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的省情認知與國家治理研究
- 許新民
- 3795字
- 2025-04-24 19:20:42
三 研究內容
本書是以清代后期云南省這一地理實體作為研究地域范圍,以云南封疆大吏群體認知省情、實施國家治理作為研究對象,作區域歷史地理研究。本書框架設計即以此為核心展開。需要交代一下,筆者在文中使用了“云南”“邊省”“西南邊疆”“腹里”“邊區”等地理概念,它們相互之間是何種關系?時至今日,“西南邊疆”包含哪幾個省份,并非約定俗成,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目的用途乃至于不同的人都可能說法不一,在此不展開討論,不過,云南成為中國西南邊疆的一個省份,是無疑義的。云南封疆大吏奏章中經常出現“云南為邊疆要地”“云南地處極邊”“云南居邊徼要區”等表達,說明清人將云南省看作邊疆是通行觀念,是為“邊省”的用法。云南省內各地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依據區位、開發程度、民族構成、行政管轄方式等因素又可分為腹里地區(又有靠內地區的說法)、沿邊地區(以下簡稱邊區),其地理界線比較模糊,二者之間不容易截然兩分,也可以增加一個過渡區。不過,就清代后期云南版圖而言,大致可以把與今緬甸、老撾、越南接壤、沿邊界線分布的麗江府、永昌府、順寧府、普洱府、臨安府、開化府、廣南府7府視作“邊區”。(參見《1820年云南省政區圖》)。
(一)研究時段
史學界關于清史分期,歷來沒有統一看法,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鄭天挺先生提出“三段法”,即前期(1644年清軍入關至1723年施行攤丁入畝),中期(1723—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后期(1840—1911年辛亥革命,又稱晚期)[80],比較有代表性。許曾重先生持“五段法”,分為建立(1644—1661),鞏固(1662—1683),發展(1684—1795),中衰(1796—1840),衰亡(1840—1911),分得相對更細些。[81]清王朝對云南的統治期,是從順治十五年(1658)清軍入滇始,至宣統三年(1911)云南辛亥革命結束為止,達253年,方國瑜先生結合200多年間云南歷史發展特點,提出的分期意見是,從清軍入滇至乾隆中葉出兵征緬約110年,劃為前期,從乾隆征緬戰爭至宣統末年約140年,劃為后期。[82]本書采用方先生分期法,將研究時段歸為清代后期。
探詢區域的變化脈絡,需要觀照該區域的實際。本書將研究起點設定在嘉慶朝,主要考慮嘉慶朝是云南大變革的起點。研究下限設定在宣統三年(1911)云南辛亥革命時期。1911年10月27日晚,滇西騰越廳爆發張文光領導的起義,占領了騰越,成立滇西軍都督府。30日(陰歷“九月初九”)晚,昆明新軍發動“重九起義”,攻占云貴總督署,云貴總督李經羲到民間躲藏起來。11月1日,革命黨人成立了軍政府,名為“大中華國云南軍都督府”。同日,滇東南臨安府新軍舉起義旗,很快控制了局面,起義宣告成功,成立了“南軍軍政府”。省會、滇西沿邊重鎮騰越、滇東南重鎮臨安相繼成立革命政權后,發布軍令文告,省內各級政府清朝官吏基本順應革命形勢,沒有組織起有規模的武力抵抗和反撲,紛紛交出了權力,進行政權和平過渡,全省府廳州縣傳檄而定,標志著清朝地方官在云南統治的終結。本研究時間跨度從嘉慶元年(1796)至宣統三年(1911)。
(二)研究的地域范圍
本書以云南省為空間范圍,幅員、疆界和政區層級體系是比較清晰的。《嘉慶重修一統志》以嘉慶二十五年(1820)為標準年代,記載云南省行政區劃體系是領14府、4直隸州、4直隸廳,分別如下:云南府、曲靖府、東川府、昭通府、澄江府、楚雄府、順寧府、大理府、麗江府、普洱府、永昌府、臨安府、開化府、廣南府,武定直隸州、元江直隸州、鎮沅直隸州、廣西直隸州,永北直隸廳、騰越直隸廳、景東直隸廳、蒙化直隸廳(參見圖0-1)。縣級政區:昆明縣、宜良縣、呈貢縣、富民縣、羅次縣、易門縣、祿豐縣、嵩明州、昆陽州、晉寧州、安寧州(云南府11);太和縣、趙州、云南縣、鄧川州、浪穹縣、賓川州、云龍州(大理府7);建水縣、通海縣、蒙自縣、河西縣、嶍峨縣、石屏州、阿迷州、寧州(臨安府8);楚雄縣、鎮南州、南安州、定遠縣、廣通縣、姚州、大姚縣(楚雄府7);河陽縣、江川縣、新興州、路南州(澄江府4);寶寧縣(廣南府1);順寧縣、云州、緬寧廳(順寧府3);南寧縣、沾益州、陸涼州、羅平州、馬龍州、尋甸州、平彝縣、宣威州(曲靖府8);麗江縣、鶴慶州、劍川州、中甸廳、維西廳(麗江府5);寧洱縣、威遠廳、思茅廳、他郎廳(普洱府4);保山縣、永平縣(永昌府2);文山縣、安平廳(開化府2);會澤縣(東川府1);恩安縣、鎮雄州、永善縣、大關廳、魯甸廳(昭通府5);師宗縣、彌勒縣(廣西直隸州2);元謀縣、祿勸縣(武定直隸州2);新平縣(元江直隸州1);恩樂縣(鎮沅直隸州1),共計74個。
此外,土司區分別有南甸宣撫司、隴川宣撫司、盞達副宣撫司、遮放副宣撫司、干崖宣撫司、猛卯安撫司、芒市安撫司、戶撒長官司、臘撒長官司(騰越直隸廳9),永寧土府(永北直隸廳1),孟定土府、灣甸土州、鎮康土州、潞江安撫司(永昌府4),耿馬宣撫司、孟連長官司(順寧府2),土富州(廣南府1),納樓茶甸長官司、落恐甸長官司、虧容甸長官司、思陀甸長官司、左能寨長官司(臨安府5),十二關長官司(大理府1),車里宣慰司,共24處。
之后的政區設置變化為:道光二年(1822),降騰越直隸廳為散廳。光緒十四年(1888),新置鎮邊撫彝直隸廳。三十四年(1908),改鎮雄州(散州)為直隸廳。
《清史稿·地理志》記載,宣統三年(1911)云南共領府十四,直隸廳六,直隸州三,散廳十二,散州二十六,縣四十一和土府一、土州三、土司十八。[83]楊偉兵經過考證,修正統縣政區為:十四府,六直隸廳,直隸州四:云南府、澄江府、曲靖府、昭通府、東川府、大理府、楚雄府、永昌府、麗江府、順寧府、臨安府、普洱府、開化府、廣南府,武定直隸州、元江直隸州、鎮雄直隸州、廣西直隸州、鎮沅直隸廳、景東直隸廳、蒙化直隸廳、永北直隸廳、鎮邊直隸廳、靖邊直隸廳。(參見圖0—2)縣級政區為昆明縣、呈貢縣、宜良縣、易門縣、羅次縣、祿豐縣、富民縣、昆陽州、安寧州、嵩明州、晉寧州(云南府11);太和縣、趙州、云南縣、鄧川州、浪穹縣、賓川州、云龍州(大理府7);建水縣、通海縣、河西縣、嶍峨縣、蒙自縣、石屏州、寧州、阿迷州(臨安府8);楚雄縣、鎮南州、南安州、定遠縣、廣通縣、姚州、大姚縣(楚雄府7);河陽縣、江川縣、新興州、路南州(澄江府4);寶寧縣、富州廳(廣南府2);順寧縣、云州、緬寧廳(順寧府3);南寧縣、沾益州、陸涼州、羅平州、馬龍州、尋甸州、平彝縣、宣威州(曲靖府8);麗江縣、鶴慶州、劍川州、中甸廳、維西廳(麗江府5);寧洱縣、威遠廳、思茅廳、他郎廳(普洱府4);騰越廳、龍陵廳、永康州、保山縣、永平縣(永昌府5);文山縣、安平廳(開化府2);巧家廳、會澤縣(東川府2);恩安縣、靖江縣、永善縣、大關廳、魯甸廳(昭通府5);師宗縣、彌勒縣、丘北縣(廣西直隸州3);元謀縣、祿勸縣(武定直隸州2);新平縣(元江直隸州1);華坪縣(永北直隸廳1),共計80個。

圖0—1 1820年云南省政區圖
底圖來源: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8冊《清時期》。
此外,土司區分別有永寧土府、蒗蕖土州(永北直隸廳2),孟定土府、灣甸土州、干崖宣撫司、南甸宣撫司、隴川宣撫司、遮放副宣撫司、盞達副宣撫司、芒市安撫司、猛卯安撫司、潞江安撫司、戶撒長官司、臘撒長官司(永昌府12),耿馬宣撫司(順寧府1),納樓寨長官司、落恐甸長官司、虧容甸長官司、思陀甸長官司、左能寨長官司(臨安府5),十二關長官司(大理府1),車里宣慰司(普洱府1),孟連宣撫司(鎮邊直隸廳1),共23處。[84]
總體上看,116年間邊界線有所內縮,版圖有所縮小,行政區劃經歷了置廢并改的過程,但調整、變化幅度較小。
(三)研究框架
本書是對清代后期116年間云南封疆大吏群體省情認知與國家治理問題的連續性的系統的研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兩大塊:分析大變革時期國內外、省內外形勢的變化特征,在此基礎上探討,第一,云南封疆大吏任職期間對云南山川形勢、風土民情、吏治官風、社會矛盾、民族關系、國防安全等情況的認知評價;第二,基于認知基礎之上,如何進行治理?反映在形成治理思想,制定治理政策、方略,構建國家治理體系,付之于治理實踐活動,以及治理成效。
本書共分六章,分別是:第一章通過伯麟《滇省輿地圖說》解析清前期中央王朝對云南省情認知的高度總結,并討論國家治理體系視野下的地域分異,然后梳理清代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群體任職情況、特點。第二章和第三章討論道光朝中期國家所面臨的內憂外困的政治局勢,清政府在云南的統治出現治理危機,迤西地區連續爆發區域性漢回流血沖突和武裝抗官事件,三任云貴總督賀長齡、李星沅和林則徐的治理思想、政策、方略,以及治理實踐和成效評價。第四章研討咸同云南反清大起義時期云南社會矛盾全面爆發,從清廷中央到地方督撫的治理活動,戰爭雙方的軍事地理態勢,以及經過中央、地方兩級互動,云南大吏岑毓英采用“先東后西”軍事戰略鎮壓杜文秀起義。第五章探討光緒朝初期云南邊疆秩序的恢復,在英法入侵威脅下,邊疆危機出現,地緣政治新格局促使國家治理方式轉變。第六章通過清末云南新政和云南辛亥革命考察云南治理模式的近代轉型。

圖0—2 1911年云南省政區圖
底圖來源: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
透過清代后期云南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我們可以得知,封疆大吏對云南省情的認知與治理,代表的是中央王朝意志,各類政務活動是國家行政管理權的具體體現,必須采用國家視角予以分析、理解。在經歷兩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進程中,云南治理模式由傳統向近代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