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嘉儒學的義理建構與思想論爭
- 孫邦金
- 6941字
- 2025-04-24 19:12:23
四 研究方法與整體思路
本書的整體思路,準備從清初到乾嘉這一歷史長時段的宏觀層面著眼,從個案人物的問題意識這一微觀層面入手,依據“清初儒學的轉型——乾嘉時期儒學的維新與突破——清代中期儒學的流變與近代影響”的邏輯結構展開。在研究方法上,首先,運用哲學分析方法,主要是對于這一時期代表人物的哲學思想進行分析,對清代中前期儒學典型而又隱蔽的形而上學部分進行勾勒、詮釋,揭示其背后的道德形上學與價值觀的時代性取向。其次,運用文化社會學方法,揭示清代儒學社會日常觀念的諸種異動,彰顯出此一時期的儒學與其經濟、政治與社會背景之間諸多隱密的關聯機理。再次,運用歷史比較方法將清中期儒學與明清之際、晚清前后兩個階段的儒學進行對比,找出乾嘉儒學轉型的主要特點與利弊得失。最后,通過綜羅發微,力爭做到人物個案與時代思潮的點面結合和史論結合,貫通哲學史、學術史與思想史之畛域,較為全面而深入地展現此一時期儒學尋求思想突破的努力和面臨的困境。
依據上述研究思路和方法,在研究內容上擬分為三編:第一編,簡要勾勒清代乾嘉考據學術由惠棟、戴震奠基,以龔自珍等人為結穴的歷史軌跡。在這一部分,論述重點放在四個方面:一是惠棟、戴震所奠立的“經之義存乎訓”乾嘉考據學或詮釋學范式;二是戴震哲學的理論架構及其形上學基礎;三是乾嘉歷史考證學派“義理必參之以時勢”的歷史哲學;四是“道賅理氣”的乾嘉新道論形上學。第二編,通過著重分析乾嘉儒學的幾個重大論爭來說明其在后戴震時代的分化與流變。戴震哲學思想作為乾嘉儒學的代表性成就,其在各個方向上的繼續發展和張大,揚州學派功不可沒。但是乾嘉儒學內部幾個重大的理論緊張——漢宋之爭、儒釋之爭和經史之爭等,預示著乾嘉儒學不可避免地開始自我分化和再次轉型。尤其是儒家在“度數之學”“經濟之學”等方向上的不斷擴張,導致了儒家內在一貫的經學體系因為專業知識的過度膨脹而自我裂解。如何在各種知識門類的獨立分化運動面前保持儒學的貫通性和整體性,是乾嘉儒學尤其是其經學傳統前所未有的新挑戰。第三編,特別從觀念史角度運用文化社會學方法,細論清代尤其是乾嘉士大夫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日常生活觀念,凸顯乾嘉儒學的多元面向和豐富活力。最后,在結語部分,綜論乾嘉儒學“運用理性,別致新知;反抗倫理異化,追求道德解放”這樣一條思想主線,客觀品評其融情感與理智為一體的維新努力及其得失影響。
[1] 戴逸:《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導言卷,遼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頁。
[2] 王國維:《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載《觀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74頁。
[3] 參見史革新《清代理學史》上卷,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112頁。
[4] 黃宗羲:《南雷詩文集》上,載《黃宗羲全集》第十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11頁。
[5] 張履祥:《與唐灝儒》,載《楊園先生全集》卷四,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77頁。
[6] 參見賴玉芹《博學鴻儒與清初學術轉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頁。
[7] 陸世儀:《復社紀略》卷一,續修四庫全書本。
[8] 湯斌:《志學會約》,載范志亭、范哲輯校《湯斌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頁。
[9] 參見[日]島田虔次《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甘萬萍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128頁。
[10] 陸隴其:《答嘉善李子喬書》,載《陸稼書先生文集》卷一,叢書集成初編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5頁。
[11] 陸隴其:《學術辨》序,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1頁。
[12] 熊賜履:《下學堂劄記》卷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第78—80頁。
[13] 昭梿:《嘯亭雜錄》卷一“崇理學”條,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23頁。有關清初理學研究,可參見楊菁《清初理學思想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版。
[14] 有充分的文本與思想勾連表明,船山學“較近于戴震之學”。參見蔡家和《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研究》,臺北:學生書局2013年版,第44頁。
[15] 陳確:《書大學辨后》(戊戌),載《陳確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559頁。
[16] 路新生曾就此指出:“從辟二氏、厭棄形上思辨學風角度看,乾嘉考據學風正是秉承著清初學風的余波而起。”參見路新生《中國近三百年疑古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頁。
[17] 參見劉述先、鄭宗義《從道德形上學到達情遂欲——清初儒學新典范論析》,載劉述先《儒學思想意涵之現代詮釋論集》,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籌備處2000年版,第73—103頁。
[18] 參見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三聯書店2005年版,第18—34頁。
[19] 龔自珍:《江子屏所著書敘》,載《定庵續集》卷三,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版,第12頁。另可參見楊華《由“尊德性”而“道問學”:學風轉軌與清初孟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年版。
[20] 柳得恭:《燕臺再游錄》,載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第六十冊,東國大學校韓國文學研究所1981年版,第265—266頁。
[21] 昭梿:《嘯亭雜錄》,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17—318頁。
[22] 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卷七,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17頁。
[23] 姚瑩:《復黃又園書》,載《中復堂全集·東溟文外集》卷一,同治六年安福縣署刻本。
[24]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12卷,交武英殿刊刻頒行。該書記載專謚諸臣26人;通謚忠烈諸臣113人;通謚忠節諸臣107人;通謚烈愍諸臣573人;通謚節愍諸臣842人;入祠職官495人;入祠士民1494人;建文殉節諸臣128人。共3778人,另附入245人。與之相對應的是,明末諸臣望風歸附,“皆以勝國臣僚,乃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輒復畏死悻生,靦顏降附……此等大節有虧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勛績,諒于生前;亦不因其尚有后人,原于既死。今為準情酌理,自應于國史內另立《貳臣傳》。”后又將吳三桂、耿精忠、李建泰、王輔臣、薛所蘊等人從中析出,另立《逆臣傳》。乾隆用心良苦地通過這一褒一貶的正反兩手,從民族大義與君臣綱常這兩個道德高度上重建了一套清朝的正統觀及忠君愛國思想。
[25] 章學誠:《說林》,載葉瑛注《文史通義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47—355頁。
[26]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32—433頁。
[27] 詳細條目請參見張壽安《龔自珍論乾嘉學術——專門之學:鉤沉傳統學術分化的一條線索》,載《學海》2010年第2期。
[28] 參見張循《漢學的內在緊張——清代思想史上漢宋之爭的一個新解釋》,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9年第63期。
[29] [日]山口久和:《中國近世末期城市知識分子的變貌——探求中國近代知識的萌芽》,載《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30] 段玉裁:《與劉端臨書第十八》,載《經韻樓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06頁。
[31] 葉德輝:《與戴宣翹校官書》,載蘇輿編《翼教叢編》卷六,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174頁。
[32] 魏源:《兩漢經師今古文家法考敘》,載《魏源集》上冊,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152頁。
[33] 參見羅檢秋《嘉慶以來漢學傳統的衍變與傳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34] 陳居淵:《漢學更新運動研究》,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338頁。
[35] 劉禺生:《世載堂雜憶》,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4頁。
[36] 謝國楨:《近代書院學校制度變遷考》,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2頁。
[37] 參見吳根友《明清哲學與中國現代哲學諸問題》,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1—30頁。
[38]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灣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第4版,第117—118頁。
[39] 蔣國保:《“坎坷啟蒙說”對“早期啟蒙說”的繼承與超越》,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8月24日,第7版。
[40] 參見[日]伊東貴之《中國近世的思想典范》,楊際開譯,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版,第207—208頁。
[41] [日]溝口雄三:《中國思想史中的公與私》,載[日]佐佐木毅、[韓]金泰昌主編《公與私的思想史》,劉文柱譯,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2頁。
[42] [日]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索介然、龔穎譯,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34—35頁。
[43] [德]狄爾泰:《詮釋學的起源》,載洪漢鼎《解釋學經典文選》,東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頁。
[44] [法]費爾南·布羅代爾:《資本主義論叢》,顧良、張慧君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年版,第177頁。
[45] 戴望:《顏氏學記》,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4頁。
[46] 近五十年(2005年之前)的戴震研究文獻,可參見吳根友、黃敦兵《近五十年戴震哲學思想研究述評》,載《人文論叢》2005年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47] 據筆者粗略所見,僅博士學位論文就有王艷秋《戴震重知哲學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羅雅純《朱熹與戴震孟子學之比較研究——以西方詮釋學為視角》(淡江大學,2007年),郭寶文《戴震及其后學與孟荀思想異同研究》(臺灣大學,2011年),龍鑫《自然與必然——戴震思想研究》(北京大學,2011年),趙標《自然與必然的融貫——戴震理學批判思想研究》(西北大學,2013年)等。
[48] 吳根友:《試論戴震的語言哲學思想》,載《中國哲學史》2009年第1期。
[49] 相關研究文獻索引及綜述,參見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編《章學誠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版。
[50] 何炳松:《通史新義》,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第141頁。
[51] 杜維運:《清乾嘉時代之史學與史家》,臺灣大學文學院1962年版,第5頁。
[52] 參見倪德衛《儒家之道——中國哲學之探討》,萬德安編,周熾成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頁。
[53] 參見孫邦金《趙翼的歷史哲學及其對乾嘉學風的影響》,載《武漢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54]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自序,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版,第3頁。
[55]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自序,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版,第6頁。
[56] 熊十力:《讀經示要》卷二,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版,第115頁。
[57] 劉述先:《從道德形上學到達情遂欲——清初儒學新典范論析》,載劉述先《儒學思想意涵之現代詮釋論集》,臺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籌備處2000年版,第88頁。
[58] 劉述先:《從道德形上學到達情遂欲——清初儒學新典范論析》,載劉述先《儒學思想意涵之現代詮釋論集》,臺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籌備處2000年版,第103頁。
[59]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50頁。
[60]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增訂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22頁。
[61] 林慶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從劉蕺山到戴東原》上下冊,臺北:中研院文哲研究所2003年版。
[62] 周積明、黃愛平、吳通福等大陸學者積極詮釋和呼應“乾嘉新義理學”,涌現了《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思想文化卷》(黃愛平,遼海出版社1999年版)、《清代新義理觀之研究》(吳通福,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等研究成果。相關研究綜述,參見童小玲《“清代乾嘉學術研究之回顧”座談會紀要》(載《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4年第四卷第1期),陳居淵《清代“乾嘉新義理學”探究》(載《求索》2003年第5期),周積明、雷平《清代學術研究若干領域的新進展及其述評》(載《清史研究》2005年第3期),黃愛平《百年來清代漢學思想性問題研究綜述》(載《清史研究》2007年第4期)等。周積明認為,乾嘉新義理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力主達情遂欲,反對存理滅欲;力主理氣合一,反對理在氣先;注重實證、試驗、實測以及行為效應和社會功用,摒棄“言心言氣言理”的形上性理之學。由于如上范疇皆與宋明“義理學”對立,故稱“乾嘉新義理學”,是前近代中國社會內含“近代指向”的重要思想范型。(參見周積明《四庫全書總目與“乾嘉新義理學”》,載《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1期)
[63] 張壽安:《打破道統·重建學統——清代學術思想史的一個新觀察》,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6年第52期。
[64] 參見周啟榮(Kai-wing Chou):《晚清帝國之儒教禮儀主義的興起》,斯坦福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65] 參見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版)、《清代新義理學》(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版)。
[66] 參見張麗珠《清代的義理學轉型》,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版。
[67] 參見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版,第58—63、349—354頁。不僅是“仁”字,“善”字本義也具有人際性。“善”,從羊從二言,本義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彼此好言相待”。關子尹解釋這種人際性為“產生于主體外的對偶性之交感性的關系”,楊儒賓則簡稱為“相偶性”。不過,阮元“相人偶”的字源學考證并不是唯一的確解,只是特別強調了“仁體”中的“他人倫理”和“關系倫理”之一面。(參見陳來《仁學本體論》,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版,第162—167頁)
[68] 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版,第209頁。
[69] 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版,第271頁。
[70] 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版,第270頁。
[71] 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版,第193頁。
[72] 對于近世東亞儒學界思想共振的現象,岡田武彥曾指出,“在明末抬頭的復古思想、唯氣思想以及宋明學批判論,直接影響了清朝的戴震和日本古學派的儒學,例如伊藤仁齋、伊藤東涯父子、荻生徂徠與太宰春臺等人,可謂他們學術思想的先驅。”參見[日]岡田武彥《戴震與日本古學派的思想——唯氣論與理學批判論的展開》,載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卷第2期。
[73] 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版,第358—360頁。
[74] 林安梧:《“以理殺人”與道德教化——環繞戴東原對于朱子哲學的批評而展開對于道德教育的一些理解與檢討》,載《鵝湖學志》1993年6月第10期。
[75] 方東樹:《漢學商兌》,臺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第73頁。
[76]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93頁。
[77] 恩格斯:《致約·布洛赫》,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5—696頁。
[78] 蕭萐父:《吹沙集》,巴蜀書社1991年版,第366頁。
[79] 蕭萐父:《傳統·儒家·倫理異化》,載《吹沙集》,巴蜀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頁。
[80] 蕭萐父、許蘇民:《明清啟蒙學術流變》,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84頁。
[81] 蕭萐父、許蘇民:《明清啟蒙學術流變》,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頁。
[82] 許蘇民:《中西哲學比較研究史》,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83] 吳根友、孫邦金等:《戴震、乾嘉學術與中國文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84] [日]濱口富士雄在《清代考據學的思想史研究》(國書刊行會1994年版)中亦曾指出,在考據學方法理念的背后,一貫地存在著“作為儒學的形上學基礎”。
[85] 參見吳根友、孫邦金等:《戴震、乾嘉學術與中國文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140頁。
[86] 黃宗羲:《時禋謝君墓志銘》,載《黃宗羲全集》第10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27頁。
[87]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船山全書》第六冊,岳麓書社1991年版,第745—760頁。
[88] 黃汝成:《日知錄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51頁。
[89] “世儒但知理為情之范,孰知情為理之維乎!”(馮夢龍:《情史》,春風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第30—31頁)
[90] 張壽安、呂妙芬:《明清情欲論述與禮秩重省》,載臺北中研院《漢學研究通訊》2002年總續78期。另可參見鐘彩鈞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年版。
[91] 參見李澤厚《該中國哲學登場了?》,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75頁。對其李氏“情本體論”的評論可參見陳來《仁學本體論》第十一章“情感本體”,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版,第389—420頁。
[92] 參見蒙培元《情感與理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頁。
[93] 參見崔發展《儒家形而上學的顛覆——評蒙培元的“情感儒學”》,載《當代儒學》2011年第1期。
[94] 參見黃玉順《儒家的情感觀念》,載《江西社會科學》2014年第5期。
[95]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4頁。
[96] 蔡長林:《從文士到經生——考據學風潮下的常州學派》導言,臺北:中研院文哲研究所2010年版,第xvii頁。
[97] 蔡長林:《從文士到經生——考據學風潮下的常州學派》導言,臺北:中研院文哲研究所2010年版,第35頁。
[98] 蔡長林:《從文士到經生——考據學風潮下的常州學派》導言,臺北:中研院文哲研究所2010年版,第xx頁。
[99] 參見陳其泰《清代公羊學》,東方出版社1997年版;增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黃開國:《公羊學發展史》,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另外,蔣慶《公羊學引論——儒家的政治智慧與歷史信仰》(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對于當代公羊學和政治儒學研究的復興也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100] 參見夏明方《十八世紀中國的“思想現代性”——“中國中心觀”主導下的清史研究反思之二》,載《清史研究》2007年第3期。
[101] 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上卷第二部“帝國與國家”,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第2版,第522、608頁。
[102] 轉引自陳柱《公羊學哲學》,李靜校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65頁。
[103] 陳柱:《公羊學哲學》,李靜校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頁。
[104] 參見曾亦、郭曉東編著《何謂普世?誰之價值?——當代儒家論普世價值》第五章“夷夏之辨與民族、國家問題”,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版,第132—159頁。
[105] 曾亦:《清代春秋學匯刊》編選說明,載莊存與、孔廣森《春秋正辭 春秋公羊經傳通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2頁。曾亦對于康有為春秋三世說的詮釋,可參見曾亦《共和與君主——康有為晚期政治思想研究》第二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6] 章太炎:《清儒》,載《訄書詳注》第十二,徐復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頁。
[107] 章太炎:《中國現代學術經典·章太炎卷》,劉夢溪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2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