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壯族社會文化發展史(下冊)
- 白耀天
- 17095字
- 2025-04-24 17:18:38
第三節 清朝:男女異服,衣飾紛呈
進入清朝以后,壯族的服飾,出現了十大變化:一是男剃發女戴勒子;二是發飾、頭飾形成年齡段分化;三是歲歲帕纏頭,扎巾戴帽成為日常生活的需要;四是穿起褲子,男衣女服分化;五是男布片纏腿,女也如之;六是腰系香囊懸煙盒;七是腰帶飄飄,左右掖起裙子尾翹翹;八是男鞋女鞋普遍化;九是男網袋女竹籃,下田趁墟便攜帶;十是女子小小遭厄運,壯家也見有纏足。
壯族服飾的這些變化,原因眾多,主要有如下數種。
首先,緣于政府官員的強行植入滿、漢二族文化。
詔令禁行嶺南不符儒家禮制的風俗,明白無誤地揭示了中央王朝要插手干預壯族社會的習俗文化了。果不其然,宋政和七年(1117年)七月十七日宋徽宗下詔,認為“廣東之民多用白頭巾”,“有傷風化”,“令州縣禁止”。[180]但是,由于嶺南地遠中原,皇帝的命令雖言之切切,可多數的地方官員一心圖著任滿升遷,盡快回返中原,卻聽之渺渺,不當作一回事。而且,壯群體越人社會風俗之來,源遠流長,也不是一下子可以革除的。所以,他們中受漢文化影響較少的地區,其社會的風俗與中原漢族風俗乖異依然原樣,沒有根本的改變。明、清二代,封建集權制鞏固、強化,一統之內,不可能任由壯族的此種對中原漢族來說是奇風異俗的文化傳承下去了。因此,中央王朝委派的地方州縣官員秉承中央王朝的指令,除了發展漢文教育,實行移心易俗之外,又親自出馬強行革除壯族的風俗習慣。
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年),天河縣(治今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西南天河)知縣袁瑢見天河縣的壯人“蓬首跣足”,便下令禁革,親自示范,上陣監督,使天河縣的壯人改掉舊習,知道“巾幘草履”。[181]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董天良在出任永寧州(治今廣西永福壽城)知州時,除捐資修路、鼓動群眾種杉種桐種蕎麥外,又要求壯族婦女“入城市及家居”都不要著短衣,改變壯族婦女兩千多年來傳承不斷的穿短衣的習俗。[182]
清朝初年,陳光龍任廣西平樂縣知縣,除了出令嚴禁壯族慣行的習俗外,還注意改造壯人傳承的思想意識形態,使之趨同于漢族。誠如他說:
平樂自嬴秦設版(圖),歷漢、唐以來附內地,不為不久,然聲名、文物遠出吳、越、閩、蜀下,其故何居?大抵民習于蠻而不恥,其非蠻亦玩視乎民而不受其所變。
夫禮教者,國之紀(綱紀)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父子兄弟,非禮不親。惟茲平邑(平樂此一縣),里不設黨塾之師,耳不聞謙遜之訓,口不誦詩書之文,五方奸宄之徒乘機播弄(造謠挑撥),計術啖之。凡可誘以非、導以爭者,百孔千竇(千方萬路),乃墮欺陷網,鮮廉寡恥,無所弗為也!
康熙九年(1670年)秋,郡憲楊公力圖挽救,命予(我)博訪年高德劭者,表為鄉耆勸迪(進行說理)焉。予設席于爽塏(高朗顯眼)通衢(交通要道)間,每月朔日(初一日)赴東山寺,望日(十五日)赴龍興觀,率父老子弟先設香案,置(皇上)六諭(六條教誨)于上,行九叩首畢,令耆老登高座,取鐸書詮講,一一勉之以善,示之以報(報應),懼之以法律。
初設講之日,民視為迂闊,哄然而散。予復嚴誡,月旦(初一日)遂(進)戶督諭,勒令赴講。有始來中去者,蒲鞭辱之;適有出頭誶詈(suì lì,責罵)者,予枷于講堂側,號諸眾曰:“汝等(你們)嗜(喜愛)此枷,可弗(不)來;若膚發是愛,而欲守身以事親也,毋忽此講席!”諸(眾人)稍頷(點頭認可)之。嗣是(此后)不期而赴者,漸多焉。[183]
中國自漢以來的指導思想是“以夏化夷”,所以為官于嶺南的除了許多人“地遠官無法,民豐橐有金”,[184]貪賄腐化,日求升遷外,不少都是飽讀孔孟經書想有所作為的人。他們為官嶺南,都希望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唐代戎昱《桂林臘夜》詩句“政移千里俗,人戴兩重天”,[185]哀嘆的是自己力量的微弱,在移風易俗上不能有所作為?!扒лd蠻風尚有存,此來聞見不堪論”;[186]“平樂舂陵地接連,嶺南嶺北異風煙”。[187]“異風煙”,就是風俗禮樂不同。這也是哀嘆自己為官一任,不能在傳播中原漢族禮樂上有所建樹。元朝陳孚《度摩云嶺至思陵州》一詩的“蒼莽思陵州,懸崖結屋如蜃樓。寨門半掩刀槊健,隱隱云際聞鳴中。奴僚下山健如虎,口紅如血面如土。手捧椰漿跪馬前,山虺水蟲間殽俎。對此停鞭空自慨,吾獨何為在荒煙?”[188]也是申明作為官員的責任。到了明、清以后,作為任職一方的官員,更將“以夏化夷”,移風易俗,一同文化的責任視為己任,肩于身上:“天遠三湘外,霜含八桂秋。貪漁嗟薄俗,表率在名流”;[189]“邕州紫燕秋無社,蠻驛秾花冬有時。異域冠裳仍俗好,中原禮樂忝(tiǎn,辱、有愧于)吾師”;[190]“清廉未足慰平生,化俗應將積弊更”;[191]“好為宣王化,從容展壯猷”。[192]官員之間也是以此來相互勉勵的。因此,地方官員在任職期間,多以化俗為己任,強行地將漢族文化植入壯族社會中,以達到“以夏化夷”的目的。
其次,發展漢文化教育,鼓勵壯族知識分子熱衷舉業。
在壯族地區興辦漢文教育,這是歷代中央王朝“以夏化夷”的重要途徑和舉措。漢族以衣冠為禮,壯族知識分子深受孔孟之道熏陶,又熱衷于舉子事業以廁身仕林;不僅改變了其思想意識與價值取向,也改變了他和他的親屬友鄰的文化習俗。所以,來嶺南做官的漢族官員無不熱心于此,致其全力于此。“怪茲山水區,而乏弦誦聲。興起在教化,撫循亮(諒)由人。干戈豈難變,南國本文明。愿言解刀劍,無負此鐘靈。”[193]明朝錢薇此《永福感懷》詩句,說的就是在壯族地區興辦、發展漢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斯文(士子,知識分子)秉爐冶(依靠學校來陶冶),鼓鑄西南方。會令西粵地,化為五父鄉?!?a id="w194">[194]“五父”為道路名,在山東孔夫子的老家曲阜南?!拔甯膏l”即是禮樂鄉,文明鄉。明人魯鐸此《送姚英之提學廣西》詩,頌揚的就是漢文教育的功能與威力。它可以改變壯族地區的習俗文化,使其成為如同山東那樣的謙謙禮義之鄉。
時至明、清二朝,壯族地區各府、州、縣,既設有官學的府學、州學、縣學和眾多的社學,書院也如雨后春筍蓬然而起。同時,科舉應試之點也遍于各地。這對于壯族地區居民思想意識、價值取向以及習俗文化的趨漢變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明朝王清《風俗謠》說:“平南雖瘴地,風俗猶可觀。千家煙火合,百里封疆寬。男務耕耘女務織,弦歌巷里多儒冠?!?a id="w195">[195]梁杓民國《思恩縣志》指出:“康熙年間(1662—1722年),舊存抄本志稿猶載有壯蠻風俗之異,似當時(漢族)文化止限于縣城之附近,尚未普及于全縣也。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慶遠設立考棚”,舉子趕考無須遠涉柳州府,這就促進了舉子業的發展。士子憑漢文教育以成才,憑漢族的禮樂制度以立身,從而“壯人亦歸同化,至今已道一風同,無漢、壯分別矣”?!皩W校既開,習俗漸改”。[196]漢文化深入并植根于壯族地區,其作用是非常大的:“士之向學,民務力田,風化既行,習俗漸改?!?a id="w197">[197]
最后,漢族居民遷入壯族地區,毗鄰而居,習俗漸染;婚姻往來,文化趨同。
中原漢族居民遷入壯族地區,自秦、漢以來,由于征調,由于貶謫,由于饑荒,由于戰亂,由于避仇等,見于記載的不少。然而,中原漢族入居嶺南,居于廣東的多,居于廣西的少;居于桂北的多,居于桂中的少;居于桂東的多,居于桂西的少。比如,宋代已經形成的居于南寧市周圍及左江流域的說漢語平話方言的“蔗園人”,入居早,人數少,猶如淹沒于壯族的汪洋中一樣,不得不入鄉隨俗?,F在居于南寧市郊上饒一帶說平話的人,往昔壯族婚前男女自由交往,婚后不落夫家的習俗,在南寧市及其周圍的壯族已經不存在,可在他們那里還比較完整地保存著。
一些人總以為漢人進入廣西是北宋皇祐年間(1049—1054年)狄青平定儂智高起兵反宋后留兵戍守的,如《永樂大典》卷8507寧字引《元一統志》即說:“自武襄狄青平儂智高去后,留兵千五百鎮守,皆襄漢(今湖北)子弟。至今,邕人皆其種類也?!边@是與史實不符的。
狄青率部征討儂智高起兵,為什么選在冬末春初之際,就是因為他深深懂得“其地(指嶺南)炎燠卑濕,瘴癘特甚。中原士卒不服水土,不待戈矛之及,矢石之交,自相疾疫而死,雖有百萬之兵,亦無所施也”。[198]他為了避開廣西瘴癘爆發的時間,于是選擇在嶺南天氣清涼,沒有瘴癘的冬末春初時節出征。這也就是當時的樞密院樞密使高若訥說的“當乘瘴未發時,疾馳破之”。[199]
狄青在皇祐四年(1052年)十二月率部到桂州,翌年(1053)正月甲辰(初三日)入賓州,己未(十八日)歸仁鋪接戰打敗儂智高,二月丙子(初五日)“班師”北返,[200]沒留一個部屬在廣西。后來,他的部屬楊文廣、和斌先后出任廣西鈐轄和邕、宜二州知州,都是二度進入廣西的。[201]而且,《宋會要輯稿·兵五之四》載,皇祐五年(1053年)閏七月,宋仁宗詔令“廣南西路戍兵及二年而未得代者,并罷歸;其鈐轄司所遣土兵,歲一代之。自儂智高之亂,駐泊禁軍及桂州等處雄略、忠敢、澄海軍凡三萬四千四百四十一人分戍諸州,至是罷還戍兵,而令土兵屯戍”。[202]這就清楚地點明了自儂智高亂后戍守廣西各地北方戍兵34441人一個不剩地北返了,怎么能說狄青北返后“留兵千五百鎮守”于邕州呢?
中原漢人開始大量進入廣西是在1127年金人南下擄去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二人滅了北宋的“靖康之變”。據當時人蔡絳《鐵圍山叢談》的記載,在今桂東博白縣一帶,物價低賤,老虎不食人,在人們的眼里它只是一條偷人豬、羊的大狗,人一吆喝它就跑了??墒?,自“靖康之變”以后,中原人逃難涌來,人口陡增,物價高漲,食物短缺,破壞了原來的自然生態平衡,老虎也像五嶺以北的老虎一樣開始吃人了。由老虎的不吃人到吃人,可以略知當時從中原避難來到廣西的漢人數量眾多。漢人入居數量的眾多,這就改變了原住民的風俗文化:“容(轄容縣、北流、陸川三縣)介桂、廣間,蓋粵徼也。渡江以來(即‘靖康之變’以來),北客避地留家者眾,俗化一變。今衣冠、禮度并同中州?!?a id="w203">[203]
中原漢族遷居廣西的第二個浪潮是明朝在廣西實行軍屯、民屯制度。但是,其數量畢竟有限,所以明朝后期萬歷年間(1573—1620年)來廣西做官的王士性其《廣志鐸》卷5載:
廣右異于中州,而柳(州)、慶(遠)、思(恩)三府又獨異。蓋通省如桂平、梧、潯、南寧等處,皆民夷雜居如錯棊然。民村則民居民種,壯村則壯居壯種,州邑鄉村所治猶半民也。右江三府則純乎夷,僅城所居者民耳,環城以外悉皆瑤壯所居;皆依山傍谷,山衡(平衍)有田可種處則田之,坦途大陸縱沃,咸荒棄而不顧。
“坦途大陸縱沃,咸荒棄而不顧”,說明那個時候,柳州、慶遠、思恩等府還是荒涼,可納度還非常大。
中原漢人入居廣西的第三次浪潮是滿族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后。滿、漢兩種不同文化的碰撞,迫使部分漢人南逃進入廣西;南明的抗清和吳三桂等“三藩之亂”,眾多的漢族士人兵卒留居于廣西;乾隆以后,漢人難于中原立足者,又大量遷居廣西。
漢族有漢族的習俗文化,他們大量入居廣西,與壯族人雜處,毗鄰而居,婚姻往來,無疑會給壯族以很大的影響。同時,清朝加強了戶口管理,除土官地區外,流官轄下的州縣壯族,都是編戶之民?!邦櫼匀刖帒?,即為赤子,安問壯與民也?且壯之奉貢賦,垂七十余年,夷盡變而夏矣!”[204]
一 男剃發女戴勒子
滿族入主中原,首先以其發式強力推行于全國。他們的發式,就是男子將前額頭發剃去,后腦留發梳辮垂于后背。這與漢族原來的全發全蓄不相同。于是,滿、漢兩族間激發了頭發剃與不剃的爭執。滿族入主,當了皇上,權傾天下,豈能讓你來爭論,于是出現了“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態勢,大煞了長期以來漢族一尊的局面。
廣西,先是南明與清朝爭奪之地,后又是“三藩之變”中吳三桂等勢力集團與清朝較量的區域??滴醵辏?681年),吳三桂兵敗身亡,“三藩之變”結束,清朝方才能夠控制壯族地區。由于時去勢緩,在壯族中清朝的剃發之令也不能不折不扣地執行。因此,在桂林、柳州、梧州、南寧等中心地區的壯族男子剃發了,可他們剃了前額的發,后腦的剩發卻不完全是結辮垂于背后。誠如桂林府太守錢元昌《粵西諸蠻圖記》說的,“男子多薙發,亦有髡其四周者,發或辮或髻,或插簪或插雉尾”,[205]不完全相同。雍正《廣西通志》卷93《蠻疆分隸》也載宣化縣(今南寧市區和邕寧區)“壯俗男子髡發留大髻,以笠空其中覆頂”。至于比較偏僻的慶遠、思恩、鎮安、太平、廣南、開化等府除了城鎮以外,大部分的壯族則“椎髻”裹布戴笠,不變其舊日的發式。所以,清人吳震方《嶺南雜記》卷上說,壯族“其人不薙發,俱黑色,廣西最多”。當然,吳震方說得也過于絕對了,姑且不說諸城鎮及其周圍的壯人,即如遠在永豐(治今貴州貞豐)等州的儂人,傅恒乾隆《皇清職貢圖》卷8即明言“其男子俱薙發”。
清代漢族、滿族婦女在天氣稍冷的季節,額間常箍上遮眉勒,繡上花卉及“吉祥如意”或“喜”“?!薄皦邸钡茸?,并綴銀飾金,或嵌上珠寶,極其奢華。它既是美的裝飾,又具御寒的功能。
遮眉勒,北方叫“勒子”或“腦箍”,南方叫作兜。它是由明代婦女所用的額帕(又名頭箍)演變而來的。
清朝中期以后,壯族婦女在或以黑巾或以青巾或以白巾或以花巾裹頭的同時,有的也扎上了這樣的“勒子”。傅恒乾隆《皇清職貢圖》卷7載,云南曲靖等府的仲人(今壯族)“婦女以青布為額箍,如僧帽然,飾以海貝”。
婦女額頭易于招風受涼,特別是坐月子時,于是,“勒子”便在壯族婦女中普遍流行起來。而在云南壯族儂人婦女以勒子或稱額箍作為美的一種頭上飾物,常精心制作,以金銀珠寶鑲嵌,愈益亮光。迄今她們承傳下來,成為一件很精美的頭上飾物,不論是青年女子還是老年婦女,節日盛裝,大都以之為飾,以之為美。
二 發式、頭飾形成年齡分化
在清代以前,記載沒涉及未成年男女的服飾,不詳其式樣如何,有無飾品。唯見明代的“狼歌”說女子婚后頭結“九重樓”,由此或可約略知道壯族女子婚前婚后的發式是不完全相同的。
清初,錢元昌《粵西諸蠻圖記》載:“蠻女發密而黑,好綰大髻,多前向,亦有橫如卷軸者,有疊作三盤者。有雙髻者,未嫁女也。嫁則一髻上扎大木梳,或銀或木,或牙花簪圍。插多寡不同,隨貧富也。髻上或覆布或花巾或笠。笠制極工,常以皂布(黑布)幕邊,半露其面耳。”[206]這就點出了出嫁的女子與未嫁女子之間發式和頭飾的區別。
就田野調查的材料看,壯族未成年男女與成年男女的發式和頭飾也是不相同的,這可能是清代習俗的傳承。
廣西天峨縣白定鄉的壯族,“已婚的婦女多結髻,或梳好由左到右繞頭用有色頭巾扎上;未婚的都是散發披頭,或由右向左纏繞著頭,用白色毛巾包扎”。[207]這是已婚女子與未婚女子發式和頭飾的相異。
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委樂鄉“婦女的頭部裝束,從十五歲左右就梳成長辮,垂于腦后,以紅繩系之,前額和耳邊的發大都剃光。十五歲以上則結成發髻,垂在腦后,較漢族人為高聳,用銀簪插上。有的婦女插上橫簪直簪四五枝,垂有銀練,并有紅絨繞系。婦女很少露髻,認為這是沒有禮貌,常年都包扎頭巾”。[208]古人女子成婚早,15歲左右即是待嫁姑娘,也就是未嫁者;15歲以上是已婚者。未嫁者前額和耳邊發剃光,長發結辮于后,紅繩系之,標明屬紅花姑娘。已婚者前劉海,后結髻,簪插之,簪垂銀練,并扎上毛巾覆蓋頭髻。這也顯示了已婚未婚頭飾和發式的區別。
廣西龍勝縣龍脊壯人,“女子的裝飾很復雜。據說,從古以來改變得并不多。老年人頭上留長發,不結髻,翻過額頭打一個旋轉,扎上黑布巾(長約四尺)。青年女人(婚否不大區別)頭心留發,四周剪披衽,也不結髻,翻過額頭用白布巾包扎,而且還在面衽上插上一把銀梳。童年的女孩剃光頭,戴上外婆送的銀帽,漸大則留有發,由短到長以至青年時代那樣。戴首飾很普遍,壯女生下二三歲即穿耳,戴上耳環(小圈的銅環),年輕時戴上大環,出嫁的戴上二個大環,下掛有銀鏈”。[209]此中,從頭飾、耳飾著眼,即將成年女子與未成年女子進行區分,又將未嫁女與已婚女,以及中老年婦女與年輕婦女區別開來,可說是幾個年齡段的女性都說到了?!皬墓乓詠砀淖兊貌⒉欢唷币痪洌f明壯族女性在各個年齡段上的區分,都是傳承先人的習俗而略有變異的。
三 歲歲帕纏頭,戴帽逐漸成為風氣
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夏冶源到云南省沙人聚居的師宗州十三槽。入槽一見,沙人風俗大異于中原,激情難抑,作《入槽雜詠》十首,其一稱:“日午炎蒸早晚寒,蒙濃山霧濕衣單。年年歲歲帕纏頭,卻會科頭拜大官?!?a id="w210">[210]“科頭”,是露頭不戴帽子。拜見官府的人時脫下頭上所裹的手帕,顯示了他們的禮節。壯族自古“傍山而居,倚沖而種”,[211]居住和生產活動的環境確實是“日午炎蒸早晚寒,蒙濃山霧濕衣單”。所以,自宋以來,他們為了保護身體就要“年年歲歲帕纏頭”。帕的顏色,宋代是白色,元、明以后既有白色的,也有藍色的、青黑色的、花格的,甚至繡上花朵或其他圖案的。
明朝董斯張《吹景集》載,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千里奔赴江浙抗倭的瓦氏夫人所率的“狼兵”,“頭裹方素,無他色者”。[212]“狼兵”頭飾,是宋代壯族先人以白巾裹頭習俗的傳承,以后便成為定制。因此,雍正《廣西通志》卷92《諸蠻》說:“狼男女俱挽髻,前銳后廣,覆以白布?!睆V西除“狼人”外,其他壯族,“頭以布裹,或繡或素”,[213]就隨各地的風俗和個人的愛好了。而云南的儂人,則“男子首裹青、花帨”,土佬“男子首裹青帨”,[214]沙人女子又“以挑花黑布包頭”。[215]
壯族人“尺帛繚頭”,[216]固可以護頭保暖,束住長發不讓其隨風飄逸,但是沒戴帽子畢竟與漢族自古講究而且傳承不誤的束發戴帽相差一截。冠,在中原漢族中很受重視。男子滿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加冠儀式;入朝做官,要戴帽升冠。因此,漢文記載中原王朝的歷史,每以“冠帶”“冠冕”“冠蓋”“冠族”等來代稱官吏,代稱仕宦,代稱做官人家。
唐朝繼隋朝,實行科舉考試,開科取士,嶺南欽州“蠻獠”首領寧氏家族子弟寧原悌、寧齡先先后中了進士,躋身士林,一個先天元年(712年)由諫議大夫為嶺南道宣勞使,一個廣德二年(764年)出任鎮南都護府(后改為安南都護府)副都護。[217]入仕做官,必須遵從中原王朝的衣冠禮儀,按照品秩戴帽升冠,如同中央王朝規定的各級官員的裝束,這是不能游移的。元、明至清朝,“按太平(府),比年(近年)應貢士,永康(永康州在今廣西扶綏縣北部)為最(最多)。狼人間,有習漢文書者”。[218]漢文教育既然在壯族地區逐漸立足,普遍開展,入學的人以及居于城鎮同時與漢族居民接觸頻繁的地區的壯人,必然會如同漢人,升冠踏履,穿起漢族的衣服。在此風的吹拂下,明朝后期至清朝時期,偏僻地區的壯族也開始制帽和戴帽了。
劉文征天啟《滇志》卷4《旅途志》載,下雷州(治今廣西大新縣西下雷)“其地陽凝陽泄明發,寒氣侵人,亭午(中午)即炎炎如坐炊甑,隆冬猶汗浹背。其人皮冠而衣(細葛布衣)。詢之,云:‘暖其首,則諸疾不作!’氣(自然氣候)使然爾”。“皮冠而
衣”,即戴著以獸皮做成的帽子,穿的卻是用葛麻做成的單薄上衣。今廣西大新縣下雷、靖西縣及那坡縣等丘陵地帶,漢時為“牂柯東界”,今既是云貴高原的邊緣地區,又在北回歸線以南,早晚寒冷中午炎熱,是該地區的氣候特點。居住在那里的壯族及其先人積數百千年的經驗,戴起皮帽衛護身體,是根據當地情況而行的一項創舉。自此以后,隨著壯族社會的發展以及漢族文化的普遍而深入的影響,踏鞋戴帽的逐漸多了起來,特別是在冰冷的寒冬時節,制冠戴帽逐漸成為壯族群眾保身護體的需要。
錢元昌《粵西諸蠻圖記》載,入清以后,廣西“興安壯人,亦有戴馬尾帽者”。[219]《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卷1448《太平府風俗考》載養利州(治今廣西大新縣桃城鎮)“男子冠帽,貧者尺布包頭”。王崧道光《云南志鈔》卷184引《彌勒州志》也說,沙人“男穿青藍兩截衣,頭戴青帽”。從略近中原的廣西桂林府興安縣到較為偏僻的養利、下雷和彌勒州(今云南彌勒縣)的壯人都已經形成了戴帽的習慣,可以說明此一情況。
四 褲子出現,男服女服分化
商、周以降,壯傣群體先人越人及其后人都是男衣女服同一,上衣短窄,下裙曳地。南越國時期,雖然壯傣群體先人越人分化,異地而榮,獨自發展,時日更替,并各自受著異族文化的影響,但是他們依然故我,世傳代承,不變其上短衣下長裙的衣著式樣。迄于元、明時期,壯族“峒丁峒婦皆高髻,白纻裁衫青布裙”。男女發式一樣,衣裙一樣,以致使人放眼迷蒙,“一時男女竟誰分”。[220]萬歷《太平府志》卷2《食貨志》載鉤魚唇的鮮美,引“太平諺云:寧賣身上裙,且買鉤魚唇”,說的就是其時壯族男子衣裝是上衣下裙。時至清初,情況似乎仍是如此不變。“男服者,短窄衫,細褶裙,其長過膝;女服者,青衣花紋,小帙褶,以紅線繒緣,長則曳地”。[221]“男、婦草履、竹笠,短衣長裙”。“男子以布繚頭,暑猶被氈,大領短裙;女則出戴箬笠,衫短齊腰,裙長曳地”。[222]“男巾布裸足,必潔飾其裙而后敢見長上;女衣短裙長”。[223]這些記載道出了清朝初年壯族男女的衣著式樣。雖說其中有些地方的壯族,男子暑月短裙,略見變化,但仍沒有改變壯族自古以來上短衣下長裙的衣著式樣。
然而,宋朝初年宋太宗曾詔令嶺南的地方官員注意化導以改變嶺南人的習俗。自那以后,歷朝統治者尤其注意在壯族地區發展漢文教育,從意識上催化、瓦解壯族固有的理念?!皩W校既開,習俗漸改”,[224]誠如錢元昌《粵西諸蠻圖記》指出的:在壯族地區“為學宮,子弟頌讀之聲流于山谷,漸皆恥其俗之陋而化其性之頑。更閱數年,恐并其居處、服飾、飲食、男女之間,皆與華族無異,欲識其種而不可得矣”![225]在一統王朝的控馭下,明、清的漢族地方官員在壯族地區又強力推行文化植入政策,同時多方征調“狼兵”出入漢族地區戍守和征討。這樣強令禁止與潛移默化相結合,壯族中不少人經過耳濡目染,已經認識到褲子的方便,喜歡上了褲子。
褲子,對壯族人來說并不陌生?!痘茨献印肪?《原道訓》所說的越人“短綣不绔,以便涉游”的“短綣”,似黎族的“包卵布”,當為原始的短褲。《太平寰宇記》卷167《白州風俗》載:“建寧縣(在今廣西博白縣西)有三種夷:、犲、臺。臺人稍類夏人;犲人之婦人褊襜皆露;
人縵襠半股,并椎髻,與諸夷異焉?!薄翱z襠半股”,就是以布縈回舒卷作襠又往下伸延遮住大腿,略似今日的短褲。此類“短褲”的下裝衣式,沒有流行開來,成為在社會人群中占統治地位的衣著款式。
今天,壯人謂“褲子”為“Va5”,“褲襠”為“ta:η2 Va5”,“ta:η2”是借于漢語的“襠”(dāng),“Va5”也是這樣。今漢語的褲讀作kù,但漢字褲古或寫作袴或寫作绔,而袴或绔則源于胯???,即兩腿之間?!妒酚洝肪?2《淮陰侯列傳》“出我袴下”,裴骃《集解》引徐廣曰:“袴,一作胯???,股也,音同?!边@說明漢代“袴”“绔”“胯”通用。《太平御覽》卷695《袴》引《廣州先賢傳》說:“申朔,字元游,蒼梧(今廣西梧州市)人,為九真都尉,布襦布袴,鄉邑嘆羨之?!编l里人贊嘆羨慕申朔,是因為他能穿上中原漢族的“布襦布袴”,榮登仕途。那里的“袴”讀同“胯”(kuà),不是讀作“褲”(kù),可能壯族就是在漢晉時接受漢語的謂袴為“kuà”而略變其音為Va5的。
壯族男子棄裙著褲,見于清初。錢元昌《粵西諸蠻圖記》載,壯族男子“衣及腰而止,稍長亦露膝。褲(有襠的短褲)自襠以下分裁布條,斜裹至足,亦有著褲而另束脛者”。至清朝中期,褲子已在壯族男子中普及開來,成為唯一的統治性的下身衣式。乾隆十六年(1751年),大學士傅恒輯錄的《皇清職貢圖》,其中既繪有廣西靈山縣、興安縣、賀縣、融縣、岑溪縣、貴縣、思恩府、太平府、西隆州的壯人,云南廣南等府的儂人、沙人、土佬的男、婦衣飾圖,也繪有云南曲靖等府、貴州永豐州等處及貴陽安順等處布依人的男、婦衣飾圖。其中,除婦女絕大部分仍然是上短衣下長裙外,男子一律衣是衣,褲是褲,無復昔日的男女都是“白纻裁衫青布裙”了。
褲的廣為壯人穿用,男衣女服分開,這是壯族的進步,是男子服飾的趨于性別化、簡單化、方便化和實用化,也是漢族文化對壯族文化涵化、整合的結果。
五 男以布片纏脛,女或如之
錢元昌《粵西諸蠻圖記》載,清朝初年,壯族“衣及腰而止,稍長亦露膝。裈自襠以下,分裁布條,斜裹至足,亦有著裈而另束脛者”。古代,漢族裈、袴不同,裈是有襠的褲子,袴則是無襠的套褲。脛,是人的小腿或動物的腳?!痘浳髦T蠻圖記》的記載說明了壯族中以布片纏脛的出現是在壯族男子普遍著褲以后。
壯族男子之所以用布片纏著小腿,是因為以褲代裙以后,小腿裸露,為了加以保護,于是以布纏腿。在傅恒乾隆《皇清職貢圖》中,廣西賀縣壯族男子、貴縣壯族男子、云南廣南等府儂人男子以白布片斜裹纏住小腿,其他地方的壯族男子則是褲腳寬大,既沒纏腿,也沒踏鞋。唯有云南曲靖等府壯人婦女“以青布為額箍,如僧帽,然飾以海巴(海中產品);耳綴大環;衣花布,緣邊衣裙,富者或以珠綴之;白布束脛,纏足,著履”??墒?,就總體而言,云南曲靖等府的壯族婦女在保持壯族婦女服飾特點如“耳綴大環”“衣花布緣邊衣裙”等的同時,已逐漸趨同于漢族婦女的服飾,特別是“裹足著履”,更其明顯不過。
六 肩掛荷包,腰懸銅盒
錢元昌《粵西諸蠻圖記》載,壯族“腰系巾,好懸銅盒貯煙”。婦女“腰多束花巾懸荷包,性亦喜吸煙,每以煙筒插髻”,“與男子無異”。荷包,是隨身佩帶的小袋子,用以裝貯心愛的物品。肩掛荷包,腰懸銅盒,這是清代壯族衣飾的明顯特色。
現代壯族女子外出喜掛壯錦袋子,傣族女子外出也喜掛傣錦袋子。壯傣群體越人分化獨自發展于漢初南越國時期,自那以后少有往來,你掛袋我也掛袋,小巧而美,制式相同,只是袋面飾花略有不同。何以如此?可能女子掛袋冶游、趕歌圩,在壯傣群體越人分化獨自發展以前就已經存在了。
壯族女子肩掛小袋冶游,主要是趕歌墟。袋內所貯,無疑是將送予“同年”的心愛之物。程大璋《桂平縣志》卷59《藝文志》載金虞《壯家村》詩其序言說:“仆聞壯女制帨甚工,詢之,謝無有。少頃,乃出其二,白質青(黑)章,制龍鳳花朵,頗纖好,云是少年認同年物,不售外人也。蓋壯以春時男女踏歌野次,相配偶,號為認同年云?!蓖鯘毒犹萌赵兪昼R》也說廣西橫州(今橫縣)的壯人“每歲元旦或次日,里中少年裂帛為帕,挾往村落覓處女少婦相期答歌,允者,男子以布帕投去,女解所衣汗衫授男子歸,謂之拋帛”。女拿精心手制物品贈同年,男以布帕拋與意中人,都不是舉著繡品或布帕招搖過市,自然都是各自肩掛荷包以裝貯。又如《粵西詩載》卷9載明人王一岳《上林吏隱歌》所詠的“陌頭春色歲華新,男女行歌兩拋擲”,就是宋朝周去非《嶺外代答》卷10《飛駝》說的“上巳日(三月上旬)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女受駝,而男婚已定”的“飛馳”的傳承?!耙晕迳Y為球”,今日稱為“繡球”。男女行歌拋球以定親,此球也是各貯于男女各自肩掛的袋子中的。
男袋女袋,貯物傳情贈予所愛,此袋即為荷包。所以,《天河鄉土志》載咸豐年間(1851—1861年)當地的舉人林園喬的《竹枝詞》句說:“銀梳銀鬢滿頭光,銀子荷包系帶旁。衫要淺藍裙要白,風流美麗讓西鄉。”
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卷12《粵歌》載,經過倚歌擇配的鐘情男女,男贈女以扁擔,“女贈男以繡囊、錦帶”,此“繡囊”,就是小的荷包。據20世紀50年代田野調查,一些地區的壯族青年男子“還有一個荷包,像‘豬腰’一樣,繡有精致的圖案,用前后三層布細心縫制,穿進褲帶垂在臍下。這種荷包多是姑娘繡好送給情人的,表達自己最深的戀情”。[226]兩情恰恰,女情人送與男情人精心制作、寄予無限情意的荷包,本是兩人間的隱私,而男子卻以之懸于腰前,曝于眾目之下,張揚其事,似不是隱私了。事實確也如此,這正是歷史上壯傣群體越人及其后人之為壯傣群體越人及其后人的所在之一。歷史上,不論是壯群體越人及其后人還是傣群體越人及其后人,青年男女在婚前或婚后不落夫家期間,交往是自由的,沒約束的,但有情人愛,愁什么別人知道,只怕眾人攘攘,沒有一個人鐘愛!所以,壯人有情男女大言宣稱:“扶買扶過尋,何行也不失?!保ㄈ四饺讼鄲埏L流,即使招來人家的怨恨也不拆開。)[227]元朝李京《云南志略·諸夷風俗》也載“金齒百夷”(今傣族)的風俗說,嫁娶“不重處女”,女子“未嫁而死,所通之男人持一幡相送,幡至百者為絕美。父母哭曰:女愛者眾,何期夭耶?”
壯族男女肩掛荷包可能傳之久遠,腰懸銅盒卻是明朝中晚期以后方才形成的習俗。
種煙吸煙起于美洲,明代始由菲律賓傳入我國。嶺南地當東南沿海,為煙首先傳入的地區之一。1980年,廣西合浦上窯窯址內發現的明朝正德、嘉靖年間(1506—1566年)的煙斗三件,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吸煙煙具實物。明人楊士聰《玉堂薈記》載,東北人吸煙“古不經見。遼左有事,調用廣兵,乃漸有之,自天啟年中(1621—1627年)始也。二十年來,北土自多種之”。由此或可知,明朝后期對我國來說,嶺南兩廣地區,曾是吸煙的原發地之一。
《寒夜叢談》載:“煙草產自閩(福建)中。明季邊地寒苦,非此不治,至有以匹馬易一斤者。崇禎(1628—1644年)初重法禁之不止,末年遂遍地種矣。余(我)兒時見食此者尚少,迨(待到)二十年后,男、婦、老、少無不手一管(煙管)、腰一囊(煙袋)?!薄度枳R略》也裁:“明季服(吃)煙有禁,惟閩(福建)人幼而習之,他處百無一二也。近日,賓主相見以此鳴敬(相見以敬獻為必然的禮儀交往形式),(然而)俯仰涕唾(低頭吸煙仰頭呼氣,又流淚又咳嗽唾沫橫飛),惡(丑)態畢具(全現)。始則城市服之,已而(過了不久)沿及鄉村矣;始猶男子服之,既(不久之后)則遍閨閣(女子的臥室)矣。習俗移人,真有不知其然而然者?!倍挠涊d雖然兩眼唯認同屬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之一的福建為明代我國種煙、吸煙的起始地而略了嶺南兩廣地區,但他們所說的“男婦老少無不手一管,腰一囊”,“始猶男子服之,既則遍閨閣矣”,地居嶺南的壯族何嘗不是如此!俗話說“羊羹雖美,眾口難調”,可自明朝嘉靖煙草傳入中國以后竟能調和眾口,迅速風靡壯族地區甚至中國南方,何以如此?明末著名醫家張介賓《景岳全書》卷48《煙》載:
此物自古未聞也。近自我朝萬歷時始出閩、廣之間,自后吳、越皆種植之……求其習服之始,則聞以征滇之役,師旅深入瘴地,無不染病,獨一營安然無恙,問其所以,則眾皆服煙,由是遍傳,而今則西南一方,無分老幼,朝夕不能間(間斷)矣。
吸煙可以治瘴,抽煙可以去病,這就道出了醫藥短缺的古代,煙何以有如此的魔力。
清朝初年的《粵西諸蠻圖記》既說壯族男子“腰系巾,好懸銅盒貯煙”,又說壯族婦女“性亦喜吸煙,每以煙筒插髻”,“與男子無異”。此種情況,一直沿至民國年間。所以,黃增慶等的《壯族通史》說:“壯族中抽煙的人相當普遍。”[228]時至20世紀50年代,龍勝龍脊青年“褲帶上還經常掛上一桿竹做的煙斗及木雕的煙盒”。[229]這或者就是歷經滄桑之后壯族男子當年腰間“好懸銅盒貯煙”的遺影。
七 腰帶飄飄,裙尾翹翹
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6《婆衫婆裙》載,壯人“其裙四周縫制,其長丈余,穿之以足,而系于腰間,以藤束腰,抽其裙令短,聚所抽于腰,則腰特大矣,謂之婆裙”。元、明以后,藤腰帶改為錦腰帶,即所謂“飄飄雙繡帶”[230]或“只有風吹錦帶開”[231]或“青裙錦帶冶游人”。[232]
“柳州府居粵右之中,諸蠻要害。”“馬平則附郭,而柳城即柳州故治也。唐柳宗元曰嶺南夷落,于柳若棄壤,謫者先之。夫風俗與化移易,烏知今大異于古所云,而惜子厚(柳宗元字子厚)之不及見也?!?a id="w233">[233]入清以后,雖然壯人衣制趨簡,并漸以褲代裙,不再見到有關壯人腰系錦帶的記載,只見男人“腰系巾,好懸銅盒以貯煙”,以及婦人“腰多束花巾懸荷包”的記錄,[234]但是從傅恒乾隆《皇清職貢圖》卷4和卷7的圖錄中可見那時候的壯人男女大多仍然是腰束布帶、風吹飄飄的形態。
宋代壯族女子“抽其裙令短,聚所抽于腰,則腰特大矣”的裝束,至清朝初年仍然沒有改變。雖然清朝初年壯族女子裙子的色調、繡花、折疊已經大有變化,不完全同于往昔,可是她們裙著于身,“行則扱(chā,插)左右于腰”,[235]可說是自宋以來一脈傳承,沒變其先人掖裙的其態其式。
壯族婦女“裙色皆深青,亦以繡緣,襞積頗繁,行則扱左右于腰”,[236]不是左邊裙尾掖在左邊腰,右邊裙尾掖在右邊腰。據田野調查,20世紀60年代,地處偏僻的廣西大新縣板價一帶的壯族,男子穿唐裝衣褲,與漢族無異,婦女卻還是傳承先人的衣式,黑色短衣長裙。衣長一尺余,僅止及腰,袖長6寸,右衽,領、袖、衣緣繡著彩色花邊。裙為百褶裙,裙頭前面左右兩帶,分左右由前繞后,再由后繞前打結,然后將左邊裙底抽起插到右腰間,右邊裙底抽起插到左腰間,左右裙幅交叉在腰后臀處,翹搖如尾。[237]這說明將裙尾“扱左右于腰”,是左插于右,右插于左,裙幅左右交叉,方才于臀后形成翹搖如尾的形態。
張自明民國云南《馬關縣志》卷2《風俗志》載,儂人婦女“服色尚青(黑色),有裙無褲。上衣對密紐,窄腰、小袖,衣長及尻(kǎo,臀部),袖長及肘,袖口鑲三寸寬之雜色邊。裙數百折,需布甚多。行路時,裙幅扭結于衫臀,翹搖如尾”,恰恰印證了大新縣板價一帶壯族婦女衣裙裝飾的情況。
時日更替,文化流遷,壯族中穿百褶裙的社群已經寥寥可數,今云南壯族中仍流傳有關于錦儂婦女服飾的“頭上兩支角,屁股背包藥;衣服一丁點,裙子彎馬腰”的民謠,其中的“屁股背包藥”就是說錦儂婦女將裙幅扭結于臀后翹搖如尾。
八 男鞋女鞋普遍化
宋朝,壯人踏鞋已見于記載,這是生產勞動、行軍作戰的必需,也是社會進步的結果。
明朝,劉文征天啟《滇志》既記載云南儂人“脫履梯下而后登”樓,又記載廣西歸順州(今靖西縣)“男子能華言,巾櫛、短衣、皮履”。到了清朝初年,錢元昌《粵西諸蠻圖記》載,壯人“足跣,偶著草鞋”。[238]雍正《廣西通志》卷93《蠻疆分隸》載,向武州(治今廣西天等縣向都)“男婦草履”,養利州(治今大新縣桃城)“男子尺帛束頭,穿革履”。此說明清朝初年以后,在壯族中制鞋踏鞋已經傳播開來。不過,壯族主于稻作農業,經常進入泥水之中,而且除數九寒天的一些有限可數的日子之外,氣候大都溫熱,平日仍多保持著跣足而行的習慣。因此,中原來的官員、文人一說起壯族都以“裹頭跣足”概之,似乎壯族人都沒有踏鞋的時候,這是一種偏見。
皮履、木板鞋、草鞋,雖宋以后在壯族中流行了,但踏鞋在壯族社會中流行開來,成為社會成員的習慣性行為,是在壯族社會關于赤足見客不敬理念的確立以后。而這一理念的形成,是在清朝大力宣揚孔孟之道,漢族文化深入于壯族窮鄉僻壤,“弟子誦讀之聲流于山谷,漸恥其俗之陋而化其性之頑”[239]以后。因此,到了乾隆十六年(1751年)傅恒的《皇清職貢圖》所配的圖錄中,壯族男女圖像,大多穿上了鞋子。這些鞋,不是往日的皮履、草鞋,縫納編織就行,也不是木板鞋削削釘釘就可以了,而是百層布、千層布,百納而成,紋路斐然,鞋面又繡上花的花鞋。
據田野調查,光緒二十年(1894年)以前,壯族男女都備有花鞋、便鞋、木板鞋。木板鞋在家里使用,草鞋走路上山少不了;便鞋是平日趁墟、串親或寒冬穿上護腳;花鞋是禮鞋,婚姻、赴宴、會情人時方才穿上。
男花鞋,厚底,尖頭,圓槽,鞋頭有雙橋突起,黑色布面,上繡有花,或稱為龍鳳鞋,或稱為雙橋龍頭鞋。有的地方,鞋底還釘有48顆牛奶釘。清末民初,出現男子便鞋。此種便鞋,底仍是百納底,鞋面開始有圓頭圓槽,黑面,兩邊雌雄二襻,在中間結扣;后來如同女便鞋,一襻而過扣住。
女花鞋,一種是百納底,尖口,翹頭,淺口,鞋面紅底或黃底,繡滿各式各樣的花色;另一種是尖口、翹頭的蝴蝶鞋,鞋面也是紅底或黃底,高腰,同樣繡滿花樣。而云南土佬支系的壯族女子的花鞋的鞋底則延伸上翻近乎槽口前沿。女子的便鞋則是百納底,鞋面或黑或花或繡上簡易的花樣,淺口,有襻口,如同現在的女布鞋。[240]
女花鞋是婦女的禮鞋,不是婚姻、做客或約會情人不穿。做一雙花鞋,煮糊裱布,納底繡花,要費上10天的時間,既耗時又花精力,得之不易。自己的勞動自己珍惜,所以往日就出現了婦女走親“至人家,則袖中出鞋穿之,出門即脫置袖中”,[241]或“訪友多脫履赤足而行,將至村,乃洗足穿履以入”[242]的情形。
九 女竹籃男網袋,下田趁墟便攜帶
自古以來,壯族沿水而居,依沖而種,生產勞動無須爬山越嶺,在崇山中行走。因此,挑擔以運重物是他們世所傳習。用扁擔挑東西的“挑”,壯語謂“γa:p7”,布依語謂za:p7,臨高語謂hap7,西雙版納傣語謂hap9,德宏傣語謂ha:n9;扁擔,壯、布依語謂ha:n2,臨高語謂Van2,西雙版納傣語謂kan2,德宏傣語謂ka:n2。此種情況說明,“挑”與“扁擔”,在壯傣語支語言里二詞各源于一,今語仍相近。從而,道出了在壯傣群體越人未分化獨自發展之前已經存在了以扁擔挑物的事實。今日攝影愛好者總喜歡靜拍傣族女子以扁擔挑物的倩影,可知其為傣族的一個突出之點。其實,壯族何嘗不是如此!
挑肥走向田間,挑秧搶插,挑柴入屋,挑谷進門,挑貨趁墟,挑就離不開扁擔。扁擔成了勞動的象征,女子主家的象征。因此,戀愛中的男子贈女以扁擔,作為情愛的物品。這就是清朝初年屈大均《廣東新語》卷12《粵歌》所說的:“狼之俗,幼即習歌,男女皆倚歌自配。女及笄,縱之山野,少年從者且(將近)數十。依次而歌,視女歌意所答而一人留。彼此相遺,男遺女一扁擔,上鐫歌詞數首,字若蠅頭,間以金彩花鳥,沐以漆精使不落;女贈男以繡囊錦帶,約為夫婦?!庇赫稄V西通志》卷93《蠻疆分隸》載,宣化縣(今南寧市)壯族“婚之日,女家作汲桶、竹杖給女,往送之。既至,則其夫擊女背者三,女乃出桶、杖擔水供飲,旋回母家”,說的也是這種情況,只是竹杖即扁擔成了女家所送的嫁妝罷了。
小小扁擔挑起一個家,在昔日壯族流行“男逸女勞”習俗的時代,扁擔壓在女子肩上,她們對支撐家庭有多大的責任??!
女子下田趁墟,上山砍柴,入屋操勞,可以說歷史上壯族家庭的貧富決定于家中女子的勞動與操算。
戀愛中的壯族男女,可以肩掛荷包收藏心鐘之物,可婦女下田趁墟,不挑擔,也不宜肩掛荷包,拿什么來貯存臨時獲得又不可舍的物品?清朝以前,我們無從知曉她們如何攜帶,然而進入清朝中葉以后,據傅恒乾隆《皇清職貢圖》所載,她們出外“恒攜竹籃”,遇到喜愛而可用的物品,順手拾起放入籃里。
同樣,男子也是出外,“時肩絲網袋以藏什物”,“時負絲網袋,趁墟負物而歸”。[243]
十 女子漸行纏足
《輟耕錄》載,“扎腳(纏足),自五代以來方為之。如熙寧、元豐(1068—1085年)以前人猶為者少,近年則人相效,以不為者為恥也?!?/p>
“上有倩盼,下有金蓮,乃女子之美質?!?a id="w244">[244]中原人以女子纏足為貴,以“三寸金蓮”為美,這是我國封建社會審美心理的畸化現象。它腐蝕了人心,殘害了女子,使婦女的生理形態畸形化,完全依賴于男子。明朝王濟《君子堂日詢手鏡》說壯族“婦女不纏足,不著底衣”。至清朝,仍是如此。吳震方《嶺南雜記》說壯群體越人后人“女子纏足,則皆詬厲之”。因此,在廣西的壯族婦女養兒撐家,勞碌家內家外,自享其天足所帶來的樂趣。
然而,隨著中原漢族文化深入壯族地區,一些插花居住于漢族地區的壯族也出現了女子纏足的現象。比如,傅恒乾隆《皇清職貢圖》卷7即說云南曲靖等府的壯人婦女“白布束脛,纏足著履”。
纏足,是以強力壓迫足型,使其不能伸延自然。此件事,必須在女子年紀小小的時候便重布纏上。這樣,無疑使部分壯族女子自小小年紀起便遭逢厄運,備受纏足帶來的痛苦,肢體畸形,不能自然舒展,無從享受人類出生以后自然賦予的權利。
為了具體而形象地獲知清代壯族服飾,筆者將傅恒乾隆《皇清職貢圖》卷4、卷7、卷8、卷10中壯族及個別與壯族關系密切的布依族的圖錄并說明移錄于下。
興安壯人“其在興安之富江諸處者,被化最早,習俗較醇,以耕種、負販為生。席地而炊,搏飯而食。男藍布裹頭,婦椎髻銀簪,懸以花勝(古代婦女的花形首飾,剪裁而成),抹額悉綴以珠。衣裳俱緣以錦繡。客至,人置一器。食余則各攜去”。

賀縣壯人“安耕織,慕文物(功名、文化)。男花巾纏頭,項飾銀圈,青衣繡緣;女環髻,遍插銀簪,衣錦邊,短衫,系純錦裙,華麗自喜。能織壯錦及巾帕,其男子所攜,必家自織者”。

融縣“左右藤、蒼樹,古多猿、猱,壯人視若儕伍(同伴),結廬其中”。“男花布纏頭;女項(頸)飾銀圈,衣緣以錦,花褶,繡履(鞋),時攜所織壯錦出售,必帶竹履而行?!?/p>

靈山縣壯人,“又謂之山人。戴笠跣足,衣飾亦與齊民(漢人)相仿,掬水而飲,搏飯而食”?!皦褘D用花帛兜肚,袴僅蔽膝,往來墟市,必持雨傘而行?!?/p>

岑溪縣“狼人”“男椎髻,績麻為衣,以耕漁為生;婦垂髻,耳環,與民人相同,喜以茜草染齒使紅以示麗,貧者時戴笠攜筐挑野蔬以佐食”。

貴縣“狼人”“世以耕獵為生,亦有粗知漢字者。男戴笠、著履,時攜巾扇閑游;女青衣繡裳,系紅、綠彩色帶,喜簪花,亦喜以茜草染齒”。

思恩府(治今廣西武鳴縣府城)儂人,“所居在山頂,無族姓可考。尚鬼重財,不好田作,采薪易谷,家無宿舂。男三十以上乃婚,婦首挽雙髻,短衣布裙,亦佐夫樵薪為業”。

太平府(治今廣西崇左市)屬“土人,多以尺布裹頭,不留髭須,足著革履,出必以油傘自隨,時負絲網袋趁墟負物而歸。婦人手戴銀釧,多者或至三四,短衣長裙,行則扱于帶間,恒攜竹籃挑野蔬以佐食”。

西隆州(治今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土人”“男以藍布纏頭,藍衣花帶,手銀鐲,足鷂鞋,時肩絲網袋以藏什物。土婦首裹布幘,髻插花簪,綠衣、紅領、花袖,外系細褶長裙,束以飄帶,能織花布巾”。

永豐州(治今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原為廣西泗城府西隆州轄地,雍正五年(1727年)析廣西泗城府西隆州紅水河以北地置永豐州,隸貴州省。所以“永豐州等處的儂苗”,“蓋即廣西西隆州土人之類也”,今為布依族?!捌淠凶泳闾臧l,衣服與漢人同。婦女短衣長裙,首蒙青花巾”。

云南廣南等府儂人,“喜樓居,脫履而登,坐、臥無床榻。男子以青、藍布纏頭,衣短衣,白布纏脛;婦束發裹頭,短衣密紐,系細褶桶裙,著繡花履”?!捌漕惻c沙人相似,歲納糧賦。”

云南廣南等府沙人“寢無衾、枕,坐牛皮中,擁火達旦,以耕、漁、射獵為生,出入帶刀”,“男女衣飾頗類齊民(漢人)。其俗多同儂人,而慓勁過之”。

臨安(治今云南省建水縣)等府“土獠”,“一名土老,亦名山子”。“男子首裹青帨,著麻衣,常負竹籠盛酒食入市貿易。婦女高髻紅巾,縫花布方幅于短褐?!?/p>

云南曲靖(治今曲靖市)等府壯人“男子纏頭,短衣跣足。婦女以青布為額箍,如僧帽然,飾以海巴;耳綴大環;衣花布,緣邊衣裙,富者或以珠綴之;白布束脛;纏足著履”。

從以上乾隆年間(1736—1795年)圖錄的各地壯族的服飾看,男子衣裳的款式已經逐漸改從漢、滿二族的上衣下褲的衣式,衣襟中開或右衽,下著長褲。而女子,雖然仍然傳承著先人們上短衣下長裙的樣式,但其頭飾和身飾各地已經大不相同。這種不相同,隨著時間的推移,益形明顯。
至于廣大非土司治區的壯族男女衣服樣式,則棄其所自,完全襲取漢、滿二族的衣式,男或短衣長褲,或長袍長褲。短衣是無領的中間開襟或琵琶襟。這都是套用流行于中央的滿族的中開襟或琵琶襟馬褂作為衣裝的。女子則是純一式的無領右衽大襟衣,只是在領、袖、衽邊和襟底鑲上紅、藍、白等色緣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