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副食

歷史上,壯群體越人及其后人遇水聚族,傍山而居,依沖而種。所以,壯人所居背靠青山,面臨流水。這些地方,都位于亞熱帶區域之內,雨量充沛,四季皆熱,適宜于亞熱帶動、植物的生長。他們“種山獵獸”“暇則獵較”,[58]“素業非漁則獵,非農則樵”[59]。他們除主食外,其副食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天空飛的,地上跑的,土里長的,樹上爬的,水中游的,家里養的,包羅萬象,無奇不有。這里說的,是與中原相異而有特色的幾種。

一 植物類

(一)桄榔面

唐朝李德裕因“牛李黨爭”,從相位上下來被貶到海南島,路過“十人去九不還”的位于今北流市的桂門關,感慨萬千,悲傷至極,寫下《鬼門關》一詩。詩中寫道:“嶺外中分路轉迷,桄榔樹葉暗前溪?!?a id="w60">[60]本來嶺外歧路已令人迷途,又加上桄榔株連株拔地頂天,樹葉叢叢擋住了去路,更頓感前途渺茫,不禁令人油然而生“不堪斷腸思鄉處,紅槿花中越鳥啼”。李德裕這是因景觸情,因情涌悲。不過,由“桄榔樹葉暗前溪”一句,也可以知道古代嶺南桄榔的普遍而眾多。

桄榔生于我國南方,大者四五圍,高五六丈,開花時割花序流出的液汁,可蒸成砂糖。“葉下有須,如粗馬尾。廣人采之,以織巾子。其須尤宜咸水,浸漬即粗脹而韌,故人以此縛舶,不用釘線?!?a id="w61">[61]“木身外堅內腐,南人剜去其腐以為盛溜(滑板),力省而功倍。溪峒取其堅以為弩箭,沾血一滴,則百裂于皮里,不可撤矣。”[62]桄榔一樹都是寶,尤為可貴的是它主干中空,中藏可食粉面?!段倪x》載漢揚雄《蜀都賦》“布有橦華,面有桄榔”。注云:“桄榔,樹名也。木中有屑如面,可食,出興古?!迸d古郡,在今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一帶。其實,桄榔的分布不止于興古郡,我國南方都是它生長的地方。

明朝萬歷中魏浚為官于廣西,體察風物民情,深知桄榔的珍貴,于其《西事珥》卷6載:“土人云:高二三丈時,剜其心粉之作面,甚美。南中樹此種,形之最異者。張九齡詩‘里樹桄榔出’,謂其特高出群木之表也。”

明代董傳策《桄榔行》詩言:“吾聞南中之產殊不俗,乍來此處看桄榔。孤根崛起大于抱,挺然中立摩天光?!瓫r乃澹然無染破脂韋,黃中通理有文章。其華不露其中虛,獨行雖峻無他腸。復有蒼茫不饑藥,[63]黃精之飯勝膏粱。曝日蒸之甘且馥,令人顏色美好壽而康。”[64]此可謂贊之備至。唐朝段公路《北戶錄》卷2也特列了“桄榔”一目,說拿桄榔面做飯做餅,燒烤之后,滋而不干,油而不膩,別具一種鮮美的滋味?!拌胬泼婵射?。”這是清朝鎮安府知府趙翼《鎮安風土》中的詩句,溲就是淘洗,說明那個時候鎮安府人仍熱衷于桄榔面的可食性。壯族及其先人以桄榔面為副食品,至今猶然?,F在市面上出售的“靖西桄榔粉”,即是此一類制品。

“桄榔”一名,漢文記載最早見于西漢揚雄《蜀都賦》的“布有橦華,面有桄榔”?!皺H華布”和“桄榔面”都不產于今四川而是生自云南?!短接[》卷960《桄榔》引《蜀志》載“興古南漢縣有桄榔樹。峰頭生葉,有面,大者收面乃至百斛”。又引《魏王花木志》說“桄榔出興古國者,樹高七八丈,其大者一樹出面百斛”。興古郡,在今云南東南、廣西西部及貴州東南部,古今都是壯群體越人及其后人居住之地。因此,桄榔一名當來自他們的稱謂。桄榔樹,“峰頭生葉”,也就是清朝吳震方《嶺南雜記》卷下“桄榔”條說的桄榔“高七八丈,亭亭直上,葉生頂上,大如掌,甚濃密”。一樹之葉都攢在樹頂,猶如人撐傘,因稱為撐傘樹。壯語謂“撐傘”為“ka:η1 li:η3”,疑“桄榔”即“ka:η1 li:η3”的近音漢譯寫字。

(二)薏苡

薏苡,俗稱“藥玉米”或“回回米”,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籽粒(薏苡仁)含淀粉,可供食用、釀酒并入藥。

嶺南薏苡出名,緣于伏波將軍馬援。《后漢書》卷54《馬援傳》載,東漢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馬援率兵征討交趾(今越南北部)征側、征貳姐妹的反漢,因得益于薏苡,使他和他的軍隊能夠“輕身省欲以勝瘴氣”,保持了旺盛的斗志,順利地完成了任務。他由交趾返京(今河南洛陽市)時,見到“薏苡實大”,“欲以為種”,隨行帶了一車子薏苡。當時,嶺南的珍珠、犀、象、玳瑁等名滿天下,京城的權貴們看著一車子東西,以為載的是“明珠文犀”,都延頸舉踵,希望能分上一些。誰知落了空,此股因失落而燒起的怒火幾乎燒破了他們的胸腔。而那時,馬援遠征立功歸來,正獲寵任,誰都識趣,怨怒也只能隱忍。后來,馬援年逾花甲,又請纓征討“五溪叛蠻”。馬援此一去,不但無尺寸之功,而且把命搭上了。墻倒眾人推,往日怨者恨者趁機落井下石,紛紛上書皇帝,聲言當年馬援帶回來滿滿的一車子,裝的都是“明珠文犀”,自己獨吞了?;实埤堫伌笈?,給馬援削職奪爵,使他死無葬身之地。馬援是冤枉的,因此后人便以“薏苡明珠”一語比喻蒙冤被謗。

薏苡,據雍正《廣西通志·物產》載,各府州縣都有出產,而在鎮安府(治今廣西德??h),“瑤人種之以為糧”。此“瑤”,無疑是“壯”的混稱,實為壯人,猶如《宋史》卷332《陸洗傳》所載的“自儂瑤(瑤人儂智高)定后交人浸驕”、《元史》卷30《泰定帝紀》載泰定三年(1326年)二月壬午“廣西全茗州土官許文杰率諸瑤以叛”、《明史》卷317《廣西土司傳》稱忻城縣“瑤老韋公泰等舉莫保之孫敬誠為土官”、雍正《廣西通志》卷93載向武州(治今廣西天等縣西北向都鎮)“瑤人稻田無幾”等一樣,以壯為瑤,混淆視聽。然而,明代及其前,壯人地區物產豐饒,稻米足夠供給,并不怎么在乎薏苡的可食性。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0年)魏?!段魇络怼肪?載:“薏苡,南方在處有之。而桂、柳間覓之甚艱;度昆侖(關)而南,見有生道傍小澗邊者,土人亦莫之采也。”到了清朝雍正(1723—1735年)前后壯人方才重視薏苡的充腹功能,在一些地方出現“多種之以為糧”的現象。

另外,《粵西叢載》卷19引《梧州府志》載:“葛仙米,出勾漏草澤間。采得暴干,仍漬以水,如夷米狀,以酒泛之,清爽襲人。此原非谷屬而名為米?!贝朔N“葛仙米”,疑也屬于薏苡一類。

(三)薯

壯侗群體越人對植物根塊的采集和食用,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那時候,他們還遠沒有分化。這可以從操壯侗語族語言的壯、布依、傣、臨高、泰、老、撣、侗、水、仫佬、毛南以及黎族等族對植物根塊的認知和“man2”(薯)共同語的出現清楚地看出來。

此后數千百年,壯傣群體越人進入農耕時代,薯在他們的食譜中仍然是輔佐主糧的主要副食品。

“甘薯似芋,亦有巨魁。剝去皮,肌肉正白如肪,南人專食以當米谷。蒸、炙皆香美,賓客酒食亦設施,有如果實也?!边@是宋初李昉等《太平御覽》卷974《甘薯》引陳祈暢《異物志》的記載。陳祈暢不知何時人,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10“薯”引有此段文字,明示出自《異物志》。此《異物志》不書作者,當為陳祈暢的《異物志》。[65]如此,則陳祈暢為南北朝以前的人。

陳祈暢《異物志》既介紹了壯群體越人及其后人對薯的珍視,又指明了薯已是他們生產中的栽培物?!案适硭朴?,亦有巨魁”,道出了他們的栽培薯有兩種,一種是其形大的,另一種是其形略小的。其形略小的,就是甜薯。晉朝稽含《南方草木狀》載:“甘薯,民家常以二月種之,至十月乃成卵。大者如鵝(蛋),小者如鴨(蛋)。掘食,其味甜?!边@就是甜薯。清朝吳震方《嶺南雜記》卷下載,嶺南的薯,除海舶來的“番薯”外,“又有甜薯,圓如鵝、鴨卵;有豬肝薯,形如豬肝,重十余斤,皮紫:皆出粵地”。此種“豬肝薯”,只是薯中“巨魁”者之一,因為除了豬肝薯,還有肉白如脂肪的同一品屬的甘薯。這就是當年陳祈暢所見的“肌肉正白如肪”的“巨魁”甘薯。嶺南人稱此或紅或白的同一品屬的甘薯為“牛腳薯”或“大薯”。

大薯本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但“若不刨取則遞年在土中長大,有重至十余斤者”。[66]所以,光緒《貴縣志》卷1《土產》載,“有一廢圃,遺落薯種在舊糞池。數年間長與池平,刨之得數百斤,有大合抱者,有長如臂者,可供八口之家一月糧食”。明代,廣西仍然地廣人稀,荒山之中,人們常常一窩掘得幾十斤的大薯。比如,王圻說:“嶺外多薯,間有發深山邃谷而得者,枝塊連續,有重數十斤者,味極甘香,名玉枕薯?!?a id="w67">[67]萬歷年間(1573—1620年)魏浚也說:“嶺外薯甚美,多發深山石谷,得之根梢駢屬,有重至數十觔者。味極甘馥,名玉枕薯,又曰玉延?!?a id="w68">[68]“玉枕薯”或“玉延”,這是文人學士們對壯族地區所產大薯的美稱。由此可以知道,他們對此一食物品種的推崇。

牛腳薯可以美名為“玉枕薯”,但是物比物,產于美洲明代傳入中國的“番薯”,“香甜可代飯”,又可做成各種制品,比土產的牛腳薯似又勝一籌。[69]所以,番薯自明末清初傳入壯族地區后迅速傳播開來,成了主要的副食品。

二 動物類

(一)以狗肉為尚

操壯侗語族語言的越人群體在分化獨自發展的時候,就已經馴化了野生狗為家養狗。這從不論是壯傣,還是侗水,抑或是黎語,均謂狗為“ma1”,可知雖歷上萬年的歷史風雨,“ma1”是壯侗群體先人越人及其后人的共同認知,有著共同的詞語。

狗身健機靈,善解人意,不論是在家還是出外作業,都不憚辛勞,忠誠地為主人服務,是人類的好朋友。“蠻犬如獵狗,警而猘(zhǐ,兇猛)。玉林犬,出玉林州,極高大,垂耳拳尾,與常犬異?!?a id="w70">[70]南宋時,宋在今廣西田東縣開設馬市,開展與西南大理、自杞、羅殿、特磨道等國和地區的貿易,設置茅寮于曠野之上讓人們歇腳與周旋交易事宜,人們都攜一犬以自防,“盜莫敢近”。[71]

然而,壯族在尊狗、視狗為友的同時,也想通過以狗祭先祀鬼、吃食狗肉,既取得狗的保護,又獲得狗的機靈和忠誠,以擴充人的能力。因此,在越人中,以狗祭奠死去的親人及祀鬼,以吃狗肉為尚,成了世代相傳的習俗。

生活中以狗為尚,在上古越人中早有表現。魯哀公元年(前494年),越王勾踐慘敗于吳國后,即實施“十年生聚”的復興計劃。他鼓勵越國人繁衍人口的措施之一是:“生丈夫(男孩),(獎)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tǔn,豬)。”[72]這就道明了在越人的意識和價值觀念里,生男獎狗,生女賞豬,犬不僅有著豬的地位,而且往上冒一櫓頭。豬為供食之牲,狗自然重在是補身之畜。

三國時,沈瑩《臨海水土志》載,在今浙江的“安家之民,悉依深山,架立屋舍于棧格上似樓居狀。……父母死,殺犬祭之”。[73]南北朝時,《魏書》卷101《獠傳》載,“獠性同禽獸。至于忿怒,父子不相避,唯手有兵刃者先殺之,若殺其父,求得一狗以謝其母,然后敢歸。母得狗謝,不復嫌恨”。又載,在“獠”人群體社會中,“以大狗買一生口”(活人)。[74]父母死以狗奠祭,以狗謝罪于母親可以消除自己誤殺父親而產生的嫌恨,挑明了狗在越系人群中的尊尚地位。而一頭大狗等價于一個活生生的人,也可以知道狗在越系人群社會中的價值和衡比指數。

此種意識和價值取向,在作為越人傳人之一的壯族及其先人中歷代傳承中,不見中斷,時至明、清二代,仍是如此。由“土獠者以犬為珍味,不得不敢以祭”;[75]儂人“甘犬嗜鼠”,[76]“好割犬以祭”[77]等記載,可見其一脈相傳,一成不變。

由于壯族以狗為尚,甘于犬肉,“不得犬不敢以祭”,所以在壯族及其先人社會中,自上古迄于清朝中期,狗在人們的生活中都居于豬之上。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出任廣西鎮安府(治今德保縣)知府的趙翼在任上寫了一首《鎮安風土》詩,其中有“犬肉多于豕(shǐ,豬)”的句子,并自注說:“墟場賣犬以千百計?!睙o疑,詩句及其注反映了當時壯族社會的現實狀況。

據劉錫蕃于民國23年(1934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嶺表紀蠻》第259頁載,廣西西部一些地方,“無論男女,皆喜食狗肉,故婚事以狗行聘。如鎮結(在今天等縣東北)之亭儂墟,每值端午,家家屠狗過節。先期一日,市上擺賣狗肉,不可數計。又鎮邊(今那坡縣)、西隆(今隆林各族自治縣)亦有此俗,惟節日則非端午,而為廢歷(農歷)二月二十二日。趙甌北(趙翼)《鎮安風土詩》有‘犬肉多于豕’之句,然則土人食犬,今猶遠不及古也”。

清代后期,漢族文化深入傳播于壯族地區。“行若狗彘”“狗尾續貂”,漢族關于狗壞犬劣的意識觀念逐漸在壯人腦中植根。而且,眼見狗以污物充腹、人矢為糧,狗本性不潔的認知逐漸占據并取代壯族原有對狗的認知,于是在壯族社會狗被擼下祭先圣壇,逐出家庭餐桌。

不過,兩千多年的傳承,狗肉還是縈回在許多壯人的頭腦里。“好吃不過夏至狗”,“寒冬臘月吃了狗肉任隨北風凜冽”,男人們在饞涎欲滴之后,常常合起伙來殺只狗,或在破窯洞,或在野外的茅寮里猜拳行令,飽餐一頓,過過狗肉癮。

(二)寧賣身上裙,且買鉤魚唇

古代,壯族傍山而居,臨水而住,依沖而種。因此,在嶺南地區有水有壯,無水無壯。誠如康熙云南《師宗州志》卷9所載,壯人“擇危坡絕壁處,下臨水,乃居,種植糯谷”。面對此一情況,無怪近現代社會流行著“壯族居水頭,漢族住街頭,苗瑤占山頭”的諺語。

臨水,一是借水以種植糯谷,二是在水中可以捕捉魚鱉以佐餐。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105載,象州(今廣西象州縣)“水清魚肥,為南方之最”?!半m地居嶺表,然民富魚、稻。”食稻又食魚,這是古代壯族及其先人的吃食習俗。所以,北宋司馬光《涑水紀聞》卷13記載左江首領黃守陵結洞的物產,也是“饒粳、糯及魚”。

長居水邊,壯人自然諳于水性,嫻于捕魚。《永昌郡傳》載,“獠”人能水中潛行,“行數十里,能水底持刀刺捕取魚。其人以口嚼食并以鼻飲水?!?a id="w78">[78]張無咎雍正云南《臨安府志》卷7載,沙人“居深箐有水處,善捕魚,能水中與波俱起,口嚙、手捉巨魚”。古往今來,由此可見其一斑。

深水藍藍,波光粼粼,是魚的世界;浪濤滾滾,或潺潺小溪,也是魚兒生長之地。桂江是鱖魚、竹魚的天然產地?!爸耵~狀如青魚,大而少骨刺,色如竹色,青翠可愛,鱗下間有珠點,味如鱖魚,肉為廣南珍品?!?a id="w79">[79]江河相通,魚翔水中。桂江產竹魚,郁江何嘗少了竹魚!

橫州,郁江自西而東蜿蜒橫貫。明正德間王濟為官住橫州,說那里“江河間魚亦不少”?!耙环N名叫谷魚,類鲇與,味亦肥美。”“魴魚極多,甚美,有重十斤者?!薄坝忠环N名竹魚,其色如竹,青翠可愛,味亦佳?!边@就說明郁江也同樣產有竹魚。在郁江,“又一種魚名鉤魚,狀類,身少扁,其唇甚長,垂下數寸,味皆在此。故俗有‘吃著鉤魚唇,不惜老婆裩’(kūn,合襠謂之裩)之語”。[80]橫州的郁江有鉤魚,郁江的上流水左右江也有鉤魚。蔡迎春萬歷《太平府志》卷2《食貨志》載,“太平諺云:寧賣身上裙,且買鉤魚唇?!睘榱顺陨香^魚唇,不論是賣去裙子光著下身還是老婆跟上人家也不在乎,都是比喻鉤魚味道極其鮮美:嘗了此道味,丟丑算么事!

雍正《廣西通志·物產》載,柳江出“玉鉤魚”,“鱒脊文理似鯉狀而首獨異,上唇寬三寸許,曲于鉤,白于玉,因名?!币纱恕坝胥^魚”即“鉤魚”的地別而異名。“上唇寬三寸許,曲于鉤”,是鉤魚的生態特征,也是其味的所在。這或可告知人們,此種只疑天上有,滋味無比而讓人甘心丟丑的鉤魚,古代普遍生長于壯族地區。

古代,嶺南地廣人稀,嶺樹重遮,自然生態平衡。壯群體越人及其后人憑水種稻,入水撈蝦捉魚,過著一種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南宋初年,蔡絳從中原來到廣西,一嘆廣西老虎如同一只狗不傷人不食人;二嘆廣西米賤魚多。他說:“博白有遠村號錄舍,皆高山大水,人跡罕及。斗米一二錢,蓋山險不可出。有小江號龍潛,魚大者動長六七尺,癡不識人?!?a id="w81">[81]

蔡絳初次來到廣西,來到博白,是在南宋“靖康丙午”元年(1126年),也就是金兵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北宋政權危亡于旦夕的那一年。外敵入侵,王朝不保,人民流離,百姓失所,食品匱乏,物價飛騰,餓殍載道。當時今江浙一帶斗米四百至八百文。[82]當他眼見廣西老虎與人和平共處,怎不驚嘆!當他耳聞斗米一二錢,怎不心馳而騖!當他目睹小江里“魚大者動長六七尺,癡不識人”,怎不詫異同是一片天之下的“蠻荒”卻是天堂地!

江河魚類之外,壯族很重視池塘養魚。據王濟《君子堂日詢手鏡》的粗略統計,“橫州城中有魚塘三百六十口,郭外并鄉村倍之。大者種魚四五千,小者亦不下千數,故魚甚賤,騰貴時亦斤不滿六錢”。此種情況,提供了壯族日?!笆臭~、稻”習俗延續所需的物資儲備。

筆者是廣西上林縣巷賢人。巷賢四圍高山,中是20里左右方圓的平原。溪水從四周山林而下,終年叮咚,潺潺而流。因此,明代清初,巷賢稱為巷賢洞。筆者生在蔡絳初來廣西800年后。800年后巷賢洞的自然生態環境已經不可能同于800年前錄舍的自然生態環境了。筆者可憶的童年樂趣就是上山牧牛捉野兔,下水放鴨撈魚蝦。捉魚撈蝦,大半個上午可得一二斤或三五斤,運氣好時可獲十來斤。秋后,禾割了,在村邊的稻田里尋找氣眼挖泥鰍,一個半天少的得三五斤,多的得九斤十斤。那個時候,只怕不動手,動手不愁沒魚佐餐。后來長大了,讀書工作,離開了家鄉,常?;貞泝簳r的樂趣。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無事可做,回家鄉賦閑。百無聊賴,萌生重溫兒時樂趣的念頭,于是拿起漁具走往田垌。然而顧影自憐,在溝渠河道中轉了大半天,竟沒一條魚上手。回來一想,河道枯竭了,水渠修整劃一了,荒灘野潭沒有了,何處來魚?魚藏哪里?稻田里一味施放化肥,又有幾條魚能夠逃脫化肥的殘害?何況人多了,過去圍著村子的魚塘都已填平修起房子,魚又從哪里來?

(三)得髯蛇以為上肴

西漢淮南王劉安《淮南子》卷7《精神訓》載:“越人得髯蛇以為上肴,中國得而棄之無用?!贝思蕊@示了越人的飲食習俗,又區別了越人與中原漢族文化習俗的不同。

髯蛇,就是蚺蛇,也就是蟒蛇。古代,嶺南的蟒蛇龐大而普遍。晉南北朝裴淵的《廣州記》載:

晉興郡(治今南寧市區)蚺蛇嶺,去路側五六里,忽有一物大百圍,長數十丈。行者過視,則往而不返。積年如此,失人甚多。董奉從交州出,由此嶠見之,大驚云:“此蛇也!”[83]

邕州的“蚺蛇嶺”可能即因此而得名。蚺蛇兇猛龐然,對人的生命安全威脅極大。經過長時期的觀察,壯群體越人后人俚人也發現了可以置之于死地的軟肋。唐朝劉恂《嶺表錄異》載:

蚺蛇大者五六丈,圍四五尺,以次者亦不下三四丈,圍亦稱是。身有斑文,如故錦纈(xié。故錦纈,即舊錦的紋飾)。俚人云:(蚺蛇)春夏多于山林中等鹿,過則銜之,自尾而吞,惟頭、角礙于口,即深入林間閣其首,伺鹿壞,頭、角墜地,鹿身方嚥入腹。此后,蛇極羸弱。及其鹿消,壯俊悅澤,勇健于未食鹿者。[84]

抓住它的軟肋,俚人掌握了捕獲巨蟒的竅門。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蟲魚》載:

蚺蛇,大者如柱,長稱之,其膽入藥。南人臘其皮,刮去鱗以鞔鼓。蛇常出逐鹿食,寨兵善捕之。數輩(幾個人)滿頭插花,趨赴蛇。蛇喜花,必駐視;漸近,競拊(撫摸)其首,大呼“紅娘子!”蛇頭益俯不動。壯士大刀斷其首,眾悉奔散,遠伺(從遠處觀察其動靜)。有頃(過不了一會兒),蛇省覺,奮迅騰擲,傍小木盡拔,力竭乃斃。數十人舁(yù,抬)之,一村飽其肉。

此后不久,周去非《嶺外代答》卷10《蚺蛇》也載:

蚺蛇能食獐鹿,人見獐鹿驚逸,必知其為蛇,相與赴之,環而謳歌,呼之(徒架切),謂姐也。蛇聞歌即俯首,人競采野花置蛇首。蛇愈伏,乃投以木株,蛇就枕焉。人挖坎枕側,蛇不顧也。坎成,以利刃一揮,墜首入坎,急壓以土,人乃四散。食頃(吃一頓飯時間),蛇身騰擲,一方草木為摧。

既死,則剝其皮以鞔鼓,取其膽以和藥,飽其肉而棄其膏,蓋膏能痿人陽道也。

蟒蛇皮可蒙鼓,膽可和藥,肉可飽腹,一身無棄物,樣樣都是寶。它生長活動于嶺南地區,壯群體越人及其后人摸透了它的習性和愛好,投其所好,瞬間便將之擒殺?!稁X外代答》中謂姐為“”,是壯族的語言,至今廣西龍勝等地壯族仍謂姐為“ta6”,謂姐妹為“pi4ta6”,壯語北部方言也以“ta6”作年輕女性的冠詞,如稱“蘭姐”為“ta6蘭”等。

古代嶺南地廣人稀,森林密布,氣候溫熱,動植物種類繁多,既適合于蟒蛇的生長、活動,也適合于與蟒蛇同屬爬行類動物蜈蚣的生長和活動。蜈蚣個子也很大?!皡枪笳甙俨剑^如車箱可畏惡。”[85]“大吳公出徐聞縣界。”[86]“綏定縣多吳公,其大者能以氣吸蜥蜴。”[87]這就威脅著人和牲畜的生命安全。所以,南北朝沈懷遠《南越志》載蜈蚣“長數丈,能啖?!?。[88]在此種情況下,“俚人或遇之,則鳴鼓、燃火炬以驅逐之”。[89]壯群體越人及其后人不僅“驅逐”蜈蚣,進行消極的保護,也進行積極的攻擊:“獵之”。晉朝葛洪《遐觀賦》載“吳公大者百步,頭如車箱可畏惡。越人獵之,屠獵取肉,白如瓠,稱金爭買為羹灸”,反映的就是此種情況。

蜈蚣“大者其皮可以鞔鼓;其肉曝為脯(干肉),美于牛肉”。此見載于沈懷遠《南越志》,[90]可視為當時壯群體越人及其后人的認知。

壯群體越人及其后人吃蟒蛇肉,食蜈蚣肉,也吃其他蛇類的肉。北宋張居正《倦游雜錄》載:“嶺南人好啖蛇,易其名曰茅鱔,草蟲曰茅蝦,鼠曰家鹿,蛤蟆曰蛤蚧,皆常所食者?!?a id="w91">[91]明朝黃福《過蒼梧》詩說:“一棹抵蒼梧,西山日欲晡。魚羹催仆啜,蛇酒入城沾?!?a id="w92">[92]這揭示了他們由于長期與各種蛇類打交道,知道了它們各自的藥用價值。將蛇浸入酒中,制成各種藥酒,對癥下酒,飲后使人病瘥身健。比如蜈蚣酒,身患無名腫毒,搽之即可收到毒去腫消的功效。蒼梧處潯、桂二江之尾,西江之首,向稱通衢,因此興起了蛇酒行業。黃福的“蛇酒入城沾”句,其意就是到蒼梧喝藥酒去。

(四)以蝦蟆為佳味

宋朝李昉等《太平廣記》卷483《芋羹》引唐朝尉遲樞《南楚新聞》稱:“百越人好食蝦蟆,凡有筵會,斯為上味。”蝦蟆就是蛙。明代魏浚說:“蝦蟆之種甚多,俗概呼之蛤。水蛤不可食,會所嘗食者皆田蛤。惟山蛤最美,體稍大而股長,膚白滑,類薤(xiè)子,皮黑色,多疥,亦所謂錦襖子者,蓋山蛤也。蛤,一名石蛇?!?a id="w93">[93]

越人食蛙,中原漢族視為蠻夷之俗,不屑一顧。唐朝元和十年(815年),大文人柳宗元被貶為柳州刺史。他在柳州幾年,入鄉隨俗,炒青蛙為肴下飯,知道了蛙的美味,寫信給已貶為潮州刺史的韓愈,說蛙肉的滋味可比于“豢豹”(豹貓,即山貓)。韓愈見信后,結合自己的實情寫了一首《答柳柳州食蝦蟆》詩,表達了自己的心跡:

……

居然當鼎味,豈不辱釣罩?

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

常懼染蠻夷,失平生好樂。

而君復何為,甘食比豢豹?

獵較務同俗,全身斯為孝。

哀哉思慮深,未見許回棹。[94]

韓愈雖然怪道柳宗元甘食蝦蟆,比之味同豢豹,但身處于壯群體越人后人的鄉土,日濡月染,為好奇心所驅使,也曾屢屢伸箸而試。不過,由于心理障礙,最初也咽不下,后來味美誘人,香且饞人,心理障礙漸漸消除,漸“亦能稍稍”,吃上幾口了。此猶如魏浚指出的:“退之(韓愈字)與子厚(柳宗元字)詩,極狀蝦蟆之不應食。子厚蓋甚好之,故謂其甘如豢豹。然自云后亦能稍稍,則退之亦嘗食而美之矣。”[95]因此,韓愈便擔心長此下去擋不住物欲之誘,違了漢家習俗,背了漢家孝道,習“染蠻夷”,化于蠻夷,“失平生好樂”。這可謂是“蛙不可食,蠻不可近,一之謂甚,其可再乎”!韓愈這首詩,道出了他處于兩難情境中的心態。

人活動在特定的自然生態環境中,特定的自然生態環境也決定了人所屬的文化類型。漢族文化和壯群體越人文化是不同類型的文化。壯群體越人后人以蝦蟆為上味,于是被不同文化類型的漢族傳作笑話。明朝魏浚說:

桂人有為御史者,或謂之曰:“公所居之臺(即御史臺[96])當曰蛙臺。”蓋譏其食蛙也。御史曰:“此(指代蛙)月中靈物,用以奉養,不勝(強于)黑面郎哉!”黑面郎,即謂豕(shǐ,豬)也。[97]

這個笑話的產生時間當在明朝以前,因為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已將御史臺改為都察院,清朝又因之,已經沒有御史臺的設置。雖然任御史的廣西人將無端的惡意譏笑者說得啞口無言,但是中原漢族仍將壯群體越人后人喜好食蛙一事當作插科打諢的對象。比如,馮贄《云仙雜記》載“桂人好食蝦蟆,仍重干菌為糝。赴食至者以余俎包歸遺兒女,雖污衫不恥”,[98]即屬此類打趣。

以言相迫當面譏笑也好,飯后閑談附會打趣也好,春雷一響,川澤浩浩,鼓蛙甫甫,食源不斷。自古至今,以蛙為主做的菜肴,一直是壯群體越人及其后人餐桌上一道美味的佳饌。

(五)以竹鼠為珍

“以射生食動為活,蟲豸能蠕動者皆取食?!?a id="w99">[99]此指出了壯群體越人及其后人取食的廣泛和取食的原則。因此,“其飲食烹飪,與華人不類,蛇、鼠、山百腳(蜈蚣)、蚯蚓、蜻蜓,皆以登饌”。[100]

壯群體越人及其后人雖在人類歷史的早期已經進入稻作階段,但是“民有五畜,山多麈麋”,[101]自然生態環境的容度以及素來的生活習慣,人們還是“非漁則獵,非農則樵”。[102]“人多騁獵,家少莠民。”[103]鼠常是他們騁獵的對象。所以,鄭颙景泰《云南圖經志書》卷3載沙人“掘鼠而食之”。范承勛康熙《云南通志》卷27也載儂人“甘犬嗜鼠”。因此,清朝林有席《詠狼》詩有“隨狙(jū,猴)同角力,掘鼠獨矜能”的句子。[104]

嗜鼠好獵。壯群體越人及其后人所嗜的鼠,不是竄伏于墻洞或溴水溝里的老鼠,而是經獵經掘而取得的碩鼠。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卷21《碩鼠》載:“廣中近多碩鼠,狀如兔,色白,皆以為白兔也。嗜食芭蕉、蕹菜,四十日一胎,子產一日即受孕?!贝T鼠多種,以芭蕉蕹菜為食的是一種,而壯群體越人及其后人所珍的是以竹筍為食的竹鼠。

壯群體越人及其后人世居于溫潤多雨的亞熱帶地方。這些地方,古代溪邊、山坡處處長著竹子,風吹起伏,有如綠色的海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8《竹》載:“嶺南竹品多矣,杰異者數種,因錄于后?!彼浀挠嬘邪咧?、澀竹、蕩竹、竻竹、人面竹、釣絲竹、箭竹7種。清初汪森《粵西叢載》卷21《竹》列有壯族地區出產的竹子,如斑竹、桃竹、貓竹、沙麻竹、雪竹、澀竹、箭竹、慈浮竹、蕩竹、人面竹、棘竹、釣絲竹、青黃竹、茥竹、油梧竹、筋竹、鳳尾竹17種。壯族及其先人依竹而居,以竹為食,劈竹為器,織竹為衣,憑竹而彰。所以,明朝張七澤《梧潯雜佩》說“嶺南人當有愧于竹”。[105]

竹多,成就了以竹筍為食的竹鼠。竹鼠,過去又稱為竹?!爸?img alt="" class="inlin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1393AB/32359958103747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9787520319744-002-0030-b.png?sign=1754598453-hDlmDKrzh4Szg9fLI3oM1w6R6jmdcokO-0-85d06c6aa85a20aa2b1d6366003f8afb">,穴地食竹根,毛松,肉肥美亦松,肉一二臠可盈盤。色紫,味如甜筍,血鮮飲之益人?!?a id="w106">[106]竹鼠生在竹林中,伏在竹根下,既狡猾,又躥得快,轉眼無影;既要諳熟其所挖的地道,又要攔截它可能逃竄的方向,捕捉確實不易。

王濟《君子堂日詢手鏡》載:

余初至橫(州)之郊尚舍許謝村,聞挽夫嘩然。頃之,一夫持一獸來獻,名竹鼠,云極肥美,嶺南所珍。其狀絕類松鼠,大如兔,重可二三斤。余睜視良久,叱還而去。

后至州廨(即官署),與諸士大夫談及,皆云此鼠食筍,故腴美,得之最艱。

余以為簡冊有載竹者,即此。杭湖(浙江)諸山亦或有之,但人未知其美,故不取耳。

據稱云南西雙版納傣族有一道烤竹鼠的名菜,譽滿滇南。由此或可以知道,壯傣群體越人未分化之時已經以竹鼠為佐餐的珍品,源遠流長。

(六)以白大木蠹為上品

鄭颙景泰《云南圖經志書》卷3載云南廣南府儂人“嘗醢(nǎi,剁細)鼠捕蟲”。鄂爾泰雍正《云南通志》卷8載廣南府儂、沙支系的壯人“喜食諸蟲”。光緒《云南通志》卷30載,儂人“喜食諸蟲。捕飛蟲而食”。張自明民國云南《馬關縣志》卷2《風俗志》也載:“儂人之食品,好吃水牛(蝸牛)、田螺。……尤好吃蝦趴蟲、蝌蚪,謂其味之美,諸物莫與比。當春、夏之間,田水澄清,兩種幼蟲產生最多。儂婦三五成群,手網兜而腰篾簍,褰裙立水中,目注而手營,皆撈蟲者也?!?/p>

壯傣群體越人吃食的對象非常廣泛,地里伏的,樹上爬的,空中飛的,只要是能蠕動而且無毒的,都是取食的對象。比如,晉朝郭義恭《廣志》載:“閩越江北山間,蠻夷啖蚯蚓脯(臘干的蚯蚓)以為饈(xiú,精美食品)”,[107]即是如此。壯群體越人及其后人承傳的吃食習俗,也是只要能蠕動的“蟲豸”(zhī,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經過適當的加工處理以后,就可以成為佐餐的一道美味佳肴。

壯族“其飲食烹飪,與華人(漢族)不類。蛇、鼠、山百腳、蚯蚓、蜻蜓,皆以登饌。更喜木蠹,白大者為上品”。蠹即蛀蟲,木蠹就是樹木的蛀蟲。俗語說:“蠹眾而木析,隙大而墻壞?!蹦倔即_實是樹木的大害蟲,然而它自幼蟲至長成羽毛階段,卻如同蠶蛹,一身白嫩,營養價值極高。所以,現代人說:一只蠶蛹的營養價值相當于三個雞蛋。壯群體越人及其后人以木蠹的“白大者為上品”也有其緣由,并非王濟所說的“甚為可鄙”。[108]

由木蠹而擴及其他昆蟲,如蜂蛹、蠶蛹,自然都在壯群體越人及其后人取之為食的范圍。

中原漢族面對此種情況,自然大不了然,心生障礙:

深廣及溪洞人,不問鳥獸蟲蛇,無不食之。其間異味,有好有丑。山有鱉名蟄竹,有鼠名,鸧鸛之足,臘而煮之;鱘魚之唇,活而臠之,謂之魚魂:此其至珍者也。至于遇蛇必捕,不問短長,遇鼠必執,不別小大;蝙蝠之可惡,蛤蚧之可畏,蝗蟲之微生,悉取而燎食之;蜂房之毒,麻蟲之穢,悉炒而食之;蝗蟲之卵,天蝦之翼,悉鲊而食之。此與甘帶嗜薦何異哉?[109]

這種心理障礙的產生,無疑是來自文化的不同類型。從而,評議者就往往站在自己所屬文化的立場上,對其他的異型文化進行評頭品足,道其優劣。

三 飲酒:習慣行為

清初,錢元昌《粵西諸蠻圖記》載,壯族“制酒,以米和草子釀之,味極甘。畏荈(chuǎn,晚采的茶)茗之苦,渴惟飲水而已”。[110]因此,除隨時可以掬水而飲之外,酒是壯家常設的飲料了。

壯家酒,以糯米和上草子釀造,家家備之,人人飲之,是一種家居飲料。有客進門,先捧上一碗家釀的甜酒,潤潤喉嚨,暖暖肚腸。清朝金虞《壯家村詩·序》載“丁塘小泊,閑步至壯家村。村人肅客甚謹,愧無茶,請以家釀進”,[111]即是就此而言的。明朝初年,林弼《龍州十首》其三載:“草閣柴扉傍竹開,峒官留客意徘徊。盤遮蕉葉攜肴至,甕貯筠籠送酒來?!?a id="w112">[112]這是以酒設宴待客了。

“地近瘴煙人好酒,路臨溪洞卒難關?!?a id="w113">[113]以酒為敬,無酒不成歡。這在壯群體越人及其后人歷史上是一個前承后傳的古訓。所以在壯族人中,年初、春秋二社、秋后或其他歡聚都少不了酒:“元旦,互攜酒肉至親鄰家,謳歌十日乃已。”[114]“春、秋社祭神于廟,提筐挈箬,陳設酒醴。……一家歡喜,傾甕交勸,酣飲竟日。”[115]“春夏男、婦偶而耕,秋則斗酒只雞,親戚相勞苦?!薄懊繗q十月,屠牛置酒,召同類以降神,醉則舞刀劍為戲。”[116]“凡宴會,無杯、箸、盤、幾,惟以大木葉鋪地,散半熟牛肉于上,富者以蕉葉盛椒、鹽作調和,老幼席地群飲,酒酣則唱歌?!?a id="w117">[117]

自家需酒,敬客需酒,會友需酒,祭獻、婚、喪,也以酒為重?!奥咕葡銤馊榉?,黃茅岡上紙錢飛。一聲鼓絕長槍立,又是蠻巫祭鬼歸。”[118]這是求神祭祀用酒。“婚姻嫁聚,酒肉為重,親戚齊集,唱歌為樂。兇葬之禮,親戚贈以酒、米,則為厚儀?!?a id="w119">[119]這是婚、喪用酒。酒在壯群體越人及其后人社會中,可說是無處不洋溢著芳香。

在壯群體越人及其后人社會中,不論男女還是老少,都以酒為尚。而且,女兒出生后專釀美酒,為其長大后婚嫁添彩,或者以釀酒的成敗決定男女婚姻的合與散。唐朝房千里《投荒錄》載:“南方人有女數多,即大釀酒,候陂(bēi,池沼)竭,置酒其中,密固其上。候女將嫁,決水取之供客,謂之女酒。味絕美,居常不可致也?!迸疲跁x朝稽含的《南方草木狀》中已見載,說明其由來已久。而清朝初年的時候,有些地方的壯家,在子女議婚的過程中,如果雙方合意,已無異言,則男家“先書男女年庚置甕中釀酒。酒好,乃娶。女家聚族吹蘆笙送之,歌飲達旦”。[120]

壯群體越人及其后人喜酒,熱衷于酒。有關他們的酒,先秦時期即見于記載。越王勾踐鼓勵人口生育,即實行生男孩獎二壺酒一狗,生女孩獎二壺酒一豬的政策。越國有酒,其他越人群體自然也會釀酒。漢及漢以后,“俚獠”貴銅鼓,鼓成,“懸于庭中,置酒以招同類”。由于酒的銷量大,除各家自釀以外,也出現了釀酒行業。宋朝樂史《太平寰宇記》卷164載,梧州“長洲,在州西七里潯江心,對戎城縣。周回六十里,有居人百余戶,多以糟酒為業”。

云南廣南縣的壯族名酒那榔酒,即是因那榔一村辦起釀酒業興盛而聲播遠近的。

據傳說,古代那榔村有個上了年歲的男人老婆走了,膝下唯有一個九歲的女兒相依為命。老天不護佑,一天,為父的突然起不來床,癱了,女兒傷心得哭個不止。有天夜里,她朦朧中夢見一個白發長須的老人送給她一個葫蘆,說:“別哭!葫蘆里裝的是用寨中大水井的井水釀出來的米酒,給你爸喝了就可起床。往后,你們父女就仿此熬酒過活吧!”女兒醒來,懷里果然抱著一個葫蘆。她爸將酒喝下,病果然好了。從此,父女就以寨中大水井的水來釀酒賣。因酒既能讓人解了酒癮,又能治病防病,大家爭先恐后地來購買,父女的生活也逐漸紅火起來了。

那榔酒以多種草藥制成多酶曲發酵,用那榔村中天然泉水在陶甕中低溫釀制而成,色澤晶瑩透亮,入口醇香,勁足不上頭,后勁綿綿,為人所青睞、傾慕。據稱,道光皇帝的老師宋湘嗜酒,來廣南府任知府,道光皇帝曾派人送御酒予他。他卻上書說:“此處有那榔酒,京城名酒可免送!”迄今,那榔酒一如往日,并評上云南優質酒亞軍,遠銷東南亞。[121]

酒業興旺,壯群體越人及其后人的名酒自然先后涌現。

北宋景祐間(1034—1038年)曾知昭州(后升為平樂府,治今廣西平樂縣)、作過著名的《五瘴說》的梅摯,其《昭潭十愛》第九首是:“我愛昭州酒,千家不禁燒??~醪(酒名)—爵(一盅)舉,瘴癘四時消。紅葉和云踏,青簾(酒旗)傍水招?;瘽饷褡宰恚母梗ǔ燥柫耍┤崭鑸颍▓蛩?,太平日子)?!?a id="w122">[122]這昭州酒,就是古代聞名遠近的“平樂蓮花白”。因此,明朝孟洋《寄李平樂覓蓮花酒二首》其一有“常聞平樂蓮花白,絕勝云安(今四川云陽縣)曲米春”之句。[123]孟洋以私交向平樂府李知府要蓮花白,自然當時平樂知府的頂頭“上司”更“恣取無度”。后來,施訚(yín)做平樂府知府,見此情況,心中憤憤,說:“雖涸江水為酒,不能給(滿足)也?!彼耙颍ㄖ┳髟娨灾S。自是少索蓮酒”。[124]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來廣南西路出任經略安撫使的范成大,十分推崇廣西出產的瑞露酒。他說,他“數仕于朝,游王公貴人家,未始得見名酒”。后來出使金國,“得其宮中酒號‘金蘭’者,乃大佳”。“及來桂林,而飲‘瑞露’,乃盡酒之妙。聲震湖、廣,雖則‘金蘭’之勝,未必能頡頏(相當)也?!?a id="w125">[125]周去非《嶺外代答》卷6《酒》載:“廣右無酒禁,公私皆有美醞(酒),以帥司(廣西經略安撫使司)瑞露為冠。風味蘊藉(醇和),似備道(兼備)全美之君子,聲震湖、廣。此酒本出賀州,今臨賀酒乃遠不逮(不及)。”

瑞露酒好,就因為經略安撫使公署里“有井清冽,汲以釀,遂有名”。同樣,今賓陽縣的古辣那時有一泉水,以其水“釀酒,既熟不煮,埋之地中,日足取出”。[126]

同一時期壯群體越人后人地區的名酒,還有老酒。據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酒》載:“老酒,以麥曲釀酒,密封葚藏之,可數年。士人家尤貴重。每歲臘中,家家造鲊,使可為卒歲計。有貴客則設老酒、冬鲊以示勤;婚娶亦以老酒為厚禮?!?/p>

平樂蓮花白、瑞露、古辣酒以及老酒,這些宋代嶺南名酒,除平樂蓮花白流傳后世外,瑞露、古辣及老酒,則因時勢變異或泉水枯竭,已經酒盡香散了。不過,“桂江酒美獨斟時”[127],“趁墟野婦沽甜酒”,[128]“白苧清歌翻古調,蒼梧名酒醉歸遲”[129],壯族地區仍然彌漫著酒曲的醇香。更有甚者,鄉間墟場,“酒肆既多,日中以后,自衙役至市井小民,無不踉醉者”。[130]因此,清朝咸豐年間(1851—1861年)天河縣(在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西南)舉人林喬的《竹枝詞》說道:“獨有秀才難免俗,墟墟醉倒酒家眠?!?a id="w131">[13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页游| 古浪县| 临夏县| 河源市| 吴堡县| 奈曼旗| 田阳县| 英德市| 延吉市| 卢湾区| 泾川县| 微山县| 江城| 内黄县| 永昌县| 启东市| 独山县| 昌黎县| 宁城县| 阿荣旗| 大同县| 都昌县| 仙居县| 临汾市| 宽城| 秦安县| 梁平县| 二连浩特市| 常熟市| 山阴县| 扶绥县| 武陟县| 新巴尔虎右旗| 三门县| 荆州市| 新泰市| 吐鲁番市| 宜昌市| 襄汾县| 新源县| 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