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瑤族文獻研究
- 何紅一
- 3046字
- 2025-04-24 18:52:22
二 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10]瑤族文獻概貌
(一)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
建館于1800年的美國國會圖書館(The Library of Congress)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圖書館之一,由托馬斯·杰弗遜大樓、約翰·亞當斯大樓和詹姆斯·麥迪遜大樓三座宏偉的建筑組成。該館位于具有獨特人文景觀和豐厚的文史淵源的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中心,與美國國會僅隔著一條獨立大道(ndependence Ave),兩者間且有地下通道連通。
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書約1.34億件,[11]每天新增加7300件[12]。分屬450種文字的資訊載體超過1億3千多萬件。美國國會圖書館從1865年起,開始收集亞洲圖書資料,1869年首次獲得中國滿清政府同治皇帝贈送的933冊古籍。1904年圣路易斯萬國博覽會參展的177種中國優秀古籍,也由清政府悉數贈予美國政府,保存于國會圖書館。[13]以上館藏是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中文收藏之基礎。目前亞洲部共有280萬本(冊)藏書,中國圖書收藏超過百萬,是除中國本土外,境外中國圖書收藏最多的圖書館(見圖1—1)。

圖1—1 美國國會圖書館主樓杰弗遜大樓(亞洲部就設在該樓的二層)何紅一攝
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所收藏的中國少數民族文獻有藏文、蒙文、滿文與納西族東巴文典籍,還有瑤族、苗族等漢文少數民族典籍。[14]美國國會圖書館為域外收藏中國少數民族文獻的重鎮,是域外具有重要代表性的中國圖書和文獻收藏機構。
(二)漂泊的記憶——美館藏瑤族文獻的由來
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瑤族文獻來自于英國古董商人羅伯特L.斯托珀之手(Robert L.Stolper)。羅伯特L.斯托珀原籍美國,后移居英國。起初主要收藏印度文物與藝術品,后開始收藏中國與東南亞古籍文獻。他長期在東南亞一帶收集古董與古書,當地有許多供貨商為他的供貨下線。羅伯特定期去收集這些供貨,再帶回歐美賣給所需客戶。德國慕尼黑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等歐美大型圖書館和收藏機構,為采購瑤族文獻都曾派員光顧過羅伯特在英國的家。羅伯特收藏的瑤族文獻主要有手抄本、卷子和儀式畫、神頭、法衣等。其中手抄寫本為其收藏之大宗,主要收購地在泰國。由于自2007年起,羅伯特就患病臥床不起,故其收藏業務由妻子代理。
美國國會圖書館瑤族文獻的收藏議案始于1999年下半年。當時的經手人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理論部主任居蜜博士收到英國古董商羅伯特L.斯托珀的來信,信中談到賣方欲將從泰國曼谷收購的一批瑤族文獻轉售給國會圖書館的意向。期間雙方經過多次的溝通,居蜜博士親赴英國查看文獻樣品,并申報美國國會圖書館文獻與服務部門審批,最終于2005年雙方達成收藏協議。當年年底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正式收到賣方寄來的首批收藏樣品,繼而又在2006年1月收到賣方寄來的文獻184份。[15]2007年11月至2008年12月,筆者應邀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整理這批瑤族文獻期間,美國國會圖書館又分兩次收購了羅伯特L.斯托珀剩余的瑤族文獻50余件。至此,美國國會圖書館先后從英國古董商羅伯特L.斯托珀手中收購的瑤族文獻總數達241件。
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經手人只知道羅伯特L.斯托珀手中的這批文獻的大致來源——從東南亞收購而來,但是對它們如何流散于世卻不得而知。又由于收購后閑置于庫,無人整理,更沒有人進一步追問來由,加上羅伯特L.斯托珀后期患病,這批文獻的詳細來源遂不得而知。筆者在整理過程中通過綜合考證與分析,認為這批文獻出自向海外遷徙的瑤人群體,成書年代不會晚于清代。它們的形成應該有以下原因:
其一是瑤族宗教文化傳承的需要。正如道教經典是道教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樣,瑤族宗教的傳播,很大程度上受到道教影響,從而形成具有瑤族特色的瑤傳道教。瑤族宗教的傳播靠的是瑤族經書和儀式,一般瑤族男子到了成年時期都要由瑤族師公、道公舉行“掛燈”受戒儀式。“掛燈”、受戒時除師父秘授儀式與法術外,抄寫師父傳予的漢文經書,便是一大功課。師父向受戒徒弟傳授替人消災免禍的秘方,這些秘方的內容和方法都是通過引渡師用習書讀經方式傳授給弟子的。先由師父逐字逐句逐篇教念教寫,經過一段時間,直到徒弟把全部經書念熟抄下方算結業。瑤族人遷徙到異地,凡做儀式時都需要經書做指南,抄謄經書也是拜師學法的必然途徑。大量的經書就是這樣由一代一代師徒傳習并流傳下來。
其二是瑤族民俗文化習俗的需要。“無嶺不瑤,無瑤不歌”,喜愛唱歌,以歌傳承瑤族文化是瑤家傳統習俗。瑤歌主要以口頭形式存在,但也不乏借助手抄本形式,由民間懂得漢語的師公以及歌娘和歌手用漢語夾雜著瑤族自造俗字的方式傳抄保存并流傳。《廣東新語》記載山子瑤與壯族一樣,喜好作歌,歌成后先抄成范本,供奉后珍藏,以至歌本累積數箱之多。歌本,以及用于祭祀的經書唱本,亦是瑤族文化的重要載體。
其三是瑤族遷徙文化的需要。由于不斷遷徙,瑤族迫切需要妥善保存和隨身攜帶祖傳的文獻與信息,以便認祖歸宗。像家先單、宗支冊、族譜、“過山榜”之類,記錄著本民族祖先最重要的信息,而手抄書冊與卷子便是當時這些記錄的最好載體方式。這批文獻中署名的最早的抄存年代是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其他明確標明清代的瑤書抄本有50余冊之多。瑤族大規模向東南亞一帶遷移是在明末清初,瑤族遷徙時間也與這批文獻所署上限年代相吻合。
在整理中,筆者發現有七本文獻的題跋中均署名抄書人“謝新華”。經過追蹤調查,證實該抄書人為國民黨士兵。新中國成立前由云南逃至東南亞,靠給瑤族人教漢字為生,并隨瑤人一起遷徙到老撾,一直充當瑤人的教書先生。美國舊金山一帶很多瑤族師公不僅認識謝新華,還言稱自己是謝的學生。謝新華雖然已過世,但其兒子媳婦現在尚定居在美國波特蘭市,筆者通過與謝新華兒子兒媳的電話采訪,獲知謝新華的相關信息。
綜上可見,這批館藏文獻屬于明末清初向東南亞遷徙的中國瑤人,是他們漂泊遷徙、闖世界的精神支柱。由于越戰和東南亞時局動蕩,他們不得不在顛沛流離的困境和戰爭炮火的硝煙中與隨身攜帶的傳家寶分離。
(三)美館藏瑤族文獻概貌
美館藏瑤族文獻中,有瑤族重要文獻《盤王大歌》和《評皇券牒過山榜》,還有經書、歌書、歷書、占書、相病書和啟蒙讀本等其他瑤族文獻。
其中《盤王大歌》為瑤族“還盤王”時必唱的大歌套曲,記錄了大量的瑤族歷史文化,長期以來,一直在瑤族民間廣泛流傳,是重要的瑤學研究資料。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的《盤王大歌》三冊,抄寫工整,抄本稍有殘缺,以致首尾缺失,年代不詳。套曲七任(段)僅存六任曲。盡管如此,透過這些原始抄本,還是能窺見美館藏《盤王大歌》古樸而原始的整體面貌。
《評皇券牒過山榜》又稱“過山榜”,涉及瑤族起源、民族崇拜與信仰、姓氏由來、祖先遷徙、瑤漢關系等內容,是瑤學研究的主要文獻,歷來受到國內外瑤族研究者的高度重視。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收藏的四卷《評皇券牒過山榜防身一十二人》,題稱相同,均為卷子裝。作為中國寫卷的典型形式之一,卷子抄件舒卷自如,收藏方便,為不斷遷徙的瑤族所喜愛。
經過整理發現,這批收藏文獻中所標明抄成的最早年代為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其他明確標明清代的瑤書抄本有50余冊。因破損一時無法判定準確年代的抄本約40本。最晚的抄本款為1976年。這表明這批文獻一直被主人不斷依古更新、“依古謄抄”,處于活態傳承狀態。
這批瑤族文獻能夠在漫長的歷史遷徙中保存至今實屬不易。它是瑤族人奉獻給世界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我們借以全面了解瑤族的一把鑰匙,1984年國務院轉發了《國家民委關于搶救、整理少數民族古籍的請示》,其中對少數民族古籍范圍做了詳細的界定:少數民族古籍,包括有文字類和無文字類。其時間范疇與漢文古籍一樣以1911年為下限,但“因族而異”,部分可延伸到1949年。據此,筆者以為這批瑤族文獻中的大部分文獻都有著民族古籍和民族文化遺產的雙重價值。