜,黃鵠之哀,稻粱之謀,直與起處“百憂”相為照應,而秋意亦十分收足,章法何等完密。
楊倫《杜詩鏡銓》:前半寫盡窮高極遠,可喜可愕之趣,入后尤覺對此茫茫,百端交集,所謂“渾涵汪茫,千匯萬狀”者,于此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