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稱舜及其《古今名劇合選》研究
- 金艷霞
- 6445字
- 2025-04-25 19:52:18
(二)對《古今名劇合選》相關內容的理論探討
此期并未出現關于《古今名劇合選》研究的專論,多數論文都是在論述孟稱舜的戲曲理論和美學思想時兼及《古今名劇合選》的。總體而言,對孟稱舜戲曲理論的研究主要涉及其所作的三篇題詞(即《嬌紅記題詞》《二胥記題詞》《貞文記題詞》)、《古今名劇合選序》以及《古今名劇合選》中對各雜劇的評點,總結歸納出孟稱舜重言情、追求本色當行等戲曲藝術觀。
具體而言,此期出現的大量論文雖有各自不同的側重點,但都或多或少論及《古今名劇合選》,這對于今后《古今名劇合選》的研究還是不無裨益的。現擇要列舉如下:顧樂真《孟稱舜的戲劇主張》[32]是較早全面研究孟稱舜戲曲理論的文章,從不同視角展開論述,頗具開啟之功。沈堯《傳情·當行·雅俗·氣骨——孟稱舜劇論簡釋》[33]和《明末古典劇論的新篇章——孟稱舜編劇理論綜述》[34]二文均從編劇理論入手對《古今名劇合選》進行了分析,前一篇指出孟稱舜的《古今名劇合選序》《古今詞統序》以及《古今名劇合選》中的大量評點,“是對編劇理論的探討。它們構成一個較完備的體系,按照當時人的說法,可以分作傳情、當行、雅俗、氣骨四個部分,涉及戲曲的抒情、人物塑造、語言提煉、創作風格等問題,是古典劇論中極有價值的著述,在今天也有借鑒意義”。后一篇認為“他的編劇理論,大致可以歸納為戲曲的抒情、戲曲的人物塑造、戲曲語言、戲曲的創作風格等四個方面。用那個時代的古典式的語言來說,可以標作曲貴傳情、當行尤難、雅俗之間、‘柳枝’與‘酹江’等四個題目。孟稱舜雖然沒有寫過諸如‘曲論’、‘曲律’之類的專著;但是,散見于他的序言和評點中的論述,實際上構成一個較完備的體系,表現了理論的系統性”。葉長海《孟稱舜的戲曲批評》[35]、劉文峰《篤于其性,發于其情,本于其誠:孟稱舜戲曲創作理論初探》[36]亦從宏觀角度進行論述。葉長海的文章從孟稱舜對雜劇的評論、傳奇題詞論性情、《古今名劇合選序》關于戲曲創作和戲曲風格的論述等方面入手,比較全面地分析了孟稱舜的戲曲批評。俞為民《論孟稱舜的戲曲創作論》[37]一文則從傳情論、戲曲人物論、戲曲風格論、戲曲語言論等四個方面對孟稱舜的戲曲創作理論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闡發,論述時大量羅列《古今名劇合選》各劇所附評點以及《古今名劇合選序》作為論據,邏輯嚴密,學理性強。余慧菊《談談孟稱舜的編劇理論》[38]一文著眼于孟稱舜的戲曲見解,重點以其《古今名劇合選》為源本,通過對其中的評點進行整理歸納而認為孟稱舜的編劇理論能緊抓戲曲的代言體特征,“以摹像為基礎,以傳情為靈魂,并且對賓白的敘事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對于戲曲創作和理論的發展有著不可抹煞的貢獻”。
除了從整體上對孟稱舜的戲曲理論進行分析外,還有不少研究者結合《古今名劇合選》序及評點,就各個層面對孟稱舜的戲曲批評進行了詳細闡發。如蕭作銘《古典戲劇美學的新貢獻——孟稱舜“當行”論試析》[39]一文從當行論的角度展開論述。王漢民《論孟稱舜戲曲的傳情意識》[40]、彭茵《孟稱舜“傳情”理論及其戲曲創作》[41]、吳慶晏《論孟稱舜傳情理論新內涵》[42]則從孟稱舜的“傳情”理論出發,進行探討。王漢民的文章提出“傳情”是孟稱舜戲曲理論的核心,也是其《古今名劇合選》的選劇標準及評劇準則,從以傳情達意為理論宗旨,以男歡女愛、忠孝節義為實際內容,抒情、敘事相結合的傳情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孟稱舜戲曲的傳情意識。馬衍、王永恩在孟稱舜戲曲理論研究方面用力較勤,寫了多篇論文分別論述了孟稱舜的人物論、當行論、語言論、風格論等,分析較為全面。馬衍《論孟稱舜戲曲創作與其戲曲理論的關系》[43]一文從孟稱舜戲曲創作的角度去觀照其戲曲理論,結合《古今名劇合選》之評點,著重就“言傳真情”“人物塑造”“戲曲語言”等方面論析。《簡論孟稱舜的“人物論”》[44]指出孟稱舜的“人物論”主要遵循“性格化”原則,即既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又揭示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從《古今名劇合選》中大量的評點可以看出孟稱舜強調刻畫人物形象應注意其身份、環境、心態等,孟氏“人物論”對清代金圣嘆的“人物論”有直接影響。《賓白須與曲詞等量齊觀——略論孟稱舜的“賓白說”》[45]一文從賓白與曲詞并重的角度論述孟稱舜獨特的戲曲語言觀。另一文《論孟稱舜的“風格說”》[46]仍結合《古今名劇合選序》及評點指出孟稱舜力矯時弊將豪放與婉約并舉,主張戲曲風格的多樣性,賦予風格新的內涵。王永恩《孟稱舜的人物塑造論》則主要聯系《古今名劇合選序》及選集中的評點,提出孟稱舜的人物塑造論是“由表及里的,不僅認識到了戲劇的最高任務在于塑造人物,而且就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方法,這和同時代的曲論家相比,無疑是在戲劇人物論上邁出了一大步”[47]。其另一文《孟稱舜的語言、曲風論》[48]結合《古今名劇合選》中的大量評點,從語言和風格兩大視角論述了孟稱舜獨特的戲曲理論,行文追源溯流,頗顯功力。朱萬曙《明代戲曲評點中的風格論》[49]專門分析了孟稱舜的戲曲風格論,并總結道:“孟稱舜的風格論在明代戲曲理論史上乃至整個中國戲曲理論史上都是獨特的。他對于‘婉麗’、‘雄爽’兩種風格類型的區分,對于戲曲創作風格的豐富性與差異性的認識,以及對所選作品的批評,都是極富理論眼光的。”此外,楊光的《匡世救民真豪杰 以曲寄志一儒生——試論孟稱舜的人格定位》[50]從孟稱舜的人格定位這一獨特視角入手,認為孟稱舜人生最精彩之處當是其戲曲創作與戲曲理論,其戲曲理論許多地方超越了前人的見解,為中國古典劇論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李艷霞的《突破中的逆流——簡析明末孟稱舜等雜劇創作的“趨元”傾向》[51]論述了以孟稱舜為主的劇作家在雜劇創作及理論取向上追慕元人的特點。
趙天為《元雜劇選本研究初探(下)——從選本看元雜劇理論的發展》[52]一文指出,由《古今名劇合選》的序和眉批共同構成的孟稱舜雜劇理論“已是一種較全面的真正的戲曲理論,它反映了元雜劇理論由‘案頭’到‘場上’,由‘曲本位’到‘劇本位’的轉化”。周永忠《論孟稱舜的戲曲理論——以〈古今名劇合選〉序及評點為視點》[53]是此期唯一一篇在題目上明確提到《古今名劇合選》的論文,尤為值得注意。該文從《古今名劇合選》的序言及評點入手,重點介紹了《古今名劇合選》的特點,以及《古今名劇合選》序兼評點中所彰顯的孟稱舜的戲曲當行論(包括人物塑造論、語言論)和風格論,認為其對清代李漁等人的戲曲理論有先導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本階段還出現了幾部以孟稱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生學位論文,如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碩士學位論文《孟稱舜戲曲研究》[54]、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孟稱舜戲曲創作及理論研究》[55]、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孟稱舜戲曲“言情說”研究》[56]、山西師范大學2009年碩士學位論文《孟稱舜及其劇作研究》[57]以及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博士學位論文《孟稱舜研究》[58]。雖然研究的側重點不同,但在論述孟稱舜的戲曲理論時都殊途同歸地涉及了《古今名劇合選》,援引《古今名劇合選》序言及評點作為立論的根據,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古今名劇合選》的研究。吳慶晏的博士學位論文《孟稱舜研究》則列專章對《古今名劇合選》進行研究,分綜論、評點特色、校勘特征三節較全面地進行審視與闡發,很有啟發意義。
本階段一些專門對戲曲進行研究的戲曲史著作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古今名劇合選》,如金寧芬《明代戲曲史》[59]、徐子方《明雜劇史》[60]、戚世雋《明代雜劇研究》[61]、許金榜《中國戲曲文學史》[62]、郭英德《明清傳奇史》[63]、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稿》[64]等都在評述孟稱舜的雜劇創作時進一步論及其《古今名劇合選》,但只對之進行了簡要介紹與評價,并未展開專門的較為深入的探討。這種情況出現在文學史中是正常的(此期出版的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很少有提及《古今名劇合選》的),這是因為文學史從文學的角度而不是從文獻角度對中國古代文學予以觀照,但作為戲曲研究的戲曲史在本階段仍未對其進行專門深入的探討,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本階段《古今名劇合選》研究仍沒有得到學人的充分關注。
與前一階段相較,本階段研究出現一個新的現象,即一些戲曲工具書紛紛將《古今名劇合選》作為詞條予以解釋。例如,1981年《中國戲曲曲藝詞典》[65]、1983年《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66]均設“古今名劇合選”詞條。1988年賀新輝主編的《元曲鑒賞辭典》[67]在附錄“元曲主要書目介紹”中設“古今名劇合選”一條。1989年袁世碩主編的《元曲百科辭典》[68]設“古今名劇合選”詞條。1990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元曲鑒賞辭典》[69]設立了“古今名劇合選”詞條,簡單介紹了其收錄元雜劇的情況。1997年齊森華等主編的《中國曲學大辭典》[70]設立“古今名劇合選”詞條,對其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2003年李修生主編的《元曲大辭典》[71]亦設“古今名劇合選”詞條,并加以簡要介紹。此外,俞為民、孫蓉蓉主編的《歷代曲話匯編》(明代編)[72]收錄了《古今名劇合選序》,同時輯錄了《古今名劇合選》中的部分評點,具有較強的資料性質。
綜觀這八十余年《古今名劇合選》的研究,總體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較多不足。
首先是宏觀研究尚付闕如。迄今為止還未出現一部對《古今名劇合選》從宏觀角度予以考索的著作。大多數學者都是將其中部分內容作為研究內容,還沒有一部著作以戲曲本體內容研究為中心對其做全面的觀照。
其次是微觀研究相對冷落。多數研究者是在研究孟稱舜及其戲曲理論時附帶介紹《古今名劇合選》,很少有人以其為中心和重心進行戲曲本體方面的研究。迄今為止,專門論述《古今名劇合選》的文章仍寥若晨星。
再次是文獻整理欠缺。《古今名劇合選》的文獻整理雖有《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本,但其文獻整理遠遠落后于《元刊雜劇三十種》與《元曲選》,迄今還沒人對其進行系統的標點校勘。
最后是還沒有研究者對《古今名劇合選》所存56種雜劇在其他戲曲選本、曲譜及戲曲論著中的文本流傳進行研究。所有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進或拓展。
[1]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下),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年版,第691頁。
[2] 鄭振鐸:《記一九三三年間的古籍發現》,《鄭振鐸全集》第5卷,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453頁。
[3] 孫楷第:《戲曲小說書錄解題》,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432—433頁。
[4] 鄭騫:《元明鈔刻本元人雜劇九種提要》,《景午叢編》上集,(臺北)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430—431頁。
[5]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下),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年版,第691頁。
[6] 歐陽光:《孟稱舜的生平及其他》,《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1981年第4期。
[7] 歐陽光:《孟稱舜生平史料新見》,《藝譚》1982年第1期。
[8] 朱穎輝:《孟稱舜新考》,《戲曲研究》1982年第6輯。
[9] 鄭閏:《孟稱舜補考三則》,《戲曲研究》1985年第17輯。
[10] 劉文峰:《孟稱舜史料補遺》,《戲曲研究》1990年第33輯。
[11] 徐朔方:《孟稱舜行實系年》,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譜》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2] 胡緒偉:《孟稱舜的卒年及其后人》,《戲曲研究》1982年第6輯。
[13] 鄧長風:《明清戲曲家考略三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23—233頁。
[14] 王季思主編:《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集》,齊魯書社1991年版,第577頁。
[15] 歐陽光:《孟稱舜和他的〈嬌紅記〉》,《論古代戲曲詩歌小說》,中山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
[16] 蕭作銘:《時代的浩歌——孟稱舜劇作思想內容淺析》,《武漢大學學報》1985年第6期。
[17] 朱穎輝:《承前啟后的愛情悲劇〈嬌紅記〉》,《戲劇》1988年春季號。
[18] 胡緒偉:《“誠”的頌歌——孟稱舜劇作思想研究》,《中央戲劇學院學報》1989年第4期。
[19] 徐朔方:《論孟稱舜的戲曲創作》,《戲曲研究》1990年第33輯。
[20] 李夢生:《對〈嬌紅記〉的重新剖析》,《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21] 鄭尚憲、張冬菜:《〈嬌紅記〉新論》,《藝術百家》2001年第4期。
[22] 胡緒偉:《金批〈水滸〉與〈英雄成敗〉雜劇之比較研究》,《湖北大學學報》1988年增刊。
[23] 周永忠:《〈桃花人面〉版本比較》,《藝術百家》2006年第4期。
[24] 周永忠:《〈桃花人面〉與〈桃源三訪〉語言風格比較》,《廣西梧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第3期。
[25] 趙俊玠:《“人面桃花”的衍變》,《西北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
[26] 劉勇剛:《從〈桃花人面〉看晚明的才子佳人戲曲》,《南通師專學報》1996年第3期。
[27] 呂茹:《從情到理:孟稱舜愛情劇創作內涵變化》,《綏化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28] 竇開虎:《孟稱舜愛情戲劇中“真情”內涵的三次轉變》,《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3期。
[29] 趙長杰:《論“人面桃花”的文化意蘊》,《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
[30] 朱穎輝輯校:《孟稱舜集》,中華書局2005年版。
[31] 孟稱舜著,王漢民、周曉蘭編集校點:《孟稱舜戲曲集》,巴蜀書社2006年版。
[32] 顧樂真:《孟稱舜的戲劇主張》,《戲劇藝術資料》1980年第3期。
[33] 沈堯:《傳情·當行·雅俗·氣骨——孟稱舜劇論簡釋》,《上海戲劇》1983年第1期。
[34] 沈堯:《明末古典劇論的新篇章——孟稱舜編劇理論綜述》,《戲曲研究》1983年第9輯。
[35] 葉長海:《孟稱舜的戲曲批評》,《曲苑》1986年第2輯。
[36] 劉文峰:《篤于其性,發于其情,本于其誠:孟稱舜戲曲創作理論初探》,《蒲劇藝術》1990年第1期。
[37] 俞為民:《論孟稱舜的戲曲創作論》,《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
[38] 余慧菊:《談談孟稱舜的編劇理論》,《寫作》2005年第17期。
[39] 蕭作銘:《古典戲劇美學的新貢獻——孟稱舜“當行”論試析》,《武漢大學學報》1987年第5期。
[40] 王漢民:《論孟稱舜戲曲的傳情意識》,《中國文學研究》1998年第1期。
[41] 彭茵:《孟稱舜“傳情”理論及其戲曲創作》,《文史雜志》1999年第3期。
[42] 吳慶晏:《論孟稱舜傳情理論新內涵》,《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43] 馬衍:《論孟稱舜戲曲創作與其戲曲理論的關系》,《藝術百家》2001年第4期。
[44] 馬衍:《簡論孟稱舜的“人物論”》,《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45] 馬衍:《賓白須與曲詞等量齊觀——略論孟稱舜的“賓白說”》,《藝術百家》2001年第1期。
[46] 馬衍:《論孟稱舜的“風格說”》,《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47] 王永恩:《孟稱舜的人物塑造論》,《戲曲藝術》2001年第4期。
[48] 王永恩:《孟稱舜的語言、曲風論》,《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49] 朱萬曙:《明代戲曲評點中的風格論》,《南京師大學報》2000年第1期。
[50] 楊光:《匡世救民真豪杰 以曲寄志一儒生——試論孟稱舜的人格定位》,《開封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51] 李艷霞:《突破中的“逆流”——簡析明末孟稱舜等雜劇創作的“趨元”傾向》,《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52] 趙天為:《元雜劇選本研究初探(下)——從選本看元雜劇理論的發展》,《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53] 周永忠:《論孟稱舜的戲曲理論——以〈古今名劇合選〉序及評點為視點》,《廣西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54] 武影:《孟稱舜戲曲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
[55] 呂茹:《孟稱舜戲曲創作及理論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56] 儲著炎:《孟稱舜戲曲“言情說”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57] 楊靈巧:《孟稱舜及其劇作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山西師范大學,2009年。
[58] 吳慶晏:《孟稱舜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9] 金寧芬:《明代戲曲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
[60] 徐子方:《明雜劇史》,中華書局2003年版。
[61] 戚世雋:《明代雜劇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62] 許金榜:《中國戲曲文學史》,中國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
[63] 郭英德:《明清傳奇史》,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64]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稿》,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版。
[65] 湯草元、陶雄主編:《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版。
[66]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年版。
[67] 賀新輝主編:《元曲鑒賞辭典》,中國婦女出版社1988年版。
[68] 袁世碩主編:《元曲百科辭典》,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9] 蔣星煜主編:《元曲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版。
[70] 齊森華等主編:《中國曲學大辭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1] 李修生主編:《元曲大辭典》(修訂本),鳳凰出版社2003年版。
[72] 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明代編),黃山書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